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哲學的可能目的

發布時間:2016-7-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思想境界 周濂

    2000年第一、二期的《讀書》連續發表了4 篇關于哲學是什么的

文章,這種突如其來的熱鬧場景讓我們這些哲學生猝不及防之余不禁

暗自竊喜:莫非哲學的春天來了?很可惜,腦子熱過一陣之后,我就

在王銘銘那篇名叫《選擇一種“人的概念”》的文章中找到這么一段

話,大意是,這一討論并未引起公眾的興趣,反而應當說,這一閑聊

中的爭辯又一次讓我們進入到令人覺得無聊的思考中。當然當然,王

銘銘并非金口玉言,他的判斷也不是“學術法院”當然,人文學科最

忌諱的就是諸如此類的學術法院,無論官方抑或民間的終審判決,不

過我還是驚怖于“無聊”兩個字的觸目驚心。

    仔細閱讀《讀書》上的文章,可以看出陳嘉映和趙汀陽是在努力

建構一些東西,程煉與王銘銘則是扮演借題發揮敲敲邊鼓的角色。所

以本文打算直接找批發商供貨,不準備以程和王的文本做分析(當然

會在某些段落中引用他們的一二個觀點)。我先從趙汀陽入手。

    讀完趙汀陽的《解凍哲學》一文之后,隨手又翻出他在1999年出

版的《關于命運的知識》,我得承認,我的第一閱讀反映居然是無話

可說。這么說當然不是因為他的話毫無意義(無聊?),而恰恰是因

為他把可說的話都說完了,剩下的不是說,而是做。很奇怪,不是嗎?

如果哲學思考的最后結果是讓你一方面覺得沒有留下什么可供思考的

余地,另一方面又覺得根本沒有觸及生活問題,那么哲學究竟能把我

們引向何處呢?

    當然,趙汀陽似乎不這么認為。

    趙汀陽的一個基本態度是哲學必須關乎生活,無論是恢復先秦和

希臘思想,還是重建綜合文本,抑或強調哲學思想的實驗性、前衛性,

其根本的要旨或曰目的均在于重建思想和生活真實問題之間的直接關

系。他的一個基本思路是,哲學是思想的藝術,“哲學所能做的只是

改變問題而已,而改變問題等于改變生活。”(參見《讀書》2000年

第1 期P100)注意這里的邏輯推斷:改變問題等于改變生活!問題生

活之間的邏輯必然關系在趙汀陽這里似乎是不言而喻不證自明的。實

情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把這個問題先擱一擱,先來看看趙汀陽和陳

嘉映之間的爭點究竟何在。

    哲學是什么如果把趙汀陽和陳嘉映放在所謂后現代主義或者后哲

學文化的大背景下來看的話,稍不留神我們會誤以為他們是志同道合

的一類人:比如都很關注日常語言分析學派尤其是維特根斯坦后期哲

學,比如都厭惡學院派的僵硬作風,都心儀古希臘活潑潑的問題感,

都強調技術性操作在哲學思考中的重要位置等等。但是現狀是,兩個

人的分歧顯而易見。于是我們就要問,分歧究竟出在哪里?

