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滄海》導學案及鑒賞
引言:《觀滄海》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觀滄海》導學案及詩歌鑒賞,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觀滄海》導學案
一、學習目標
1. 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詩人昂揚奮發的精神。
3、培養學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二、學習重點
1. 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 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朗讀、想像。
三、學習難點
通過想像體會詩歌意境的具體方法。
四、學習過程
(一)、創設連接,激情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大海嗎?……我也喜歡。從小,海就是我的夢。于是,讀了很多描繪海的詩文。
【好詞佳句】:描寫大海的好句
1、海水滿盈盈的,照在夕陽之下,浪濤像頑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躍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2、數葉白帆,在這水天一色金光閃閃的海面上,就像幾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輕悠悠地漂動著,漂動著。
3、海,真的海,同北方高原那片蒼茫的土地一樣,凝聚著一種無法言說的神秘的生命力,給人一種超越自然的 深刻。
4、海水那么藍,使人感到翡翠的顏色太淺,藍寶石的顏色又太深,縱是名師高手,也難以描摹。
5、喜歡它安靜的樣子,咆哮的樣子…… 望眼過去那開闊無邊的大海,雄渾而蒼茫,把城市的狹窄、擁擠、嘈雜全都灰望道九霄云外。
6、難忘那清爽的潮濕的帶著談談的海腥味的海風,吹拂著人的頭發、面頰、身體的每一處的感覺。就像艷麗豐盈的女人一樣的誘人。
邊讀邊想著那些優美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突然發現,原來,我與海貼得那么近。
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朗讀方法一起來神游大海。
(二)、目標定向,自主學習
1、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
2、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誦讀,要求讀準確。
3、請學生相互提醒應注意的生字生詞。
4、學生自由朗誦一遍,注意看課下的注釋。
5、請同學們一齊朗讀,并展開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現詩所描繪的圖景,感受意境。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時候一樣,體會到了詩的畫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將你最喜歡的詩句展開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繪出來,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歸納景物的特征。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小組互相交流。然后各組推舉1至2篇較好的作品。
我們一起來欣賞和評點同學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繪出了詩所描繪的圖景,表現出詩所表現的意境。
下面,請一位同學為我們朗讀一下詩歌,大家根據閱讀詩歌的方法——以文辭為本,借積累延展,與詩情共鳴,再作一次想像。
請同學們課堂交流。……
同學們都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詩的意境。請大家自由輕聲誦讀詩歌兩遍,要求:(1)讀出感情;(2)盡量記憶。
現在,請大家站起來。
現在,你就是一代梟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風吹動你的戰袍,衣袂飄飛,放眼觀望蒼茫無際的大海,不覺豪情滿懷,一起放聲吟誦《觀滄海》。
為學生創設朗讀、體會的情境,在語言、音樂、畫面的渲染下,再次誦讀這首詩,使情緒達到頂點,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四)、強化訓練、拓展提升
比較閱讀《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 北戴河 1954 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5、齊讀《浪淘沙.北戴河》
(五)、反思升華,歸結提升
1、對《觀滄海》你還有什么疑問嗎?向小組同學提出來共同解決。
2、組內交流本節課的收獲。
(六)、達標檢測,反饋矯正
同桌互查《觀滄海》的背誦。
(七)、布置作業
搜集曹操的其他詩詞積累在筆記本上。
附:觀滄海
東漢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鑒賞
漢獻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投奔烏桓(東胡族的一支),次年烏桓人攻破幽州,俘虜漢民十余萬。為消除邊患,進而統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五月率師北伐。在八月的決戰中,曹操以少勝多,大敗敵軍。凱旋途中,他躍馬揮鞭,登上了秦皇、漢武曾登臨的碣石山,心情激蕩,浮想聯翩。《觀滄海》便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抒發。
《觀滄海》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也是一首抒情詩,它通過寫觀滄海所見的壯麗景色,抒發自己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
詩的起筆交代登臨之地碣石山,點明登山的目的是觀滄海,平穩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對觀海所見景物的描繪。
描繪大海景物,詩人先從大處落筆,著力渲染大海蒼茫、山島聳立的雄渾氣勢,展現出海的金景,這完全符合人們登臨覽勝的習慣。接著由全貌寫到局部,把視線由遠處拉到近處,俯察腳下,雖然時屆初秋,碣石山依然樹木叢生,百草繁茂,色彩、剛柔、動靜和大海形成映襯。“秋風蕭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實景,但比前面所寫“水何澹澹”更進了一步,是詩人在審視之后的所見所感,當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時,完全被它的雄渾壯闊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樣的浩渺無際。等到佇立一久,才似乎回過神來,原來風在吹著,海浪在激蕩洶涌著,感到它蘊藏著搖撼宇宙的偉力。這樣寫就在平直中現出層次變化來。從結構上看,既把對海水的正面實寫推向高潮,又自然的過渡到下面的虛寫。
后四句,詩人馳騁想象,描繪了另一幅海景:繞天運行的.太陽和月亮,好像是從大海的胸懷中升起的;夜空中橫亙蒼穹的銀河也好像從大海發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萬物,真是宏偉無比,博大無比。詩人這里采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方法,描繪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讀者通過這虛擬的壯麗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偉,同時也感受到作為一個偉大政治家的詩人胸懷的博大和奇偉。所以,這樣的寫景實際是在抒情,是以景語作情語。
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曹公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建安諸子未有其匹也。”曹操在政治上是叱咤風云的英雄,他的詩都是直接或間接抒發他的政治懷抱的。《觀滄海》看似寫景,實則述志。志在容納,以海自比。他在《龜雖壽》中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短歌行》中寫道“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都反映了他統一國家的大志,這種英雄本色是一般詩人學不到的。這也正是曹操的詩既有藝術的魅力,能給人以藝術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積極進取,增強勝利信心的根源。
【《觀滄海》導學案及鑒賞】相關文章:
《觀滄海》導學案04-17
《觀滄海》優秀導學案04-17
《觀滄海》導學案及課后練習04-17
《觀滄海》導學案及習題(精選5篇)09-21
《觀滄海》學案12-21
《觀滄海》教學案04-19
離騷的導學案04-19
《離騷》的導學案04-12
《圓明園的毀滅》導學案教學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