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感悟
《內經》堪稱中國“第一養生寶典”,是一本講述生命智慧的經典著作。下面是內經感悟,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經曰: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這一節,分兩段,一為黃帝問,一為岐伯答。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說明天地之陰陽與人之三陰三陽相應的原因與道理,并舉例說明陰陽衍化之道、之作用和及于人身上同樣適用的道理。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這一段是黃帝問。這一段的意思很明顯,即為黃帝問道:“我聽說天為陽,地為陰,太陽為陽,月亮為陰,一年十二個大小月三百六十天,人也應該與之相應,而人卻有三陰三陽,不應天地之陰陽,這是什么緣故啊?”這一段可以拎出來解釋的就是“三陰三陽”。什么是人之三陰三陽?即為,人之手足三陽經與三陰經也,分別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與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人有這三陰三陽,而天地只有天為陽、地為陰、太陽為陽、月亮為陰,這其間似乎并不相照應,這是為什么呢?下邊,就是歧伯的解答。
歧伯的解答,分三層意思:其一是說明陰陽衍化;其二是舉例具體來解說陰陽衍化及其作用影響;其三是陰陽衍化的道理,同樣可以適用于人身之陰陽。所謂陰陽衍化,即陰陽可以無限地分化,即陰陽之中還可以再分陰陽。下面,我們具體來解讀一下:
一,“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這一層是說陰陽可以無限分化,即離;也可以歸一,即合。其中的要領,即一也。這個“一”,就是陰陽離合。陰陽可以無限分離,也可總歸為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于陰陽。這一句扣題。“陰陽者,數之可十”這是為什么?因為,據河圖知,天數五,一、三、五、七、九;地數五,二、四、六、八、十。天為陽,地為陰,陰陽數是十。“推之”者,展開它,即拆分它、分化它,可以為百、為千、為萬、為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然而,其要領,其旨用只有一,便是陰陽離合。陰陽是可以分分合合的。怎么樣離合呢?下邊,歧伯便舉例來具體說明之:
二,“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這一層是舉例來說明陰陽衍化之道及其作用與影響。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天為陽,雨出陽氣,雨下灌;地為陰,陰出云氣,云升騰;云雨相搏,陰陽合,萬物生。
“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
沒有長出地面的,在地之下,地之下為陰處,地也為陰,所以叫陰中之陰。
“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已長出地面的,即在地上,上為陽,地為陰,所以叫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予”,給予、施予;“正”,正氣、精氣。“為”,做為;“主”,即神。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天陽給它精氣,地陰給它神。一個生物有了精神,才有生命的跡象。沒精沒神的,這個生物就打蔫了,人也就病懨懨的了。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一年分為四季,冬春為陰,冬為陰中之陰,春為陰中之陽;夏秋為陽,夏天為陽中之陽,秋天為陽中之陰,所以才有了生長收藏。生長收藏,分別相應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陽中之陰、陰中之陰。
“失常則天地四塞。”
“常”者,規律也,道也。萬事萬物都是遵循著這樣一個規律生生滅滅的。“失”者,丟失,言外之意就是不遵循規律,不守道,那么就陰陽氣亂氣結,天昏地暗,閉塞不通了。風調雨順的日子,就是陰陽守常的;災難性天氣,即為陰陽失常了。比如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就是失常天氣,其原因便是陰陽悖亂運行無序了。
三,“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這一句是說,這陰陽衍化,甚至變化的規律,也同樣適應于人身,所以也是同樣有規律可以考察的。此句中,第一個“數”,是指規律講;第二個“數”,當考察講?傊,是教我們要知天地之道,以糾人身之病。
拓展閱讀:《黃帝內經》的源與流
春秋以前,巫醫一體,春秋之時,二者漸分,《左傳》載醫緩、醫和入晉視疾,已辟鬼神之說!墩撜Z·子路》載“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說明春秋時南方地區巫醫尚未區別。到戰國時,學術昌明,巫醫基本分離。蓋社會愈演進,對各領域的專業要求愈高,巫之業越分越細,且越剝越少,到秦漢時,惟剩祝禱舞雩之責而已。
