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
司馬遷
第3節
教學目標:
1.讀解課文,掌握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
2.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使用課型:探究交流課(課件)
教學重點:讀解課文內容,探究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
難點突破: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的理解理解
教學步驟:
一.課前小論壇
失禮,沒有借口
查爾斯小時候,長在父親開的雜貨鋪里幫忙。
雜貨鋪里有一個不怎么受歡迎的人,伙計們常在背后里稱他為“墮落的老家伙”。查爾斯對這個人的人品也有所耳聞,所以與其他孩子一樣,對他很不尊重。孩子們對其他男性都稱“某某先生”,而對這個“老惡棍”,他們卻只愿意稱他為“喬”。查爾斯的父親有一次聽到了兒子和“喬”的一次對話,便把兒子叫到了辦公室里。
“兒子,”父親說:“我曾經告訴過你,跟長輩說話一定要謙恭。但是,剛才我聽到你大聲地叫‘喬’。”
兒子向父親解釋說,“先生”一詞是留給值得尊敬的人的,而那個家伙他不配。
“他配不配是他的事,而你這樣對待他是你的問題。現在失禮的是你,年輕人!”父親說,“對另一個人有看法不是你失禮的借口!”
生活中總有一些野蠻無禮的人或有些事會刺痛了我們,但這事不要急于回擊,應該先想想什么是才是你應該做的。
因為失禮時展示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我們所憎恨的人,同樣,無禮地對待那些該輕蔑的人,也會降低我們在善良人眼中的地位。
二.讀解與賞析
故事二:湎池會
難點討論
■湎池會(14-17)
【第14段】
⑴王行,度道里會遇禮畢,還,不過三十日。譯為:大王這次出行,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直到回國,不會超過三十天。
譯文參考:后來,秦軍攻打趙國,攻下石城。第二年秦軍又攻打趙國,殺了趙國兩萬人。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打算與趙王和好,在西河外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說:“大王不去,顯得趙國既軟弱又怯懦。”趙王于是動身赴會,藺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跟趙王辭別時說:“大王這次出行,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直到回國,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沒有回來,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以便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廉頗的建議,就和秦王在澠池會見。
【第15段】
⑴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譯為:字面譯:請允許我能夠用頸血來濺大王了。通順譯:在五步之內,我能夠把自己頸項的血濺在大王身上!直白譯:如果你不敲瓦罐,近距離內,我就要與大王拼命了。
⑵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fǒu)。刃,作動詞用;靡,倒下,例詞:所向披靡。懌(yì),高興,喜悅。譯為:秦王身邊的人侍從要用刀殺相如,藺相如瞪著眼呵斥他們,他們都被嚇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興,(但)還是敲了一下瓦罐。
⑶為大王壽。為,wèi 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譯文參考:秦王喝酒喝得高興時說:“我私下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趙王彈彈瑟吧!”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盟飲酒,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走向前去說:“趙王私下聽說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樂曲,請允許我獻盆缶給秦王,(請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娛樂吧!”秦王發怒,不肯敲缶。在這時藺相如走上前去獻上一個瓦缶,趁勢跪下請求秦王敲擊。秦王不肯敲擊瓦缶。藺相如說:“(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離內,我能夠把自己頸項里的血濺在大王身上!”秦王身邊的侍從要用刀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眼睛呵斥他們,他們都被嚇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藺相如回頭召喚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眾大臣說:“請趙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說:“請把秦國的都城咸陽送給趙王祝壽。”
【第16段】譯文參考:直到酒宴結束,秦王始終未能占趙國的上風。趙國又大量陳兵邊境以防秦軍入侵,秦軍也(就)不敢輕舉妄動。
【第17段】
⑴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右,上,親漢以前,位次以右為
譯為:湎池會結束后,回到趙國,因為藺相如功勞大,趙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負荊請罪(18-完)
【第18段】
⑴已而相如出。已而,過了寫時候。
譯文參考:廉頗說:“我做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勞,而藺相如只不過憑著幾句言辭立了些功勞,他的職位卻在我之上。再說藺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揚言說:“我碰見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藺相如聽到這些話后,不肯和他會面,每逢上朝時常常托辭有病,不愿跟廉頗爭位次的高下。過了些時候,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就掉轉車子避開他。
【第19段】
⑴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
a.于是,兩個單音詞:于,在;是,這。B.相與,一齊,共同。C.“臣所以去親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是一判斷句,親戚,父母和親屬。D.爭列,列,位次。
譯文參考:在這種情況下,門客一齊規勸他說:“我們離開父母兄弟來侍奉您,那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現在您和廉頗職位相同,廉將軍卻散布一些惡言惡語,您卻怕他,躲著他。怕得太過分了。
⑵且庸人尚羞之。羞之,以(之為)羞。譯為:平庸的人對這種情況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
⑶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孰,誰,哪一個;孰與,何如、比……怎么樣。譯為: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一個利害?
