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時間:2024-09-04 04:34:45 詩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詩經·小雅·小旻之什·巷伯

  原文:

詩經·小雅·小旻之什·巷伯

  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彼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人者,誰與謀?

  緝緝翩翩,謀欲人。慎爾言也,謂爾不信。

  捷捷幡幡,謀欲言。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驕人好好,勞人草草。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

  彼人者,誰適與謀?取彼人,投豺虎。豺虎不食,投有北。有北不受,投有昊!

  楊園之道,于畝丘。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

  注釋:

  1、萋:“”的假借字。“”、“斐”都是文采相錯的樣子。

  2、貝錦:織成貝紋的錦。古人珍視貝殼,所以用為錦上的圖案。以上二句是說讒人誣陷別人用許多迷惑人的言語,好像組織好看的文采以成美錦似的。

  3、(zèn)人:讒害別人的人。

  4、大甚:猶言“過分”。

  5、哆(恥chǐ):張口。侈(恥chǐ):大。

  6、南箕:星名,即箕宿。箕宿四星,連起來成梯形,也就是簸箕形。距離較遠的兩星之間就是箕口。上句“哆”、“侈”言箕口張大。古人認為箕星主口舌,所以用來比讒者。

  7、(敵dí):專主。與:助。以上二句意謂者害人太甚,或有助謀的人,但不知誰是其中主要的。

  8、緝:本字是“(棄qì)”,附耳私語。翩翩:是“(pián)”的假借,是巧之言。緝緝是說言語之密,翩翩是說言語之巧。

  9、以上二句是警告讒者:你說話謹慎些罷,聽者會發現你是不可信的。

  10、捷捷:猶“緝緝”。幡幡(番fān):猶“翩翩”。

  11、既:猶言“既而”,就是不多時。以上二句就聽讒的人說,言聽讒者雖接受你的意見,而加害別人,轉眼間就將移用于你的身上了。

  12、驕人:指讒者。讒者因讒言被君主聽從而跋扈,所以為驕人。好好:喜悅。

  13、勞人:猶“憂人”,指被讒者。草草:是“(騷sāo)”的假借,憂貌。

  14、視:猶“察”。言察其罪。

  15、矜(今jīn):哀憐。

  16、(必bì):與。

  17、有北:北方極寒無人之境。

  18、有昊:昊天。猶言“彼蒼”。以上六句言必須置那人于死地,使昊天制其罪。

  19、楊園:種植楊木的園。一說是園名。

  20、(倚yǐ):加。畝丘:有壟界像田畝的丘。一說是丘名。以上二句言畝丘之上有楊園之道。詩人徘徊在這條道上,吟成這篇詩。

  21、寺人:閹官,是天子侍御之臣。篇題《巷伯》也就是寺人的意思。“孟子”是這寺人的表字,就是這詩的作者。詩人將自己的名字放在篇末,和《節南山》相同。

  22、凡百君子:指執政者。

  譯文:

  彩絲亮啊花線明啊,織成貝紋錦。那個造謠的害人精,實在太狠心!

  張開嘴啊,咧開唇啊,成了簸箕星。那個造謠的害人精,誰是他的智多星?

  喳喳鬼話靈,一心要挖陷人阱。勸你說話加小心,有一天沒人再相信。

  花言巧語舌頭長,千方百計來編誑。并不是沒有人上當,只怕你自己要遭殃。

  驕橫人得意忘了形,勞苦人憂愁長在心。蒼天你把眼兒睜!看看那些驕橫人,可憐這些勞苦人!

  那個造謠的壞東西,是誰給他出主意?捉住那個造謠的,扔給虎狼去充饑。虎狼不肯咽,把他攆到北極圈。北極不肯要,送給老天去發落。

  一條大路通楊園,路在畝丘丘上邊。我是閹人叫孟子,這支歌兒是我編。諸位君子賞個臉,認真聽我唱一遍。

  鑒賞:

  這是一首怒斥造謠誣陷者的詩。《毛詩序》云:“《巷伯》,刺幽王也,寺人傷于讒,故作是詩也。巷伯,奄官兮(也)。”詩題中的“巷”字,指宮中小道。“巷伯”即“寺人”、宦官,也就是詩作者本人。這位孟子,是一位遭受過政治誣陷而蒙冤受屈的人,在詩中他是把自己擺了進去的。

  造謠之所以有效,乃在于謠言總是披著一層美麗的外衣。恰如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說:“詩人們把謠言描寫成了一個怪物。他們形容它的時候,其措辭一部分是美秀而文雅,一部分是嚴肅而深沉的。他們說,你看它有多少羽毛;羽毛下有多少只眼睛;它有多少條舌頭,多少種聲音;它能豎起多少只耳朵來!”古人稱造謠誣陷別人為“羅織罪名”,何謂“羅織”,此詩一開始說:“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就是“羅織”二字最形象的說明。花言巧語,織成的這張貝紋的羅錦,是非常容易迷惑人的,特別是對不長腦殼的國君。

  造謠之可怕,還在于它是背后的動作,是暗箭傷人。當事人無法及時知道,當然也無法一一辯駁。待其知道,為時已晚。詩中二、三、四章,對造謠者的搖唇鼓舌,喳喳,上竄下跳,左右輿論的丑惡嘴臉,作了極形象的勾勒,說他們“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緝緝翩翩,謀欲人”、“捷捷幡幡,謀欲言”。作者對之極表憤慨:“彼人者,誰適與謀?”正告他們道:“慎爾言也,謂爾不信!”“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造謠之可恨,在于以口舌殺人,殺了人還不犯死罪。作為受害者的詩人,為此對那些人發出強烈的詛咒,祈求上蒼對他們進行正義的懲罰。詩人不僅投以憎恨,而且投以極大的厭惡:“取彼人,投豺虎!豺虎不食,投有北!有北不受,投有昊!”正是所謂“憤怒出詩人”。有人將它與俄國詩人萊蒙托夫《逃亡者》一詩中夷叛徒的詩句比較:“野獸不啃他的骨頭,雨水也不洗他的創傷”,認為它們都是寫天怒人怨,物我同憎的絕妙好辭,都是對那些罪大惡極,不可救藥者的無情鞭撻,都是快心露骨之語,甚是。

  在詩的結尾處,鄭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詩人的名字,從而使這首詩成為《詩經》中少數有主名的作品之一。這個作法表明,此詩原有極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發之作。它應該有一個較詳的序文,自敘作者遭遇,然后綴以此詩,自抒激憤之情,可以題為“巷伯詩并序”或“巷伯序并詩”的。也許是后來的選詩者刪去或丟失了這序文,僅剩下了抒情的即詩的部分。

  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因遭受讒言獲罪,受了宮刑,作了宦官,與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異代同悲的正直人士。東漢班固就曾在《司馬遷傳贊》里稱慘遭宮刑的司馬遷是“《小雅·巷伯》之倫”。他或許也感受過與司馬遷同樣的心情:“禍莫慘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也,所從來遠矣。”(《報任少卿書》)無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無怪乎詩中對誣陷者是如此切齒憤恨,也無怪乎此詩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極為強烈的共鳴。

【詩經·小雅·小旻之什·巷伯】相關文章:

詩經·小雅·小旻之什·小旻04-20

詩經·小雅·小旻之什·大東04-18

詩經·小雅·小旻之什·小宛04-20

詩經·小雅·小旻之什·小弁04-20

詩經·小雅·小旻之什·何人斯04-20

詩經《小雅·巷伯》翻譯鑒賞03-31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04-15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大東04-15

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鑒賞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