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主題先行”
初中時,我不喜歡讀楊朔的《荔枝蜜》,高中時,不喜歡讀秦牧的《獵戶》,總認為它們遠時生活遠離我們的時代;但是,同樣遠離我們生活的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和《菜園小記》,都讓我愛不釋手,其中原因我也道不出。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讀了劉醒龍的《一部紅樓夢天下》之后,對這個問題才有了令自己欣喜的答案:該文在談到保爾柯察金這一人物形象時,說道:“我們閱讀到的主人公實在沒有不愛冬妮亞的理由,就這樣將人的生命牽強地塑造到鋼鐵的程度,實在是一場大的悲劇”。“這部紅色經曲主題先行”、“按斯大林的政治模式來設計人物形象,脫離生活、背離正常的人性,從這部紅色經典開始,社會主義陣營里,就涌現出了許多這樣小說中的英雄,尤以中國為盛。”名家真是名家,一語見真諦,使給人撥去烏云見太陽,給教師們良多啟示與感慨。
我們教師,總報怨學生作文空洞言之無物形式高大空感情匱乏,難道自己就不是這種“主題先行”的推進者或助長者嗎?只是自己一直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罷了。我女兒讀小學三年級開始習作,她的第一次作文就是記敘一次燈展的實況。她本著對作文的新奇、滿懷熱情、用稚嫩的筆描繪了燈展的熱鬧氣氛及形態各異的彩燈。在文章的結尾,我這樣指導她點明中心:“這次燈展,讓我明白了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作文交上去,她的老師在這句話上加了著重號,并給作文以高分。在這里,作為老師的家長及老師的老師卻自然的不著痕跡地把生活與政治掛上了鉤,無意識中犯了主題先行的毛病。所幸,我終于明白文章沒有“作家的那一聲真情實感的嘆息”,是沒有生命力的,是無法打動人心的。那些為時代為政治而“應景”的文章大多退出了教科書,留在人們溫暖的記憶里的是琦君的《金盒子》里的血肉相連的親情。
我記得魯迅先生的《王猖會》的結尾: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背書。簡單的一句話卻將自己兒時對父親的不滿及父親對兒童心理的膈膜鋪陳在讀者的心里,而讀者也覺得是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沈從文《邊城》中的翠翠是一個自然的女兒,她來源于生活中的三個人物形象。沒有在社會上奔波、讓碼頭、面包房、貧民窟作為社會大學課堂,就沒有高爾基那著名的三部曲。然而也有讓不愿接受的事實:創造無數完美人性的莎士比亞,后期作品脫離生活,并沒有讓人銘記在心的作品。我最鐘愛的作家沈從文后期作品過于雕琢,語言也不再“鼓立飽滿,充滿水分”,讓我不痛苦了許多天。那些彌久愈香,超越時代超越空間的作品,讓人永遠記住“一語天然萬古新”的陶氏文風才是作文的根。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應牢記,在一個將“主題先行”奉為鮮花的環境里,決無產生瑰寶的可能,更應明白作家楊紅嬰的話:一個為孩子做事情的人,心里一定要干凈、安靜,如果隨波逐流地指導作文,就將是非人道的。
長壽老人周有方提倡“我筆寫我心”,給我們的一個故事,很有啟發:清華大學的一個教授,他的一個朋友從美國回來,女兒跟著回來讀中學,老師讓她說讀完《賣火柴的小女孩》有什么感情,她說資本主義不好,害得這個孩子很苦,社會主義要注意不要這樣做。老師批她一個零分。他朋友去找老師,老師說,你怎么這么教孩子,要告訴孩子社會主義國家是不可能有壞事的!家長說這不是叫她講假話嗎?老師回答,這不叫假話,叫思想引導!親愛的我的同行,難道資本主義國家有地震社會主義國家就沒有地震嗎?讓學生說真話講真情用筆寫我心多么合乎自然人性法理啊!
特意,看過作家余秋雨的《會飛的鐮刀》,并學習了他的有關這次創作的體會:寫了鄉村小男孩是如何運用他的智慧和調皮,半夜偷偷為幾個城市女中學生磨鐮刀,作文忽略了當時社會所必須的空洞的政治口號,人為的階級沖突和高大的“英雄”形象。有的只是人間平凡的淡淡溫情和他本人內心想說的話。魯迅先生談寫作時也說“白描”,即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說些自己的確想說的話,初看似乎要求并不高,但仔細一想,做到卻并非易事。首先,教師的作文題的布置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我話言我心,怎么想就怎么寫,時間長了,有了經驗,就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哪些話宜少說,寫作就是用筆說話。在學習《五柳先生傳時》,布置文題《我》,金星同學仿“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寫道“父母希望我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閃耀,我也努力按父母的意圖生活,作一顆有點亮度的明星。”說出自己真心話的孩子顯得多么與眾不同,學了朱自清《背景》,黃子豪同學寫了《碎石讓我感到父愛》,結尾尤為精彩:“摸著光滑結實的墻,那里面埋下的可都是父親的愛啊!”童博同學《父親掙錢不易》,寫了當搬運工的父親怎樣沒日沒夜的干活,他“喝的可樂里,每一口都是父親的汗釀造的。”學了琦君的《金盒子》,同學們也創作了《百寶箱》,學了表現師生情誼的《藤野先生》,同學們寫了反映現實教育中只注重精英教育的話題《渴望到不再渴望》……所有這些真情實意,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讓不隨波逐流的我在堅持點滴的改變“慢而不息”的韌性中得到了豪華落盡見真淳的慰藉。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指導學生閱讀
俗話說得好,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沒有貨。蘇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閱讀能力,尤其是現代文閱讀,是中學生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它對學生語文能力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葉圣陶認為“有人認為學習語文目的唯在作文,而讀書為作文之預備。”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閱讀是寫作之根、學習之母。談什么,首先是教材規定的課外名著,我時常有意識的講一些這些名著中有吸引力的情節,以此刺激學生去閱讀,講駱駝祥子為什么得了這么個名?為什么21歲的年輕的祥子娶了37歲黑而丑而變態的虎妞?結果班上的同學爭相閱讀《駱駝祥子》,要求學生看書看報看新聞看雜文看散文,只要是有益有趣的東西皆可看,書讀得多,知識自然豐富起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閱讀積累作后盾,就會胸有成竹,就會下筆如有神。學生如果能熟練掌握,靈活駕馭亦足以成為學生寫作靈感活水,完全可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進入“惟有源頭活水來”之境界。積累真能起到和風細雨,潤物成蔭。
2、指導學生積累記錄
俗語:“最淺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因為即使是當時印象很深的材料,在時過境遷后往往如隔云霧,即使能落筆成文,也很難具體生動。學生一般有兩個筆記本。一個筆記本,一個日記本。前者記錄好詩文、好警句、好見聞、好故事、好素材。日記本上記錄學生喜怒哀樂,唏噓感嘆,經歷或聽、看的人和事,以及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山河湖海、樹木花草、鳥獸蟲魚、風雨雷電、霧露霜雪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3、積累生活素材
有的學生在作文時總是認為自己沒有什么特殊的生活經歷,每日生活平平,無事可寫,無話可說,那時因為“世界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用眼看,用鼻聞,用耳聽,用手摸,用心體驗,用腦思考,用筆說話,就不用愁沒有素材了。”
以上就是我對作文教學的一點膚淺的認識,希望有更多的在作文教學中辛勤付出的同仁參與到這一活動中來,以便共同討論共同進步,共同為學生的寫作能力及水平的提高作哪怕是一點的貢獻。
王平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作文應避免主題先行(人教版九年級必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