    從哲學史的淵藪來看,粗略地劃分,我以為趙汀陽和陳嘉映的分

歧依舊屬于兩大路線之爭:即經驗論和唯理論之爭。這么劃分當然相

當粗略,而且我相信陳嘉映不一定會認同這頂帽子,但是就陳嘉映的

哲學動機和旨歸來看,說他有唯理論傾向并不為過,程煉有一段話分

析地比較精辟:“講道理,對每個參與講道理者來說,預設了講道理

的能力的存在,對于參加者全體來說,預設了講道理的共同規則(盡

管這些規則不必是一成不變的),預設了講道理所要求的最低智力標

準,而總的來講,預設普遍的人類理性的存在。”這段話已經相當之

清晰,無庸我在這里贅言了,試比較一下康德的凡人皆有理性的理論

預設,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陳嘉映身上的確存在唯理論傾向。而趙汀陽

一直以來津津樂道的知識論的不確定性(如他反復引用的蘇格拉底關

于無知的說法),則表明他是一個純粹的經驗論者。

    其實上述的分析方法并不招人喜歡,這種簡單化的立場劃分很容

易混淆了一些更精微同時也更有價值的東西。我個人認為,趙汀陽和

陳嘉映面對的問題其實一直是共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面對共同

的時代。這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面對相對主義的挑戰。要想在

邏輯上駁倒相對主義是相當容易的,因為相對主義的提法本身就是一

種絕對主義的提法,它自己扇了自己一個大嘴巴,但是問題的要害在

于,相對主義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宣布它在邏輯上的死亡并不等于在

現實中絞死了它。陳嘉映對于相對主義的憂慮由來已久,而所謂講道

理正是為了抵抗相對主義這種不講道理的理論和生活態度。趙汀陽同

樣面對這個問題,而且我相信他也一直在處理這個問題,但是關鍵之

處在于他的提問方式不同,趙汀陽壓根就不提相對主義這個概念,在

這個問題上趙汀陽的立場要比陳嘉映弱太多,他似乎并不急于剿除相

對主義,而毋寧認為多元化的理論態度和生活態度是一個值得慶幸的

狀況。(多元化和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又是一個頗值得探究的問題,

在此略過不表)

    后現代主義或曰后哲學文化無論有多大的弊病,至少有一點它們

是正確的,就是后現代主義主張的那種態度“問題比你想象的要復雜”!

無疑,趙汀陽和陳嘉映都是認同這種問題的復雜性的,看看陳嘉映關

于事實概念的分析和他一貫的論文風格,就能深切體會陳嘉映對問題

復雜性的體認有多深,所以說就這一點而言,他們二人都在顛覆傳統

形而上學。不過區別在于,陳嘉映的工作是在傳統之內顛覆,趙汀陽

是在傳統之外顛覆,前者執守傳統思想的力度和真理,后者傾心現代

思想的花樣和噱頭,前者在承認問題復雜性的前提下,依然試圖給出

一個清晰的、封閉的、自相關的甚至是普遍性的解釋系統,而后者則

在尋求一種開放的、外在的、甚至是流變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簡單地把這些差別歸因于哲學立場的差別,那么就不存

在爭論,但是哲學的工作恰恰就是要力圖避免立場的爭論,而還原立

場之后的義理。在此意義上,我認為陳嘉映的理論似乎存在某些根本

性的缺陷。理由很簡單:陳嘉映“講道理”

    的理論的根基在于日常語言分析,但是經驗個體的描述真的可以

邏輯必然地推廣到普遍必然的抽象的人的認知嗎?答案是否定的,所

以,經由日常語言分析所得出的結果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普遍必然的真

理,陳嘉映的困境在于,他的理論立足點是經驗的,目標是唯理的,

而從經驗論出發是永遠也到達不了唯理論的終點的。

    陳嘉映關于哲學這樣定義:所謂哲學就是講道理的科學。但我以

為趙汀陽的批駁似乎更加符合生活實情:“一種LOGOS 意味著一套解

釋的理由和標準,關于什么樣的LOGOS 才是真正的LOGOS 的知識其實

也只不過是一種解釋,于是不可能靠講道理來保證一種解釋勝過其它

解釋,除非不講道理。”所以趙汀陽并不準備對哪種道理更有道理做

出判定,他更強調的是思想的魅力和變化,至于哪種道理或曰思想獲

得最后勝利這不是由講道理者決定的。

    講道理這個東西所適用的范圍和所能發揮的效力其實相當狹窄,

在講道理之外,我們還使用修辭、權力乃至暴力去迫使他人對我們俯

首帖耳。對講道理的執著追求反映出一種唯理主義的傾向。但事實上,

我們不可能像古希臘人那樣在一兩個理念的指引下過日子,日子是糾

纏不清的,生活是千絲萬縷的,問題是復雜變換的。試圖用哲學的概

念之網去捕捉世界的最終結果只是湯湯水水撈起一些不知所謂的雜物;

概念分析的刀芒也許很鋒利,但是如果它沒有一些人本主義的關懷,

那么所到之處也只是些破革敗絮,永遠觸及不倒生活的本質內涵。但

是我們同樣不能用生活的本來面目去理解生活,這種說法的荒謬之處,

就好比你不是用網,而是用質地細密的布去兜這個世界,最后依舊混

沌一片。所以現在我們實際上面臨著一個兩難處境,純粹的概念分析

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生活體驗都是無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世界、生活,

更遑論自我!那么有沒有一種第三條道路呢?一種從感覺出發的并最

終回歸生活的概念分析方法?

