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涉江采芙蓉》優秀教案

時間:2024-03-19 17:35:09 澤彪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涉江采芙蓉》優秀教案(精選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涉江采芙蓉》優秀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涉江采芙蓉》優秀教案(精選5篇)

  《涉江采芙蓉》優秀教案 1

  [教學目標]

  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但是相愛卻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讓人扼腕嘆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秦觀發出的一種寬慰,一種無奈。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有“一字千金”之稱的《古詩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達了怎樣的相思?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可謂極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提示:詩歌鑒賞方法與步驟:

  (一)讀順暢,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詩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相聯。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中所述:“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3.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這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確: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這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4.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現實生活中情人節送玫瑰,母親節送康乃馨。采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沒有送出去了沒有?沒有。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了變化。由歡欣轉為失落,6.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7.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其中“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都很強,可以清晰地表達出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9.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想愛卻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生距離產生美。

  10.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 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這首詩寫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給故鄉的妻子。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并不罕見。它寄托了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并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六、拓展與鞏固

  對寫法(懸想的寫法)

  七、作業

  1、背誦詩歌。

  2、類詩比較閱讀:《課時作業》

  《涉江采芙蓉》優秀教案 2

  【教學目標】

  1.積累文學常識;

  2.學會朗讀五言詩,運用想象和聯想能力描摹詩歌畫面;

  3.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和思想內涵。

  【教學重點】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學難點】

  多角度解讀詩歌

  【學生分析】

  由于教師長期按傳統模式教授詩歌,對內容機械講解,原本優美精致的詩詞常被講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蠟,教師變成了生物系講解剖學的學者,賞析詩詞變成了將一首首詩詞“五馬分尸”,原本營造的典雅絕美意境也變得支離破碎。學生對鑒賞詩詞興趣并不高,對詩詞的學習僅停留在翻譯詩句,背誦詩句就完成任務的認識上。故而教師首要的任務是激發他們的熱愛之情,才能進入詩境,鍛煉想象能力,與詩歌發生共鳴。

  【教學內容分析】

  本詩是一首反映游子羈旅異鄉的游子詩。大意是講,一個人去采蓮,想把美麗的蓮花送給思念的人,結果因為路太遠沒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傷感。看起來比較簡單,語言質樸無華,沒有多少生僻字和難以理解的難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于其中。泛泛而讀,如同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反復咀嚼賞鑒,則回味無窮,始覺甘如飴。故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起審美體驗的靈感。

  【教學過程】

  一、導語(通過多媒體展示豐富多彩的古典游子詩之名句。訓練拓展遷移能力,用類比法鑒賞詩歌)

  中國古典詩詞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其中反映游子羈旅異地他鄉,思戀故鄉和親人的“游子詩”不在少數,宛如詩壇一支奇葩,散發著別樣的藝術光彩。下面回憶背誦并簡單賞析以前學過的游子思鄉詩。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了詩人因看見明月引發思鄉之情。又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借蕭瑟悲涼的秋景塑造了一個漂泊異鄉孤苦伶仃寂寞惆悵的詩人形象。

  二、朗誦?(師朗誦,學生朗誦。培養朗誦五言詩的基本能力,掃除讀音障礙)

  1.先講朗讀方法,注意斷句和朗讀的語氣。斷句:五言詩一般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教師示范。不可讀成蘇軾的豪放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那樣大氣磅薄正義凜然。因本詩是游子思親詩,最后一句直接畫龍點睛,寫出“憂傷以終老”,那種相知相愛不能相守的別離之情應該是很凄楚的。故應該怎么讀才能表達這種語氣呢?(緩慢,悠長,低婉,哀傷的.語氣)

  2.再聽老師朗誦。字音:遺讀wèi??贈與,送給,如遺之千金。

  3.再聽學生集體朗誦,自由朗誦。點評。

  三、用自己的話簡單復述一下本詩的大致情節。

  明確:一個人去采蓮,想把美麗的蓮花送給思念的人,結果因為路太遠沒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傷感。

  結構思路:采花——送花——望鄉——思親

  四、品析鑒賞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情感。

  1.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選擇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起什么樣的作用?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麗優雅迷人的情景,營造的是輕松歡快的氛圍。可聯系《荷塘月色》里引用的梁元帝的《采蓮賦》的描寫采蓮的盛況,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用環境描寫側面烘托詩人情懷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補充說明蓮花的意象:《愛蓮說》(宋)周敦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第三、四句: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主人公表達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沒有?想象主人公情緒發生怎樣的變化?使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

  明確:摘花欲贈送親人。可花沒送出去。由作者自問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緒悄悄地由歡欣轉為失落,為后文的黯然神傷作鋪墊。

  用了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熱鬧歡快的場景來襯托人的凄清心境。王夫之:“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3.第五、六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文學的語言描述一下畫面的內容。?