⑷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譯文參考:尚且平庸的人對這種情況也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實在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回答說:“(廉將軍)不如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憑秦王那樣的威風,我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們。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偏偏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侵犯趙國,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存在啊!現在如果兩虎相斗,勢必不能都活下來。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后啊!”
【第20/21段】
⑴因賓客 因,通過,經由。
⑵刎頸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
譯文參考:廉頗聽了這話,解衣赤背,背著荊條,通過門客引導到藺相如家門請罪,說:“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不知道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
兩人終于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三.小結:后兩個故事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鮮明突出。
以上,我們抓住三個故事,各有側重地解讀了司馬遷的寫人藝術。完璧歸趙注重在矛盾沖突的發展變化中刻繪人物。“澠池之會”注重簡潔平實,凝練傳神的語言來描繪人物,“廉藺合歡”注重在對比、反襯中凸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實,三個故事中,這些表現手法的運用不是絕然分開,相反,司馬遷非常注重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來刻畫 人物形象。對比反襯,貫穿始終,語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沖突,起伏跌宕,我們在欣賞作品時,既要相對集中,突出重點,又要整體著眼,前后勾勒,以求對人物形象有一個充實、完整的理解。
四.作業:朗讀課文,發現和探究欣賞點
第4節
教學目標:
1.發現和探究欣賞點: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和運用反襯的手法。
2.自查要點交流。
使用課型:探究交流課(課件)
教學重點:運用層的要點討論
難點突破: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的理解和段落模仿寫作
教學步驟:
一.課前小論壇
A在合資公司做白領,覺得自己滿腔抱負沒有得到上級的賞識,經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見到老總,有機會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樣的想法,他更進一步,去打聽老總上下班的時間,算好他大概會在何時進電梯,他也在這個時候去坐電梯,希望能遇到老總,有機會可以打個招呼。
他們的同事C更進一步。他詳細了解老總的奮斗歷程,弄清老總畢業的學校,人際風格,關心的問題,精心設計了幾句簡單卻有份量的開場白,在算好的時間去乘坐電梯,跟老總打過幾次招呼后,終于有一天跟老總長談了一次,不久就爭取到了更好的職位。
評:我們并不是想讓大家學會怎樣討好誰、拍馬屁,而是想讓同學們懂得一個道理:愚者錯失機會,智者善抓機會,成功者創造機會。我們中間相當多人經常都在設計著未來,但有許多人卻疏于對這種設計的準備,或者說做的多是憧憬,而少的是準備。其實,機會只給準備得好的人。而這準備二字,并非想想或說說而已。
二.課堂練習
課后練習三
譯 文 藺相如的完璧歸趙,人們都稱道他,我卻不敢認同。那強秦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欺騙脅迫趙國而得到和氏璧。這時秦聲言要拿到和氏璧是實情,并不想借此打趙國的主意。如果你趙國了解這實情,就不要給他,不了解這實情,你就給他;知道實情卻害怕他,那就給他璧算了,知道實情但不怕他,就不要給。這是兩句話就決定的事情,你怎么能既害怕他而又挑起他的憤怒呢?
再說,秦國想得到和氏璧,趙國不想給他和氏璧,(這本來)是兩者都無所謂誰是誰非。秦國拿到璧但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秦國拿出城而趙國卻把璧送回去,那理虧的就是你趙國了。想使親承擔起理虧的罪名,那趙就不如放棄和氏璧;害怕失去璧,就(干脆)不如不給。秦王既然已經看著地圖劃給趙國城池,又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齋戒(五天)后要接受和氏璧,那情勢就不能不給城。(假如)趙國把璧給了秦國而城池卻沒有得到,(這時)藺相如就可以前去秦國說:“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趙國城的。(其實,)那和氏璧也并不是趙國的,但十五座城卻是秦國的寶地啊。現在,大王因一塊璧的緣故,卻丟掉了十五座城,那十五座城的子弟都會埋怨大王把我(他)們像草芥一樣的拋掉了。但大王(如果)不給趙國城池,而(要)欺騙趙國,以一塊璧的緣故而失信于天下,那我就要為國而死(死在這里),來顯露大王的失去信用。”那么,秦王未必不返回趙國和氏璧。現在,你怎么能派手下的人懷揣璧而逃回去,結果使秦國而得了理!這時就秦國的愿望來說,還不想和趙國斷絕交往。(但)假如秦王一怒之下把藺相如斬首于市,讓武安君白起率十萬大兵壓境邯鄲,索要和氏璧和責令趙國守信,那第一仗的勝利就可能讓藺相如滅族,第二仗的勝利就可能讓和氏璧終究送回秦國了。
所以我認為,藺相如能(使趙國)獲得一個完整的和氏璧,那是天意啊。如果他(那時)能拿出自己湎池會表現的剛勁和對待廉頗的柔韌,那么就會使這件事處理得更加巧妙了。看來,(在當時)趙之所以沒有滅國,那實在是老天讓一個理虧的保全了啊!
