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白居易詩歌鑒賞

時間:2025-04-29 10:15:54 詩歌 我要投稿

白居易詩歌鑒賞(精選10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詩歌吧,詩歌具有語言高度凝練、篇幅短小精悍的特點。還苦于找不到好的詩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白居易詩歌鑒賞(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居易詩歌鑒賞(精選10篇)

  白居易詩歌鑒賞 1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1]古道,晴翠[2]接荒城。

  又送王孫[3]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1]遠芳:向遠方蔓延的芳蘋。侵:蔓延。

  [2]晴翠:指芳草被陽光映照得更翠綠。

  [3]王孫:本指貴族公子,此指出門遠去的人。

  【譯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繁盛一次枯萎一次。野火如何焚燒也燒不盡,春風吹來又蓬勃地滋生。遠處的芳草向古道蔓延,翠綠的草色連接著荒城。在此又送游子遠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滿別情。

  【賞析】

  這是白居易傳唱極廣的一首作品,也可以說是他的成名作。

  首聯兩句開篇點題,用平淡的語言點出了古原上草木繁榮與枯敗的自然規律。"離離",形容草生長繁茂的樣子。"一歲一枯榮",先說"枯"后說"榮",意在強調后者,體現"古原草"生命力之強大,為下文展開描繪埋下伏筆。頷聯兩句形成巧妙的對仗,在精練的語言中,引出發人深省的道理。頸聯轉而寫"古原"。"古道"、"荒城"緊扣"古原"而來,又分別與"遠芳"、"晴翠"相互映襯。此處,"送別"的.題意也一點一點引了出來。尾聯借用古詩回應主題,揭示送別之意。這兩句詩借鑒了《楚辭·招隱士》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原句意思是看見繁茂的青草心中思念遠方的游子,這里詩人稍作變動,改為萋萋芳草亦充滿離情之意,無形中給人增添了一絲送別的憂愁。"王孫",本指貴族子弟,此指所送之人。"萋萋",指青草繁盛紛亂的樣子。該詩對仗工整,語言自然流暢,字中有情,言外有意,堪稱千古絕唱。

  白居易詩歌鑒賞 2

  《李白墓[1]》

  采石江邊李白墓,繞田無限草連云[2]。

  可憐荒垅窮泉[3]骨,曾有驚天動地文[4]。

  但是[5]詩人多薄命,就中[6]淪落不過君。

  渚蘋溪藻猶堪薦,大雅遺風已不聞。

  【注釋】

  [1]李白墓:在安徽省當涂縣采石江邊。

  [2]草連云:形容墓地荒草叢生,一片荒涼。

  [3]荒垅:荒墳。窮泉:黃泉、九泉。

  [4]驚天動地文:極言李白詩文聲勢浩大,使天地都為之震動。

  [5]但是:凡是,只要是。

  [6]就中:其中,當中。

  【譯文】

  采石江邊的荒蕪的田野里,野草向著天邊肆意地蔓延。一代詩仙李白的墳墓,就孤獨地掩沒在其間。可憐"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偉大詩人,如今竟凄涼地埋葬在這荒野。但凡杰出的詩人,大多命運多舛,可又有哪一個的命運,像李白一般坎坷悲慘?雖然現在也有一些尚可稱為佳作的詩文面世,但像李詩那樣繼承了《詩經》正聲的杰作,卻再也見不到了。

  【賞析】

  李白墓在采石江邊只是一個傳說,相傳李白曾身著宮錦袍,醉酒采石磯,因躍入江中捉月而逝,漁人得其衣冠下葬。現在馬鞍山市江心洲的宮錦村和采石的李白衣冠冢都是托此傳說而得名。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在采石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尤以白居易的這首詩最為有名。

  詩的首聯通過對李白墓周邊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了一片蕭索悲涼的氣氛。頷聯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后墓地凄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達出了詩人強烈的悲憤之情。隨后的兩聯,詩人一方面表達了對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通過所處時代文壇的凋敝和李白輝煌藝術成就的對比,表達了"大雅遺風已不聞"的嘆惋,也從側面再次贊頌了李白的偉大。

  全詩用李白杰出的成就,與李白坎坷的命運、死后墓地荒涼和后世文壇的暗淡組成了多重對比,從而賦予了作品驚心動魄的藝術感染力。

  白居易詩歌鑒賞 3

  《望月有感》

  (序: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于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1]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2],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3],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注釋】

