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岳 歧視與正視--淺析歧視差生現象的危害、成因與防治
因紀律或智力引起的成績差的學生,稱之為差生。目前由于對升學的日益重視,歧視差生的現象十分普遍而且日趨嚴重:從學校到社會,從教師到家長,都對差生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歧視現象。
初中階段尤其嚴重,究其原因:一是差生最多,義務教育的小學階段的差生全部上升到初中階段;二是沒有普及高中地區,中考的低錄取比例,無形之中擴大了差生的劃分范圍,激化了競爭,給教師、家長、學生都帶來巨大的壓力。
歧視心理或行為是一種帶有排斥、蔑視、壓制、打擊的污辱性心理或行為。如身體上的處罰、傷害;言語上的污辱、指責、咒罵;表情上的蔑視、憎惡;心理上的排斥、冷待;學習、生活上的不平等待遇。這些有形或無形的;顯眼或隱蔽的;嚴重或輕微的歧視心理或行為讓人防不勝防。
對差生的歧視是一種不良現象,對學生的學習、心理成長妨礙極大,給家庭、學校、社會造成許多潛在危險:
一、學生方面
(一)、學習方面:對學生的歧視態度或行為,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打擊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厭師、厭學的心理,導致成績下降,形成惡性循環:越差越歧視,越歧視越差。
(二)、心理方面:學生的心理尚處于發展階段,還未成型,對學生的歧視態度或行為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發育,形成心理障礙。中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特別容易受影響,產生心理障礙的現象最為普遍。嚴重的歧視使學生走向兩個極端:或是極度自卑,產生封閉心理,將來無法適應社會,生存艱難,成為社會的人口包袱;或是桀傲不馴,產生逆反、報復心理,將來 成為社會的潛在危險。
二、學校影響方面
(一)、對差生的歧視將給班級紀律管理工作、教學工作、學校的治安工作帶來更大的負擔,尤其是形成破壞報復的逆反心理的學生,將給班級和學校的管理增加更大的難度。
(二)、學校教師或家長對學生的歧視態度或行為,是造成流生的主要原因。
三、家庭、社會影響方面
(一)、在初中階段,因為歧視現象的普遍,流生現象也最普遍。這些未完成基礎教育的學生流向社會,給社會增加了很大的壓力:一者他們的勞動就業能力低,大多成為社會的人口包袱;二者他們的心理發育普遍不健康,很容易成為問題少年或將來的問題青年。
(二)、嚴重的歧視有時直接導致學生犯罪,因被歧視激起強烈的逆反心理而產生的報復、破壞意識是潛伏在學生體內的隱形炸彈,隨時可能對家庭、學校、社會造成破壞。
(三)、嚴重的歧視態度或行為本身就是犯罪行為:諷刺、挖苦、譏笑也是侵犯人權;辱罵、體罰已形成人身傷害;學生被逼自殺,便是間接謀殺。
為什么會對差生產生歧視呢?歸納起來有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家長、教師、其它社會成員自身素質的缺陷
(一)、對差生的錯誤認識
受自身能力的限制,許多家長、其它社會成員只看到了升學--考重點--找好工作的“黃金之路”,認為除此之外的道路便前途未卜,兇險不定。認為走不上這條路的學生便是差生,便沒有前途,便因此對子女產生失望情緒。而失望之時,便是歧視之始。
對差生的能力、潛質缺乏正確的認識。尤其是紀律因素的差生,其能力、潛質與成績好的學生并無差別。我所知的這樣的差生中,有的入伍、有的經商、有的從事管理,目前境況并不比同班中走“黃金之路”出來的同學差。即使是智力因素的差生,將來在社會上也應該會有一席之地:如清潔工、泥水匠,讓我們這樣的酸秀才去做,恐怕難以勝任。
(二)、歧視者自身的心理缺陷
歧視心理來源于懼強欺弱的本性的弱點。學生本來就是弱視群體,差生在成績方面相對來說又是弱者,倘若他們與自身無損,人們反而可能產生同情心理;倘若差生是自己的子女或親戚或學生時,弱者便給自己帶來諸如生活負擔、面子無光、名譽受損、工資減收等損失時,就會產生失望、羞愧、痛苦,絕大部分人在本能的驅使下,將把失望、羞愧、痛苦轉嫁給弱者,這就產生了歧視。
(三)、歧視者自身的能力缺陷
對學生家長來說,如果自身的生存經驗、生存能力、生存處境非常貧乏、低下、艱難,自身生存的壓力感就越大,對子女升學的要求也越嚴格而強烈;同時,又因為經驗、能力的不足,使自身難以看到別的出路,心理情緒就很容易產生偏差。一旦斷定子女升學無望,或子女一旦落榜,這類家長就將產生歧視心理,而產生歧視之前的嚴格要求就可能已經在摧殘學子的心靈了。
