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經》因時選食
《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內經》因時選食,歡迎閱讀。
《內經》因時選食
飲食養生一定要與時令相結合,食物只有在種類、性味、寒熱等方面均與時令相適宜,才能夠發揮其最佳的作用。
《靈樞·脹論》說:“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谷乃化。”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與四時有關。后世養生學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套因時制宜的飲食養生法則,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因時選食性,因時調五味,以及慎選食物種類。
因時選食性
關于飲食養生應與時令季節相結合的論述,最早見于《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謂時也。”指出用寒涼的藥物和食物要遠離寒涼的季節,用溫熱的藥物和食物要遠離溫熱的季節,反之就會引起疾病。依據這一原理,在陽氣隆盛的夏季,氣候炎熱,汗出較多,應常吃一些涼性食品,如清暑、生津之瓜果,以清解暑熱。冬天氣候寒冷,陽氣深藏,需要溫補,應多食溫熱性食品,如高熱量、高蛋白的肉類,以提高機體耐寒能力。《飲膳正要》也有類似論述:“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不可一于溫也。禁溫食及熱衣服。”指出在陽氣升發的春季,不可一味溫補陽氣,應常吃一些清淡甘涼的水果、蔬菜,以免積熱在里,并少吃溫熱食物。
一般而言,春夏季自然界陽氣盛、氣溫高,食物應以寒涼性質者為主,少食溫熱生火之物;秋冬季自然界陰氣盛、氣溫低,食物應以溫熱性質者為主,少吃寒涼傷陽之物。
因時調五味
按照五行學說,五臟與時令季節和飲食五味有明確的對應關系,即肝應于春季,酸味首先入肝;心應于夏季,苦味首先入心;脾應于長夏(夏秋之交),甘味首先入脾;肺應于秋季,辛味首先入肺;腎應于冬季,咸味首先入腎。
根據五行之間相生相克的關系,很多中醫名家都提出了四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如孫思邈在《衛生歌》中說:“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減苦,秋辛可省但欲酸。”
元代鄒鉉在《壽親養老新書》中進一步解釋了這種飲食原則的理論依據,提出春季應少食酸味多食甜味,其依據是春季屬肝,五行屬木,脾臟五行屬土,過食酸可使肝氣旺,容易導致肝對脾的克伐過度,因此應少食酸味,多食甘味以養脾氣。鄒鉉的說法僅僅是從五行生克規律的角度解釋了五味與時令的關系,有些雖然符合生活實際,但其機制卻并非只有五行生克那么簡單。比如夏季自然界雨水多、濕氣盛,濕邪容易影響脾胃的運化而出現食欲不振,辛味食品具有健脾開胃、化濕行氣的作用,所以夏季增辛對于養生保健確有積極的意義,但并不僅僅是為了養肺氣。而且有些增、減還需要辨證對待。
夏季究竟應該多吃苦味食品,還是少吃苦味食品呢?如果搞清楚了其后隱藏的道理,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五味的增減在本質上以五行學說為依據,通過增減五味來調整臟腑的功能。夏季減苦是針對正常情況,因為夏季心氣本較盛,多食苦則心氣更旺,容易克肺造成肺虛;而增苦則是針對心氣不足的病理情況,因為夏季心氣當令,此時進食苦味食品“同氣相求”,能夠更好地實現養心的作用。所以夏季究竟應該增苦還是減苦應根據情況區別對待,對于勞心過度、心氣不足者,夏季多食苦瓜等苦味食品,不但能夠益心氣,還可以清心消暑;而對于體質壯實、心氣有余者則多食無益。
因時擇食類
春為萬物生發的季節,自然界陽氣萌動,飲食要以協助陽氣升發為原則,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芥等溫性食品,少吃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如氣溫較高,又需防止陽氣上升太過,郁而化熱,可多食清淡之菜蔬、性味甘涼的果品。
夏季暑熱多雨,飲食應以甘寒清淡少油為宜,如綠豆湯、西瓜等,但切忌過食生冷。根據夏季高溫濕盛的特點,飲食又要重視健脾、消暑、化濕,多吃苡米、綠豆、豆腐、藕、南瓜、苦瓜之類食物,少吃甜、油膩助濕之品。民間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諺語,夏季多吃辛味的生姜既可以辛散化濕,又能起到“養肺氣”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夏季隨著汗液的大量排出,體內蛋白質分解加速,消化液分泌減少,水、無機鹽、水溶性維生素、氨基酸等大量隨汗液排出,這就需要通過飲食來補充營養。所以,在夏季蛋白質供應一定要充分,可多吃瘦肉,特別應多進食豆制品,多吃蔬菜、水果,補充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
秋季氣候涼爽而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養液、清肺降氣、潤燥止渴之品為宜,可選用芝麻、核桃、梨、棗、菊花、銀耳等,具有滋潤性的食物。少食辛辣發散之品,民間有“八九月勿食姜”的說法,此時若多食生姜易生秋燥而致咳嗽。
冬季是一年中陽氣最虛,陰氣最盛的季節,人體與自然界相應,飲食也要以補陽為主,應吃性溫熱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魚、鴿、鵪鶉、海參、枸杞、韭菜、胡桃、糯米、桂圓肉、棗、山藥、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等。