  [1]羈旅:漂泊流離。

  [2]寥落:冷落。干戈:本是兩種武器,這里指戰爭。

  [3]千里雁:大雁行列整齊,古人常以雁行比喻兄弟。

  【譯文】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亂以后處處寥落,田園荒蕪;

  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

  今夜思鄉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賞析】

  這首抒情詩是作者考中進士后東歸省親時所作,意在寫經亂之后對兄弟姐妹的懷念,表達了與家人離別的痛苦之情。前兩聯詩人自述所經歷的`戰亂不斷、家園荒廢、親人失散等由戰爭帶來的苦難生活。"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是廣為傳誦的名句。詩人把離散的兄弟姐妹比作千里孤雁、九秋斷蓬,將骨肉分離的慘景展現在讀者眼前,也使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被刻畫了出來,給人一種孤苦凄涼之感。

  最后兩句詩人以真摯的情思,描畫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來:深夜,飽受離別之苦的詩人難以入眠,抬頭遙望高懸夜空的明月,不由得想到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如果此時大家都和自己一樣遠望這輪明月,應該也會黯然落淚吧!這一夜之中,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兄弟們的思鄉之情,也都是相同的。詩人用這樣的畫面收尾,意境淳樸真切,引人共鳴。

  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是飽經戰亂的人們所共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像詩人這樣用白描的手法表達出來。全詩語言清麗,沒有任何修飾,像話家常一般,但卻緊緊地扣住了主題,情真意切,意味深長。

  白居易詩歌鑒賞 4

  《舟中讀元九詩》

  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

  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注釋

  元九:即元稹,白居易的朋友。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五個月前被貶通州。

  譯文

  把你的詩卷在燈前看,

  詩讀完了燈也快滅了而天還沒有亮(這個殘可能指殘留,也可能指的是剩下不多)。

  (看詩看到)眼睛痛,熄滅了燈還在黑暗中坐著,

  逆風(與順風相對的)吹著浪花拍打著(白居易乘坐的)小船。

  作品鑒賞

  公元815年(唐憲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書要求嚴緝兇手,因此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他被攆出長安,九月抵襄陽,然后浮漢水,入長江,東去九江。在這寂寞的謫戌旅途中,他想念那早五個月遠謫通州(州治在今四川達縣)的好朋友元稹。在漫長水途中,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伴著熒熒燈火,細讀微之的詩卷,寫下了這首《舟中讀元九詩》。

  這首小詩,字面上“讀君詩”,主題是“憶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際飄零,轉見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詩境一轉一深,一深一痛。“眼痛滅燈猶暗坐”,已經讀了大半夜了,天也快要亮了,詩人還要“暗坐”,不肯就寢。讀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于想念微之,更想起壞人當道,朝政日非,因而,滿腔洶涌澎湃的感情,使得他無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個小船內。船下江中,不斷翻卷起狂風巨浪;心頭眼底,象突然展現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畫圖。這風浪,變成了“逆風吹浪打船聲”;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義的畫圖,悲中見憤,溶公義私情于一爐,感情復雜,容量極大。

  凄苦,是這首小詩的基調。這種凄苦之情,通過“燈殘”、“詩盡”、“眼痛”、“暗坐”這些詞語所展示的環境、氛圍、色彩,已經渲染得十分濃烈了,對讀者形成一種沉重的壓力。到“眼痛滅燈猶暗坐”,壓力簡直大到了超過人所能忍受的程度。突然又傳來一陣陣“逆風吹浪打船聲”,像塞馬悲鳴,胡笳嗚咽,一起卷入讀者的耳里、心中。這聲音里,充滿了悲憤不平的`感情。讀詩至此,自然要坐立不安,象韓愈聽穎師鼓琴時那樣:“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了。詩的前三句蓄勢,于敘事中抒情;后一句才嘩然打開感情的閘門,讓激浪渦流咆哮奔鳴而下,讓樂曲終止在最強音上,收到了“四弦一聲如裂帛”的最強烈的音樂效果。

