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選教材誰說了算? --關于課標教材選用如何保證科學公正的對話

發布時間:2016-9-1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中國教育報   2003-06-19  本報記者 于建坤

 

   背景 

  今年全國使用課標教材的實驗區(縣)已達900多個,占全國總縣數的30%,到2005年,全國所有的實驗區(縣)將全部使用課標教材。目前教育部立項的課標教材187套,已經通過審定的有100多套。課標教材在實驗區廣泛使用,教材選用權也下放到了地方。這項改革舉措使各地能夠根據當地實際狀況,自主地選擇優質教材,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效率,同時也激活了教材出版,形成了良性的競爭市場。 

  問題 

  在各實驗區大面積使用課標教材中,教材是怎樣選用的,怎樣才能做到科學和公正,真正選出符合當地教育教學實際的好教材? 

  從制度入手規范選用 

  記者:在教育部去年下發的《關于課程改革實驗區選用教材的緊急通知》中,明確提出了教材選用權下放,這是出于何種考慮? 

  臧愛珍(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材處處長):教材編寫實行多樣化以來,出現了一些有特色、適合不同地區教育實際的優秀教材,這些教材在通過了國家審查后,可供各個實驗區選用。在這種情況下,實驗區如何選用到適合本地區教育教學的教材的問題就凸現出來。以前有這樣的現象:選教材的人不用教材,用教材的人不選教材,如果作為用教材的主體--教師不參與選用,只是被動地執行,怎么會有利于課程教學的改革?因此,教材選用權必須下放,不能統一指定什么地方用哪種教材,應由各實驗區教師自主選擇。 

  記者:現在全國各個實驗區都成立了教材選用委員會。據了解,國外中小學教材的選用也有一個委員會,例如美國和德國,委員會的產生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尤其是委員會成員的構成和資格,有嚴格的規定。在中國,中小學教材選用委員會是怎樣產生的? 

  臧愛珍:教材選用權下放到地方以后,如何做到科學地選用教材,需要有一套科學公正的程序,多吸收一線教師和專家的意見。目前我們認為成立教材選用委員會進行教材選用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選用委員會的構成要有教育行政部門人員、教研室人員、專家、學校校長和教師組成,還要吸收學生家長。各部分成員要有一定的比例,總的原則是專家、教師和家長占的比例大。委員的名單要在民主的基礎上產生,還要公示。在公示期間,可以根據不同反饋意見加以調整。 

  記者:在教材選用中,選用委員會是如何充分發揮作用的? 

  臧愛珍:教材選用委員會的工作要按程序做。第一步了解教材、形成意見。一是直接了解教材。各省或地市教育部門確定教材展示日期,選用委員屆時集中閱讀各種教材,聽出版社介紹,對教材有初步的了解;二是了解專家評議組對教材的評價。各個選用委員會在選用前,要仔細聽取專家評議組對教材的評價意見;三是走訪周圍教師,聽聽一線人員對教材的意見,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 

  第二步會議表決。一般采用集中辦公、封閉進行的形式。選用委員在聽取各方意見、形成初步判斷后,開始表決。表決時各科主發言人發言,全體評議,最后表決。選用委員會對委員的身份資格有規定,行政人員占1/4左右,專家、教師和家長占3/4左右。教材選用委員會成員不固定,有的地方每年重選或新增。 

  記者:有些實驗區使用某家出版社的教材時,由該出版社出資培訓,有人擔心這樣做會不會形成壟斷,使這一地區長期使用某種教材,而其他優秀教材被拒之門外?有意見認為,培訓是教育部門的責任,而不是出版社的責任,在國外教材提供商也是不擔負培訓責任的。 

  臧愛珍:關于培訓,有兩個概念要弄清楚:一是教材培訓,二是師資培訓。前者由出版部門培訓。你的教材有什么特點,教材的理念和結構體系是怎樣的,適合哪種情況的地區和學校,教材怎么用,配套資源怎么用,與課堂教學怎樣配合等等,由出版部門來做合適,他們也愿意這樣做。但是教材培訓并不等于師資培訓,師資培訓是由教育部門負責的,教育部基教司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師資培訓是有計劃、有步驟、按層次進行的。 