  明確:畫面感鮮明強烈。展開想象的翅膀,我們似乎能看見在美麗的荷花,歡樂的人群背后一個主人公正孤單憂愁地站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方向張望,可是展現在他面前的是山水迢迢路遙遙。

  4.第七、八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情感:黯然憂傷和兩個彼此相愛之人的真摯深厚的情義。因愛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銘心,故才憂傷以終老。

  五、此詩的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詩主要采取了什么表達手法?(歸納能力)

  明確:游子思念愛人、家鄉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以樂景襯哀情。

  心情變化:輕松歡樂——樂極生悲——憂從中來——愁苦綿綿

  六、討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誰?合理想象,創設情景,談談自己的觀點和依據。

  A.是男主人公。本詩全為實寫,寫他采花送花望鄉思人。

  B.是男主人公。但前四句是他想象家鄉的情人在采蓮,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則是他自己在想心事。故前虛寫,后實寫。

  C.是女主人公。前四句是女子在采蓮。后四句是她想象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她。

  七、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訓練拓展遷移,對比閱讀的能力)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游子思歸鄉: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八、作業

  背誦詩歌,并將詩歌改寫成一篇優美的百余字的散文。(訓練記憶能力,寫作能力)

  《涉江采芙蓉》優秀教案 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涉江采芙蓉》。

  2、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3、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教學重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情感,培養詩歌鑒賞潛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程度了。《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蕭統《文選》,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這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誦讀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試背誦。

  2、提問:詩歌中出現的人物形象是誰?

  (詩歌中出現可能是“思婦”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們是從“思婦”的角度來鑒賞。)

  三、鑒賞品味

  1、朗讀“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一句,思考: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環境下登場了?她要做什么?

  結合多媒體圖片明確: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邊出現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詩歌描述“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作用?

  討論、交流:這是環境描述,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完美。

  3、朗讀“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兩句,回答:

  提問: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討論、交流:送給“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風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明代郭登《送岳委方還京》:“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陸凱《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完美的。又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紅豆,都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既能夠傳達對親朋的關懷和思念,又能夠寄托對親朋的完美祝愿。

  提問:這兩句的語氣如何?在詩歌結構上具有什么作用?

  討論、交流:自問自答,語氣緩和。

  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朗讀“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兩句,這兩句里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討論、交流:“舊鄉”“長路”。

  “舊鄉”在“漫漫”長路的那頭,看不到也望不著,“舊鄉”的愛人此時也正凝眸相望嗎?相愛卻不得相見,濃濃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這兩句將“遠道”意思說盡。

  提問:全詩其他六句都能夠理解成“思婦”的語言,惟獨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你能試著理解這一句嗎?

  討論、交流: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表現的依然是那位采蓮女子的痛苦思情。但是在寫法上,采用了“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而嘆長途”(張玉谷《古詩賞析》)的“懸想”方式,從而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5、朗讀“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兩句,思考: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情緒,還能體會到什么?

  討論、交流: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齊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6、讀完這首詩,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試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討論、交流:思婦對遠在外地的游子的思念。(或:游子思念愛人、家鄉的思想感情。)詩歌前四句描繪一位思婦采摘芙蓉花送給在外的游子,卻又無法送到的情景,以樂景寫哀情,間接表現了思婦對游子的思念之情。五、六兩句采用“懸想”的'手法,設想游子在外的情態,表現思婦的痛苦思情。最后兩句先敘述了“同心離居”的生活現狀,后直接抒發無盡憂傷之情。

  四、問題探究

  1、古代詩歌從情感上大致能夠分為這幾類:思鄉懷人之緒、懷古傷今之悲、羈旅閨怨之愁、懷才報國之憤、邊塞征戰之壯、即事抒懷之慨、隱逸出世之戀、吟山詠水之美、描花繪鳥之趣等。《涉江采芙蓉》屬于哪一類?(明確:思鄉懷人之緒)

  2、說說同學們明白的“思鄉懷人”的詩歌。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討論“思鄉懷人”詩情感的審美價值。

  提問:朗讀上面的詩句,你是不是覺得它們很美呢?為什么?