  如果反復吟誦,讀者還會發現這首小詩在音律上的另一個特點。向來,詩家最忌“犯復”,即一詩中不宜用重復的字,小詩尤其如此。這首絕句,卻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燈”字。但是,此詩讀起來,絲毫不感重復,只覺得較之常作更為自然流瀉。原來,詩人以這個燈字作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線,在節律上形成一句緊連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層層加深:掌燈夜讀,足見思念之切;讀至燈殘,說明思念之久;滅燈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節蟬連,委婉曲折,如金蛇盤旋而下,加強了表達的力量。這首詩前三句連用“燈”字,創設出“燈前讀詩”、“詩盡燈殘”“滅燈暗坐”三個意象。這樣寫創造了一種黑夜中凄清的環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貶謫中凄涼的人生的意境。

  白居易詩歌鑒賞 5

  琵琶行

  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云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賞析

  本題為《琵琶行并序》,“序”里卻寫作“行”。“行”和“引”,都是樂府歌辭的一體。“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當是傳刻之誤。宋人戴復古在《琵琶行詩》里已經指出:“一寫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長恨歌》是各有獨創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經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傳誦國內外,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如“序”中所說,詩里所寫的是作者由長安貶到九江期間在船上聽一位長安故倡彈奏琵琶、訴說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邁認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過虛構的情節,抒發他自己的“天涯淪落之恨”(《容齋隨筆》卷七),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虛構的情節既然真實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詩的客觀意義說,它也抒發了“長安故倡”的“天涯淪落之恨”。看不到這一點,同樣有片面性。

  詩人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從開頭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寫琵琶女的出場。

  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只七個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紹;再用“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環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已曲曲傳出。惟其蕭瑟落寞,因而反跌出“舉酒欲飲無管弦”。“無管弦”三字,既與后面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鋪墊。因“無管弦”而“醉不成歡慘將別”,鋪墊已十分有力,再用“別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層的環境烘染,就使得“忽聞水上琵琶聲”具有濃烈的空谷足音之感,無怪乎“主人忘歸客不發”,要“尋聲暗問彈者誰”、“移船相近邀相見”了。

  從“夜送客”之時的“秋蕭瑟”、“無管弦”、“慘將別”一轉而為“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這對于琵琶女的出場來說,已可以說是“千呼萬喚”了。但“邀相見”還不那么容易,又要經歷一個“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出來”。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聽仙樂一般的琵琶聲,是“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一樣,她“千呼萬喚始出來”,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愿見人。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寫來表現她的難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過描寫琵琶女彈奏的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

  先用“轉軸撥弦三兩聲”一句寫校弦試音,接著就贊嘆“未成曲調先有情”,突出了一個“情”字。“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初為《霓裳》后《六幺》”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撚抹復挑”描寫彈奏的'神態,更用“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語”亦然。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旋律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后“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余音裊裊、余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幽愁暗恨”在“聲漸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于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已不能不使我們驚佩作者的藝術才華。但作者的才華還不僅表現在再現音樂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為下面的訴說身世作了音樂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見”之后,省掉了請彈琵琶的細節一樣;在曲終之后,也略去了關于身世的詢問,而用兩個描寫肖像的句子向“自言”過渡:“沉吟”的神態,顯然與詢問有關,這反映了她欲說還休的內心矛盾;“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一系列動作和表情,則表現了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抒情筆調,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譜寫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與“說盡心中無限事”的樂曲互相補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過這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藝人們的悲慘命運。面對這個形象,怎能不一灑同情之淚!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運激起的情感波濤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的那個“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實行仁政而遭受打擊,從長安貶到九江,心情很痛苦。當琵琶女第一次彈出哀怨的樂曲、表達心事的時候,就已經撥動了他的心弦,發出了深長的嘆息聲。當琵琶女自訴身世、講到“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的時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病相憐,同聲相應,忍不住說出了自己的遭遇。

  寫琵琶女自訴身世,詳昔而略今;寫自己的遭遇,則壓根兒不提被貶以前的事。這也許是意味著以彼之詳,補此之略吧!比方說,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罷常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處呢?同樣,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是不是也有某些類似之處呢?看來是有的,要不然,怎么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轉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把處于封建社會底層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壓抑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論,相互映襯,相互補充,作如此細致生動的描寫,并寄予無限同情,這在以前的詩歌中還是罕見的。

  白居易詩歌鑒賞 6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試題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閱讀答案:

