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觀滄海》導學案及習題

時間:2024-09-21 09:55:01 智聰 觀滄海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觀滄海》導學案及習題(精選5篇)

  引言:《觀滄海》這首詩歌主要表達了曹操的遠大抱負,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觀滄海》導學案及練習題,歡迎大家學習參考!

  《觀滄海》導學案及習題 1

  《觀滄海》導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曹操,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積累詩中“澹澹”,“竦峙”,“星漢”等文言詞;

  2、有節奏、有感情的熟讀朗誦詩歌;

  3、整體感知,翻譯、理解詩歌內容;

  4、初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資料鏈接】

  關于寫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的話,他就可以一統天下了!

  【自主學習】

  1、走近曹操和他的作品了解曹操,積累他的有關文學常識。

  2、填空:《觀滄海》選自《____》是樂府詩《____》的第一章。作者是____,字____,是____時期的____家、____家和_____。他的詩以____見稱。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碣石( ) 竦峙( ) 澹澹( ) 蕭瑟( ) 哉( )

  4、有節奏、感情地朗讀課文。

  5、翻譯詩歌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注意掌握以下這些詞的意思:滄海、臨、以、何、澹澹、竦峙、蕭瑟、洪、日月之行、星漢、歌、詠。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請用簡筆畫大致勾勒出你所看到的景。

  【合作探究】

  1、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2、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3、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4、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詠”什么“志”,用什么手法表達感情的?

  5、這首詩歌有哪些“美點”呢?

  【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觀滄海》和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談感受:

  浪淘沙·北戴河

  毛澤東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學習反思】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請談談。

  《觀滄海》習題

  曹操《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全詩是以哪個字展開? 觀

  2、詩中哪幾個詩句是寫現實的?哪幾個詩句是寫想象的?

  答案:現實之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3、詩中哪幾個詩句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懷?

  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4、“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一句中的“臨”是“登上”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C )

  A.《觀滄海》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B.“山島竦峙”一句中“竦”與“聳”同義,為“高”的意思

  C.本詩結尾兩句,與正文的內容有直接關系,起深化主題的作用

  D.建安文學時的“三曹”包括本詩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6、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答案:描繪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表現詩人開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抱負。

  《觀滄海》導學案及習題 2

  《觀滄海》導學案

  一、學習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 理解詩歌內容,品味詩歌意境。

  3. 體會詩人的博大胸懷和壯志豪情。

  二、學習重難點

  1. 重點: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意境。

  2. 難點:感悟詩人的博大胸懷和壯志豪情。

  三、學習方法

  誦讀法、賞析法、合作探究法。

  四、學習過程

  1. 導入新課

  (1)介紹曹操及寫作背景。

  (2)展示大海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大海的雄偉壯觀。

  2. 初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3)指名朗讀,其他學生評價。

  3. 理解詩意

  (1)結合注釋,自主理解詩歌內容。

  (2)小組合作,交流疑難問題。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4. 賞析詩歌

  (1)賞析詩歌的意境。

  詩歌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詩歌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兩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2)賞析詩歌的語言。

  詩歌中哪些詞語用得好?好在哪里?

  詩歌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5. 體會情感

  (1)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結合寫作背景,談談你對詩人情感的理解。

  6. 背誦詩歌

  (1)學生自由背誦。

  (2)小組內互相檢查背誦。

  (3)全班齊背。

  7. 拓展延伸

  (1)搜集曹操的其他詩歌,讀一讀,體會其詩歌風格。

  (2)以“我心中的`大海”為題,寫一篇短文,表達你對大海的感受。

  《觀滄海》習題

  一、基礎知識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東臨碣石( )

  水何澹澹( )

  山島竦峙( )

  2. 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東臨碣石( )

  水何澹澹( )

  山島竦峙( )

  星漢燦爛( )

  3. 下列對《觀滄海》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兩句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

  B.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描寫了海水蕩漾、山島聳立的景象,動靜結合,相互映襯。

  C.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兩句運用夸張的手法,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抱負。

  D. 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通過描寫大海的壯麗景色,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和統一中原的雄心壯志。

  二、閱讀理解

  1. 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2. 詩歌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兩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3. 結合寫作背景,談談你對詩人情感的理解。

  三、拓展提升

  1. 搜集曹操的其他詩歌,選擇一首你喜歡的進行賞析。

  2. 以“我心中的大海”為題,寫一篇短文,表達你對大海的感受。

  《觀滄海》導學案及習題 3

  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

  2、體味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重難點分析:

  1、詩人的抱負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寫景的詞句中?

