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黃帝內經(jīng)》中醫(yī)學習心得

時間:2024-08-13 10:26:58 內經(jīng)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黃帝內經(jīng)》中醫(yī)學習心得

  和大多數(shù)中醫(yī)學子一樣,初學內經(jīng)時我也覺得她太博大精深,晦澀難懂,理論性太強,不能直接指導臨床,自然學習興趣就漸減。然而到了高年級,隨著各科學習的深入,并跟過中醫(yī)門診,特別是上次參加內經(jīng)培訓后,我對內經(jīng)有了些許思考與感悟,現(xiàn)總結如下。

《黃帝內經(jīng)》中醫(yī)學習心得

  1 結合內經(jīng)理解方劑方義

  按學校安排,我們是先學的方劑后學的內經(jīng),所以有不少方劑運用的治法不太理解,學了內經(jīng)后再倒回去看方劑,便豁然開朗。比如治療陽證癰瘍的仙方活命飲,用白芷、乳沒等辛溫藥行氣活血,初學時我實在無法理解,后來聯(lián)想到《素問·生氣通天論》:“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我才明白,痤瘡癰瘍形成的病因病機是,風濕熱等邪氣郁阻氣血。所以即使是熱證痤瘡癰瘍,治療也應在清熱解毒的基礎上行氣活血,開宣腠理。推而廣之,這種治法也可以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用于有氣血郁阻這一關鍵病機的其他病癥,如各種皮膚病,糖尿病。又如治療氣陰兩虛消渴的玉液湯,傳統(tǒng)中醫(yī)對消渴的辨證大多難逃陰虛燥熱的桎梏,然而在臨床上應用價值不大。張錫純制此方,是基于他將消渴辨為肺脾腎氣陰兩傷證。腎氣陰兩虛好理解,但肺脾氣陰虛致消渴我實在無法理解。學了《素問·經(jīng)脈別論》,讀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這一段后,我才明白,脾主升清,則水谷精微上達于肺,肺主宣發(fā),輸布津液于周身。若脾虛不能升清,肺虛不能布津,腎虛不能固精,加之陰津虧損,虛熱內生,則成消渴。

  2 結合內經(jīng)理解脾胃病的一些癥狀

  臨床上脾胃病患者出現(xiàn)的癥狀種類繁多,錯綜復雜,不結合內經(jīng)理解,很難明白都是脾胃功能異常所致。如手腫,手僵,西醫(yī)相關檢查未見異常,同樣結合上文《素問·經(jīng)脈別論》這一段理解,此類水液代謝紊亂的癥狀,與肺脾腎密切相關。又如頭面,胸脅,雙手,背部等發(fā)脹,口腔潰瘍,視力下降等可結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濁氣在上,則生瞋脹”,理解,脾胃失健,水谷失運,氣機阻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陽明積滯,故出現(xiàn)上述癥狀。又如夏天四肢發(fā)燙,冬天四肢冰冷等不耐寒熱的癥狀,可結合《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個十八日寄治”理解,脾主春夏秋冬每一季的最后十八天,即脾對人體適應外界環(huán)境起重要調節(jié)作用,故脾虛則不耐寒熱。類似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通過脾胃論治都能得到較好解決。

  3 結合內經(jīng)分析胡天成老師治療抽動癥的病因病機及分型論治

  3.1 肝熱生風證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屬風木,主藏血,主筋爪;故一旦肝經(jīng)熱盛則易煎熬陰液,使筋脈失于濡養(yǎng),肝熱生風。且胡老多年觀察發(fā)現(xiàn)三分之二的抽動癥患兒都有眼周發(fā)黑發(fā)青,這也和肝開竅于目,在色為青吻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風勝則動”,抽動癥以肢體動搖不定為主要表現(xiàn),故辨為風證。

  治療上,抽動較劇者,都應在各證型主方的基礎上加用全蝎、蜈蚣以加強熄風止痙之效。《本草求真》:“全蝎,專入肝祛風”;《本草綱目》言蜈蚣治“小兒驚癇抽搐”。這組蟲類藥對為血肉有情之品,平肝熄風之力極強,胡老最喜用,且劑量較大,服用時間較長。《素問·六元證紀大論》言“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故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可大膽使用藥性峻猛的藥物以療痼疾,不必過分懼怕其現(xiàn)代藥理學中的毒副作用。

  3.2 脾胃積熱證

  此型在肢體抽動的基礎上兼見吐舌、夜睡磨牙、口瘡、口臭、消谷善饑、舌紅脈數(shù)等癥狀。方用瀉黃散加減,是方清瀉與升發(fā)并用,以瀉脾胃伏火,同時兼顧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生理特點,用藥無苦寒敗胃之弊。脾主四肢,主肌肉,故肢體肌肉抽動的病癥可從脾入手治療。《素問·太陰陽明論》:“陽道實,陰道虛”,“在脾胃病的治療上可理解為:實證多從陽明而瀉,虛證多從太陰而補”,故脾胃積熱型的抽動癥選用以石膏、梔子為主藥的瀉黃散泄胃熱而治脾熱。

  3.3 風熱夾濕證

  凡頭面五官動作多,或由外感加重病情,舌尖紅,苔膩,脈浮者,可辨為此證。《素問·太陰陽明論》云“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風性主動,為百病之長,易兼夾它邪致病。風為陽邪,易于化熱。故此,該證病因以風熱夾濕為主,治以銀翹馬勃散加減化裁。以喉嚨發(fā)異聲及怪叫為主,似咳非咳,頻繁清嗓子者合用四七湯。四七湯以半夏、厚樸、茯苓、蘇葉四藥為主藥,再配以生姜,善治七情氣郁所致痰氣互結于咽喉的病癥,故得名。方中之藥多入脾胃經(jīng),考其用藥目的即通過脾胃之氣的調暢,使肝氣得疏。《素問·禁刺論》道:“脾胃之使,胃為之市”,可闡發(fā)為脾胃對人體五臟之氣起轉輸斡旋作用,故肝失疏泄的病癥,可通過治療脾胃而獲效。

  內經(jīng)雖然博大精深,理意深奧,但畢竟也是來自古代醫(yī)家臨床實踐的升華概括,所以只要細心研讀,多聯(lián)系臨床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她會在我們面對復雜病癥,正愁無從下手之時,為我們提供辨證思路,帶來些許啟發(fā),難題也就迎刃而解。本文中對于內經(jīng)的理解僅是個人之見,由于本人才疏學淺,此文難免有諸多不足之處,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改進。作為一個中醫(yī)學子,學習內經(jīng)是一輩子都不能間斷的。

【《黃帝內經(jīng)》中醫(yī)學習心得】相關文章:

解讀黃帝內經(jīng)06-29

《黃帝內經(jīng)》介紹11-01

黃帝內經(jīng)原文10-05

黃帝內經(jīng)典籍介紹09-03

黃帝內經(jīng)的原文與翻譯06-21

《黃帝內經(jīng)》養(yǎng)生名言05-29

黃帝內經(jīng)立春養(yǎng)生06-11

《黃帝內經(jīng)》人體的奧秘09-14

《黃帝內經(jīng)》靜與躁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