  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翻譯:在南浦凄涼愁苦的分別,秋風蕭索黯淡。回頭看一次就肝腸寸斷,好好離去吧,不要再回頭了。

  賞析:

  這首送別小詩,清淡如水,款款地流瀉出依依惜別的深情。

  詩的前兩句,不僅點出送別的地點和時間,而且以景襯情,渲染出濃厚的離情別緒。南浦,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楚辭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故南浦像長亭一樣,成為送別之處的代名詞。一見南浦,令人頓生離憂。而送別的時間,又正當西風裊裊的秋天。秋風蕭瑟,木葉飄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離愁。

  這里凄凄、裊裊兩個疊字,用得傳神。前者形容內心的.凄涼、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蕭瑟、黯淡。正由于送別時內心凄凄,故格外感覺秋風裊裊;而那如泣如訴的裊裊風聲,又更加烘托出離人肝腸寸斷的凄凄之情,兩者相生相襯。而且凄、裊聲調低促,一經重疊,讀來格外令人回腸咽氣,與離人的心曲合拍。

  后二句寫得更是情意切切,纏綿悱惻。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最后分手,是送別的高潮。詩人捕捉住這關鍵時刻一個最突出的鏡頭:分手后,離人雖已登舟而去,但他頻頻回過頭來,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動作,但此時此地,這一看卻顯得十分不尋常:離人心中用言語難以表達的千種離愁、萬般情思,都從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來,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從這個看字,讀者仿佛看到那離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間閃動的淚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腸一斷,涌起陣陣酸楚。詩人連用兩個一,把去留雙方的離愁別緒和真摯情誼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最后,詩人勸慰離人:好去莫回頭。意思是說: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頭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細細咀嚼,卻意味深長。詩人并不是真要離人趕快離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雙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內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白居易詩歌鑒賞 7

  歌 舞

  白居易

  秦城歲云暮,

  大雪滿皇州。

  雪中退朝者,

  朱紫盡公侯。

  貴有風雪興,

  富無饑寒憂。

  所營唯第宅,

  所務在追游。

  朱輪車馬客,

  紅燭歌舞樓。

  歡酣促密坐,

  醉暖脫重裘。

  秋官為主人,

  廷尉居上頭。

  日中為樂飲,

  夜半不能休。

  豈知閿鄉獄,

  中有凍死囚!

  白居易詩鑒賞

  此詩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五年前后,當時詩人在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任左拾遺、翰林學士。前蜀韋榖編《才調集》收此詩,題作傷閿鄉縣囚。

  這首詩與《秦中吟十首》中的《輕肥》一詩思想內容相近,表現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對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階級之間的尖銳對立。

  白居易詩歌鑒賞 8

  《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注釋

  諳:明白,熟悉。

  勝:超過。

  能不:怎么能不。

  鑒賞導示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詞,共有三首,這里選的是第一首。早年,白居易常在杭州、蘇州做官,那里如畫的風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他回到洛陽,回憶江南的風景時寫下了這三首詞。

  鑒賞

  起句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風景舊曾諳”一句,寫那里的風景美好如畫,是詩人當年親身體驗和感受過的,因為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具體寫江南景色。太陽出來后江邊的花比火還要紅艷,春天來臨,綠色的江水微波粼粼,像一條彩練在晃動。這里,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相映襯,紅者更紅,綠者更綠。想起如此的.美景,詩人在結尾由衷地吟出:能不憶江南?

  在這首寫景抒情詞中,詩人不但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色彩鮮艷的江南之春的瑰麗圖畫,而且還表現了作者對江南無限懷念的美好情感。

  白居易詩歌鑒賞 9

  《浪淘沙》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

  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譯文

  白浪一望無邊,與海相連,岸邊的沙子也是一望無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海浪從不停歇地淘著沙子,于是滄海桑田的演變就這樣出現。

  注釋

  東海變桑田:神話中仙人麻姑,自稱已見過三次東海變為桑田。后來指世事發生的變化很大。

  賞析:

  這首詞指出了潮汐漲落的規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斷沖擊著海岸,使海岸不斷發生變遷。盡管這種變化不易測量,但洪濤變平野,綠島成桑田在不知不覺地發生著。

