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的學術價值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內經的學術價值
《內經》比較全面地系統地論述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及學術思想,它是中醫學理論的淵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內經的學術價值,歡迎閱讀。
《內經》誕生于兩千年前,它的問世,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而且數千年來一直是指導中醫臨床實踐和推動中醫學術發展的準繩。歷史已經推演到21世紀,現代醫學的飛躍發展,推動了醫學科學的不斷進步。當前我們重新審視這部古老的經典,它的學術價值又在哪里呢?
一、奠定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在世界醫學史上,曾經有過多種傳統醫學,如希臘、羅馬、印度、埃及、阿拉伯等。但是經過漫長的歷史,除中國的傳統醫學得到了延續外,幾乎全部淪為民間醫學,或者出現了斷層現象。而中國的傳統醫學,雖然經歷磨難,卻一枝獨秀,不僅得以延續,而且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睞。這在世界醫學史上是令人深思的。其中原因除了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療效外,就是因為她擁有一整套獨特的、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而《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
在《內經》問世以前的醫學,尚處于較為零星的不成系統的醫療經驗積累的階段,尚無理論可言。至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諸子媛起,百家爭鳴”,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發展到戰國時代,出現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兵家等學派,這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學術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為醫學理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
《內經》作者自覺地吸收了當時比較先進的哲學思想,作為理論的支柱,并與醫療經驗進行有機地結合,使之升華,形成了藏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診法學說及疾病防治學說,為中醫學奠定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為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指導方法。這也是中醫學術發展歷千年而不衰,而且在世界傳統醫學中獨樹一幟的根本原因。埃及人曾經創造過嘆為觀止的醫學成就,但自從公元前332年埃及被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以后,它的文化和傳統醫學便開始希臘化。此后又隨著羅馬的阿拉伯人的人侵,埃及文化先后融化到基督教文化及匯人伊斯蘭文化圈內,只留下金字塔、木乃伊供人憑吊。
印度傳統醫學也曾經有豐富的內容,約于公元前1500年,受到雅利安人人侵后,也遭到了毀滅。
古希臘―羅馬的醫學曾經隨著它的國家的繁榮而盛極一時,后來由于內部原因導致外敵人侵,文化先后中斷,而它的傳統醫學在近代西醫學發展之后,遭到遺棄和散佚,它和阿拉伯醫學幾乎全部被取代了。
中醫學之所以得以延續至今,真正的魅力在于二:一是它的醫療實用價值,中醫學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二是它有著一套至今魅力不減的理論體系的指導,這些理論的學術價值仍然不可低估。自《內經》之后,中醫學術雖然代有發展、流派紛呈,醫學著作汗牛充棟,然而追溯這些學說、流派、著作的淵源,無一不是導源于《內經》。
二、確立了“天地人三才”醫學模式
《內經》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遵循著同一自然規律。
《內經》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自然界充滿氣,氣又可分為陰氣和陽氣,陰氣(即地氣)與陽氣(即天氣)的結合和交互作用形成了人體。《內經》以“氣”為中介將人與天地聯系起來,并提出“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自然環境的變化與人體生理病理的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于是,將人體放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些大背景下來考察生命的運動規律。所謂天地人“三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彼此不可分割。因此,《內經》要求每一個醫生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環境種種影響因素;“人事”,泛指社會人際之事,大而至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風習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經濟地位,家境遭遇及個人經歷等,這些內容均與人體心身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天地人“三才”醫學模式貫穿于整個中醫學理論體系之中,指導人們認識人體生理病理及診治疾病和預防保健等醫療實踐活動。
基于上述思路,《內經》關于健康的定義可以歸納為:
①軀體無異常變化,所謂“平人者不病也';
②內部機能和諧,“形與神俱”;