《周禮》相傳為周公所作,學者一般認為是戰國之書,《周禮》中,醫師、食醫、疾醫、瘍醫之職已屬天官,卜師、筮人、大祝、男巫之員并歸春官。區分明顯。秦漢設九卿,以太常總領宗廟禮儀祭祀之事,其屬官——太宰掌祭祀供牲,太樂掌祭祀演樂,太史掌天時星歷,太卜掌卜筮,太祝掌祝文,太醫掌醫藥。這些事宜在上古都是巫的職責,而此時,廟堂之上巫已無立足之地,只在江湖山野尚存身影!妒酚·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倉公所謂六不治,直言:“信巫不信醫,不治。”可見,巫與醫已徹底分道揚鑣。
《黃帝內經》既然為戰國后期在齊國成書,那之后的流傳又如何呢?秦始皇攻滅六國,六國珍玩圖籍悉入咸陽,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又下令焚書,儒士學者抱簡冊遠遁,以避秦火,詩書史錄,賴之保存。然而始皇焚書,“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黃帝內經》應該得以流傳。秦末戰亂,官方圖書零散,無人顧及。
漢初,天下大定,典籍間出。漢武帝有感于“書缺簡脫,禮崩樂壞”,于是廣開獻書之路,大量文獻典籍被征集到長安,充實秘府。之后宣帝、元帝、成帝仿效,皇家所收書籍,漸積如山。漢成帝時,開始對藏書進行全面整理,于是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劉向總其成。校書工作持續十九年之久,劉向將已校之書編了目錄,方面檢索,這就是《別錄》,呈給皇帝御覽。劉向死后書仍未整理完畢,漢哀帝命其子劉歆繼承父業,繼續校書,終于完成。劉歆在《別錄》基礎上編成《七略》,當時整理的所有書籍,其名稱、卷數都羅列其中,可惜這本書已失傳,幸好《漢書·藝文志》將其主要內容都保存了下來。
《七略》將天下圖書分為七類,其中“方技略”又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個子目,共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醫經”有:
《黃帝內經》十八卷 《黃帝外經》三十七卷
《扁鵲內經》九卷 《扁鵲外經》十二卷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白氏外經》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醫經共七家,一百七十五卷,可惜除了《黃帝內經》,其余六家全都散佚不存。據《藝文志》定義,“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絡)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劑)和之所宜。至齊(劑)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我們今天所見之《黃帝內經》,內容與之完全相應,可以肯定,就是《七略》所輯《黃帝內經》。
既然《黃帝內經》書目著于《漢書·藝文志》,且未說不存,說明東漢班固那個時代還能見到此書。到了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序中云“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仲景未稱《黃帝內經》,惟言《素問》《九卷》,尚不知二者關系。后世很多學者認為仲景為傷寒學派,與《黃帝內經》無涉,實際《傷寒論》之六經辨證,是從《素問·熱論》中脫胎而來,二者關系密切。讀書不多不明之人,乃有割裂之論。
西晉時名醫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序中稱“《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皇甫謐去仲景未遠,其言當有所本。說明東漢時醫家已將《黃帝內經》分作兩部分,一部分以論析醫理為主,一部分以經絡針灸為主,前者名之以《素問》,后者署名不定,或直稱《九卷》如仲景,或稱《針經》如皇甫謐。從此《黃帝內經》分為兩部,兩部命運亦各有起伏。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原板蕩,衣冠圖籍隨之南渡。東晉時,《黃帝內經》或《素問》之名未曾出現于史冊。南朝時有一人名 全元起,注解了《素問》,他曾就砭石一事造訪王僧儒,依此當為齊梁時人。其作注釋,以訓詁為主,樸實無華,是已知《黃帝內經》的最早注本!端鍟?經籍志》載“《黃帝素問》八卷,全元起注,今亡。”說明隋唐之際,此書已不存。唐朝的王冰,宋朝的林億,校正《素問》時所見全元起注本,只是斷簡殘編,宋以后全部湮沒無聞。從一些引文我們可以看到全元起對《素問》之名的解釋:“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岐伯也。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問》。”
隋朝的楊上善撰《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將《黃帝內經》的內容分為數十類如“攝生、陰陽、藏府、經脈、診候”等等,以類匯編條文,依次注解,極具特色,其內容包括今之《素問》《靈樞》。據傳楊上善是道士,隋煬帝大業年間為太醫侍御。他的《黃帝內經太素》在《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中都有存目。宋代林億校正《素問》時,此書尚在。大約在南宋時散佚,中國無由得見。此書在日本一直有流傳,當是唐朝時遣唐使帶去,1825年左右,日本人在京都仁和寺發現了《太素》古抄本,較為完備,日本學者參閱各本進行整理,得二十三卷,并刊刻發行,清末學人楊守敬赴東瀛訪書,遂將刊本帶回。時隔千年,中國醫者方得再見《黃帝內經太素》。
