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入彭蠡湖口》詩詞鑒賞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詞鑒賞吧?古詩詞鑒賞,簡單來說,就是這首古詩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很多人在面對古詩詞鑒賞的時候都很頭疼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入彭蠡湖口》詩詞鑒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朝代】南北朝
【作者】謝靈運
【原文】
客游倦水宿,風潮難具論。
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
乘月聽哀狖,浥露馥芳蓀。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露物{乂/厷}珍怪,異人秘精魂。
金膏滅明光,水碧綴流溫。
徒作千里曲,弦絕念侄亍
鑒賞
詩作于公元431年(元嘉八年)晚春,由京城建康赴臨川(治今江西南昌)內史任途中。其前,會稽太守孟顗誣靈運在浙聚眾圖謀不軌,靈運赴京自訴,總算文帝“見諒”,留他在京。一年后外放江西,其實含有驅虎離山,斷其根本之意。靈運對這種明用暗放的手段心中是了然的。先此二度歸隱,已使他悲憤難已,今番橫遭羅織,自然更添怨恨,所以從離開石首城起,所作《初發石首城》、《道路憶山中》諸作中,他均以遭讒流放的屈子自比,一旦進入彭蠡湖口,心潮更與風濤同起伏,遂以如椽雄筆,總攬入湖三百三十里景物,抒達幽憤。
“客游倦水宿,風潮難具論。”二句突兀而起,立一詩總綱。“倦”、“難”二字最耐咀嚼,伏下了貫穿始終的主脈。詩人對日復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經厭倦,何以厭倦?因為風潮難于一一具說;亦即變幻不定,莫可理究,兇險難測。看來這是說的此行觀感,推而廣之,則又是多年旅程顛沛的總結;深而究之,更為隱隱仕仕,是是非非,宦海風波在詩人心中投下的陰影。“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承“難具論”寫彭蠡水勢:波濤奔流,時而遇到洲島,立刻遽分兩股,急轉猛合,又沖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來,奔流而下,這兇險的水勢,是所以為“難”的注腳,也傳達出詩人煩擾起伏的不平心聲。
五、六句筆勢陡轉,忽開清景,說沿途,有時乘月夜游,濕露而行,聆聽那哀怨的猿啼,賞玩那芳草的濃香;有時則晨起遠眺,只見近處晚春秀野,碧綠無際,遠處蒼巖高峙,白云朵朵,似同屯聚在峰頂上一般。一昏一朝似是兩幅恬靜的美景;然而果真如此嗎?七、八句剔出了它們的內涵。“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原來靜景并不表現詩人心情的平靜,他只是想憑借與寥夜清晨靜景的對晤,來參透這“難具論”的冥冥之理。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只是個“難具論”。于是他感慨萬千,再也不耐靜思默想。他攀登懸崖,登上了潯陽城旁廬山之東的石鏡山;牽蘿扳葉,穿過四十里夾路青松,進入了湖中三百三十里的松門山頂。訪異探秘,登高遠望,企望靈蹤仙跡能照徹他心中的疑難,東去江流能啟迪他紛亂的理智。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記載,已都成難以追尋的故事;滄海桑田,何以有這千變萬化的自然之理,更難以認真考究。郭景純的《江賦》曾說長江“納隱淪之列真,挺異人乎精魂”,又說江神所居“金精玉英填其里,瑤珠怪石琗其表”。然而現在,靈物異人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金膏仙藥,溫潤水玉,更早已滅其明光,輟其流溫。“天地閉,賢人隱”,對于這顛顛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詩人再也“倦”于尋究,于是他奏起了憤懣哀怨的《千里別鶴》古琴曲。“黃鶴一遠別,千里顧徘徊”,是到了永作歸隱決計的時候了,但是心中的一點情愫又不能夠真正泯去。心潮催動著他緊拔快彈,企望讓琴音來一洗煩襟。突然斷弦一聲,萬籟俱寂,唯有那無盡愁思在江天回蕩。
