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論語十則(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7-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4.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  

5.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

6.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蘊。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1)預習課文:①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②熟讀課文。③結合注釋或參考資料疏譯課文。(2)查閱并收集有關孔子和《論語》的資料。

教學過程 

    教師:準備錄音機、朗讀示范帶、分類式學習筆記資料。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從孔子對教育的貢獻、對世界文化的深刻影響入手)

同學們,我們國家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我國、也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聯合國還有他的塑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學生回答)對,他就是孔子。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他關于學習的一些論述,看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

設計(二)

提及“朝圣”,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那跪拜、跋涉著的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向圣地麥加前行的浩蕩壯觀情景。(多媒體顯示孔府、孔廟、孔林)那么,人們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同學們知道它的緣故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曲阜是孔子的家鄉,人們尊稱他為“圣人”“先師”)(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同學們請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長九尺有六寸(注:約合現在6.4尺),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莊嚴、高大。作為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板書文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為儒家的重要經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所以世有“半部《論語》冶天下”之說。今天,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的教誨。

二、資料助讀(5分鐘)

1.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

2.老師補充介紹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于這種體式;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課文中的第10則屬于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三、認讀課文,整體感悟。(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四、析讀課文,深層體悟。(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學生運用“__________與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有關。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五、理讀課文,歸納鞏固(20分鐘左右) 

老師發下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可以以小組競賽的形式整理完成,4人小組合作整理,以完成的時間最短,正確率高的組取勝)

    1.“作家作品”類: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 “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名言警句”類: 

    ①用于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用于思想修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文言字詞積累”類:

(1)“通假字”類:

     不亦說乎?    通    意思     

誨女知之乎    通    意思      

學而不思則罔    通    意思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通    意思    

(2)“一詞多義”類:

學而時習之(     )               溫故而知新(     )

人不知而不慍(     )             故時有物外之趣(     )

知之為知之(     )               其恕乎(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蹲其身(     )

見藐小之物(     )               擇其善者而從之(     )

知之為知之(     )               可以為師矣(      )

可以為師矣(     )               徐噴以煙(      )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     以蟲蟻為獸(      )

項為之強(      )                勿施于人(      )

以蟲草為林(      )              群鶴舞于空中(      )

(3)“重點字詞”類:

   人不知而不慍(     )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學而不思則罔(      )       見賢思齊焉(     )(     )

   思而不學則殆(      )       吾日三省吾身(     )(     )

是知也(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必有我師焉(      )         誨女知之乎

    5.“難句翻譯”類: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⑧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⑨吾日三省吾身。

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6.“理解默寫”類

(1)《論語》中所講道理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相近的兩句是         

               ,                    。 

(2)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的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度是:                   ,                      。

(3)孔子闡述學習與思考辨證關系的兩句話是              ,           。

(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孔子的話                  ,                    。

(5)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引用《<論語>六則》中孔子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要隨時向周圍有長處的人學習的意思。

(6)《論語》中表現推己及人,仁愛待人的句子是            ,          。

  (7)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們要虛心向發達國家學習,但發達國家有長處,也有短處,那么我們所持的正確態度是              ,              。

  (8)小明學習成績優秀,組織能力強,但他剛轉到這個班,不為同學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競選中落選了。老師引述《論語》中的兩句話“        

                ,                 ”幫他解開了疙瘩。

六、問題研討(20分鐘左右)

(1)“學而”章

此章為儒家壓卷經典《論語》開宗明義第一段。三個“不亦……乎”的反問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個人在別人不了解他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配稱為君子嗎?聯系孔子經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明確:“君子”,在《論語》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義。

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達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種“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的精神足可為百世之師。

(2)“溫故”章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結合孔子的思想談談。

明確:《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了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3)“誨女”章

《論語》中這段話非常簡練,也沒有交代說話的背景,而《荀子》書里記子路盛服見孔子的談話背景,就詳細得多,書中說子路穿戴得整整齊齊去見孔子。臉上還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經孔子批評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舊。從這個背景看,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遜的態度,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明確:曾子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孔子用這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對這一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5)“歲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會現象。

七、質疑交流(5分鐘左右)

  學生提出不懂的或有疑義的問題,由其他同學幫著解答,教師指導、點撥。

八、課堂小結

《論語》全書今本485章左右,課文所選的十則主要是語錄體,若干章為一篇,每篇從第一句話中抽2至3個字作篇名,題注里提到的《學而》《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時有個故事:文學家畢沅在陜西當巡撫,一天到廟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經,就問他:“一部《法華經》共有多少個‘阿彌陀佛’?”和尚說:“我是個蠢人,不知道這個。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聰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論語》有多少個‘子曰’吧?”畢沅也答不出。因為“子曰”實在太多了,誰也沒有統計過。

過去有句俗話“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這七個字都是最常見的文言虛詞,學習中要加以比較、品味。

 

[論語十則(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論語十則優秀教案

2.《論語十則》的文言現象

3.論語十則教學課件

4.七年級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

5.七年級《論語》教案

6.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7.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8.論語十則譯文及注釋

9.論語十則的閱讀理解

10.論語十則注釋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