    站在公允的角度看,陳嘉映其實一直在試圖走這第三條道路:比

如陳嘉映曾不止一次地說過要在梳理完基本概念之后,就開始著手倫

理學和美學的問題(實際上就是介入到具體實在的生活世界問題當中),

但是目前的問題是,這種日常語言分析的工作竟象是沒完沒了,這樣

的狀況好比一個獵手一直在擦槍卻始終不去捕捉獵物,但是我們都已

經急不可奈地想看到獵槍轟然擊中獵物時候的場景了。

    再回到趙汀陽所謂的“哲學改變問題,改變問題就等于改變生活”

的說法。奇怪的是,在趙汀陽相當推崇的維特根斯坦那里,哲學的功

用顯然沒有如此之大,哲學在維特根斯坦僅僅是藉由進入生活的一種

方式(或者梯子)。事實上,維特根斯坦也許早就看穿了哲學之于生

活的無力甚至是無關性,所以他一直說,即使科學說出了所有的知識

問題,真正的生活問題依舊完全沒有被觸及;所以他在寫完《邏輯哲

學論》之后,一度解甲歸田放棄哲學開始建筑師和小學教師的生涯。

當然最后他發現哲學問題尚未解決,最后還是回到哲學殿堂,但是我

相信這并非是因為他改變了哲學之于生活的無力性的看法,而毋寧是

因為知識性問題本身的誘惑力,事實上,一直以來,在哲學問題上就

有著類似的截然兩分的傾向,一種是純粹智性的問題,就像數學公式

的論證和求解,在具體的回答過程中你能體會到來自人類理性和知識

本身的快樂;另一種問題則是和生活本身糾纏在一起的,更接近于感

性、欲望這些非知識性的、但卻是和個體安身立命休戚相關的問題。

    趙汀陽在文章中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說:“一種知識只要比較

容易處理成科學化知識,它所思考的事情和問題就因此變得重要;相

反,一種思想如果更多地與欲望、激情、靈感和生活體會相關,它所

涉及的事情和問題就被相對輕視。這是一個‘  知識不平等原則’. ”

這句話的意義在于,它質疑了傳統哲學知識論思維方式的有限性,客

觀知識在處理生活問題時一開始就站錯了位置,它將一種原本應該是

“在之中”的親身追問,當成了“在之外”的客觀求解,由此導致的

唯一后果是,哲學在解釋或者回答這種和生活本身關聯的問題時的無

力和蒼白。這句話的意義還在于,趙汀陽所謂的改變問題就等于改變

生活也許并不象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一蹴而就!

    無序的生活狀態經由語言獲得意義和秩序這或許是我們為哲學

(乃至文學和文字)辯護的最佳理由,然而問題在于,思想有否真正

觸及到生活的神經末梢從而帶來響應乃至改變呢?在思想和文字的界

限之外,無盡的生活野草正在瘋狂生長!思想告誡我們去路的艱辛和

坎坷,但是思想是足不出戶的,思想象一個白霧茫茫當中的導航者,

它躲在窗子后面,提醒你什么地方有坑,什么地方是懸崖,但是它告

訴不了你什么地方是出路。說到底,出路是走出來的,就象生活是活

出來的一樣。所以當我們面對生活的困惑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地會

問,我們需要思想,還是需要一些什么別的東西?