對任課的教師而言,差生往往耗去老師更多的精力和心血。當老師的能力有限而徒勞無功或本來就不愿多花精力去轉化時,差生就成為教師被學校考核時的包袱,這時要想差生不受歧視就很難了。
二、現行教育機制的缺陷
(一)、教育內容的缺陷
現在的教育內容固然很系統化,但在社會對人才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通用化的今天,其內容已顯得那么的空乏:知識教育過于專業化、文字化;能力教育單一化;社會、人性、心理方面的教育更是空白。
雖經受十多年的中小學教育,一旦走上社會,無論優生、差生卻都成了社會的“張鐵生”。高分也低能,低分也低能,對社會需求來說,其實都是“差生”,空乏的教育內容加上落后的“圈養”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素質方面的“差生”。高分低能,人們尚且有幾分惋惜;低分低能,人們便覺得有理由歧視了。
(二)、考試機制的缺陷
只進行單一的筆試方式的考核所得出的簡單數據,掩蓋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潛能,誤導教師、家長及社會其它成員對差生產生錯誤判斷,使他們輕易就產生失望情緒,導致歧視的產生。不改變這根指揮棒,要想進行素質教育純粹是竹藍打水、水中撈月。
(三)、升學制度的缺陷
目前尚存的逐級收縮的升學制度是有悖于教育的宗旨的,使教育退化成了一種淘汰人選的手段,其負作用相當明顯:
1、必定將學生進行等級劃分,直接給學生貼上“差生”的標簽。而等級劃分本身就是一種歧視方式,是一種消極的管理手段。
2、使很多好生逐級貶值。曾經是某小學的第一名,進入初中便成了中等生;曾經是某初中的第一名,進入重點高中便成了末等生。大部分的好生因此自信心喪失,變為差生,造成大范圍學生的心理傷害。
3、由于學生發展的不穩定性,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有起有伏,過高的淘汰比例和一考定終生的錄取方式會造成部分好學生“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現象,會浪費許多有潛力的學生。
4、這種淘汰制給學生、家長、教師帶來的壓力大過動力。這些負作用有的直接作用于學生本身;有的作用于教師、家長,又最終轉嫁到學生身上。
(四)、教育管理體制的缺陷
參照升學制度建立的教師考核制度,幾乎都以學生的成績來鑒定教師的教學水平,這就引導并迫使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分數上。能力培養、心態培養被許多教師棄之腦后,人為地造成“低能”現象、“書呆子”現象,使差生真的“差”。而當學校對老師進行排名列序的獎優罰劣時,受歧視的教師便把這些轉嫁到差生身上了。受到學校批評而不去批評學生的教師極少,畢竟這樣好的心理素質的教師不多。
三、社會的轉型使生存的壓力加大
社會體制的變化,使就業壓力逐漸加大。尤其是這幾代人的心理反差太大,心理尚未適應,甚至不能承受,這是產生過大的壓力感的主要因素,而過強的就業壓力感就轉變成對子女升學的嚴厲要求。此外,隨私有經濟的發展,其社會保障體系相對滯后,且相比過去國企及行政機構的保障體系更加薄弱,使得人們常規觀念中的“好工作”越來越少,越來越得通過高文憑尋找,也引導學生、家長對升學產生過高的要求。
在機械化、自動化并不發達的今天,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仍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既需要專業技術人才,也需要通用型的多面手;既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普通勞動力。但隨科技這一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升學--考重點中學--進名牌大學--學高新科技--找好工作、金飯碗”已是必由之路,不經過這一套系統化的培訓是無法出高精尖專業技術人才的,而我們所應做的,就是完善目前的這一系統,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要注重人才素質的全面化、均衡化。它具體表現為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強、心態健康。而心態健康是最重要的,決定一個人的善惡、成敗。防治歧視現象的發生則是保證心態健康的關鍵,在目前的中學教育狀況下是十分緊迫而重要的。
那么,如何防治歧視現象的發生呢?