三. 欣賞點交流〔可參考上節末總結說明〕
四.討論自查要點
知識層
⒈認字
⑴ 繆 多音字 ①miào 作姓氏讀。課文義。
②móu 未雨綢繆,預先做好準備。綢繆,修繕。
③miù 紕繆 (pīmiù)錯誤
⑵倨 jù慢 例詞:先前態度傲慢,后來恭敬有禮。形容前后態度截然不同。多用于諷刺。
⑶缶(fǒu), 大肚子小口的瓦器。
⑷睨(nì),斜著眼睛看。
2.詞語
⑴基本詞:拜 以(a.憑 b.以為) 遺 wèi 見 幸 不 均 必 示 指示 因 倨 度 引 間 就 唯 既 壽 顧
⑵古今異義詞
①于是: 于,在;是,這。現代漢語:連詞。
②宣言:揚言。宣惡言,說壞話。
③親戚:父母和親屬。現代漢語:直系親屬以外的親屬。
⑶成語:
①完璧歸趙 比喻將原物完好無缺地送還本人。
②怒發沖冠 形容極其憤怒的樣子。
③刎頸之交 指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④負荊請罪 比喻向人賠禮道歉或向人謝罪。
2.精要句
⑴求人可使報秦者。(定語后置)
譯為:尋找可派去答復秦國的人。
⑵臣竊以為其人勇士。竊,謙辭,表示自己想的或做的不一定是對的,可譯為“私下”等。現代漢語已沒有這一種用法。以為,認為。
比較:a.趙王以為賢大夫。以為,以(之)為, 認為(他)是有才能的大夫。B 以相如功大。以,因為。
⑶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必,假如。
⑷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見……于,表被動。
⑸唯大王與臣孰計議之。唯,放在句首,表希望語氣。
⑹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前進。走上前進獻缶。 請,他請,請求。
⑺臣所以去親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⑻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因,以……為導引。
⑼君不如肉袒赴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⑽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3.經典句
⑴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有一傷)
⑵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⑶布衣之交尚不可欺。
⑷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表示提示原因,譯為“之所以”。以,以……為先,把……放在先。)
鑒賞層
1.激烈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 三件事,哪一件都有一個緊張而尖銳的背景,然后在這樣的背景下讓人物作淋漓盡致的表演。
2.運用反襯的手法,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例如:
完璧歸趙秦王貪欲,欺詐,反襯出藺相如的機智,應變自如;澠池之會 寫秦王的驕橫,反襯藺相如的膽識;負荊請罪 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狹窄,反襯出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的品質。
運用層
1.闡發引申觀點
⑴從“完璧歸趙”前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的論述看到了藺相如的做事一策:意欲取之,必先與之,就是想要得到,應先給與;或者說不想讓它這么樣,必先讓它怎么樣。當然,這往往是個陰謀。但是,假若懂得了這一點,就便于防著它,識破它,從而粉碎它。
⑵ 無“度”不丈夫。無論是藺相如的“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還是廉頗的“負荊請罪”,都表現了一種大丈夫的豁達大度的品質。這種品質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一付“妙藥”,是一個人要干成大事的先決條件。相反,缺乏這樣的品質,凡事總顧全個人的“面子”,而不從大局長遠考慮的人,是很難成就大事業的。
2.運用文中材料寫話
①禮貌待人,平等待人,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到知道人家是有身分的人才去套近乎,如此“前倨后恭”,那是讓人瞧不起的。
② 昨天有點兒沖動,話沒說好,今天向您賠禮道歉,算是負荊請罪,請您一定諒解。
③一聽說昨晚又上了一夜的網,爸爸當即怒發沖冠,把我臭罵了一頓。
④一看他那怒發沖冠的樣子,我就害怕了。
3.模仿文中句段形式寫話
模仿文后練習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批評藺相如的話: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模仿例文 一個同學告訴你,她前多時剛買了一只鋼筆,高年級的一個同學看到后就說借去用用,沒還;昨天她又新買了一個飯盒,他又說要借,她不知道該怎么辦。你可以這樣去說:
我想他是想以借的名義欺詐你,要把飯盒據為己有。假如你不了解實情,你還可以給他;或者當你知道明了他是“劉備借荊州一去不還”,你又怕他,你也就給他算了;但如果你了解他的為人,知道他是想詐你、騙你、威嚇你,而你又不怕他的話,你就不要給他。就這么簡單,你還猶豫什么?
作者:瀏陽第九中學 李淑輝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一《道士塔》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