    有這么一種困惑來自生活生活的困惑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是在

存在者狀態的困惑之上的還有一種更為根本性的困惑,我稱之為存在

論的困惑,這樣的困惑包括生與死、有限與無限,以及最主要的生活

的意義問題。

    生活的大多數狀態好比在光滑如鏡的冰面滑行,足下無塵倏忽萬

里。如果你對這樣的似水流年有所不甘,就會試圖套上釘靴或者別的

什么,用力且用心地步步為營,將時間釘在腳下,就像石匠在劈山鑿

石,錘子落在鑿子上的每一下都是那么的鏗鏘有力堅固結實。這樣的

釘靴,可以是病痛,可以是冥思,可以是愛情,可以是悠長的無以復

加的思念或者感傷,總而言之這種釘靴讓你更加地貼近靈魂至少它讓

你如此這般的信以為真。在這過程,你細細體驗每一分每一秒的生活,

它的每個細節和側面,讓它徹底、無保留地放大。生存的質感如此的

緊密,以致于你以為是在用一刻去體認一生,用剎那來代替永恒。于

是你堅信這就是生活的應然狀態,這就是逃避空虛、絕望、死亡這些

人生大敵的最佳途徑。你對此深信不疑。這一刻,我們終于可以逃離

生活狂流的席卷而去,命運不公的永劫輪回。真的是這樣嗎?

    在《白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讓一個死刑犯人如斯想:“如果

不死該多好哇!

    如果能把生命追回來,那將是無窮盡的永恒!而這個永恒將全都

屬于我!那時我會把每一分鐘都變成一輩子,一丁點兒也不浪費,每

一分鐘都精打細算,決不讓光陰虛度!“然后,然后那個犯人真的被

改判減刑了,那個”無窮盡的永恒“也果然送給了他。那末,后來他

把這一大筆財富怎樣處置了呢?是不是每分鐘都做到了”

    精打細算“呢?沒有,他根本沒有做到這一點;他浪費了好多好

多分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結論是:”可見,已有經驗擺在我們面前:

要真的每分鐘都‘  精打細算’  ,日子是沒法過的。不知為什么,

反正沒法過。“反正沒法過!…

    普羅斯特通過病痛來接近自己的靈魂,蓋著厚重的鴨絨絲,從緊

閉的天鵝絨窗簾縫隙窺視世界,他說:“病人,更多地覺得接近自己

的靈魂。”但是他還有另外一句話:“生活是一樣貼得太近的東西,

它不斷地使我們的靈魂受到傷害。一旦感到它的鐐銬有片刻的放松,

人們便可以體驗到雋永的樂趣。”生活貼的太近會傷害靈魂,靈魂貼

的太近會疏遠生活。反正沒法過!…〉是時間不會嘎然而止,時間

在靈魂低眉舉目之間輕輕躍過,把狀態拉長成生活,歷史就是這樣完

成的,生活就是這樣展開的,然而靈魂還在叢林的月光下沉思,想著

沒有出路的出路。怎么辦?

    于是我們決定不用理性去規劃生活。我們用意志力,用極大的輕

蔑力去貶低生活,貶低一切來自生活幻想幻象帷幕之下的幸福、快樂、

溫馨、親近等等一切美好字匯,在這種大輕蔑中體會另一種力量,一

種源自生命底層的力量,狂飆突進、蕩滌一切。我們終于把握住生活

的本質,我們手指前方,道:“諾,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你們這

些可憐的被蒙蔽的螻蟻。”尼采就是這么生活的,但是尼采首先摧毀

的就是他自己的生活,此后的哲學家們再也不會這么孤注一擲地為哲

學拋棄生活,羅素和薩特是最好的例子。羅素說,在我一生中,有三

種不可遏止的追求,一是對真理不可遏止地追求,一是對自由不可遏

止地追求,還有一個就是對愛情的不可遏止地追求。

    幾何學講三角形是最為堅固的一種建構方式,在羅素這里,真理、

自由與愛情就構成了這么一個堅固的三角形。羅素給我們的啟示是,

不要試圖到哲學(真理)