  2、體會本詩慷慨激昂的情感和開闊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一定熟悉曹操,你們認為,曹操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幻燈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 “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都一直自稱“宰相”,從未稱帝。他曾在《讓縣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至于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他是這樣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長詩歌,《步出夏門行》與《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我們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們要學的《觀滄海》就選自于《步出夏門行》組詩。

  二、寫作背景

  《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闊大胸懷,因為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很特殊。這是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時所作,此時正當夏秋之交,他登臨碣石山,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時詩興大發,豪情滿懷,寫下了這壯麗的千古名篇。

  三、鑒賞詩句

  1、詩人觀察景物時的立足點在哪里?

  分析:詩人登上碣石山,面對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詩人的立足點。

  2、這首詩既描寫了實在的景色,也描繪了詩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詩人描寫了哪些實在的景色?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詩人描寫了大海的波濤,海中的山島、島上的樹木、百草,以及秋風吹過樹葉時的蕭瑟之聲。其寫作的順序如下:先寫觀海的地點,再寫所觀之景:一寫大海蒼茫動蕩,山島堅定牢固;二寫島上草木欣欣向榮;三寫海上風浪驚心動魄。

  3、詩人描寫的這些景色中,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4、在全面描繪大海風貌的基礎上,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描寫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為什么在詩人的筆下,大海是萬物的母親?這里的大海有沒有特別的含義?

  分析:詩人在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其實洋溢著詩人飽滿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所以我們知道,詩人其實是以滄海自比,表達了他統一中國的偉大抱負。我們可以從大海的氣魄、胸懷觸摸到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躊躇滿志時豪邁的氣魄、飽滿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這是一首偉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統一中國意欲建功立業的抱負并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這種抒情方式在當時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為古代許多抒情寫景的詩歌中景與情是分開的。如荊軻《易水歌》中的上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就是側重寫“風、水”,下句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的則是壯士決死的感情。

  而《觀滄海》字里行間都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地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透露出詩人“江山如此多嬌,我愿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兩句是寫景的高潮,以滄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五、總結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曹操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觀滄海》導學案及習題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語言詞匯,揣摩其語言魅力;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標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提高對古詩的審美鑒賞力。

  情感目標領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背誦詩歌,掌握鑒賞古詩的基本方法,鑒賞意象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色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導入語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何其芳先生筆下所描繪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圖,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詩歌,看看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曹操的《觀滄海》。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簡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精于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創有《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其詩具有“慷慨悲涼,氣韻沉雄”的風格。

  {寫作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袁紹。袁紹殘部逃至烏桓(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欲借烏桓之力,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臨碣石山,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刻,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觀滄海》”。

  (二)夯實基礎,整體感知

  {簡要介紹詩歌體裁}

  樂府——兩漢官署名稱,即音樂機關。其主要職責是制作國家典禮音樂,主要收集文人詩、民間歌謠入樂。

  樂府詩一般無標題,尤其是漢代樂府。《觀滄海》的題目是后人所加的。樂府詩可譜樂歌唱,詩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去的,亦可稱之為“詩的附文”,與詩歌表現的'內容無關。

  {聽讀結合,初讀感知}

  請同學們聽我泛讀,注意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泛讀完之后,再請同學們齊讀,在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象?”

  明確:詩中描繪了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深入詩歌,品讀文本}

  帶領學生進入詩歌,梳理詩歌的內容:1、細致分析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構成了一個怎樣的意境,與詩人的心境有何聯系?

  解析:“觀滄海”以一個“觀”字為線索,總攬全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旨在交代觀海地點及方位,登高臨海,視野開闊,將滄海壯麗的景色盡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登高遠眺,描摹大海、山島的情狀,使眼前之景顯得遼闊、壯觀,寫出了滄海之景的壯麗之勢;

  “樹木從生,百草豐茂”一反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秋情懷。寫出在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茂,給人生機盎然之感。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此句雖言秋風蕭瑟(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悲秋意緒。眼前見到的卻是大海的洶涌澎湃,氣象宏闊、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將眼前實景,融進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呈現出吞吐宇宙的氣象。詩人以滄海自比,隱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抒發了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為合樂而作,與詩歌正文的內容無關。

  2、品析這首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手法?并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在詩中是如何得以體現的。

