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報 2003-03-17 賀學根
為人師者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學生與教師偶然相遇或在教師身邊走過,卻視而不見,像陌生人一樣,沒有任何表情。于是,我們就憤憤然地感慨:現在的學生!有動情者,還浮想聯翩:遙想當年,我們小時候,只要遠遠望見老師的身影,就立正鞠躬……
但是,反過來想一下,學生在背地里是否也在憤憤然地議論我們:某某老師真冷漠,本來想與他打個招呼,一看到那種傲慢自大的樣子,我就沒有情緒了。哎,現在的老師呀……
老實說,我已經不愿再推想下去了,作為教師,如果遭遇這種尷尬,我認為是自己的失敗:我們的學生為什么不講禮貌?我們為學生做了怎樣的示范?師生見面,為什么先打招呼的一定是學生呢?
無論如何,學生不講禮貌,不跟我們打招呼,終究是可以原諒的,因為他們是受教育者牭我們卻沒有理由不理睬學生,原因很簡單,我們是教師。所以,見到學生,我們不妨主動問好。事實上,師生見面,教師主動問好,德育上的意義多多。
第一,體現了師生平等理念
學生看到教師就遠遠地問好,這固然使我們心情愉快,也是我們所期待的,但如果認為學生必須先向教師問好,則顯然是師生不平等的意識在起作用。在現代教育理念中,教師不再是知識和力量的化身,不再是布道者,教師的話也不再代表權威和真理,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生,成長和發展是學生主體自己的事,教師只是這個過程中的合作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所以,師生之間更多的是一種朋友關系、伙伴關系,只不過教師這個伙伴“特殊”一點。在這種平等的師生關系理念下,誰先打招呼并不意味著誰應該首先受到尊重。在師生之間,甚至在人與人之間,尊重不存在先后之分。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就要尊重他人。
第二,身教重于言教
一方面,孩子們的模仿性很強,教師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時時刻刻影響著學生,而且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另一方面,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處于相當突出的階段。教師要求學生怎么做,學生在一般情況下,雖然不會公開發表不滿言辭,但在心里,在同學之間,他們會反問甚至斥責:你們老師又做得怎么樣呢?某某老師上課經常遲到,某某老師嘴刁香煙,像小流氓,某某老師在辦公室經常牢騷滿腹、粗話連篇……總之,如果我們不能躬身為學生作出表率,再精彩的“言教”也不會收到效果。一項調查表明,學生最不歡迎在課堂上和辦公室里說話不一致的教師。既然我們已經身為人師,就必須在大節和小節上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既然學生不主動向我們問好,我們就主動地用自己的行動來給學生做個示范。
第三,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心理
學生不主動打招呼,主要是源于下列幾種心理活動:害羞;擔心老師不回禮;怕同學諷刺為討好老師。所以,我們要將心比心,理解和寬容學生不主動打招呼的行為,而不能盲目地批評呵斥,更不能上綱上線。師生見面,教師主動問好,對學生來說,一切緊張情緒和疑慮都會煙消云散,隨之而來的是學生對老師更為熱情、更為真誠地回敬。而且,幾次這樣的正面強化之后,學生的害羞心理會逐漸克服,怕教師不回禮以及同學諷刺的擔心會逐漸消除,從而也會逐漸主動地問起“老師好”來。筆者曾經留心過這樣的一件事:班里的一個小男孩非常內向,見到老師不但不打招呼,而且總是低著頭怯怯地走過。于是筆者經常主動地喊住他,說幾句無關緊要的話,有時甚至開幾句玩笑,一次,兩次……不知不覺,這名男同學現在只要一見到老師就遠遠地微笑著,而且,據他的班主任和同學反應,該同學性格現在開朗多了。
總之,師生見面,誰先打招呼,我們要用平常心對待:學生先打招呼,我們熱情回敬;學生不打招呼,我們主動問候。作為普通教師,我愿和我的同事們共勉:平常生活中,只要時時留心,處處都是實施教育的好時機。
(作者單位系寧波萬里國際學校中學)
[換個思路 見到學生不妨先問好]相關文章:
1.早會問好口號
2.朋友問好的句子
3.禮儀問好小班教案
6.《鄧稼先》教案
7.《鄧稼先》課件
8.學生黨員創先爭優承諾書范本
10.鄧稼先優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