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身說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啟發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
4、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
1、復述課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二、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 討論點撥法 復述法 品讀法 延伸拓展法
五、教學時間: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方法一: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方法二:同學們,在五單元前面幾篇課文里,我們學習了幾種古代不同體裁的文章,如吳均的書信體山水小品文--《與朱元思書》、陶淵明的自傳體文章--《五柳先生傳》、韓愈的議論性文章--《馬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體裁為贈序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
二、作者簡介:
宋濂,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現漸江義烏人)。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朱無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稱贊他為: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集》。
三、題目解說:
1、關于東陽:漸江東陽縣。 與作者算是同鄉(同一個省)。
2、關于馬生,馬君則。 “生”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馬君則是作者同鄉人,在京城太學里讀書。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過作者,并寫了長篇書信作為見面禮,文筆十分暢達。和他探討學問,語氣平和而且神色謙遜。還自己對我說他小時候用心學習非常勤奮,這真是個好學的青年。現在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親人,我因此講了自己求學的艱辛來勉勵他。
3、關于“序”。這是一種文體,并非“序言”。序分為書序和贈序。
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
贈序:始于唐朝,唐宋以來,文人在送別時,常常以詩文相贈,有人把這些詩文集中起來,再作一篇序,就稱之為贈序。后來,盡管沒有什么詩文,只寫一篇送別贈言的文章,也叫贈序,內容多是勸勉、譽揚之詞。
本文就是一篇贈序。
四、背景介紹: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義烏)到應天(現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同鄉晚輩馬生拜見自己后所寫。
五、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六、再讀課文,抓住重點字詞意思,初步理解課文大意。
七、作業設計。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2、合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湯沃灌。 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寫出下列加點字的古今含義。
1、余因得遍觀群書。 余: 古義:我。 今義:多出的,剩下的。
2、錄畢,走送之。 走: 古義:跑。 今義:行走。
3、媵人持湯沃灌。 湯: 古義:熱水。 今義: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假: 古義:借。 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
(三)解釋下列點字詞的意思。
1、無從致書以觀。 致:得到。
2、弗之怠。 怠:放松,松懈。
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碩:大。
4、俟其欣悅。 俟:等待。
5、缊袍敝衣。 缊:舊絮。
6、禮愈至。 至:周到。
7、腰白玉之環。 腰:名作動,腰佩。
8、媵人持湯沃灌。 湯:熱水。
9、嘗趨百里外。 嘗:曾經。
10、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卒:最終。
1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假:借。
12、余因得遍觀群書。 得:能夠。
13、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益:更加。
(四)下列朗讀停頓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D
A、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B、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
C、從鄉之先達/執以叩問。
D、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改: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五)解釋虛詞“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擁覆(介詞,“用”)
2、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介詞,“把”,“拿”)
3、家貧無以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來”)
4、以中有足樂者(表原因,“因為”)
5、補充:生以鄉人子謁余(憑借)
下列“以”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一項是:D
A、無從致書以觀。 B、俯身傾耳以請。 C、不敢出一言以復。 D、以中有足樂者。
第二教時
一、熟讀課文,探究下列問題。
1、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本文講述了作者青少年時期讀書求學的經歷)
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種經歷:艱辛;艱難。
2、作者求學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假借和筆錄。
3、從作者借書、抄書、還書這些敘述中,你認為我們該學習他哪些品質或者方法?
參考意見:1、勤奮好學,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誠實守信;4、抄書的讀書方法--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4、課文第二段主要從哪些方面寫拜師求學的艱辛? 衣--食--住--行 四個方面。
5、本文在內容上突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并舉例說明這樣寫的好處。
參考意見:對比。 如:老師的嚴厲與自己的謙遜形成對比,用富家子弟的的穿著與自己的貧困形成對比,求學的艱辛與自己的執著形成對比。 突出學問、成就必須來自于勤奮刻苦的努力。
6、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在文中有何作用?--極力渲染求學的艱辛。
7、作者遠道求師,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這種從師的方式?
參考意見:這是一種尊師的表現,但最好能師生平等互動,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
二、總結。
同學們,毛主席說過,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朱熹也說得好:業精于勤荒于嬉。
趁青春年少,努力學習吧!
三、作業設計。
1、創設情境對話。
A、“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說:……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說:……
B、“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說:……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說:……
C、“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說:……
當“我”聽說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說:……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5.送東陽馬生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