  明確:A、景物的描寫手法:

  由近及遠(由眼前實景到想象、聯想之景的描寫——空間關系的遷移,顯得層次分明)

  虛實相生(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等景象為實寫,日月、星漢為虛寫。采用虛實相生的描寫手法,使詩內涵豐富,意韻無窮)

  動靜姐合(水、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的描寫為動景,山島、樹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寫為靜景。動靜結合,使詩歌顯得鮮活生動,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現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托物言志(借寫大海吞吐宇宙的雄偉壯闊之景,隱喻自己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誦讀全詞,升華感情}

  請學生富有情感的誦讀全詞,以感受文氣,曹丕在《典論·論文》曾說:“文以氣為主”,詩詞亦是如此。在《觀滄海》這首詞中需要我們在誦讀中去獲得一種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詩中,并達到與詩的一種交流與溝通。

  小結:

  本節課所學的《觀滄海》,重點是讓大家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體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懷。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樣“胸懷闊大、志存高遠”。

  (三)課后作業

  請同學們下來完成課后作業,并背誦這首詩歌。

  板書設計:

  水山島(壯麗氣勢)

  樹木百草(向榮姿態)實景(借景抒情)觀滄海秋風洪波(氣象闊大)

  (樂府詩)日月:運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虛景(詩言志) 星漢:燦爛-出其里(宏偉意境)

  《觀滄海》導學案及習題 5

  教學目標

  1.了解曹操,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朗讀和背誦課文,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三國中有這么一個人物,一些后人評價他的關鍵詞是亂世奸雄、殺恩人、生性多疑兇殘。你們想到了誰?(曹操)其實,我認為曹操還有另一面,展示預習時收集到的曹操資料。全面的展現真實的曹操。

  1.學生展示收集到曹操的資料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任丞相,封為魏王。其子曹丕代漢稱帝,追尊他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其中既有勝利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但是他從不消極,總是積極進取,把統一中國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最大追求。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等優秀的詩篇,其詩歌以“慷慨悲壯”的藝術風格而留名于后世。

  2.寫作背景

  東漢末年,割據勢力逐鹿中原之時,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打敗了袁紹,袁紹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多次入塞為害。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討伐烏桓;八月即大獲全勝;九月,班師凱旋。歸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山觀海,看到了雄偉壯觀的滄海景象,觸景生情,于是就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佳作《觀滄海》。

  今天,就讓我們在《觀滄海》中,在他觀賞到蒼茫的大海中品味不一樣的曹操。

  二、一讀,讀準字音節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2.讀準節奏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

  四言句XX/XX如“東臨/石,以觀/滄海”

  3.指名學生朗讀,自評再學生互評

  4.教師師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

  5.全班齊讀,讀準字音節奏

  三、二讀,讀出理解

  1.聯系詩歌寫作背景,結合注釋理解詩歌

  2.播放視頻,感受意境

  3.指名學生朗讀,互評

  4.全班齊讀,讀出理解

  四、三讀,讀懂作者內心世界

  1.哪一個字統領全詩?

  明確:觀。

  2.小組合作:站在碣石山上,曹操眼中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致?請結合背景,試著揣摩曹操當時的心境。

  提示:抓住景物特點、詩句關鍵詞回答

  明確: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生機無限,內心如波濤一般洶涌,曹操內心不服老,仍有自己的雄心壯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博大的胸襟,昂揚的斗志,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

  3.寫法總結:借景抒情

  4.朗讀詩歌,讀出大海的壯觀,作者的開闊胸襟以及遠大抱負。

  五、課堂總結

  《觀滄海》借大海的壯觀景象,把眼前的海上景色與自己的雄心壯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六、作業布置

  1.將《觀滄海》改寫成現代散文詩,寫出曹操的開闊胸襟與遠大抱負

  2.拓展探究:收集、品讀曹操的其他詩歌,了解“奸雄”形象外不一樣的曹操,寫下你的閱讀感受。

【《觀滄海》導學案及習題】相關文章:

《觀滄海》導學案04-17

《觀滄海》導學案及鑒賞04-17

《觀滄海》優秀導學案04-17

《觀滄海》導學案及課后練習04-17

《蜀道難》導學案及練習題04-19

《背影》教學導學案練習題及答案03-30

《觀滄海》學案12-21

《觀滄海》教學案04-19

《離騷》的導學案04-12

離騷的導學案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