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
寧夏賀蘭一中 王利中
網址:http://sq.k12.net.cn/~hlyzwlz
電郵:hlyzwlz@email.nx.cninfo.net
一.教學要點
1.掌握"目/鼻/日/勞"等在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掌握"
可/備/實/兼"等多義詞.
2.體會本文的立意特點;
3.體會本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4.了解本文運用的擬人/對偶/頂真/反問等修辭手法.
二.教學設想
1.一教時完成.
2.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下,重點掌握本文的立意.
三.教學內容和教學步驟
1.請生讀自讀提示,了解李漁及其寫作態度和寫作風格.
寫作態度: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Ji,去聲)
傳于后,不過自成一言, 云所欲云而止.
取法:效法,仿效.肖:像,似.覬,希圖,希望得到.
2.請生讀課文,熟悉課文,排除生字生詞.
3.根據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4.分析課文結構.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總述,第二部分(2-6)
分述,寫芙蕖的各種用途,抒寫芙蕖的可人之處.第三部分再寫對芙
蕖的酷愛,抒發自己的感慨.
5.請生讀課文,思考并回答:
⑴課文寫芙蕖,突出其什么特點?
可人.
⑵芙蕖"可人"之處表現在哪些方面?
可目,可鼻,可口,備用.
⑶芙蕖的"可目"表現在哪些地方?采用了什么方法?
.1.
出水之日 點綴綠波
莖葉既生 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菡萏成花 嬌姿欲滴 后先相繼
生蓬結實 亭亭獨立 與翠葉并擎
⑷芙蕖可鼻/可口/備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可鼻:荷葉清香 荷花異馥
可口:蓮實蓮耦 并列盤餐 互芬齒頰
備用:霜中敗葉 摘而藏之 裹物之用
作者通過以上的說明,最后指出:
無一時一刻不適人耳目之觀 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
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 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
以此說明其可人.
6.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1)比較閱讀
初中時,我們曾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請生背誦此文后討論
回答:
這篇課文是如何寫蓮的?
運用比擬的手法,寫其生長地,寫其形特點,并賦予其象征意義,
以此寫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的崇高品質.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則為我們展示了月光下的素淡朦朧的
景色.
這篇課文則通過荷的用途,重點寫其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
特點,提倡人們種荷.
從上面分析可見,寫作目的不同,即使題材相同,描寫重點也是
不同的.
(2)求新
作者的寫作態度就是求新,這在自讀提示中已有說明,課文第一
段又說:非效顰于茂叔而襲成說于前人也.本文的新表現在哪些地方?
.2.
立意新:
古代寫荷的詩文很多,一般都從其美麗/高潔著眼,或直接贊美
花的形態,或以荷喻人,贊揚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現自己的高潔.
本文寫荷,既寫其當令時的嬌姿,又寫荷謝后的蓮蓬,從其出水
一直寫到荷葉衰敗,寫其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上去寫,這是一般文人
不屑于寫的.
語言新
用語清楚,新鮮,句式整齊,采用多種修辭格--或頂真或擬人
或對偶,讀來清新入口.(討論完成練習二/三.
(3)詳略得當, 前后照應.(請生舉例說明)
8.完成練習一,掌握一詞多義現象.
9.說出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兒用法,掌握詞的活用現象.
(1).日高日上.(日,一天天地,名作狀;高,往高長,形作動;上,往上長,名作動)
(2).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長,長處,形作名)
(3).則蓮實與藕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芬,使...芬芳)
(4).此皆言可目者也.(目,觀賞,名作動)
(5).可鼻(鼻聞,名作動)
(6).又時病其漏(病,以...為苦,意動)
.3.
[芙 蕖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芙蕖閱讀答案
3.涉江采芙蓉的教案
10.春曉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