《入彭蠡湖口》表現了大謝詩作的新進境。觀謝集,大抵在公元422年(永嘉三年)三十八歲前,他的詩作留存既少,風格也較多承建安(如《述祖德詩》)、太康(如《九日從宋公戲馬臺》詩)之緒,尚未形成明顯的獨特風格。永嘉之貶后直至二番歸隱的將近十年間,他以幽憤之情合山水清音,確立了其山水詩鼻祖的崇高地位。他善于于清森的物象交替中將感情的變化隱隱傳達出來,意脈貫通,夭矯連蜷,而爐錘謹嚴,曲屈精深,典麗精工。但是針法時嫌過細,狀物時嫌過煉,使典時嫌過直,理語時嫌過多,讀來時有滯重之感,而缺少后來杜甫、韓愈等人那種大開大合,變化灑脫的氣魄。這個弱點在二次歸隱時某些篇章中有所突破,但并不大。至此詩則已可顯見杜、韓詩作的先兆,表現有三:
其一是邊幅趨于廣遠。謝靈運先此之詩,所記游程較窄,雖然早已突破了漢人即事生情的樊籬,而總是借一地之景抒積郁之情,探玄冥之理,但畢竟邊幅較狹,大氣不足。此詩則以二十句之數,總攬入湖三百余里諸景,以少總多,邊幅廣遠為前所未有,也因此顯得比前此作品疏朗高遠。
其次是筆致趨于跳蕩;這不僅因為攬景大而縱橫多;更因為泯去了前此詩作中的針痕線跡。“春晚”、“白云”一聯之陡轉逆接,空間傳神,充分表現了這一進展。不僅打破了一景一情,轉轉相生的格局,在一節寫景中即有幾個感情層次,而且深得動靜相生,濃淡相間,張弛得宜之效。這種跳蕩又與其固有的謹嚴相結合,全詩倦、難并起,再由“難”生發展開,最后歸到深一層的“倦”,更透現出倦中之憤。在這一主線中,又以“千念”、“萬感”一聯與“三江”、“九派”一聯,一逆接,一順轉,作兩處頓束,遂將跳蕩之筆鋒與嚴謹的組織完美地結合起來,這是后來杜、韓詩結構命筆的最重要的訣竅。
其三是景語、情語、理語更形融合:謝詩的理語,決非人們常說的“玄理尾巴”。他的理均由景中隨情生發,這在前幾篇賞析中已多次談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未可厚非,也不失為一體。此詩的“理”則融洽得更好。全詩實際上都在說理之“難具論”,而直至“九派理空存”才剔明這一點,再以下寫江景各句,景中句句用典,也句句有情含理,卻完全由即目所見寫出,無有痕跡。最后“弦絕念彌敦”一句更有無盡遠思,味在酸咸之外。如果說先此的謝詩,多由情景生發歸結到理,那末此詩已倒了過來,理已變成了情景表達的陪襯,顯示了山水詩進一步脫略玄言影響的進程。
人們常說六朝詩至齊梁間的謝朓才初逗唐音。其實謝朓之影響唐人更多短制,且主要影響王維、孟浩然一脈;論到大篇的諸種藝術手段,與杜、韓一派的大手筆,初逗唐音的則非謝客莫屬。
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年-433年),名公義,字靈運,小名客兒,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出生于會稽郡始寧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因祖父在會稽建有故宅“始寧墅”而移籍會稽。晉宋間詩人、文學家、旅行家、佛學家,中國“山水詩派”鼻祖。東晉名將謝玄之孫。
謝靈運早年寄養在錢塘杜家。后襲封康樂縣公,世稱“謝康樂”。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謝靈運出仕為瑯邪王司馬德文的大司馬行參軍。后歷任撫軍(劉毅)記室參軍、太尉(劉裕)參軍、中書黃門侍郎等職。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自立,謝靈運被封為康樂侯,又任命其為散騎常侍、太子左衛率。永初三年(422年),為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太守。一年后,稱疾辭官。元嘉三年(426年),征謝靈運為秘書監,入京。不久,謝靈運又辭官歸始寧。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讓謝靈運出任臨川內史。后被人以叛逆罪彈劾,流徙廣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謝靈運以“叛逆”罪處絞刑。
謝靈運年少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其詩與顏延之齊名,并稱“顏謝”,是第一位全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亦撰寫《晉書》,輯有《謝康樂集》。
【《入彭蠡湖口》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入彭蠡湖口08-09
杜甫《彭衙行》古詩鑒賞10-19
詩詞鑒賞11-23
詩詞的鑒賞11-08
李世民詩詞鑒賞12-05
古代詩詞鑒賞10-18
溫庭筠的詩詞鑒賞05-06
詩詞鑒賞教案06-08
《綿》詩詞鑒賞09-23
《獨酌》詩詞鑒賞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