③對外界環境適應,“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簡單地說,健康就是和諧,形神和諧,人與環境的和諧。人們的醫療實踐活動就是為了調整和維護這種和諧。這與WHO關于健康的含義不謀而合。三才醫學模式告誡醫生不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誰生了病,有時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為重要。疾病不過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機體的一種反應,不同個體對疾病的反應是不同的,個體總是按照自身體質氣質的反應和檢驗呈現出種種臨床癥狀。《內經》特別重視體質氣質理論的原因蓋出于此。
令人驚奇的是,《內經》三才醫學模式與近年醫學界提出的“社會一心理一生物醫學模式”的基本觀點是相通的。這表現在兩者都不把“人”作為一個超然獨立的實體,而是看作自然社會環境中的一員。因此,認識健康與疾病,不僅著眼于個體,更著眼于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相互聯系。其次,兩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個體健康與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強調社會心理因素的重要性,這就使得人們對于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及處理,不至于陷人單純生物因素的死胡同。這對于推動中醫學術發展和提高診治疾病、預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三、《內經》是一部治病的法書
有人認為,《內經》是一部闡述中醫學理論的著作。但金元時代張子和曾說,《內經》是一部治病的法書。
首先,《內經》所闡述的中醫學理論是分析人體生理病理,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這是中醫理論的生命力之所在。以陰陽為例,陰陽學說導源于中國古代哲學,自被引進中醫學領域后,使陰陽的概念不僅具有哲學的涵義,用以闡釋事物相互對立而又統一的兩個方面,而且賦予陰陽以醫學的內容,例如陰虛、陽虛二詞,作為病理名詞,具有醫學的涵義,這里不再作為二個哲學概念來理解。陰陽的這種雙重的涵義,使中醫學的理論具備了思辯的色彩,同時可直接作為診治疾病的指導。
再以藏象理論為例,《內經》開藏象學說之先河,以五臟為中心,把六腑、五氣、五神、五志、五體、五時、五味、五色、五音、五聲等構建成五臟系統,形成一個表里相合、內外相關的整體。在這個整體系統中,經絡是溝通表里、聯絡臟腑的渠道,精氣神是維護和主宰這個系統的中流砒柱。藏象理論比較科學地闡釋了人體的生理機能和整個人體的生命狀態。《內經》藏象理論在分析人體疾病狀態時,奠定了臟腑辨證的雛型。如《素問·咳論》《痹論》《瘓論》《風論》等篇章,將咳、痹、疾、風等疾病用臟腑作為疾病證候分類的綱要,咳有五臟咳、六腑咳,痹有五臟痹、六腑痹,每一病證均有各自的臨床表現,治療原則各異。現代所通行的臟腑辨證肇端于《內經》的藏象理論。
另外,據粗略統計,《內經》還記載了多種病證,尤其對熱病、瘧病、咳嗽、風病、痹病、瘓病、厥病等病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作了專題討論,許多內容和觀點至今仍是臨床實踐所必須遵循的原則。例如,關于“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治疹獨取陽明”,“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觀點,均是《內經》首次提出并沿用至今。《內經》中所論述的這些病證,有些雖然和現在臨床的分型不太一致,但其對病機理論的分析,分類原則和方法等,已為后世臨床醫學的發展樹立了楷模。值得提出的是,《內經》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但從它的臟腑分證、六經分證來看,卻正是后世“辨證論治”理論及方法的起源。
在治療方面,《內經》提出了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及因勢利導、治病求本、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標本緩急、補虛瀉實、寒熱溫清、預防與早治等原則。在治法方面,除了針灸和藥治外,還廣及精神療法、按摩、導引、藥熨、漬浴、術數等方法,這些說明了《內經》治法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其中有些療法,如針灸、按摩、導引、精神療法、飲食療法等,已引起中外學者的重視。
四、樹立了多學科研究醫學的典范
總覽《內經》,其內容遠不止涉及醫學一個學科,它還廣泛吸收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對天文學、歷法學、氣象學、生物學、地理學、心理學以及哲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內經》對中醫學的貢獻,不僅在于它匯集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而且也為我們展示了多學科研究醫學的典范。
例如,《內經》記錄了春秋戰國時代氣象學成就,《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對四時、八節、二十四氣有了較早的應用,對氣象變化與人體健康和疾病的關系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創立了古代醫療氣象學―運氣學說。
在《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敘述了東南西北中五方地域的地理環境、氣候變化、當時的民風習俗、飲食習慣、體質特點、多發疾病及治療特點,這是醫學地理學的雛型。
《內經》十分重視心理活動與健康、疾病之間的關系,從心理活動產生的生理基礎,到情志過用導致疾病的發生以及運用心理療法防治疾病,均有較為詳細的闡述,奠定了具有中醫特色的醫學心理學。
《內經》還記述了較為豐富的生物鐘思想,認識到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變化存在著晝夜節律、潮汐節律、周月節律、周年節律,順應這些節律的變化有利于維護健康,否則容易導致疾病,等等。
