《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放在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課程改革勢必引起一場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我在教學中嘗試運用了 “三學”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思想,突出了數學課題研究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學生觀和教師觀,突出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
一、 讓課堂“導學”更精彩,教師會“導”,學生才會“學”。
正確認識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關鍵。那么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有效地導學?
(一)、導學要以趣誘思,設疑激趣。
興趣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動因。興趣高,學生才能學得積極主動,思維才會敏捷靈活。我十分注意在新 課前幾分鐘采取各形式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例如:在《圓錐體積》一課教學中,教師首先出示一筒米,設疑:將這筒米倒在桌上會變成什么形狀?學生猜想,老師演示.老師接著又演示刨鉛筆:把一支圓柱形鉛筆的筆頭刨成圓錐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你覺得這個圓錐的體積與相應的圓柱的體積之間有聯系嗎?你認為有什么聯系?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有的學生認為圓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圓錐,圓錐應該和圓柱有關系.那么,圓錐的體積究竟和圓柱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呢?通過什么辦法能證明他們之間的關系呢?他們的關系對于圓錐體積計算有什么幫助呢?“刨鉛筆”教學片斷,選擇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為猜想找到支點,通過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發起來了,保證了下一步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導學要以舊引新,遷移知識。
數學知識系統性很強,后面的知識往往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或延伸。因此,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 識和技能去學習新知識,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師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或 共同點上去充分展開思維,探索規律。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提問:“平行四邊形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學生回答后,教師又問:“三角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組織學生探究、交流、發現,得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三)、導學要注重學法,提高能力。
通過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長知識,還要長智慧。教學中要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在學習 過程中領悟并及時提示他們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使他們逐步由“學會”到“會學”,不斷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指導學生逐步學會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從中年級開始,我用程序思考題引路,提示閱讀方法和重點。 擬定閱讀思考題時,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識結構;③符合數學學科特點,即 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學生按照思考題提出的問題、要求、方法、步驟去看課本(插圖)、理思路、找難 點、抓重點、想疑點。
二、 讓課堂“練學”更實效,教師會“選”,學生才會“練”。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我們數學教師只有會選“精而有效”的練習題,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對本堂課的知識掌握得更精,更牢。
(一)、練學要告別呆板枯燥,體現人文關懷。
應試教育下的數學練習嚴肅有余,而活躍不足,練習缺乏人文性,是孩子們一看就產生沉重感、緊張感,這樣必然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既然數學是一種文化,在平時的教學和練習設計中就應該體現現代文明。練習中呆板枯燥的題目名稱可改為體現人文關懷的導語,如:選擇題可改為“反復比較,慎重選擇”;應用題可改為“活用知識,解決問題”等,增加問題要求表述的親和力,使學生感到輕松有趣,讓學生在這些導語中充滿自信。
(二)、練學要回歸生活,展現應用價值。
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練習設計,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應多考慮從實際問題出發,使明確學以致用,并在應用中加深理解。例如,在完“長方體的表面積”后,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我班計劃星期六粉刷課室的四周墻壁和天花板,現知道每平方米大約需要石灰200克,請同學們計算一下大約需要買多少千克石灰?我拿出卷尺,讓學生親自測量、計算。
(三)、練學要有坡度,體驗學習成功。
認識事物總是從簡單到復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同時,學生的素質不可能是一致的,有的接受能力強,有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應有坡度,有階梯性。例如,可先設計一些模仿性的練習,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設計一些富有變化和發展的練習,這樣就可面向全體,學生各有所得,讓優生能永不滿足地探索研究,讓差生也能感受成功的快樂。
三、 讓“評學”更有意義,教師會“評”,學生才會“樂”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所以我在每節課的最后5分鐘安排了評學環節,以做題的方式對學生整節課的學習與表現做一個蹤合的評價,從而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思與提高。
(一)、制定評學標準,注重多元評價。
原來我們只注重結果,對學習過程似乎并不怎么關心,造成了一部分學生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為了贏得最后一次沖刺,夜以繼日,在題海中艱難地遨游,累得筋疲力盡。針對這些現象,我采取以平時考核為主,多方參與評價的評價方法。探索了以學生自評、同桌互評、教師總評,綜合評價學生的成績。學生自評,主要是增強自我糾錯的能力;同桌互評是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良好習慣,教師總評主要是在大家評價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和激勵學生發展。評價標準為“優”、“良”、“合格”、“不合格”。為了落到實處,不但設計了學習過程評價表,還采用了以下幾方面的跟蹤記錄: 1、作業完成等級表;2、口算等級表;學生動手操作等級表等。通過以上幾方面的考核、再加上適量的筆試,最后評價學生的成績。
(二)、關注學生差異,分層分類考查。
讓學生全面發展,并不是讓每個學生及其每個方面都要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每個學生學習有價值、必要的知識,以及不同的人在獲得知識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學活動中,我盡可能做到自始自終應高瞻遠矚,審時度時,善于固勢利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評價,特別注重學生良好的創新品質的形成,使課堂上的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得到發展。所以我的評學試題根據大綱要求和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命題,分三大類:(1)基本題,占85%,面向全體學生;(2)提高題,占5%,中等生和尖子生必做;(3)深化題,占5%,供中等生選做,尖子生必做。
總之,是“三學”模式的教學伴隨我體驗了課堂帶給我的快樂與收獲,同時也促進了我教學水平的不斷進步,讓我感覺到什么才是一節富有意義的好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