  討論交流:

  (1)借助優美的形象來表現完美的情感。

  (2)喚起人們思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普遍的、完美的情感。

  五、板書設計

  涉江采芙蓉

  思婦--無盡憂傷--游子

  芙蓉--真摯篤厚--望鄉

  以樂寫哀--懸--想

  《涉江采芙蓉》優秀教案 4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 識記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背誦全詩。

  2、能力方面

  (1)領會詩歌的思想內涵。

  (2)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通過意象來賞析詩歌的能力。

  (4)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3、情感方面

  體會詩歌含蓄不盡,余味悠長的游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淀人文素養。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詩歌的朗讀;

  (2)詩歌的賞析;

  (3)詩歌的表現手法

  難點:通過抓住意象來賞析詩歌。

  【教學方法】

  導讀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以有關芙蓉的名句引入課題。

  二、通過導學案學習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了解寫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詩十九首》中的其中一篇。《古詩十九首》包括了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做。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質較高,又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于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語言淺近凝練,自然和諧,藝術成就很高。是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詩的發端,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導賞析

  (一)初讀,整體感知(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作品)

  1、試為這首詩劃分節奏。(學生劃分,師生共同明確)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2、詩歌的感情基調如何?你認為全篇中哪個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明確)

  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憂傷。是“思”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思”的舉動是什么?這種行為在古代詩歌中常見嗎?可否舉例?

  明確:是采摘芙蓉。這種行為在古代詩歌中常見。

  4、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為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即荷花,為全詩營造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二)再讀,討論交流(請學生個別朗讀,之后小組討論作答,教師明確)

  1、三、四句一問一答,在全詩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黯然銷魂作鋪墊。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對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從側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3、你認為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男子還是女子?

  提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讀,合作探究(教師指點精讀個別詩句,學生討論交流作答)

  詩歌表現手法: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對寫手法

  (四)速背訓練(教師指導方法,學生自由背誦幾分鐘,教師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蘭澤。采之?所思。

  還顧,長路。同心,憂傷。

  《涉江采芙蓉》優秀教案 5

  設計思路:

  《涉江采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從題材上看,這是一首寫羈旅行役的詩。羈旅行役詩的最主要情感表達就是游子思鄉或者思婦懷人。

  在這首詩中,既有描寫思婦的詩句,也有描寫游子的詩句。

  我們可以假設,抒情主人公是采芙蓉的女子,那么詩歌的前四句便是實寫。女子在萋萋芳草中,涉江采芙蓉,想起遠行的戀人。而由“所思在遠道”自然過渡到后文的“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上,所寫的是女子的想象,她因為太想那個人,于是就望著遠道出神,想象著那個人在環顧望鄉,也在想著她——這就是虛寫。

  同樣,我們也可以假設,抒情主人公是男子,那么“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就是實寫,而前面女子的動作、行為就是虛寫,是男子太思念家中的她,于是想象(或者回憶)女子采芙蓉,思念自己的情景。

  這種想念對方卻不直接寫出來,而是曲筆去想象,從對方入筆,想象對方想自己的寫法就是我們虛寫中比較特別的一種——懸想,也叫對寫。對寫在《詩經卷耳》中就有出現,《古詩十九首》之后,也被后世的詩人經常用在相思懷人類的詩歌中。這一手法的使用,會加大讀者的想象空間,拓寬詩歌的意境,有詩從對面飛來的效果,同時在情感的表達上也更深沉、更強烈。

  基于以上對文本的理解,我把“體會并探討詩歌的感情;認識對寫手法,感受詩歌的含蓄”作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對詩的了解還不夠深,對這首詩情感的深沉性可能理解得未必到位。本課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誦讀感受,品味意蘊,想象情境,體會情感。解讀課文的同時,教師適時加入對本詩寫作背景的介紹,讓學生通過本詩對《古詩十九首》的寫作背景及情感有大致的了解,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閱讀。同時,在詩歌感情上加以拓展,由游子思鄉懷人上升為人們對于美好的渴望與追求,從而跳出個人的兒女情長,豐富詩歌意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涵養學生的心靈。

  教學目標:

  體會并探討詩歌的感情;認識對寫手法,感受詩歌的含蓄美。

  教學重點:

  認識對寫手法,感受詩歌的含蓄美。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深沉的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啟發法。

  課前準備:

  查閱《古詩十九首》相關資料,了解各家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

  1、《古詩十九首》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政治混亂,社會腐敗,戰爭四起,社會的動蕩不安。下層文人漂泊蹉跎,宦游無門。他們已沒有太多顧忌,敢于把內心深處的自我毫無掩飾地表露出來,寫出最真實的人性。正是這種生命意識的自覺,真情實感的流露,傳達出了人生最動人的感覺與經驗,而這種純粹的自我之情是讓我們普通讀者最感動的地方。

  葉嘉瑩先生說:“凡是最好的詩人,都不是用文字寫詩,而是用自己的整個生命去寫詩的。”如此,《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們無疑是最好的詩人。他們所寫的內容多為彷徨失意、離愁別恨以及人生無常。某種程度上看,有些消極,但關注了人生共有的感受與體驗,抒發了人生普遍的情感與思緒,更好地展示了那個時代文人士子的心靈世界,并且在藝術成就上繼承和發展了《詩經》,長于抒情,善用事物烘托,描寫也更細膩深沉。