《內經》多學科內容還有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盡述。《內經》時代這種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形式,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古代科學尚未精確分化的特點,但另一方面卻說明了醫學科學與其他自然科學以及哲學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這種學科之間的聯系、滲透、融合,正是產生新學說、新理論的重要途徑,也是學術發展的重要規律。這就是為什么《內經》所確定的理論原則至今還有一定生命力的根本原因。現代新興的某些邊緣學科,如醫學氣象學、時間醫學、社會醫學、醫學心理學等之所以常常可以在古老的經典里找到若干雛形,其道理蓋出于此。現代科學已逐漸由高度分析的方法,趨向高度綜合及綜合與分析相結合的方向,而中醫學術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借助于與之相關的現代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才能有希望獲得突破,而這一思路不正是可以從《內經》的成功中得到深刻的啟迪嗎?
五、創建經絡學說
發明針灸療法當前國際醫學界出現了一股“中醫熱”,與其說是“中醫熱”,不如說是“針灸熱”,中國醫學走向世界是以針灸為先導。由“針灸熱”進而引發了探索經絡實質的研究熱點。經絡學說的提出和針灸療法的發明,是《內經》的一大學術成就。
從《內經》以前的有關史料看,針灸療法的應用和經絡的發現,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貶石到九針,從局部的刺激到循經感傳現象的發現,或“連穴成線”,或“先有經后定穴”,從脈演進到經絡。但在《內經》誕生以前,這些經驗的累積和理論的片斷,頗為零星,尚未形成系統。這從馬王堆出土的西漢醫書《帛書經脈》中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有關記載可以得到佐證。該書所載十一條灸脈尚不互相連接,及至《內經》才形成了包括正經、奇經、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等內外連屬的經絡系統,明確了“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經絡成為人體內傳送信息而又與自然界密切相聯的網絡。
經絡現象是中醫學的一大發現,中醫學以樸素的形態揭示證明了人體一個具有多種多樣內在聯系的統一的整體系統。經絡學說集中體現了中醫學用整體系統的觀點觀察人體和治療疾病的這一特點。
對經絡現象的研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他們運用電生理學、解剖學、神經系統等研究方法,采用穴位皮膚電測定、皮膚溫度測定及照相、液晶熱象圖、激光照相等多種手段,證實了經絡現象的客觀存在。對于經絡實質的探究,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有學者認為,經絡是獨立存在的一套聯絡調節系統,經絡是迄今為止未被認識的人體特殊結構;也有學者認為,經絡沒有特殊的物質結構,而是綜合人體一切解剖系統來經營生活的綜合系統。至今經絡的本質還是個謎,這與其說是中醫落后于現代科學的發展,不如說現代科學遠遠不能勝任理解與闡釋中華祖先發現的瑰寶。
經絡研究的實質是尋找體內聯系的途徑和機制,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找出它的物質基礎和作用原理,從而有可能推動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重大變革,創造出新的理論體系而導致醫學革命。而針灸療法除用于處理常見病外,還用于治療腫瘤、不孕癥、減肥、戒毒、艾滋病及針刺麻醉等。可見,以《內經》為發端的經絡學說和針灸療法,已經顯示了無法泯滅的科學光彩。
六、《內經》在世界醫學史上的地位
在公元前1世紀,當世界還處于天命、巫術等封建迷信籠罩之中時,《內經》就已經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的觀點。有學者將《內經》和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的著作的主要內容作了比較。希波克拉底是公元前4團一公元前355年時代的古希臘名醫,由于其光輝成就,被中世紀醫學界推崇為“醫學之父”,可見其在世界醫學史上的地位。將《希波克拉底文集》和《內經》相比,有兩方面相似:兩者著作的時代相差不遠,它們的編輯性質相同,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也不是成于一個時代的作品。
再從兩者的具體內容相比,《內經》認為,凡疾病都有致病的原因,或六淫,或七情,沒有什么神秘的;希氏在《論圣病》中認為,疾病有它的自然原因而與鬼神無關。《內經》在對人體進行“解剖而視之”的基礎上,建立了“以表知里”、“司外揣內”的藏象學說,認識到人體內血液是流行不止的,“夫脈者,血之府也”,“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肯定了心與血脈的關系,血液是循環運行的,“血出而射者”為動脈血,“黑而濁者”為靜脈血,“清而半為汁者”為血清;希氏還不知道血液是流動的,至于血液循環的發現是在16世紀。《內經》依照五臟對疾病進行分類,在歐洲醫學史上疾病按器官分類是從2世紀羅馬的蓋侖開始的。希氏從體液學說將人分為多血質、粘液質、黃膽質、黑膽質四種類型。《內經》采用陰陽五行的方法從體型肥瘦、年齡壯幼、性格剛柔勇怯、心理氣質等方面對體質進行分類,遠比希氏體液學說的分類詳盡確切。《內經》對于脈搏的觀察,發明了用健康人的呼吸測定脈搏的速度。《內經》為后世制訂了一整套極具實踐價值的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方法,始終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內經》所發明的針刺療法至今仍顯示出極大的科學價值。這些均為西方醫學史所不可比擬的。
遺憾的是,《內經》的醫學成就尚未寫進世界醫學史,但是《內經》的學術對世界醫學史的貢獻不可低估。我們確信,隨著中醫學走向世界,《內經》的學術價值必將逐步被學術界所認識,其在世界醫學史上終將占有一席之地。
拓展閱讀:《內經》病因病機要點
《素問·生氣通天論》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素問·玉機真藏論》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愿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后,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后利,則實者活。
《素問·舉痛論》
