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理哲理故事(精選15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禪理哲理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禪理哲理故事 1
唐朝時有一位崇信法師,他的師父是道悟禪師。
他在禪師身邊待了很長時間,天天侍候師父。
他覺得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師父并沒有給他指示禪機心要。
有一天,崇信忍不住向師父說道:“我來到這里之后,你還沒有指示我禪修心要。”
師父卻說:“從你來了,我無時無刻不在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問:“你是怎么指示的`?”
師父說:“你端茶來,我就喝;你端飯來,我就吃;你向我磕頭,我就低頭領受。哪一樣不是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聽了師父的開導,低下頭,很長時間都不說話。
師父說:“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你如果當下悟到了就悟了,如果思量就會有偏差)”
崇信在一瞬間,不再思量揣度,一下子悟道了。
接著,他又進一步請教師父:“如何保持悟性呢?”
師父說:“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逍遙自在地過日子,隨緣隨分,就用普普通通的凡心,并沒有其他的高妙之處)”
禪理哲理故事 2
禪院聚集了許多青年學僧,正在寺院圍墻上,草擬一幅龍爭虎斗的壁畫。畫中,龍在云端盤旋,正作勢往下沖;虎盤踞山頭,作勢欲撲。雖然已修改多次,學僧們總認為畫得動感不足。
恰巧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學僧們就請禪師對這幅壁畫發表一下意見。無德禪師仔細觀看后,說:“畫得很好!但是,龍與虎的`特性沒有掌握住。龍在攻擊前,頭會向后退縮;虎要上撲時,頭必然會向下壓低。”
學僧們歡喜受教,齊聲說:“老師真是一語道破,原來我們不僅將龍頭畫得太向前,而且虎頭也抬得太高,怪不得總覺得動感不足。”
無德禪師于是借機教導學僧們:“為人處世的道理也一樣,必須退一步準備之后,才能沖得更遠;謙卑地反省之后,才能登得更高。”
至此,學僧們似有所悟。
禪理哲理故事 3
馬本來具有天生的素質,它的蹄子可以踐踏霜雪,它的皮毛可以抵御風寒。它餓了吃草,渴了喝水,揚蹄奮起奔跑如飛好像騰云駕霧一樣,這是自然賦于馬的本性。宮殿般豪華的房屋和寬大的高臺對于它來說都是無用的。
但是由于伯樂的出現,馬的景況就完全改變了。伯樂曾因善于識別千里馬而聞名于世,后又從事訓練馬的行當,不久又成了遠近聞名的訓馬高手。
伯樂訓馬的辦法很多,馬只要到了他的手里就要采取了烙、餓、打、困的方法把馬治服。所謂"烙",就是為了把馬的天生氣勢打下去,就用燒得火紅火紅的烙鐵烙馬,馬被烙得遍體鱗傷,沒了氣力,然后修剪馬毛,鏟削馬掌,烙上印號,這樣經過訓治,十分之二三的馬就要死掉了;所謂"餓",就是為了訓練馬的耐力,餓了不讓馬吃,渴了不讓馬喝;所謂"打",就是為了調整馬的奔跑速度和技巧,便時快時慢的控制它,用鞭子狠狠抽打,使馬按照人的意圖行進。所謂"困",就是在馬受了這些折磨以后,再把馬關在馬廄里,長期困乏它,經過伯樂的訓治,馬死一半以上。
伯樂訓馬莊子說:"馬在陸地上,吃草飲水;高興時它們就摩擦頸項,表示親愛;忿怒時,就背相對,互相踢蹋。馬所曉得的已盡于此了。等到把駕馬的橫木加在馬的'身上,用遮眼的東西加在馬的頭上,使馬的行止齊一,馬方才知怎用眼睛斜看,不愿就范,曲頸不伸,欲脫其扼,甚至猛戾抵突,吐銜竊轡,而不馴服。所以使馬曉得這些,失去了它們的本性,以致行動詭詐,近于盜賊的,都是伯樂訓馬造成的啊!"
禪理哲理故事 4
一顆心的禪理
禪師弟子眾多,但其中一弟子十分貪婪。一日,這位弟子試著問禪師:“心有邊界嗎?”
“當然有。”禪師說。
“哪您為什么常對我們說,一個人的'心可以容納整個宇宙呢?宇宙不是無邊界嗎?”弟子問。
“宇宙也是有邊界的。宇宙如果無限膨脹,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會自我爆炸,自我毀滅。”禪師說,“一個人的心也是如此,當貪婪、欲望之心無限膨脹,突破了邊界和底線,也會自我毀滅的啊!”
弟子聽后,驚出了一身冷汗。
禪理哲理故事 5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將閭的學者,魯國的國君聽說他很有見識,便召見他,請他講一講如何治理國家的事,將閭推辭不掉,便對魯國的國君說:"要實行恭敬和節儉,擢用公正忠誠的`人,行政大公無私,人民誰敢不和睦相處呢?"