冬季五行屬腎,腎主藏精,冬天補腎最為適宜,在與自然界五色配屬中,黑色入腎,所以冬季食物應選擇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棗、黑菇、桑椹、魔芋、烏骨雞、烏賊魚、甲魚、海帶、紫菜等。現代研究表明,食品的顏色與其營養價值的關系極為密切,食品的天然色素越深,其營養含量越豐富,營養結構也越合理,所以冬天進食黑色食品不但符合中醫理論,而且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也非常科學合理。
總之,飲食養生一定要與時令相結合,食物只有在種類、性味、寒熱等方面均與時令相適宜,才能夠發揮其最佳的作用,否則可能會引起疾病。
三餐的規律:《內經》日常飲食法
《黃帝內經·素問》有云:“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告訴我們,吃得太多也會得病。因此,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饑飽適中,才能有好的身體。兩餐間隔的時間要適宜,時間間隔太長常會引起高度饑餓感,影響人的勞動和工作效率;間隔時間如果太短,上頓食物在胃里還沒有消化,就接著吃下頓食物,會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適當的休息,消化功能就會逐步降低,影響食欲和消化。
(1)生物鐘與一日三餐:人體內的消化酶在早、中、晚這三段時間里特別活躍,這說明了在什么時候吃飯是由生物鐘控制的。
(2)大腦與一日三餐:人腦每天占人體耗能的比重很大,而且腦的能源供應只能是葡萄糖,每天需要110~145克。而肝臟從每頓飯中最多只能提供50克左右的葡萄糖。經過一日三餐,肝臟才能為人腦提供足夠的葡萄糖。
(3)消化器官與一日三餐:固體食物從食道到胃需30~60秒,在胃中停留4小時才到達小腸。因此,一日三餐間隔4~5小時,從食物的消化時間上看也是比較科學的。
(3)三餐中食物的選擇: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應該葷素搭配,動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類、薯類和新鮮蔬菜。一日三餐的科學分配是根據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來決定的。如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為3:4:3,如果按照每天吃500克主食來算,那么早晚各應該吃150克,中午吃200克比較適合。
除此之外,一日三餐在冷熱的把握上也要注意。中國人一向講究“趁熱吃”,這是怕吃了寒涼的東西會生病,但是熱食也要有限度,不能一味地貪熱,更不能貪涼,要把握“熱無灼灼,寒無滄滄”的原則。古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就指出:“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無灼唇,冷無冰齒。”所以,膳食應當注意冷熱平衡。
1.熱食的危害
從冒熱氣的面條,到熱乎乎的粥,以及滾燙的火鍋,中國人的飲食一直離不開“熱”這個字。這是因為亞洲人的體質相對較弱,吃熱食可以為身體提供更多的能量,幫助人們御寒保持體溫。相比之下,歐美等地的人體格更壯,平時吃的食物本身熱量更高,因此對食物溫度沒有特別的要求,所以他們的飲食結構中冷食較多。
但是,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飲食過熱和食道癌等多種消化道疾病息息相關。這是因為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組成的,只能耐受50~60度的食物,超過這個溫度,食道的黏膜就會被燙傷。過燙的飲食,如剛沏好的茶水,溫度可達80~90度,很容易燙傷食道壁。如果經常吃燙的食物,黏膜損傷尚未修復又受到燙傷,可形成淺表潰瘍。反復地燙傷、修復,就會引起黏膜質的變化,進一步發展變成腫瘤。
2 涼食更不可取
在炎熱的夏天,人們往往會通過吃冷飲的方式來為身體降溫,緩解燥熱。但總是吃冷飲會傷害“胃氣”,降低身體的抵抗力。《內經》理論所說的胃氣并不單純指“胃”這個器官,而是包含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后天的免疫力和肌肉的功能等。
其實,夏天喝點綠豆湯就是很好的清涼解暑方,適當增加白蘿卜,蓮子,黃瓜,冬瓜,香蕉,橙子等涼性食物的攝入,每天吃點涼拌菜也是不錯的習慣,可以調和體內攝入的高熱量、高油脂食物。此外,有關學者研究證實,喝涼開水對人體大有好處,也是最解渴的飲料。冬季若每天都喝點涼開水,還有預防感冒和咽喉炎的作用。
總的說來,最健康最合適的食物溫度是“不涼也不熱”。許多家長在給小寶寶喂飯時,都會吹至微溫后再喂,其實這個溫度對成人來說同樣是最合適的,用嘴唇感覺有一點點溫,也不燙口,就是最適宜的。
同樣,人們在飲水時也應該講究溫度,日常最好飲用溫水,水溫在18至45°G之間。過燙的水不僅會損傷牙齒的琺瑯質,還會強烈刺激咽喉,消化道和胃黏膜。即使在冬天,喝的水也不一超過50°G。如果實在怕冷,可以多吃姜,胡椒,肉桂,辣椒等有“產熱”作用的食物,既不會損傷食道,還有額外的保健功效。
【《內經》因時選食】相關文章:
內經與傷寒07-31
《內經》與天癸06-07
內經感悟04-18
內經靜心訣03-21
內經素問序08-07
內經與養陽02-02
《內經》精華典章04-15
《內經》養生與美容02-09
《內經》身體觀06-03
內經經脈別論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