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重新認識課堂及其諸要素(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6-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湖南省常寧市一中  陳京龍 (2003年8月27日)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教育都在發生著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課程改革的施行,網絡教育的發展,給教育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也深深地影響著課堂教學。因此,我們應重新認識課堂及其教師、學生、教材等諸組成要素,從而樹立新的課堂觀、新的教師觀、新的學生觀和新的教材觀。

一、重新確立課堂觀

傳統的課堂是幾乎與教室等同,教師只管自己的教,只管完成自己講的任務,而不重視學生的自立學習,只重視結果,而不重視過程。現代課堂應是“具有開放性、整體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①她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1、課堂是教與學的統一體。現代課堂,應既重教師的教,更重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材、教具等物質要素都是為教學服務的。教與學及其相關的物質要素都應在課堂中統一起來,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真正落實師生的“雙主”地位。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傳統的課堂上老師在“臺”上,而學生在“臺”下,師生界線森嚴。而創造力的發展需要民主平等和諧氛圍。教師應敢于走下講臺,學生也應敢于走上講臺。變學生“聽”為學生“問”,變森嚴的師生關系為平等的教學合作關系,從而形成教學互動、和諧平衡的新型課堂。

2、課堂是師生的對話場。教學過程是師生多向對話的過程。對話是平等的、多樣的、多向的交流。課堂不應是“一言堂”,也不應只有“單一”的所謂正確的聲音,而應鼓勵學生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建立“對話”式的課堂,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沒有對話就沒有互動,就達不到相互提升的目的。教師唱獨腳戲,只會窒息學生的創造力,扼殺學生的生氣與靈氣。因此,改革課堂教學結構與模式,創建靈活互動的對話課堂,形成朝氣蓬勃的對話場,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現實意義。

3、課堂是師生共同提升的園地。課堂不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場所,更應是師生精神生命共同提升的園地。教師的成長主要在課堂,教師的生命也主要在課堂;學生的成長主要在課堂,學生的生命也主要在課堂;教師在教學生學中學會如何教,從而成就自己。學生在教師教中學,從而得到發展。師生互依互存,共生共長。這才是“教學相長”的理想課堂。許多的教育專家都是在課堂中成長起來。他們的教育理論,教研論文,大都來自課堂。作為一線的教師,只有研究課堂,服務課堂,在課堂中探索,才能全面提高教學效率,才能成就自己亮麗的人生,從而實現自己精神生命價值的提升。

二、重新確立教師觀

課堂教學的關鍵要素在教師。作為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就必須重新認識自己,樹立新的教師觀。

1、教師不只是蠟燭。人們常說:“教師是蠟燭”“教師是人梯”“教師是渡船”“教師要有一桶水”“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蠟燭”“人梯”“渡船”,這些比喻,都強調了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這是對的,但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教師,僅有了這種精神還不夠,應該是在照亮別人的同時,又不毀滅自己,成為一盞長明燈。因為教師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必須在培養學生中豐富自己,發展自己,實現自我的價值。也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完全的人,成為一個對人民的教育事業不斷奉獻自己的人。“一桶水”說的僅是從知識量的角度來說的,但教師僅有“一桶水”還不夠,更應有將“一桶水”適時適量適當灌出去的能力,更應有不斷吸滿“一桶水”的能力,只有這樣,“一桶水”才不會枯竭,不枯竭的活水才能發揮巨大的持久的育人作用。至于“工程師”一說,它強調了教師對人類靈魂影響作用,但如果認為教師是學生人生藍圖的設計者,是學生人生大廈的施工者,那就錯了。學生的人生藍圖應該由學生自己設計,描繪;學生的人生大廈應該由學生自己建造,教師只能是他們設計中的指導者,建造中的督導者、幫助者。

2、教師應是教的主體。教學中,教師只是占據教這一邊,也因為占據了教這一邊,所以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成為教的主體。作為教的主體,教師必須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應做思想者,實踐者,專業知識的研究者、開拓者與創造者。對生活,有自己獨特的體驗與理解方式;對知識,應有自己的獨到的感悟與創造性的見樹,而不應成為知識的奴仆,書本的搬運工,教參的傳聲簡。也就是說,應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有這樣,我們教師,才不再是教書匠,才能充分發揮主體性作用,而形成自己風格,成長為專家式創新型教師。

3、教師應是學的引導者。新時代的優秀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占有者,學識的領先人,還應是學生學習、人生的引航者、導游員。是引航者,不僅傳道受業解惑,還應挑動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其學習興趣,關注其身心健康,帶領他們戰勝困難。是導游者,不僅引領學生游覽,講解沿途風景,還應讓學生自由觀賞,自