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素問·調經論》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腹脹大,皆屬于熱;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靈樞·百病始生》
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于虛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價值影響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系,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并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包含著哲學、政治、天文等多個方面學科的豐富知識,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
中醫淵藪
《黃帝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它的著成標志標志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臟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并為戰國以后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深遠影響。歷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萬歷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黃帝內經》在中國醫學有很高地位,后世歷代有所成就醫家,無不重視此書。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黃帝內經》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思想,闡述人與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診斷和養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則問題。成為中國醫學的基石,中醫理論體系的源泉,臨床各科診治的依據,后世奉為“經典醫籍”,為學中醫者必讀之書。是研究中醫學的重要文獻,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漢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淵藪,是一部綜合論述中醫理論的經典著作。它的集結成書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識為基礎,古代的哲學思想為指導,通過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醫療實踐的反復驗證,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斷到綜合,逐漸發展而成,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原則和學術觀點。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同時,也為后世中醫學的不斷完善與向前發展提供了可能。《內經》一書不僅是當時醫學發展水平的最佳見證,同時,也是現代中醫學研究發展的可靠基石。
首先,《內經》一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如“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經脈別論》)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的記載,是對人體水液代謝過程的形象描述,成為后世治療水腫病從肺、脾、腎三臟入手的理論基礎。現代治療心源性水腫多從調治肺、脾、腎入手,其理論來源顯然出自《內經》。再如,“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素問·生氣通天論》),是指過食粱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瘡類疾病。從現代臨床來看,糖尿病足的發生、痛風病的關節腫痛,其發病無一不與過食肥甘厚味有著密切的關系。再如,《素問·五臟別論》中“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的觀點,即為后世“診脈獨取寸口”的濫觴;《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的勸誡,成為中醫臨床遣藥用方、養生防病一貫默守的至理名言。
除此而外,《內經》一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有效地指導著人們的防病治病。特別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當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更為世人關注和矚目。
《內經》的理論對于現代中醫臨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內經》成書雖然已有2000多年,但人類個體自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并未發生多大的改變。按照《內經》的理論,如果肺主氣、司呼吸,心藏神、主血脈,脾升清、主運化,肝藏血、主疏泄,腎藏精、主氣化的功能完全正常,一身氣血周流暢通、運行無阻,人體就不會生病。《內經》所確立的獨特養生防病視角,決定了它不僅為保障人民健康,繁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還將一如既往地繼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保駕護航。
