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詠牡丹》原文及譯文

時間:2021-05-07 18:34:50 我要投稿

《詠牡丹》原文及譯文

  作者陳與義是南北宋相交時的著名詩人。這首詩是作者南渡后于紹興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鄉縣北,與烏鎮隔水相望)時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詠牡丹》原文及譯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詠牡丹》原文及譯文

  原文:

  詠牡丹

  陳與義〔宋代〕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譯文: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歲月,回望故鄉洛陽,仍是漫漫長路歸途無望。

  作為身在異鄉的龍鐘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開了,就想起了洛陽的牡丹,只能孤獨地站在春風中默默觀看。

  賞析:

  詩題是詠物,詩的內容實際上是藉物抒懷,所以不用詠物詩格,一開始就以回敘當年寄情。

  詩寫道,金兵入汴,已經十年,自己流離失所,漂泊無依!奥仿比郑憩F了詩人很復雜的心理,既是說國運不昌,中原淪陷,無由再游故地,再賞洛陽牡丹,也是痛惜家國,不能回鄉;又有感嘆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國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說自己老態龍鐘,獨自在桐鄉青墩溪邊,默默地對著牡丹。

  末句有有余不盡之意,非常含蓄。獨立花前,不忍離去,顯然不單獨是賞花,更主要的是懷舊。所懷內容,就是上文感嘆“路漫漫”的無限心事。這樣收煞,詩便充徹著凄涼悲傷,于平淡處涵有濃郁的情感。詩到末二字方才點題“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釋,是點睛之處;到這句,讀者才領會到,詩中的懷舊,都由獨立看牡丹而生發,末句的次序應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詩,使人仿佛見到詩人獨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愴然傷懷,悲苦欲淚,給人以強烈的感受。讀這首詩,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參的《逢入京使》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标惻c義這首詩很明顯受到岑參詩前兩句的影響,但岑詩是懷鄉,陳詩卻凝聚著國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

  詩末句以花前獨立蒙渾而出,包涵無限,這樣寫法,又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唐元稹《智度師》詩:“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閑憑欄桿望落暉!痹妼懸晃辉趹饒錾狭⒐Φ睦蠈,晚年出家為僧,站在天津橋上,沒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業績,只好目送夕陽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師無限心事。陳與義的詩手法與元稹相同,一是寫己,一是寫人,都表現得很蘊藉深至。

  在這首詩里,詩人表面說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說的是什么時間自己才能再回到故鄉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龍鐘,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詩人通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者寫于公元1136年(紹興六年)。當時陳與義以病告退,除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寓居浙江桐鄉。陳與義是洛陽人,洛陽以牡丹聞名天下,因此他見到眼前牡丹盛開,勾起了傷時憂國的情感,寫下了這首佳作。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詠牡丹》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詠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02-08

詠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6篇)02-08

詠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6篇02-08

劉禹錫《賞牡丹》原文和注釋譯文及賞析11-12

朝天子詠喇叭原文譯文09-28

詠雨原文及賞析01-30

《守株待兔》原文及譯文07-14

《離騷》原文及譯文11-11

《水仙子·詠江南》譯文及注釋02-20

朝天子詠喇叭譯文及賞析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