  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 —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后遷居下鄧邽(今陜西渭南縣)。早年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地接觸和了解。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唐憲宗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請嚴緝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積極興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畝千頃,成績卓著。唐敬宗寶歷元年(825)改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卒,終年七十五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在文學上,他與元稹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中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其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廣泛尖銳地揭露了當時政治上的黑暗,抨擊了現實中的流弊,表現了愛憎分明的進步傾向。除諷諭詩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也獨具特色,為千古絕唱。白詩語言通俗,深入淺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跡。其詩刻畫人物,形象鮮明,以情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

  張文潛在《苕溪魚隱叢話》中說:陶淵明雖然愛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貧困,不能經常喝美酒,與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魚、耕田的鄉下人,地點也在樹林田野間,而白居易家釀美酒,每次喝酒時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裴度、劉禹錫等。

  他在67歲時,寫了一篇《醉吟先生傳》。這個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傳》中說,有個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貫、官職,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處有個池塘、竹竿、喬木、臺榭、舟橋等。他愛好喝酒、吟詩、彈琴,與酒徒、詩宇航局、琴侶一起游樂。事實也是如此,洛陽城內外的寺廟、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過。

  每當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來家,先拂酒壇,次開詩篋,后捧絲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詩,一面操琴。旁邊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楊柳枝》,真是不亦樂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時乘興到野外游玩,車中放一琴一枕,車兩邊的竹竿懸兩只酒壺,抱琴引酌,興盡而返。

  又據《窮幽記》記載,白居易家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請賓客,有時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裝有美酒佳肴,隨船而行,要吃喝時,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為止。

  如此說來,與陶淵明的苦況,當然不同。

  方勺《泊宅編》卷上說:白樂天多樂詩,二千八百首中,飲酒者八百首。這個數字不算小。

  他喝酒時,有時是獨酌。如在蘇州當刺史時,因公務繁忙,用酒來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來解除九天辛勞的。他說:不要輕視一天的酒醉,這是為消除九天的疲勞。如果沒有九天的疲勞,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沒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娛樂的的身心。他是用酒來進行勞逸結合的。

  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飲。他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一詩中說;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在《贈元稹》一詩中說:花下鞍馬游,雪中杯酒歡。在《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后期》一詩中說;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一詩中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白居易逝世時,時年75歲。葬于龍門山。河南尹盧貞刻《醉吟先生傳》于石,立于墓側。傳說洛陽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來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寬的土地上常是濕漉漉的,沒有干燥的時候,可見,他是得到后人愛戴的。

  白居易詩歌鑒賞 10

  《賦得古草原送別》(又名《草》)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意思〗

  此詩直觀是對自然演變的描寫,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進步的東西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譯文〗

  茂密的野草布滿了原野,他們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榮。

  縱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會把它燒盡,等到春風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注釋:

  本詩又題《草》。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這種作法起源于“應制詩”,后來廣泛用于科舉“試帖詩”。此詩為作者準備科舉考試而擬題的習作,所以也加了“賦得”二字。“又送”兩句詩意,本自《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簡析:

  這首詩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作品,也是當時傳誦的名篇,全詩結構嚴緊,格調清新,通過對荒原野草的.贊頌,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精神。

  關于《草》的故事:

  白居易從小聰慧過人,傳說始生就會說話,能認識“之無”二字,五六歲就能懂得聲韻,十五歲就能做詩作賦。十七八歲時,曾一次攜帶著自己作的詩文到長安,特意拜訪當時的名士顧況,顧況看他年輕,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覷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戲笑他說:“居易、居易,長安米價昂貴,恐怕居住下來大不容易”。

  可是當他翻閱到白居易的詩卷第一篇正是《賦得古草原送別》一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特別其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時,頓時吃驚,非常欣賞稱贊,慌忙改口說:“有才如此,能作這樣的詩真是難得,那就在長安居易不難了”。于是設宴款待,多方宣揚,白居易的聲名大振。

【白居易詩歌鑒賞】相關文章:

白居易詩歌鑒賞02-18

白居易詩歌的鑒賞09-09

白居易《賣炭翁》詩歌鑒賞10-18

白居易《歌舞》詩歌鑒賞10-23

白居易《歌舞》詩歌鑒賞 11-16

白居易詩歌鑒賞答案09-26

白居易《輕肥》詩歌鑒賞10-05

白居易《春生》詩歌鑒賞10-13

白居易《建昌江》詩歌鑒賞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