  你說壟斷會不會存在?我覺得至少當前不必擔心。如果有好的教材,培訓到位,使用者滿意,為什么不接著用呢?一般來說,一個實驗區原則上用一種教材,對已選用的教材的更換要特別慎重,不要隨意更換,不能今年用A種,明年用B種,你一年級用了A種,最好二、三年級和以后的年級不要換,除非教材有重大問題。如果在使用過程中對教材不滿意,想更換教材,也要從起始年級換。教材的選用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應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最好不要中途更換教材。中間換,對教師、對學生、對提高教學質量都不利。 

  我們要求,每個省各科教材都要選送三種版本以上。這樣在一個省范圍內,可能這個實驗區用A種教材,另一個實驗區用B種教材,第三個實驗區可能用C種教材。各個實驗區使用不同的教材,這中間就有一個交流,哪套教材好,哪套教材不好,一輪實驗下來,大家會有一個印象,時間久了,在實踐中經不住考驗的教材,自然被淘汰。 

  如何避免長官意志和走過場 

  記者:新的教材選用機制要求科學和公正,那么在具體操作中怎樣體現呢? 

  田榮生(福州市臺江區中小學教材選用委員會副主任、臺江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新教材選用機制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不久前,福建省教育廳在福州市西湖賓館貴賓樓舉辦全省教材選用展示會,邀請32家出版商展示各自的新教材。這些新教材不僅有大型出版社的,也有中小出版社的,除了教育專業出版社的,還有來自北京、上海、江蘇、青島、浙江等地的其他專業出版社,如科技、外語、音樂等。全部教材都陳列在大廳里,各個實驗區來的人(主要是教材選用委員會的)自由瀏覽。這種方式提供了多種選擇的可能。 

  記者:在選用中會不會出現長官意志或走過場的情況? 

  田榮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拿我們福州市臺江區來說,在教材選用委員會中行政人員占1/4,一線教師、專家和家長占3/4。這3/4不是行政部門指定的,而是由基層推薦、有一定教育教學經驗和實績的教師,在一定范圍內得到大家的公認。這是委員的資格,再說選用程序,首先學省教育廳教材選用文件,其次選擇入圍教材,最后集體投票。一個委員在選擇入圍教材時,要用書面形式寫出三種意見:哪一套是第一選擇,哪一套是第二選擇,哪一套不選,理由是什么,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行為負責。 

  比如說有一套小學語文教材,這是一家著名出版社的書,它的優勢在于教材編排體例科學,知識難度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能夠做到循序漸進。但缺點是知識結構陳舊老化,編寫理念也有一定差距,委員們在表決時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尺度反復衡量,也出現了爭議的場面。這樣的選用程序,保證了最后的結果是科學和公正的。 

  一線教師當了主角 

  記者:作為一線教師,在新的選用機制中,你怎樣履行自己的職責? 

  姜新海(青島市教材選用委員會委員、青島市34中生物教師):青島是3月7日開的會。會前,各位委員已經拿到了評議組的鑒定,也對入圍教材有了大致的印象。上午分兩組看教材,不僅看本學科的,還看其他學科。我是生物學科的,要在下午作主題發言,所以看得細一些,其他學科要參加表決,所以也要盡量掌握信息,以形成較為準確的觀點。生物學科一共送了四個版本,有人教版、北師大版、湖南版和河北少兒版。當然這四個版本都通過了國家審查,達到了課標的要求,但是達標的教材水平也不相同,各有特長。問題是哪一套最適合你,最能體現你的要求。比如有的版本穩定性強,體系完整,適合第一次參加課改的教師使用;而有的版本注重培養能力、注重過程方法、重在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雖然對初次使用的教師可能難度大一些,但是用完第一輪后再用,就得心應手了。到底選哪一套?整個中午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直到下午表決時我才作了最后決定。 

  記者:其他學科有過爭議嗎? 

  姜新海:有。如化學,兩個版本,一家改革的步子較大,有新的理念和體系;一家較穩定,刪去了繁難偏重,有利于減輕教學負擔。討論中大家注意到一個事實是,化學學習周期很短,只有一年,在所有學科中是最短的,一年之后就高考,如果跨度大,教師學生吃不消;物理也有相似的爭論。就我的看法,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時代過去了,你的教材再好,也有一個是否適應當地實際的問題,以后的教材選用肯定是各取所需。這套教材在我這里是好教材,在你那里可能就不被選用。 

  記者:新的選用機制增加了一線教師的比重,一線教師當了主角。你對此有什么感受? 

