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庭堅《題竹石牧牛》賞析
《題竹石牧牛》是宋代詩人黃庭堅所作五言古詩,表達了詩人黃庭堅愛竹愛石的心情,寄托了黃庭堅的情感。小編整理了黃庭堅《題竹石牧牛》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黃庭堅《題竹石牧牛》賞析
題竹石牧牛
作者 黃庭堅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依綠。阿童三尺錘,御此老觳觫。石吾甚愛之,忽遣牛礪角。牛礪角尚可,牛斗殘我竹。
譯文
荒郊野外看見一塊奇奇怪怪的小石頭,石頭旁邊長有一片深邃茂密的竹林。
牧童手拿三尺長的竹鞭,正在駕馭著因害怕而瑟瑟發抖的老牛。
這塊奇怪的石頭我實在太喜歡了,小牧童你別讓老牛用它來磨角哦!
即便是老牛非要用那塊石頭磨角我也勉強接受,但是萬不可讓牛在此斗毆,以免弄壞這片竹林。
賞析
這首詩作于元祐三年(1088)。蘇軾與李公麟合作畫了一幅竹石牧牛圖,黃庭堅為這幅畫作詩一首。
這首題畫詩,如所題的畫一樣,“甚有意態”。宋代繪畫藝術尤其繁榮,題畫詩也頗為繁多,蘇軾、黃庭堅都是這類詩作的能手。
這首詩應該從兩個層次理解,前四句都是用來描寫畫作中的內容,從詩人創作的詩句中,我們就仿佛看見了《竹石牧牛圖》的全貌。
這首詩的后面四句才是詩人由《竹石牧牛圖》而引發的感慨。詩人用通俗易懂的手法寫了自己最愛那塊棱角分明的石頭,勸說老牛不要磨損石頭的棱角,后面又退而求其次地說即便老牛想要在這塊石頭上磨角,也希望兩牛爭斗的時候不要去破壞那片竹林。詩人用生活中的牛礪角、斗牛這樣的常見畫面,體現了詩人不愿與當局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感。
黃庭堅的這首詞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就在于他并沒有將《竹石牧牛圖》當成一幅想象中的畫作來描寫。詩人完全把這幅畫作當成現實生活中的實景去分析,仿佛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看見了竹林、怪石、小牧童及老牛之間的關系,其中詩人對竹、石、牧童及牛的描寫是那么栩栩如生,仿佛是作者親眼所見,而文中的“牛斗”暗指當時的黨羽之爭,最開始的黨羽之爭最起碼還有基本的政治原則性,對事不對人,可是后來的爭斗就愈演愈烈,以至于形成兩大派系互相傾軋,從“礪角”慢慢到“牛斗”,詩人非常希望這無休止且破壞力極大的黨羽之爭盡快結束,不要將田園生活的美好破壞了。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當時作者在京師任秘書省著作佐郎。黃庭堅與蘇軾、李公麟同在京。蘇軾與李公麟多次作畫,黃庭堅題了好幾首詩,這首是最出名的一首。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今重慶涪陵)別駕,旋遷戎州(今四川宜賓),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后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于宜州(今廣西宜山)貶所。著有《山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