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溫庭筠《芙蓉》
《芙蓉》是唐代文學(xué)家溫庭筠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77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溫庭筠《芙蓉》,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芙蓉⑴
刺莖澹蕩碧⑵,花片參差紅。
吳歌秋水冷⑶,湘廟夜云空⑷。
濃艷香露里⑸,美人清鏡中⑹。
南樓未歸客⑺,一夕練塘東⑻。
注釋
⑴芙蓉:即荷花。
⑵刺莖:帶刺的莖。澹蕩:搖蕩。
⑶吳歌:吳聲歌曲中多有詠唱荷花之作。
⑷湘廟:即湘妃廟。湘妃指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均嫁給舜。后舜南巡時死于路上,二女聞訊痛哭前往,眼淚灑在竹子上形成無數(shù)斑點,后世斑竹因此而得名。二女痛哭過后投身與湘江,自溺而死。后人為紀(jì)念她們而立廟。
⑸濃艷:指荷花。
⑹美人:指荷花。清鏡:指清靜如鏡的湖面。
⑺南樓: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云:“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與我別所期,期在三五(即十五日)夕。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來)。”后以“南樓”為思念故人未歸之典。
⑻練塘:即練湖,在江蘇丹陽縣西北。
鑒賞
飛卿即是詩中的“南樓未歸客”,于一夕游賞練塘?xí)r有感而發(fā)。由荷花而想起遠(yuǎn)方某位美麗的姑娘正等待自己歸去。而“吳歌秋水冷,湘廟夜云空”似是飛卿想象這位姑娘因久久見不到自己歸來而獨自唱著凄涼的歌曲,并落下傷心的眼淚。飛卿顯然是同情、理解這位姑娘的,但至于自己為什么不歸去卻沒有明說,料想應(yīng)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
此詩雖然把荷花描摹的濃香艷麗,但字里行間卻充溢著凄清孤寂之感,給人感覺荷花(姑娘)在孤寂中獨自綻放,雖美卻無人觀賞。這當(dāng)然是一種很尷尬處境,所謂“女為悅己者容”,由此才更突顯飛卿歸去的重要性。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詠物,表現(xiàn)為對物的審美觀照,乃是心靈與物象溝通的產(chǎn)物。因而詠物之作既要曲盡物象妙處,又不可拘泥于物象,即所謂“不即不離”。這里關(guān)鍵在于捕捉物我感通的契合點。大中十四年(860),溫庭筠在襄陽任巡官,不久失意東歸。途時,病交侵,修愁殊甚,面對那濃艷而又凄冷的晚秋池詩人似乎從對象中看到了自己,遂發(fā)為吟詠。
作者介紹
溫庭筠(約812年-866年),是唐代詩人,又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詞風(fēng)濃綺艷麗,語言工煉,格調(diào)清俊,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有“溫李”之稱,但其成就無論從思想內(nèi)容上還是藝術(shù)形式上來說,都不如李商隱。他當(dāng)時與李商隱、段成式文筆齊名,號稱“三十六體”。
溫庭筠的先世溫彥博雖是宰相,而溫庭筠是溫彥博的裔孫。可是,到了溫庭筠的時候,其家世已衰微。溫庭筠與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經(jīng)常出入于相府。同時與段成式兩家頗睦,互通詩文,輯為《漢上題襟集》,溫庭筠遂將女兒嫁給了段成式之子段安節(jié)。
溫庭筠詩風(fēng)上承南唐梁、陳宮體的余風(fēng),下啟花間派的艷體,是民間詞轉(zhuǎn)為文人詞的重要標(biāo)志。溫庭筠作為詞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蘭》、詞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現(xiàn)存的《花間集》收集了66闋他的詞作、列為篇首。溫庭筠詞風(fēng)婉麗、情致含蘊、辭藻濃艷,今存310余首,后世詞人如馮延巳、周邦彥、吳文英等多受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