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鄭敏《金黃的稻束》閱讀答案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具有開放性,不是唯一的,我們要敢于辨證揚棄,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使其更完善。還在為找閱讀答案而苦惱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鄭敏《金黃的稻束》閱讀答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鄭敏《金黃的稻束》閱讀答案 1
金黃的稻束
鄭敏
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獲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注】本詩選自《詩集1942-1947》,作者鄭敏是40年代后期出現的“中國新詩派”(也叫“九葉派”)的代表詩人之一。
6.下列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時間,從全詩看,除了“秋天”外,還隱指“暮色”降臨之前。
B.“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美麗的臉”,把“皺”與“美麗”并列,寓有謳歌母親的勞動和感嘆時光流逝之意。
C.“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的詩句中,“你們”指詩歌的主要形象“金黃的稻束”。
D.“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這實際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內容。
7.下面對這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以“金黃的稻束”為中心形象展開聯想,通過稻田、路上、天空、遠山等空間性的位移變化,傳達一—時間性的主題-—對勞動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詩歌賦予“金黃的稻束”以積極、強烈的視覺印象和消極、“靜默”無言的聽覺感受,意在利用兩者的不協調,把關注點從外在畫面轉向內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黃的稻束”、“收獲日的滿月”等形象都具有圓滿意味,但詩歌未寫收獲日的快慰和滿足,卻引人思考勞動者母親的“疲倦”。
D.“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體,應該是美麗的母親,而不是如雕像一樣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8.“金黃的稻束”有何象征意義?請簡要分析。
9.詩人是如何將“詩”與“思”融合在一起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
6.DA項,正確。先給“稻束”特寫鏡頭,然后又拉開,展現其佇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現“金黃的稻束”作為勞動成果的輝煌和炫耀感,肯定著人類的勞動成就。聯系全詩看,這兩句詩又居于其蘊含的時間序列“黃昏”“暮色”之始,隱含著時間的意味。可見時間確定在暮色降臨之前。B項,正確。寓意較明顯,也是恰當的,考生不難作出選擇。C項,正確。詩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們”則指詩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黃的稻束”。D項,錯誤。整首詩所出現的形象以及有關形象的感受,都是詩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見。它本是詩人的“旁白”,不能理解為“稻束”沉思的內容。這是詩人在上文描述基礎上的議論,是詩人對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詩歌主題的點睛之筆,并沒有點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內容,這是詩人留給讀者一個無限想象的空間。
7.DA項,正確。該項是對本詩主題和結構的概括和歸納,指明詩歌中心形象“金黃的稻束”引發的聯想由點及面、由空間而時間地形成一個探尋勞動意義的結構:對人類勞動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B項,正確?疾閷υ姼璧陌盐。C項,正確。在考查考生體味不同詩歌形象所傳達的不同意義的能力基礎上,進入對詩歌深層意義的把握!敖瘘S”指稻束成熟,指勞動的收獲,而“收獲日的滿月”則傳遞不僅勞動的而且時令的圓滿信息,但與這一切相對照的,卻是詩人想到的“無數個疲倦的母親”和她們“那皺了的美麗的臉”。在這種詩人的“殘酷”中,詩歌所要揭示的東西也就清楚地表現了出來。D項,錯誤!凹绾芍莻ゴ蟮钠>搿敝械闹黧w只能是“你們”即“稻束”。雖然那偉大的疲倦的主體是勞動者母親,但“肩荷”了這種“疲倦”的主體,卻只能是勞動的結晶“金黃的稻束”。
8.“金黃的稻束”在詩中有深邃的意蘊。這里“金黃的`稻束”,不僅是指自然意義上的稻束,而是詩人的心靈與田野里佇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實體,而產生的一個象征。它首先是收獲的象征,進而詩人把它與創造此豐收成果的勞動者的形象自然地聯系起來了,而作為孕育者和勞動者的母親便是其中的典型,成為詩人表達敬意的對象。這個意象不僅真,而且美,它屬于一個帶有玄想性質的“瞬間”,這種“瞬間”卻構成了自足的詩的永恒,啟示人們重新思考平凡與偉大的關系。
9.①詩人以“金黃的稻束”為起點,將收割后的疲倦和靜默、母親和人類歷史活動的意義聯系起來,因而具有一種更為感人的力量。②寫法上,詩人并沒有在字面上將“金黃的稻束”直接比為“母親”,或是直接比為“雕像”,而是在這兩者之間來回閃動,展開聯想和沉思。它們在詩中同時存在,相映成輝。讀后,黃昏收割過的田野里“金黃的稻束”這一意象像靜默的雕像一樣令人難忘,而母親的疲倦、母親的無言的堅忍和美麗又激起我們對歷史和生命的無盡的沉思。③語言上,不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質感和深長的意味。最后一句“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因為有上文的鋪墊而順理成章,并不顯得空洞,一種“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詩”在此完美地合為一體。
創作背景
關于這首詩的寫作,作者自己如是說:“這首詩是寫在20世紀40年代,當時我正在戰時的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讀書!币粋昆明常有的金色黃昏,我從郊外往小西門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著一條流水和樹從走著時,忽然右手閃進我的視野是一片開闊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開,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陽中如同鍍金似的金黃,但它們都微垂著稻穗,顯得有些兒疲倦,有些兒寧靜,又有些兒寂寞,讓我想起安于奉獻的疲倦的母親們。舉目看遠處,只見微藍色的遠山,似遠又似近地圍繞著,那流水有聲無聲地流過,它的消逝和金黃的稻束們的沉思凝靜形成對比,顯得不那么偉大,而稻束們的沉思卻更是我們永久的一個思想,回憶40年代大學時的哲學課和文學課,它留在我心靈深處的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哲學和文學,特別是詩,釀成的酒,它香氣四溢,每當一個情景觸動我的靈魂時,我就為這種酒香所陶醉,身不由己地寫起詩來,也許這就是詩神對我的召喚吧!