生命科學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二十四卷)《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黃帝內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里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巨大的國學經典。
哲理科學
《黃帝內經》還蘊藏了很多哲理科學,譬如對人才管理的啟示,《黃帝內經》主張以醫道醫德盡顯人道品德。
德,作為中國古代自然觀的重要范疇,其外延,最終已轉化為形成天地萬物及自然天象運行的客觀規律,而人才以內在之“厚德”外化為才學之“載物”, 也是一種順應自然和諧的內外統一。《黃帝內經》的問世,使中醫的醫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闡釋。《內經》概括和總結了當時醫家對醫德的認識,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醫德思想,宣告了中醫醫德理論的誕生。
《內經》中的醫德思想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可以分為醫學養生道德、醫學預防道德、醫學治療道德和醫學護理道德四個方面。人的身、心、行共同構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諧發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無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選拔任用,也是應該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與時俱進,和諧發展,這也是現代社會人才選拔任用的標準。
文獻價值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余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歷史評價
北宋時,高麗國進獻《黃帝內經·靈樞》,要求以此交換中國歷代史等書。蘇軾五次奏本反對,皇帝仍堅持以《冊府元龜》等書換回《黃帝內經》。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唐)王冰撰2011年5月,《黃帝內經》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南懷瑾:《黃帝內經》,它不只是一部醫書,它是包括“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所有的醫的書。
《黃帝內經》僅代表當時醫學理論水平,它是以自然哲學的思維來解釋自然科學問題的理論假說,雖然發現了許多客觀的規律與結論,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黃帝內經》中概念多,但定義少,需要辯證體會;書中有些概念的含義與現代不同,要區別對待。
1.《內經》是中醫學理論奠基之作,是醫學理論著作
《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大部分。《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養生防病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基本理論;《靈樞》偏重于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書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學、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但它顯然以醫學內容為主,其它學科的內容也是為其醫學理論服務,所以應歸屬于醫學理論著作,是當時醫學成就的總結,也是中醫的理論源泉,是醫學從哲學及其它學科中開始分離的標志。
2.《內經》是醫家的集體智慧,但不代表中醫最高理論水平
《內經》成書于西漢中后期,是集當時眾多醫學家、哲學家的集體智慧而成,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在歷史上也是有重要價值的。它融合了那個時代其它學科的成就,如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恬淡虛無的道家養生觀等,無不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健康、疾病認識的最高水平。即使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書中仍有很多正確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內經》代表了當時醫學最高的理論水平,但并不能代表中醫的最高水平。任何學科,學術水平整體都是不斷前進的,中醫自然也不例外。把《內經》當成圣經,把它的每一句話都當成真理或證據使用,并不符合科學精神。
3.《內經》是中醫學理論假說,不代表理論準繩
《內經》雖然是中醫理論的源泉,書中總結與發現了許多符合客觀實際的規律與結論,對中醫的發展有巨大的貢獻,但不可否認,書中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和牽強的解釋,很多理論僅是一種假說,需要后世來證實或證偽。成書于兩千多年前的《內經》,受制于當時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對人體進行深入、細微的本質研究,只能從宏觀角度,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來認識客觀世界,也即用自然哲學的理論解釋自然科學的問題,這樣做的時候,雖然可以發現很多客觀規律和正確的猜測,但必然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與歪曲的解釋。不必也不能把《內經》當成寶典,而產生尊古賤今的思想,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內經的學術價值】相關文章:
《黃帝內經》的學術價值01-04
內經感悟04-18
內經與傷寒07-31
《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形成、主要內容及學術特點(精選6篇)12-20
《內經》養生與美容02-09
內經經脈別論10-14
《內經》瘧論03-22
《內經》經典論釋04-21
內經精要訣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