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淺析方以智三冒思想及儒學發展論文

時間:2021-02-12 08:36:53 論文 我要投稿

淺析方以智三冒思想及儒學發展論文

  《易余》是方以智歷生死關后的嘔心瀝血之作,與《東西均》一樣,可以奠定方以智在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亟待開發的“金礦”。筆者初讀《易余》時,在目錄中發現了一個方以智獨創的概念——“三冒”,冒是什么意思?“三冒”又何指?帶著困惑再讀《易余》,筆者發現三冒思想的深刻意義及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罕為以前學者所論及。

淺析方以智三冒思想及儒學發展論文

  一、

  三冒思想是方以智針對當時儒學發展困境提出的。孔子之后,儒學發展經歷了三次困境:先秦時楊墨的挑戰、漢晉反周孔名教的運動及佛教的沖擊、晚明陽明后學的流弊,這三次困境都爆發在中國社會解體的時代。儒學的危機也是發展的機遇,針對危機的回應,孕育出了孟子、荀子、北宋五子、朱熹、陸九淵、黃宗羲、王夫之等大儒,而方以智也是在積極應對第三次儒學困境中產生的杰出思想家。

  二、

  《易余》是方以智經“萬死一生,封刃淬海"后,為儒學尋找出路的護教衛道之書:“苦心衛道,寧望人知?知我罪我,萬世猶旦暮也。”在《易余》卷上與卷下的開篇,他重申了這一立場:“欲療教而平人心,必先平言。” “九死之骨,欲平療教者之心,心苦矣。”如果對這一點沒有深刻的認識,就很難深人到《易余》的核心,而其中的三冒思想正是方以智操心危、慮患深的心血結晶。方以智在《易余》卷上《三冒五衍》中充分發揮了三冒思想。“冒即古帽,覆首而露目也,因以目轉聲。”《說文解字》說:“門,覆也。從一下垂也。”“小兒蠻夷頭衣也。從門,二其飾也。”“冒,冢而前也,從冃,從目。”《說文解字注》解釋小兒蠻夷頭衣:“謂此二種人之頭衣也,小兒未冠’夷狄未能言冠。”?冃是象形字,小兒未冠前頭上所戴之物,與冠功能相同。由此本義,衍生出“門’’、‘‘冒’’、“冢”的覆蓋之意,例如《詩經?邶風?日月》:"日居月諸,下土是冒。"冒從目轉聲,為形聲字,但在方以智的解釋中,“覆首而露目”,上面為冃,下面為目,亦可看作象形字。“帽”,從巾,不見于《說文解字》,當為后出。“冒”在“帽”未出現之前,即指古代的帽子,指向闇然於穆的狀態,代表了一種深深的含義。冒雖然不是首,但是借由冒可以知首,首通過冒得以現身。

  三、

  方以智的三冒思想可與陽明學的有善有惡與無善無惡關聯,以解決天泉證道后的有無之辨,乃至《九諫》《九解》之爭。方以智的良知學思想建立在有的基礎上,這一學統源遠流長,其曾祖父方學漸雖屬泰州學派,但主張性善,反對無善無惡,其祖父方大鎮亦以性善說為儒學正宗,其父方孔炤認為“標性善者,生機也;標四無者,死語也”。

  四、

  三冒思想與宋明道學的道體論、功夫論直接關聯,顯冒與密冒的區分深化了宋明道學中先天與后天的區別。首先,承接方孔炤“即感即寂”的思路,方以智的三冒思想可以融合寂感問題:自圣人經法之身言之,則感通之《易》也,帝王鐘鼓而兆民舞蹈者也。自圣人退藏之身言之,則寂然之《易》也,塵滓不入、聲臭俱冥者也。自圣人無可無不可之身言之,則神貫深幾、道一陰陽之《易》也。闇闇者不闇,章章者不章;先天地而生,后天地而不老;行乎曰月之外,而通乎淖潯之下者也。經法之身即入世,是后天,為顯冒,是政教;退藏之身是深人密體,是先天,為密冒,是密教。“中藏先后,而先在后中。”即感即寂,從后天返回先天;即寂即感,對密體有深入體知后,又能貫徹至后天,化為日用。完整的儒學是顯冒與密冒共用,而圣人無可無不可之身,正是統冒。只有顯冒的儒學為禮樂政教,但僅談政教則無本乏源;只有密冒的.儒學是功夫境界,但僅談境界則高曠乏用;完整的儒學是應該能顯密結合的統冒,一貫于顯密,此為儒學正宗。

  五、

  三冒思想中,密冒最有深度,也最有力量,只有深人到密體中,三冒才能圓滿。密冒與方以智“余”的思想有關,“余”是《易余》的核心概念,“三時以冬為余,冬即以三時為余矣”[56]。冬與春夏秋互余,冬為退潛閉藏,為下一次生生積攢力量;核仁與樹互余,仁寓于核,其冬愈寒,下一次生生之果愈碩;體用互余,可以化解宋明理學中的體用割裂問題,真正做到體用不二。方以智披緇后,“冬煉三時傳舊火”,其冬愈寒,愈能在深靜中沉淀浮躁,愈能對密冒有深切體知;“天留一磬擊新聲”,在沉潛中孕育的核仁,震雷一發,全樹敷榮,愈能煥發生機。對于密冒的體認越深越真,就越有返回顯冒的沖動,而這種返回則攜帶了密冒中的一切。《易余》結尾有言:“嚯肉眼而開醯眼,又嚯醯眼而還雙眼者,許讀此書。”此句既能體現三冒思想,同時亦為《易余》點睛。嚯,使失明之意。佛教中摩醯首羅天有三眼,其中豎生額頭的頂門眼能萬類齊瞻,徹底明了,開醯眼指能洞悉事物的最深密處,由顯人密。在方以智看來,開醯眼后并不能停止。如同“參兩綜”用于解決陽明后學的問題一樣,普通的善、無善、再由無善回到一善,這是一個遞進的層次。同樣,開醯眼后又嚯醯眼,并還雙眼,“藏嗒然于秩然,舍身命以善萬世”。“圣人潛至人于君子,統天垂拱,集之化之,任其代錯而幬自覆矣。方以智本可以歸于嗒然,逍遙林下,然而,他時惕乾稱,烹雪炮漆,以求醫活儒家這個死麒麟,為儒學注入新活力,這生動詮釋了儒者為國為民之擔當。

【淺析方以智三冒思想及儒學發展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孟浩然隱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08-25

實習老師發展困境淺析論文02-12

淺析網絡對人的發展的影響論文05-26

關聯方交易轉移定價淺析論文04-28

淺析高職學風建設發展思路論文05-09

淺析幼兒教育發展問題論文05-22

淺析兒童產業未來發展狀況的論文06-03

儒學未來如何發展閱讀答案10-13

清代云南廟學建設及儒學發展對釋奠禮樂的影響論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