    中去尋找關于自由和愛情的答案,因為這里不需要真理。

    哲學的未來方向:文學,還是藝術原諒我在上面的文字中使用了

文學性的描述語言甚至是某種極盡煽情意味的修辭手法。趙汀陽對未

來哲學方向的判斷是,強化哲學的藝術性,同時他還特別地提出,要

謹防哲學文學化的傾向,因為“哲學文學化同樣是一種敗壞哲學的傾

向(至少和哲學科學化一樣不可取),它會使哲學沉溺在修辭學和不

真實的意象里而消磨掉哲學問題。”這里我想指出的是:1 ,哲學歸

根結底是文字的,它首先而且最終是在語言的規則中進行創造,不管

思想的離心力有多大都不可能使它脫離語言的大地,這就使它先在地

和文學而不是藝術相關,藝術的表現形式能否確保思想的清晰化或者

明朗化,會不會同樣使哲學沉溺在不真實的意象里面而消磨掉自身,

這是有待探討的問題;2 ,哲學的藝術化,其具體含義就是保持思想

的鮮活性和創造力,并且力圖永遠保持這種引誘者的姿態(趙汀陽的

意思是對文字的引誘),我的擔心在于這種永遠的引誘者姿態能保持

多久,如果缺乏必要的穩定性和深度,引誘者最終很可能成為一個被

創新的狗追得狼狽不堪的逃竄者。說的明白一點,思想的魅力也許很

誘人,但我懷疑它是否迫切。對于思想和生活無所依歸的我們來說,

蛋糕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上面的奶油。

    3 ,哲學的未來方向也許不是文學,但也有可能是介于舊有的哲

學與文學在之間的某種中間狀態。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舊有的哲學

體系和概念體系已經不足以回答這個時代的問題,這種失語癥和無力

感迫使我們重新檢討傳統哲學概念體系的有效性問題,并進一步地質

疑舊有表達方式的疾患;另外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我在前面已經提到

了,因為傳統的概念之網捕捉的永遠只是世界的一些垃圾,而原始的

生活態度又不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世界,所以我們只有重新編織這

張概念之網。

    鑒于傳統概念之網對個體生存感受的疏離和無視,我們有必要改

變原有的表述方式和內涵。陳嘉映一直以來強調的講道理,重點在于

其中的邏輯的力量和道理本身的客觀性,但是我覺得必須要將講道理

本身放回到生活當中,才能發現其中復雜多變的機制性因素。當然,

這是一個相當具體而且瑣屑的工程。

    附錄:請原諒我以相當長的篇幅來引用本人和一位朋友(化名饅

頭)之間的一段討論,我相信在下面這些看似拉拉雜雜的討論中其實

處理了一些相當重要的問題,比如講道理和修辭、說服和感動以及文

字和出路之間的關系,雖然這個討論遠未達到一個明確并肯定的結論:

    饅頭留言道:當一種只有在親密關系中才會出現的言談帶著身體

的溫度和氣息從一個私密的領域中出現的時候我來告訴你。

    《再襲面包店》我今天第一次看。十分的好。文采飛揚而又不濫

情。小point 也十分到位。

    可是,真正觸動我的卻是你的“語氣”。不知道為什么,最近看

到這種溫度在37度以上的文章總是有些不適應。

    我猜是這樣。我不再愛慕“冬天的暖陽了”,我現在偷偷地愛上

了柳葉刀的寒意,它致人死命卻沒有太多的血污。也許因為心中的愛

意越來越少,所以也有點害怕別人撲面而來的體溫。

    奇怪嗎,人竟然能不喜歡一篇好文章!也許“好”是用“是否做

到了什么什么”

    來衡量的。而喜歡卻不是。

    留言時間:2000-01-11 22 :47:49

    我的留言:Re:當一種只有在親密關系中才會出現的言談帶著身

體的溫度和氣息從一個私密的領域中出現的時候

    完全同意你的觀點,溫度的體驗其實是很個我的,或者說是私密?

我們都不習慣一個陌生人在離你0 ,01公分的地方用只有愛人才用的

口吻和你說話,那種撲面而來的體味即使她他它身上撒滿香水依然會

讓我們不自在。

    不過我同樣不太喜歡這樣的人,他自己可以躲在茅坑里扣鼻屎,

出的門來卻宣稱自己是潔癖癥患者。

    所以讓我們不要武斷地說自己已經處在喜歡冬天的暖陽或者柳葉

刀的階段,尤其不要得意洋洋,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柳葉刀只有在冬

天的暖陽下面才會刀光冷冷殺氣凜凜?