一、徹底清除歧視的“根源”
(一)、樹立對“差生”的信心:從非智力因素的差生與優生的對比來看:首先,目前的教育環境培養出來的學生,從生存能力來看,優生與差生都是空白,步入社會時,他們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其次,從所學知識來看,社會對人才需求越來越多樣化,而中學階段教育的內容、方式、手段仍一成不變,相對就顯得片面、單一,所學知識越來越適應不了、滿足不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學”難以致“用”,所以,不必過于擔心優生在“知識”方面的優勢,很多社會領域是要求學子從頭再來的。因此,如果優生、差生在學校都沒有受到心理傷害的話,此時邁入社會時,他們仍是平等的競爭。(他們之間的差別只是優生能進入大學深造某一專業,那時才產生了真正的差別。)而許多紀律因素的差生,因其開放的心理、活潑的性格反而更能適應社會,成就反而可能大于成績較好的學生。
(二)、教師、家長、社會其它成員要提高對自己本性的控制能力,消滅類似那種阿Q式的“欺弱”的弱點--被人欺視之后轉而污辱小尼姑來取得心理平衡。以“重視”取代“歧視”或“溺愛”,杜絕這些心理偏差的產生。
(三)、家長還要不斷進取,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改善生存環境,改善子女的培養環境,加大對子女培養的投資,為子女的就業做向導、師傅,不要過分依賴政府機構。
二、凈化滋生“歧視”的外部環境
教育是需要全民重視的大事,它決定了一個民族素質、種群素質的高低,單靠教師和家長的個人力量是無法完善地解決問題的,還需要政府各級各部門的重視、協助、參與、支持和扶植。但遺憾的是:今天很多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學教育仍與過去的“私塾”式教育在各方面都沒有多大區別,仍然是“一個老師一本書,一伙孩子一間屋”。
(一)、中央應該參與基礎教育的建設,不能有甩包袱的思想。目前基礎教育的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都過于落后陳舊;先進的現代技術在教學手段中的運用遠遠不夠;人文思想、人性化理念沒有收入在思想教育中;廣泛的社會知識在教學內容中納入太少。這些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沒有中央的直接參與和大力支持,是無法在近期內得以改觀的。基礎教育比任何領域的基礎建設都要重要,但在政績上,卻比任何領域的投入見效都慢。這大概是今天的基礎教育的悲劇所在吧。如果教育“扶”起來了,中西部地區的“扶貧”就是畫蛇添足--多余的了。
(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改善社會生存環境。在私有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私有經濟實體成了消化人才、勞力的最大市場,減少、拉平政府機構、國營單位與私有經濟實體在社會保障體系上的差距,就可以相對地、大量地使“好工作”、“金飯碗”增多。這樣就能緩和就業競爭的壓力,淡化對文憑的高要求,從而減輕學生在成績上的壓力。
(三)、拓寬就業之路。加快職高、技校的普及,注重新專業、熱門專業教育的開發,著眼于實用型、常用型、通用型人才的培養和中低級人才的培養。在中考階段將學生分流,避免千軍萬馬擠“獨木橋”。
(四)、教育機構要轉變教育觀念和管理觀念。對中學生的培養,要注重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心理訓練的有機結合;對教師的考核要綜合評價,重教學能力、重心理素質,從重教學成績的偏差中擺脫出來;對教師的管理要先嚴后和:聘用時嚴格考核,教學能力和心理素質不合格者決不錄用,錄用之后則應給予重視和尊重,要給教師一個好的心理環境,以免教師將心理傷害轉嫁給學生。
(五)、加大義務教育實施的力度,提高義務教育普及的高度,增加教育的“產量”,打破目前高中、大學這個“瓶頸”,將對國民素質是一次更大的提高。
三、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從而徹底消滅歧視現象
1、推進教育改革、制定行業標準
歧視的對象是差生,歧視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差生是真正意義上的“差生”,因此全面徹底推行素質教育,制定教育領域的行業標準,讓教育行業也有自己的ISO-9000,并在以后逐漸升級該標準,并作為教育管理達標的標準。從教學內容到教學設施,從教師素質到教育管理,軟、硬件都要符合某個階段的某級標準,這樣來全面提升教育的質量,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來消滅學生素質普遍差的現象,也就自然地消滅了“差生”現象。
2、改變“圈養”方式
擴充學生接觸社會的渠道,如收看電視新聞,組織參與社會實踐。擴充學生對當代社會的了解認識,將學校放大為社會,讓學校和社會接軌,使學生畢業后能實現從學校到社會的“軟著陸”,將有利于消滅書呆子現象。
3、擴展教育的內容,提高教育的效率
除增加社會知識的教育外,還要加強深造的能力培養,心理訓練,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訓練和培養,這樣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教育能夠在同一學校里得以實施,就給學生更廣闊的視野空間,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多選擇,學校才真正有能力來實施因材施教,使學生各有所長。差生有特長--差生也就不差了。
同時,不斷提高教學設備的技術含量,變文字教學為視、聽多媒體教學,來增強教學效果,增強學習興趣,以提高知識教育的效率,從而提高差生的文化成績。
這樣使差生低分不低能,差生有特長,此時差生不差,誰還能歧視他們呢?
歧視的對象是差生,歧視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差生是真正意義上的“差生”。因此全面徹底推行素質教育,制定教育領域的行業標準,讓教育行業也有自己的ISO-9000,并在以后逐漸升級認證標準,并作為達標的標準,從教學內容到教師素質,從教學設施到教學管理,都要符合某個階段的某級標準,這樣來全面提升教育的質量,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這樣,不斷改進并擴展教育的內容結構,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心理訓練;不斷提高教學設備的技術含量,來增強教學效果。把學校放大為社會,給學生更廣闊的視野空間,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多選擇,將有利于改變目前教育體制造成的書呆子現象、低能現象,使差生低分不低能,差生有特長,此時差生不差,誰還會歧視他們呢?(具體相關論述在《學校教育社會化、家庭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作者郵箱: xyzy2828@vip.sina.com
[淺析歧視差生現象的危害、成因與防治(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歧視的反義詞
5.現象觀察活動教案
7.
8.附生現象閱讀答案
10.聲現象知識點實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