《素問》流傳過程中,貢獻最著者當屬唐代的王冰。王冰,號啟玄子,亦是道家人物,雅好醫藥,潛心研究《素問》十二年之久,感慨《素問》“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后不倫,文義懸隔”,確實,《素問》經過口耳相傳,之后錄于竹簡、布帛,接著鈔于紙本卷子,損壞、佚失、錯簡、誤字等實屬難免,王冰決定重新進行?闭!端貑枴樊敃r第七卷已不存,王冰自稱從他處得先師張公秘本以補入,這部分就是“運氣七篇”。他經過分合增刪,《素問》由原來的九卷變為二十四卷,并重新調整篇目次序,每篇冠以名稱,于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完成《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素問》,完全以王冰的本子為基礎,從篇目可知,王冰將道家的觀念貫穿其中,對后世影響很大。
《隋書?經籍志》載:“《素問》九卷,《針經》九卷。”說明隋唐之際,《靈樞》仍然以《針經》之名流傳。王冰注解《素問》時,在自序中說:“《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其注文也大量引用《靈樞》。這是《靈樞》這個名稱的最早記錄。但當時《靈樞》篇目似已不全。
唐末五代,戰亂頻仍,圖書之厄不及備載。北宋初期,朝廷重開獻書之路。宋朝皇帝,特別重視醫學。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 ,仁宗皇帝詔令編修院置校正醫書局,命集賢院、崇文院學士帶領醫官,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搜集整理、考證、?保⒂枰猿霭。校正醫書局堪稱世界最早的國家衛生出版機構。高寶衡、林億負責校正《素問》,林億等人搜集了當時流傳的多種《素問》古本,決定以王冰的《補注黃帝內經素問》為底本,參考《難經》、《脈經》、《針灸甲乙經》、《素問》全元起注本、《黃帝內經太素》等,進行極為嚴謹的校勘,“正謬誤者六千余字,增注義者兩千余條,”所增所減,必詳明出處緣由,最后撰成《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北宋已興雕版印刷之術,朝廷下令將此書刊印發行,流傳天下,從此《素問》再無散佚之虞。宋以后醫家注解《素問》皆本于此。
林億在校正《素問》時指出:“按今《素問》注中引《針經》者,多《靈樞》之文,但以《靈樞》今不全,故未得盡知也。”表明,北宋時《靈樞》已難窺全貌。林億注《素問》時,又引《九墟》《九靈》之文,內容多與《靈樞》重合,當是《靈樞》在民間流傳時的別稱,其別稱也頗具道家色彩。
北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十二月,高麗國派使臣朝貢,并獻書于宋廷,其中有一部《黃帝針經》。高麗更有所求,希望天朝準許其購買中國歷代史籍及《冊府元龜》等書。時任端明殿學士兼禮部尚書的蘇軾上書,認為不宜許,史書包含歷代興亡治亂之理,又兼山川地理形勢,不可遺他國。蘇軾從朝廷安危考慮,很有道理。然而哲宗皇帝于元佑八年(1093年)正月下詔頒布高麗國所獻《黃帝針經》于天下,顯然已經答應了高麗的請求。此《黃帝針經》有九卷,乃完本,于是《靈樞》也得以刊刻流傳。北宋末年,靖康之難,中原又遭金人蕩滌,到南宋建立時,官方已不見《黃帝針經》。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四川成都的史崧獻出家藏舊本《靈樞》,當是北宋所刻《黃帝針經》的后繼本。史崧所獻《靈樞》后經南宋朝廷刊印發行,流傳至今,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靈樞》。今本《靈樞》對比《黃帝內經太素》及王冰注《素問》所引《靈樞》條文,都能相合,差別極小,確為《靈樞》真本。
宋以后,《黃帝內經》之《素問》《靈樞》再未失傳,研究并注釋《內經》的醫家層出不窮。金代劉完素研究《素問》三十五載,對原文進行闡發,著有《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玄機原病式》。元代的滑壽研究《素問》頗有心得,著《讀素問抄》三卷。明代的馬蒔,字玄臺,對《素問》《靈樞》原文逐篇逐段加以注解,并闡發精義,撰成《素問注證發微》《靈樞注證發微》兩書。馬蒔擅長針灸,對《靈樞》的注釋更加精妙,對后人啟發不少。之后明代的吳昆亦對《素問》進行全文注釋,著有《素問吳注》二十四卷。明末張介賓窮三十年之力,撰成《類經》三十二卷。他將《素問》《靈樞》內容按主題重新編排,分為十二大類,三百九十節,逐次注釋,條理井然,便于查閱,其方法與隋朝楊上善不謀而合。張介賓集歷代注家之要,參以己見,很多注解極為精要,對后世影響很大。明末清初的李中梓,編有《內經知要》,將《內經》的內容節選分類,加以注解,如《類經》的簡要版,頗受后世學醫者的歡迎。
清初張志聰仿照歷代注釋儒家經典的方法,與其門人匯集各家注解,著有《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靈樞經集注》,亦頗有影響。此后又有高世栻的《黃帝素問直解》,姚止庵的《素問經注節解》,汪昂的《素靈類纂約注》,黃元御的《素問懸解》《靈樞懸解》,皆可資參考。 日本的丹波元簡著有《素問識》《靈樞識》,專門挑出《內經》中的難解之處進行注釋,在學界評價很高。
《黃帝內經》能保存至今,歷代醫家都為此付出過大量心血,今我梳理其本末,見者當知華夏醫學之源遠流長,亦知經典流傳之不易,愿讀《黃帝內經》者能惜之!
【內經感悟】相關文章:
內經與傷寒07-31
《內經》與天癸06-07
內經飲食養生04-18
《內經》與《易經》的精髓04-18
《內經》經典論釋04-21
內經素問序08-07
《內經》養生與美容02-09
《內經》身體觀06-03
內經精要訣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