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高中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問題和策略論文
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為精神世界的產物,可以豐富人們的內心世界,對還沒有形成完整人生觀世界觀的高中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擁有良好的文學作品的閱讀能力,不僅是判斷一個人文學素養高低的重要依據,也是高中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然而現在有關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工作仍處于發展階段,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諸多不足。把新課標的教學要求融入到閱讀教學工作中有重要的意義,下文講座具體闡述。
一.新課標要求下對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
1.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單純地迎合考試大綱的要求,是典型的為了提高學生考試成績而進行的教學。在這一模式下,老師教學的目的不是增加學生的閱讀面、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教學方式也是死板單一,教學方式就像人體解剖一樣把文章進行段落劃分、大意詳解、中心思想等幾個方面,千篇一律,學生找不到學習的興趣更別提成績的提高了。在新課標影響下的閱讀教學,改變了過去功利化的教學方法,把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在這一模式的影響下學生能夠好的體會文章的意境,開放式的`思維模式產生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提高了,無形之中也就增加了學生的文學知識儲備,閱讀成績自然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2.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大搞題海戰術成了老師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不二法寶,大量的考試試題壓得學生喘不過氣,這時候學生自己為了更好地適應閱讀考試,把自己的語文思維固定在了“考試模式”上。在這種情況下且不說學生的成績能否提上去,單就它所造成的僵化的思維模式也是值得批判的,它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新課標要求下對文學閱讀教學工作的改革,培養了學生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的新思維,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另外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工作不僅要教會學生句子、字詞以及文章寫作,更要通過閱讀教學方法的改進使學生樂在其中,充分享受文學作品的魅力,文章閱讀教學的改革就是順應了這一號召的產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新課標要求下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教學對策
1.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摒棄機械化的教學方法。
當今社會把文化教育提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但是對人才的評定標準卻顯現出畸形的評定模式,即把考試成績作為一個人是否是人才的唯一標準。在這一情況下,老師、學生都淪為了考試的奴隸。高考作為考生面臨的一道大關,高中教育更是機械、呆板的代名詞。對此,轉變思維方式,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變得非常重要。這就要求老師和學生淡化“考點意識”,不要把考試大綱中所謂的考點就大講特講,而忽略很多趣味性、文學性很強的文章。比如高中課本有關魯迅的學習中,老師要拋棄原來只詳講重點的教學方法,把加強學生的文學素養作為教學重點。為了增加學生對魯迅生活年代的了解,老師可以規定學生做與此有關的讀書報告,或者把魯迅的作品作對比分析,以此來增加學生的閱讀面。
2.改變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法的新突破。
要想實現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方式的新突破,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接受心理出發努力找出和學生的契合點,以此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情境教學法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教學方法。如在對戴望舒的《雨巷》進行講解的時候,正式上課之前老師可以對戴望舒的生平做些解釋,利用在雨巷中的那個姑娘就是戴望舒表妹的“八卦”話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戴望舒對其表妹求而不得的故事的講解,把學生帶入那個美麗又略帶憂愁的情境。又如對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講解,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荷塘月色的美好景象,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帶著對這種美好景象的喜愛學生更容易進入課文的學習中去。然后老師再慢慢地把學生引到作者生活的年代,使學生了解作者的心情,進而產生共鳴效應。
高中教學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為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文學素養有重要作用。在新課標要求下的閱讀教學改革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出更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從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改進教學方法兩個方面著手。本文通過對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探討,希望能為高中語文教學工作提供相關的理論指導。
【新課標下高中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問題和策略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籃球教學問題與策略的論文08-29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反思論文06-21
新課改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論文01-21
高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初探論文09-27
高中語文拓展的閱讀教學策略論文09-27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9-27
分析高中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的策略論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