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意。
2. 積累文言字詞。
3.多角度理解兩篇短文的內涵。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字詞,正確翻譯課文
2.多角度理解兩篇短文的內涵。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夸父逐日》
1.讀課文《夸父逐日》。(多種方式熟讀)
2.講故事,要求用自己的話創造性的復述故事情節。
3.疏文意,解釋重點字詞,翻譯全文。
4.評人物,談談自己對夸父這一神話人物的認識。(多角度評價)
5.談理解,理解結尾“棄其杖,化為鄧林”。
6.悟主題。
二、學習《兩小兒辯日》
1.讀課文《兩小兒辯日》,(多種方式熟讀)
2.疏文意,解釋重點字詞,翻譯重點語句。
3. 談理解,簡要指出爭論雙方意見分歧的焦點;“兩小兒笑曰”中的“笑”如何理解?該不該“笑”?
4. 悟啟示,談談兩小兒“辯斗”和“孔子不能決”對你有何啟發。(多角度理解主題)
三、競背《夸父逐日》與《兩小兒辯日》
四、拓展延伸(閱讀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題目)
(一)《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山海經 北山經》
1.翻譯全文
2.這也是選自《山海經》的一則中國古代神話,試比較《夸父逐日》分析兩則神話的相同點。(表現古代人民挑戰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頑強的毅力。)
(二)日喻 蘇軾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 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1.翻譯全文
2.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3.讀了這則短文給你什么啟示?(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鉆研,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別人,隨便相信別人,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于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實學,要受到實際鍛煉。 )
附:
《夸父逐日》與《兩小兒辯日》導學講義
青羊實驗中學 張曉敏
一、學習目標
1.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兩篇短文。
2.積累文言字詞,正確翻譯課文。
3.多角度理解兩篇短文的內涵。
二、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家長簽字
2.給加點的字注音
夸父( ) 盤盂( ) 滄滄( ) 多知( )乎
3.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意。
4.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請寫在下面。
三、課堂導學
(一)學習,《夸父逐日》
1.讀課文《夸父逐日》。(多種方式熟讀)
2.講故事,要求用自己的話創造性的復述故事情節。
3.疏文意,解釋重點字詞,翻譯全文。
4.評人物,談談自己對夸父這一神話人物的認識。(多角度評價)
5.談理解,理解結尾“棄其杖,化為鄧林”。
6.悟主題。
(二)學習《兩小兒辯日》
1. 讀課文《兩小兒辯日》,(多種方式熟讀)
2.疏文意,解釋重點字詞,翻譯重點語句。
3. 談理解,簡要指出爭論雙方意見分歧的焦點;“兩小兒笑曰”中的“笑”如何理解?該不該“笑”?
4. 悟啟示,談談兩小兒“辯斗”和“孔子不能決”對你有何啟發。(多角度理解主題)
(三)競背《夸父逐日》與《兩小兒辯日》
四、課堂導練
1.解釋下列一詞多義
飲于河渭( )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
于舅家見之( ) 孰為汝多知乎?( )
于 賢于材人遠也( ) 為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為人謀而不忠乎( )
薛譚學謳于秦青( ) 以蟲草為林( )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 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
徐噴以煙( ) 故時有物外之去( )
以 其詩以養父母( ) 故 溫故而知新( )
可以為師矣( ) 過故人莊( )
此獨以跛之故( )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
去后乃至( ) 日初出大如車蓋( )
去 蓋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 蓋一癩蛤蟆( )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子東游( ) 辯斗( ) 日中( ) 及日中( )則如盤盂( )
滄滄涼涼( )孔子不能決也( )。 孰( )為汝( )多知( )乎?
3.說說下列字的古今異義
古義: 古義:
走 湯
今義: 今義:
古義: 古義:
河 去
今義: 今義:
4.翻譯句子
(1)夸父與日逐走
(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3)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4)孰為汝多知乎?
五.拓展延伸(閱讀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題目)
(一)《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山海經 北山經》
1.翻譯全文
2.這也是選自《山海經》的一則中國古代神話,試比較《夸父逐日》分析兩則神話的相同點。
(二)日喻 蘇軾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1.翻譯全文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生而眇者不識日( ) 或告之曰( ) 扣盤而得其聲( )
他日揣龠( ) 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 捫燭而得其形( )
3.讀了這則短文給你什么啟示?
[夸父逐日和兩小兒辯日(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