  2、他人評論。

  南朝劉勰:“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龍明詩》

  南朝鐘嶸:“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詩品》

  葉嘉瑩:“《古詩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詩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謀篇、遣詞、表情、達意等各方面,都對我國舊詩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

  “所謂‘驚心動魄’,不一定非得是豪言壯語或者光怪陸離。”——《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

  沈祖棻:“(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而’字包括種種困難,反折有力;‘以’字則明甘心無怨,絕無兩意,分長憂以終老也。”——《唐宋詩賞析誦詩偶記》

  教學流程:

  1、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學古詩,誦讀是最重要的手段。讀是我們走進文本,體會情感的最直接途徑。老師先來給大家誦讀一下這首詩。(教師誦讀《涉江采芙蓉》)現在請大家大聲地自由誦讀《涉江采芙蓉》兩遍。讀完這首詩,你是怎樣理解的?現在,請根據你的理解來做一個填空題。

  這是一首()的詩。

  提示:可以從詩歌的內容、情感、語言特點、閱讀感受等角度,結合詩句簡要說明,合理即可。

  預設:

  內容:游子思鄉、思婦懷人、兩人相思;情感:憂傷、哀怨……

  語言:含蓄、蘊藉、樸素、平淡;

  閱讀感受:美好的,動人的,引人思考的……

  (此環節為誦讀感受,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內容、語言等。)

  2、品讀詩歌,感受含蓄

  大家的解讀如此豐富和多元,是因為選擇的視角不同。如果站在游子的視角,寫的就是思鄉的憂傷;而如果站在思婦的角度,就是懷念遠人的哀怨。一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往往只有一個,你覺得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游子,還是思婦呢?詩歌八句都是寫游子(或思婦)的嗎?

  明確:若前面四句思婦懷人為實,則后面游子望鄉為虛,是家中思婦想象她牽念的游子在遙望家鄉,想念著她;若后面游子望鄉為實,則前面四句思婦采芙蓉思遠人為虛,是遠行游子念及故園時想象(或回憶)的一個畫面……

  懸想,也叫對寫,從對方下筆,想象對方想念自己的情形,常用于寫相思離別之苦與羈旅惆悵之思這一類題材。含蓄蘊藉,有“詩從對面來”的效果。這種手法在《詩經》中就有出現。《古詩十九首》之后,唐詩、宋詞中均有使用。請說明一下《月夜》中“對寫”手法是如何表現的。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此環節在前一個環節的基礎上,繼續品讀詩歌,探討交流,認識“對寫”這種手法,體會詩歌含蓄蘊藉的語言特點。)

  3、延讀詩歌,拓展提升

  鐘嶸評價:“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一般情況下,古詩中很少使用虛詞,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兩句有兩個虛詞,一個“而”,一個“以”。大家感覺一下,去掉這兩個虛詞影不影響情感的表達?

  明確:“而”是轉折,同心離居的重重困難、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種種無奈盡在其中;“以”是修飾,也可以是轉折。因為相愛,我愿為你憂傷終老;即便憂傷,我仍要念你終老。“一字千金”可見一斑。看似樸素平淡的語句,卻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驚心動魄”不一定非要豪言壯語,或者光怪陸離。《古詩十九首》就是這樣的好詩,只讀其中一首兩首是不行的,大家要把十九首都讀一下。

  (此環節,從鐘嶸評價入手,由本詩擴至《古詩十九首》,引領學生課外延伸閱讀。)

  好的詩歌是興發感動的力量,即便遠隔千年,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詩歌傳達出的那種情感。體味別人的情感,給自己精神力量——這是我們讀詩、學詩的最高境界。大家現在思考一下,遠行游子想念的、期盼的僅僅是某一個具體的人嗎?我們從象征的角度思考一下,這首詩讓我們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確:愛人、故鄉——理想、希望(一切美好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它可以是具體的某一個人、某一件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一種期待,一個信念——它是那么美好、純潔,就像彼岸的一朵芙蓉花,靜靜地綻放在那里,但或許,終我們一生,都無法抵達。縱然如此,我們仍然要奔向它!

  (此環節,拓寬詩歌的情境,由課內跳到課外,引領學生將閱讀和人生相結合,涵養學生心靈。)

  重新整理這節課,將自己對這節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梳理一下,覺得除了詩詞欣賞以外,這首詩在寫作上也給了我一些啟示。

【《涉江采芙蓉》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涉江采芙蓉教案08-22

《涉江采芙蓉》賞析12-17

涉江采芙蓉說課稿05-30

《涉江采芙蓉》古詩鑒賞12-29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譯10-21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譯12-21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賞析11-12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譯09-12

《涉江采芙蓉》試講教案(精選9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