    留言時間:2000-01-12 11 :40:08

    饅頭留言道:潔癖,刀,太陽和一種洋洋的得意

    那種“宣稱有潔癖”(我喜歡這種說法)的人當然令人討厭。不

過,我想說的是那種有切割力的器具造成的效果。

    刀鋒的冰冷并不同于現在流行的cool,更不用說“拌”出來的cool

了。因為那種冰冷和某種殺氣,某種憤怒,某種內在的熱度有關。

    我其實想說的是,刀鋒能用來解剖。而不僅僅是感人。因為感動

會讓人多少有些暈眩。因為同樣的原因,也不再需要太陽。但是我猜

我明白你的意思。

    順便,你的回帖很有鋒芒。是我現在喜歡的那種。

    (在說完這句話之后,我終于有點得意了。洋洋的那種。)

    留言時間:2000-01-12 23 :17:46

    我的留言:小李飛刀因為有情,所以比阿飛的劍更有效,呵呵

    拒絕一切感人和心動的東西,恰恰是因為你害怕暈眩,但是我們

為什么要拒絕暈眩呢?

    我想說的是刀鋒之所以有力,恰恰在于它不僅可以解剖,更可以

感人。小李飛刀比阿飛的劍更有殺傷力,正是因為李尋歡的心中有愛,

呵呵,這不是玩笑之語。

    回到概念分析,也是這樣,只有從感覺出發,而不是從概念出發,

我們才能找到思想的著陸點!…

    留言時間:2000-01-13 12 :46:48

    饅頭留言道:讓人清醒,給人出路,一把叢林中的砍刀是的。也

許感人的東西更能感人。也許感人的東西能讓人在暈眩中被你影響。

但是,感人不能助人走出叢林。相反,我擔心感人可能會讓人更深地

陷入困境之中。

    文字不應該僅僅是表達,更應該是一種在叢林中為自己和別人開

辟出路的砍刀。

    回想我們的討論,開始其實我們并不是在討論文字應該如何才能

“發揮作用”

    的問題。不過,也許這個問題才是文人們真正關心的問題。你有

文人氣。我也有。

    (是否應該在這里嘻嘻一下呢?不如痛哭!)

    出路在哪里?

    文字應該如何才能發生效用,文字能夠發揮怎樣的效用?我還是

用與饅頭的對話來結束這篇沒有結論的文章。

    我的留言:出路,不是文字所能給出的同意你的看法,也我們的

問題已經走到文字應該或者能發揮何種作用的問題。

    我們都渴望出路,因為我們思考,我們寫作,不是為了別的,就

是為了出路(呵呵,我們的確是為了這么高尚且偉大的目的嗎?)但

是我現在很迷惑于文字能否給我們以出路,包括哲學,路是走出來的,

就像生活是活出來的。

    村上在《挪威的森林》的最后,讓渡邊給綠子電話,仿佛已經在

昭示著向現實的回歸,昭示著一種出路或途徑,但是村上卻用這樣的

話語來結束:周圍的景物旋轉起來,渡邊不斷的自問,我在哪里,這

是在哪里呢?

    讓我們用傻笑來代替痛哭吧

    饅頭留言道:有所困惑,才有所謂出路

    你說得對,出路是走出來的。但是,我們在何處需要一個出路?

在我們困惑之處。而正是因為有文字,才有困惑不是說文字讓我們困

惑。而是因為我們能思考,才困惑,可是沒有文字,我們能思考嗎?

    文字不能給出出路,但出路必然是文字的。

    出路真的必然是文字的嗎?作為文字的哲學可以給我們提供出路

嗎?哲學的可能目的和未來方向究竟何在?

[哲學的可能目的]相關文章:

1.簡歷和求職信成功的可能

2.哲學理論論文和諧哲學的分析

3.用目的來造句

4.

5.佛教哲學論文

6.生活處處有哲學論文

7.黑格爾哲學語錄

8.本土資源的高校哲學論文

9.哲學名言摘抄

10.馬原哲學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