作品賞析
鄭敏是一個敏感而富于沉思的詩人,她在青年時代追隨里爾克的詩風,并且深受西方音樂、繪畫的影響。她善于捕捉新穎獨特的意象,通過這一系列的意象把對客觀事物的描摹引入到哲思的境界,因此讀她的詩作不能僅僅滿足于字句表層的意義,還必須挖掘出其深沉的象征、隱喻意義。
《金黃的稻束》在一開頭寫出的是農村常見的情景:“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薄敖瘘S的稻束”在這里就被作者賦予了多重的寓意,既可理解為自然意義的稻束,但更多的是指向象征的含義,是詩人的心靈和自然契合后的所產生的玄想。鄭敏在晚年的回憶文章《〈金黃的稻束〉和它的誕生》中就曾明確地指出過這一點。詩人把“金黃的稻束”和“母親”這兩個跨度很大的意象巧妙聯系在了一起:“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痹谶@里,“金黃”寓意著豐收的情景,但詩人在這一瞬間竟然在眼前幻化出“母親”這個崇高的形象。這是因為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關聯。只有在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之后才能獲得成熟的果實,而母親也是在默默奉獻了自己最寶貴的青春,直到美麗的容顏一點點褪去甚至走向衰老、疲憊的時候才能孕育、撫養出偉大的生命。在一個個幼小生命逐漸走向成熟的時候,母親的付出是非常大的。這里既是對大自然的贊頌,但更是對母親自我犧牲精神的贊頌。接著,詩人通過自然景物的襯托勾勒出一幅偉大而莊嚴的雕像:“收獲日的滿月在/高聳的樹巔上,/暮色里,遠山/圍著我們的心邊,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钡裣,是靜默的,有形的,它承載著無數人的光榮和夢想。同樣,母親的肉體雖會衰老,而母親自我犧牲的偉大精神是無形的,她的生命如同這永恒的雕像,在歷史的時空中構筑成亮麗的彩虹。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筆下的“母親”不能僅僅理解為一個農婦,它在更廣泛、更深層次的意義上泛指一切自我犧牲的精神。面對這種莊嚴和崇高,詩人心潮起伏,油然而生敬意:“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手沉思,/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腳下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難能可貴的是,在這首詩的結尾,詩人并沒有空泛地發表議論,仍然冷靜地把意象和玄思較好地結合起來,給讀者一種很大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去思考人類偉大而神圣的情感。
對于習慣于欣賞中國傳統詩歌的讀者來說,閱讀這篇充滿現代主義詩作氣息的詩作恐怕會遇到很大的障礙,這既可以看做對人們閱讀習慣的挑戰,更能激發出讀者的閱讀潛能,從而把審美的觸角伸向更遠的時空。
名家點評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張同道:鄭敏的《金黃的稻束》,酷似米勒的畫,但它是一幅立體的畫,一幅思考的畫。(《中國現代詩與西南聯大詩人群》)]
浙江大學教授張玉玲:靜默是作者的創作姿態,也是讀者的閱讀境界,更是作品內在的審美品格。在鄭敏的體驗藝術中,靜默的風格首先表現于蘊含著宇宙和自然本質的體驗對象——無名的人、物與山水;其次表現于體驗的過程和狀態;還表現于詩人雕塑式的凝定意象的藝術手段。(《論鄭敏1940年代詩歌的美學特色》)
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顧穎:充分發揮形象的力量,將抽象的觀念、深厚的情感寓于可感的形象之中,使“思想知覺化”,這是九葉詩人們從西方后期象征派和現代派詩人如里爾克、艾略特、奧登那兒學來的表現手法!督瘘S的稻束》成功地運用了這種表現手法,詩人一下子連用五個意象,借助象征和聯想,將知性與感性糅合為一體,在連綿不斷的新穎別致的局部意象轉換中,含蓄地表達出對豐產、收獲、土地、母親等極平凡又極偉大的事物的充溢著哲思的贊美。(《面向大地的沉思——〈金黃的稻束〉賞析》)
作者簡介