己探尋,像蘇軾教子探究石鐘山得名一樣,引領他深入實地考察,讓他自己觀察、體驗,點拔他領略真諦,悟出哲理,而不做唐李勃,更不做寺僧童子之類的人。

4、教師應是課堂的組織者。長期以來,教師在課堂上是說一不二的布道者。學生圍著老師轉,教師總是引著學生鉆自己預先設計的某個圈子。如果稍有偏離,就要遭到白眼,遭到嘲弄,教師成了絕對權威,學生唯老師是從,不允許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哪還有個性,哪還有創造性?現代教師應走下神壇,在課堂上當好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三、重新確立學生觀

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對學生角色的認識早已過時,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教育工作者應反思自己,重新認識學生,應看到學生是生活中的人,是發展中的人,是關系中的人,是文化遺產中的人,是世界背景中的人。今天的學生是明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我們應把精神生命的主動權還給他們。

1、學生不應是“容器”。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只管往里面灌“水”,甚至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的“一桶水”全部灌進去,學生也只能默默地接受。現代的學生要成為創造型人才,就不再是“容器”,他們接觸面廣,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已不是那么聽話的“容器”。他們對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對人生有自己的看法。我們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發展他們的個性。

2、學生應是學的主體。學生為主體,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不能把學生當“容器”,還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學習選擇,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與個性化的見解。學生是教學的伙伴與合作者。

3、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姓學,因學而生。生者,成長發展也。學生來學校就是來學習來發展的,他們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發展的主體。教師、教材都是外因,他們自己才是發展的內因。他們的身體,心智、品德都處在一個高速發展階段,也處在一個特別需要幫助發展的階段。我們看待學生,應用發展的眼光看,而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不能一看到學生有缺點、有不足,就生氣,就另眼相待。更不應對尚待發展尤其是缺點較多或個性鮮明的學生進行嘲諷。學生是發展的,而發展有快有慢,發展需要動力,發展需要引導,發展需要鼓勵。我們教師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克服成長道路上的困難和阻力,并使之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學習,由單一發展轉向全面提高,從而成為健康和諧發展的一代新人。

四、重新確立教材觀

1、教材不再是“圣經”。傳統教學中,教師奉“教材”為“圣經”,學生只埋頭在教材之中而不越雷池一步。學生接觸的除了受教材,就是教輔書了。課堂上學教材,自習課學教材。這樣,學生學得興趣全無,教師教得索然寡味。一些學生盡管教材學得好,平時考教材內容或教師講過的內容,成績也好,但一旦變化一下,特別是到了高考,就考不出理想成績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在的高考命題重能力測試,而我們的教學卻只限于教材的傳授與接受。實際上,現在的教材已不是“圣經”。再好的教材終究是教材,終究是教學的憑介,而不應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其實,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早已就是多種多樣的了。

2、教材是多彩的枝葉。大綱具體化而形成的教材可以有很多種。事實上,現在已不再是人教版一統天下,而早已是“一綱多本”。如果說“大綱是根本,那么教材就是枝葉,根只有一個,而枝葉可以有很多,但我們所使用的教材,僅僅是很多枝葉中極少的一部分”。②豐富多彩的教材為我們的教學提供廣闊的選擇平臺。

3、教材無非是例子。從用新課程觀看,教材是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用來傳授知識與提高能力的一個“例子”。既然是“例子”,就可以用這個,也可以用那個,無論用哪一個,都可以達到目的。“條條道路通羅馬”嘛。既然使用教材,可以用這套,也可以用那套,那么適當地對教材作一些處理,更是順理成章了。也因為教材是例子,我們就要選好例子,用好例子,讓例子真正起到舉一反三,培養能力的作用。

總之,對課堂及其諸組成要素的重新定位,而樹立新的課堂觀、新的教師觀、新的學生觀、新的教材觀,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只有樹立新的“四觀”,才能創建充滿活力的新課堂,才能實現課改提出的新的教育目標,培養出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注:①徐陶、彭文波《課堂生態觀》(《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0第22卷P37

②苗金德《大膽一些,大氣一些》(《中學語文教學》2003.8P10)

 作者郵箱: cjl989898@163.com

[重新認識課堂及其諸要素(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付諸東流造句大全

2.聞斯行諸閱讀答案

3.我不說諸葛(隨筆)

4.《與諸弟書》原文及翻譯

5.醫學試題及其答案

6.課文鳥中諸葛閱讀答案

7.關于諸葛亮的名言

8.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譯

9.阮孝諸傳文言文翻譯

10.有關諸葛亮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