  姜新海:用教材的人選教材,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他們對教材感受最深,最了解教材是否適合當地的實際,是否適合教師教和學生學,他們自己選中的教材,用起來才得心應手。作為一個一線教師,能把自己平常教課的感受和意見體現到選用教材中,我很高興,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感受,而是我們一線教師的共同聲音。 

  促進教材出版良性循環 

  記者:青島市在設立教材選用委員會之外,還組織了教材評議委員會,它對教材選用委員會的工作起什么作用? 

  王旭昌(青島市教材選用委員會副主任、青島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教材評議委員會為教材選用委員會的工作提供一個支持平臺。評議委員會由教研人員、骨干教師、分管校長和高校教師組成,大約有70人,每個學科平均5-7人。今年這次評議,共有12個學科、36個版本的教材,每個學科都在兩套以上,有的學科如語文,送了4個版本。評議委員會的任務是對入圍的每一種教材提出鑒定意見,而不作取舍結論。這樣使選用委員會在選用時有了客觀、專業的評價參考,增加了教材選用的科學性。實踐證明,評議委員會的意見是很重要的,選用委員會成員選用時,評議委員會的意見是重要的參考因素。 

  記者:從評議委員會到選用委員會,到最后選定某種教材,整個一套選用程序運作下來,這種機制對出版社意味著什么? 

  王旭昌:這種機制為出版社提供了一個正常、規范的競爭環境。在這里,不管出版社大小,歷史長短,甚至是不是教育專業的出版社,惟一的標準就是教材質量,以質量取勝,以質量論英雄。比如說有一家有名的出版社,我們去年選用了它的第一冊教材,但是今年看到第二冊,問題就出來了,大家反映兩冊之間落差較大,質量明顯下降,編寫內容缺乏系統性,體例結構不盡合理,呈現方式不自然,連接也不嚴密,缺少后續能力。怎么辦?作為一種成熟的教材,必須具有先進性、針對性、連續性和穩定性的特征,假如不具備這些條件,選用時就應該慎重處之。但是對于使用者而言,使用某一種教材,當其他因素決定之后,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說你今年用某種教材,明年就不用了,再用另一種教材,這樣做違背教育教學規律,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最后我們決定,原來用這套教材的仍繼續用,但從新的起始年級起,就不再用了。 

  記者:你對出版教材的出版社有什么建議? 

  王旭昌: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教材配套不全、課程資源少。這也是一些教材落選的重要原因。我們在選用時,發現一些教材質量較高,各方面都不錯,但是配套資源太少。如地理教材,缺少相應的地圖、圖表;物理化學,缺少必要的學具和實驗指導;數學,缺少教具,好多教具都得教師自己動手做,浪費了大量時間;文科教材,缺少相應的背景材料,教師授課時也得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到圖書館查,特別是有些地方圖書資料不全,給講授帶來很大困難。像這樣的教材,在選用時,我們就要考慮這些因素。我們曾遇到過這樣一種教材,但最后還是選用了,我們與出版社作了溝通,與他們進行了書面交流,出版社表示,一定要改進、完善教材配套資源。對于出版社來說,爭得一塊市場很不容易,要做就做大做全,才會有競爭力。 

  總之,考慮得越細越好,越貼近實際越好。如有一科教材,大概是化學吧,高中校長認為教材很好,理念新,側重方法和能力培養。而初中老師不認可,認為起點太高,跨度大,教學中不易把握,選用后會給教學帶來困難。投票的結果,肯定了初中老師的意見,因為教材是初中老師用,而不是高中老師用,誰用這個教材誰有決定優勢。 

   

 

[選教材誰說了算? --關于課標教材選用如何保證科學公正的對話]相關文章:

1.美術教材教案剪紙

2.日月水火新教材教案

3.部編教材培訓心得

4.木蘭詩配套教材答案

5.衛生資格考試教材

6.初級藥士資格考試教材

7.初二英語上冊教材課件

8.會計初級資格考試教材

9.報關員資格考試教材

10.教材會議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