鄭敏(1920~2022年1月3日),女,福建閩侯人。九葉詩派重要詩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外文系。1942年開始發表詩作。1943年西南聯大畢業后赴美留學。1952年在美國布朗大學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貒笤谥袊茖W院文學研究所從事英國文學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教授,講授英國文學史和英美文學選讀。著有詩集《詩集1942-1947》《尋覓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九葉集》(與他人的詩合集)及論文集《英美詩歌戲劇研究》、譯作《美國當代詩選》等。
鄭敏《金黃的稻束》閱讀答案 2
金黃的稻束
鄭敏
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獲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金黃的稻束》閱讀答案
1. 下列對本詩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A選項:“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給人視覺上的印象,表現“稻束”作為勞動成果的輝煌和炫耀感,肯定著人類的勞動成就。(該選項錯誤,“金黃的稻束”雖有勞動成果的意味,但詩中更強調其引發的對生命、母親等的思考,并非著重表現輝煌和炫耀感。)
- B選項:“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皺紋是滄桑的,皺紋也是美麗的,就更增添了作者對母性的贊揚,歌頌母親的偉大與無私。(此選項正確,通過對母親皺紋的描寫,體現出對母親奉獻精神的贊美。)
- C選項:“無數個疲倦的母親”說的是勞動者母親,但后文“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中“偉大的疲倦”的“肩荷”者卻是勞動的結晶“金黃的稻束”,所以該項中“‘偉大的疲倦’的'‘肩荷’者也應該是在田野勞動的母親”說法錯誤。(C選項錯誤,符合對詩歌內容的分析。)
- D選項:詩歌最后把歷史比做一條長河,而母親就是站在河邊守護小河的保護神,詩人在景象描寫和聯想思索之后,告訴讀者金黃的稻束,是靜默的母親的形象,在秋天的田野里低頭沉思,在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態中,進一步提升了對母親的贊美。(D選項正確,準確解讀了詩歌結尾的內涵。)
- 答案為C。
2. “金黃的稻束”在詩中有怎樣的意蘊?(6分)
- “金黃的稻束”,不僅是指自然意義上的稻束,而是詩人的心靈與田野里佇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實體,而產生的一個象征。(2分)
- 它首先是收獲的象征,金黃意味著稻束成熟,代表著勞動的收獲。(2分)
- 進而詩人把它與創造此豐收成果的勞動者的形象自然地聯系起來了,而作為孕育者和勞動者的母親便是其中的典型,成為詩人表達敬意的對象。母親默默奉獻,在付出辛勤勞動后收獲成果,如同金黃的稻束,所以“金黃的稻束”象征著母親的疲倦、堅韌和美麗,體現了對母親自我犧牲精神的贊頌。(2分)
3. 詩歌是如何通過意象傳達主題的?請簡要分析。(6分)
- 詩歌以“金黃的稻束”為中心意象展開聯想,通過稻田、路上、天空、遠山等空間性的位移變化,傳達一個時間性的主題——對勞動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2分)
- 賦予“金黃的稻束”以積極、強烈的視覺印象和消極、“靜默”無言的聽覺感受,利用兩者的不協調,把關注點從外在畫面轉向內在的生命感受。例如,金黃的稻束在田里靜默站立,無聲卻傳遞出深沉的情感,引人思考背后的生命意義。(2分)
- “收獲日的滿月”“暮色里的遠山”等意象營造出寧靜、宏大的氛圍,與“金黃的稻束”“疲倦的母親”等意象相結合,襯托出母親的偉大以及生命在時間長河中的深沉意蘊,進一步深化了對勞動、生命和母親的贊美與思考這一主題。(2分)
【鄭敏《金黃的稻束》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鄭俠閱讀答案08-08
《鄭絪》閱讀答案08-27
《稻村先生》閱讀答案05-20
鄭敏的詩歌精選11-09
鄭敏的詩歌02-12
智者鄭玄閱讀答案09-01
《鄭玄傳》閱讀答案07-23
鄭玄傳閱讀答案08-11
解縉敏對閱讀答案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