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八中 周先友
語文學科教育的兩大特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互為表里,前者是基礎和載體,后者是靈魂和內容。沒有工具性,人文性就失去了依托和前提;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失去了靈性和價值,語文教育應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只有二者齊頭并進時,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才能說我們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育。
那么,語文學科應有的人文因素到底有哪些呢?大綱說:“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培養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歸納起來,我們的語文教育的目標應不外乎這樣一個體系:培養學生作為一個“中國的人-社會的人-人類的人”的意識和精神,而“人類的人”將是這個系統的最高目標。再具體言之,就是培養學生作為“人”這一基點的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那就是培養面對紛每繁復雜的世界的人應具有的精神、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學會尊重主體人格和人權,能自動養育豐富的情感,增強陶冶性情或審美情趣的主動性,善于享受合理的自由和快樂,不斷形成批判、質疑與崇尚真理的態度等等。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呢?筆者認為,做好以下幾點是必要的。
一、提高認識,改變過去那種把語文只當作政治宣教的工具,或語言交際的工具,或二者的雜交,而要把語文教學變成既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手段,又要成為培養其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對語文教育,我們過多地關注了其工具性,或過多地賦予她額外的任務。對課文作“尸體解剖”式的理性分析,致使其人文價值極度衰落,正如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覆蓋在堅硬巖石上的肥沃黑土在無“情”的吹刮下慢慢地喪失殆盡,學生看到的只是裸露的僵硬的石頭;又如一位美女,當她鮮活地站在我們的面前時,我們就會產生美感,若是她脫去了血肉,只是一具枯髏,留給我們的只能是厭惡和恐怖。再加上歷史的原因,語文課成了另一門政治課,這樣,再美的文章(特別是文學作品)學生也不能從中享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審美的愉悅,你怎么要他對語文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怎能不感到枯燥乏味而心生厭倦呢?其結果自然是大大削弱了她的育人功能,其直接惡果就是呂叔湘先生所說的“10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習本國語文,卻又是大多數不過關”的“咄咄怪事”。要想改變現狀,只有徹底改變語文教育觀念,把語文真正教成語文,不要把額外的東西硬塞進來,強加于語文頭上,大擔撇開教學參考及其他資料中已經過時的做法和說法,開創性地發揮和創造出適合語文學科特色和教師自身特色的處理教材的方法。
二、將人文教育貫穿于課文教學始終,使學生從中經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有人說,天下文章兩個字,一個是“情”,一個是“理”。這“情”“理”二字,共同筑成了人類文化的寶庫,因此,我們語文教育中不管是處理什么文體的文章,都不能撇開它們,而只對作品作毫無生氣的語言解剖。首先,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識,即我們在教每一篇文章前,先要仔細揣摩本文所蘊藏的人文要素,教學要點中必須體現其要素,且將其分解到整個課文教學各環節中去;其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帶領學生走進課文,去涵泳,去體悟,去感受。語文教育的靈魂是變,是創新,對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必須不斷翻新。有的文章適合整體感知其精妙,只能采用“囫圇式”的方法,才足以把握好它的思想;有的文章卻適合字斟句酌,仔細推敲把玩才能感知其精髓;有的卻又只能將二者結合起來不可。總之,我們在處理不同的課文時,必須因文而異,才能真正把其中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來。對文學作品的教學更應該如此。因為,文學作品所蘊含的人文要素是其他任何一種文體的文章所不可比的。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既是作家對歷史的光照,又是作家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思考,
三、開創作文教學新天地,讓作文成為充分展示學生人文個性的試驗場。作文是一個學生語文水平的綜合體現,作文水平高低足以證明他的語文能力的高低,而語文能力包含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人文素質,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情感意志、哲理認識水平、文學藝術的靈性、審美層次、創造個性等會在作文中通過其語言充分顯露。因此,作文應是學生最能自由揮灑的天地。訓練的內容和形式應盡量少給框框,以免束縛學生思維的手腳,應放手讓學生去發揮,單篇作文不定字數,可以不定文體,只要規定每期起碼的寫作總字數;形式上更不能拘于一格,可以是日記,可以是隨筆,可以是格言警句;可以記敘,可以說明,可以描寫,可以議論,可以抒情,只要是學生發自內心,來自肺腑,是真情,成其理就行。作文講評也不能定一個僵死的調子,不能固定一個模式,應該因人而異,因文而異,作文評分模糊化,由等級代替具體分數。只要他寫了,寫了自己的話,抒了自己的情,述了自己的理,就應該給等級給評價,評語多用鼓勵、具體且中肯的話語;多面批,面批更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有了與學生溝通的渠道,學生作文中的寫作初衷、成敗得失、心路歷程都可以在你的直接監控下,你就有了及時把握學生寫作情況的機會和條件,你的指導將更有針對性,也就更為有效。當他有了這份自由之后,他才能在作文中盡情盡意地表達、抒發,才能展開想象的翅膀,才能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四、改革閱讀教學,還閱讀權力于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長期以來,我們丟掉了漢語文閱讀的優良傳統,放棄了誦讀,而只是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地肢解,使原本完整的美文變得支離破碎,撒落一地,不可收拾,毫無美感可言,也難怪學生常生厭倦之心。現行語文新大綱新教材在閱讀教學上回歸了傳統,注重誦讀,講究整體感知,這為我們改革閱讀教學提供了可能。教師要一改過去的越俎代庖角色,而只是做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員或導演,教給你的戰斗員或演員怎樣去打好這一場戰斗或演好這一出戲的方法就是了;還要一改過去那種只注重語言工具性的那一面,忽視人文性這一面的做法,一定要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人格,突出學生的創造性勞動,教師只需在關鍵處予以點撥。點撥的功能也只是為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當然,充分利用教師本人突出的人文個性對學生的影響,也是我們加強人文教育的良方之一。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教師應給學生以人格的影響和感染。語文教師更應是學生人文思想形成的關鍵。如他應該是熱愛生命的、堅忍不拔的、健康樂觀向上的、熱愛科學的、能說會道的。你要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讀書,你也應該是勤于觀察善于觀察的,你應該是愛讀書會讀書的;你要學生作文,你也應該是能寫作的。不可想象,一個不能口若懸河說話文思泉涌提筆寫作的語文教師能教出能說會寫的學生來。
郵箱:zxy_2221@163.com
作者郵箱: zxy_2221@163.com
[加強人文教育,提高語文能力(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人文素質教育論文
3.提高教育質量論文
8.加強消防宣傳教育培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