將閭離開魯國國君,總覺得自己說的不一定對,于是他找到當時很有名望的一個學者,名叫季徹,將閭向季徹說了給魯國國君說的話,問季徹自己說的是否對。季徹聽了沒有說對也沒有說不對,就給將閭講了一個小故事。
季徹說:"一天他駕車出游,路上見一個螳螂在車轍里。它看到我的車子過來了,便奮力舉起了它的雙臂,企圖阻止我的車子前進,我看著他的樣子又佩服又可憐,佩服它的勇敢,可憐它的不自量力。"說完他哈哈的笑了。
螳臂擋車將閭吃驚地說:"先生是說魯國國君照我說的去做,要實現圣明之治,如同螳螂擋車是不能勝任的吧!"季徹沒有回答,他說:"最偉大的圣人治理天下的做法是,順應民心的自然活動,來完成教化,改易俗習。這樣人民都能去掉有害心思,增進專一于道的志向。就好像隨本性自然形成,而不知為什么會這樣。要使天下皆同一于自然之德,必須使內心安定才是。"
魯國的國君照將閭的見解治理國家,麻煩事一天比一天多,連自己也處于危險境地,他就不再實行了。
禪理哲理故事 6
莊子在濮水河邊釣魚。楚王聽說莊子是一位很有才華的隱士,便想讓他出山,輔佐自己治理好楚國。于是派兩個使者帶著厚重的聘禮前去尋找他。使者沿著河邊找了好多天,終于在濮水的轉彎處找到了他。
莊子坐在濮水邊,頭上戴著一頂草帽,眼睛緊緊盯著河面,兩位使者不敢驚動莊子,只得輕輕地走向前去,對莊子說:"我們國王早就知道您的大名,想請您去楚國做宰相,協助楚王料理國事,所以派我們來請您。"
莊子手里拿著魚竿一動也不動,就像沒聽見一樣。兩個使者沒辦法,只好又說了一遍。等了好半天,莊子轉過頭看看兩位使者,開口說道:"我聽說楚國有一只大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裝在一個珍貴的`盒子里,供奉在廟堂之上,是這樣嗎?"
兩位使者忙點頭說:"是的,是的。"
莊子又說:"那么請問二位,這只神龜是情愿死了,留下幾塊骨殼受人尊重呢?還是寧愿活著拖著尾巴在泥里爬呢?"
兩位使者不明白莊子的用意,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還用說嗎!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嘛,當然是寧愿活著拖著尾巴在泥里爬了。"
莊子聽了哈哈大笑,弄得使者莫名其妙。突然,莊子止住笑,對使者說:"你倆回去吧!告訴楚王,就說我寧愿像烏龜在泥里拖著尾巴爬,也不愿被供奉在廟堂上。"
莊子辭聘使者這才明白莊子的意思,又勸莊子,說:"楚王送你千金,許以為相,您還是赴任為好。"莊子說:"千金是重利,相國是尊位,但你們沒見到用作祭祀的犧牛嗎!把它喂養長大,然后披上繡花的披衣送入太廟,宰殺后作祭祀品,這時它就是想作一個孤單的小豬也辦不到。你們去吧,不要污辱我,我不會為國事所羈,我決心終身不仕,以快我的志向啊!"兩使者沒有辦法只好回去了。
禪理哲理故事 7
天剛破曉,朱友峰居士就興沖沖地抱著一束鮮花和供果,趕到大佛寺想參加寺院的早課。
可是,剛踏進大殿,迎面就跑出一個人,正好與朱友峰裝個滿懷,將他捧著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著滿地的水果忍不住叫起來:“你看!把我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打算怎么辦啊?”
那個人名叫李南山,他非常不滿地說:“撞翻已經撞翻,頂多說一聲對不起就夠了,你干嘛那么兇啊?”
朱友峰十分生氣:“你這是什么態度啊?自己錯了還要怪人嗎?”接下來,兩個人互相咒罵起來,互相指責的聲音很大。
廣悟禪師正好經過這里問明原委后,說:“莽撞的`行為是不應該的,但是不肯接受別人的道歉也是不對的,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為。能坦誠承認自己的過失及接受別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舉止。”
停了片刻,廣悟禪師又說:“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協調的生活層面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在社會上,我們需要與親族、朋友取得協調;在經濟上,我們需要量入為出,在家庭里,我們需要培養夫妻、親子的感情;在健康上,我們又需要身體健全;在精神上,我們還需要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才不會辜負我們可貴的生命。想想看,我們有這么多需要協調的事情,為了一點小事,一大早就破壞了一片虔誠的心境,值得嗎?”
聽到這里,李南山先生先說:“禪師!我錯了,實在太冒失了”。說著便轉向朱友峰說:“請接受我至誠的道歉!我實在太愚癡了!”
朱友峰也由衷地說:“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該為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實在是太幼稚了!”
禪思禪悟: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許多時候,為了一點小事而與人動怒,只會徒然耗費自己的時間精力,想想多么不值得!
禪理哲理故事 8
一個年輕人剃度到寺里去參禪,別人都在全神貫注地諦聽,他卻昏昏入睡。
大師發覺了他,把他喚入幽靜的禪房里。大師說:“年輕人,你來寺里參禪,可每次釋禪時你怎么總是睡覺呢?”年輕人說:“大師,因為感到禪意高深精妙,我才到寺里來聽您和諸位大師釋禪的,可我聽了這么長時間了,發現大師們講的都是一些耳聞目睹的小道理,不聽,也不過是少懂得一個小道理而已。”
大師聽了,捻須一笑說:“寺院前的荷塘里已經沒水了,從明天開始,你每天給荷塘里挑一擔水吧。”從此,年輕人每天就往荷塘里注入一擔的水。半年不知不覺過去了,原來干涸的寺前荷塘,早成了一個碧綠幽深的.大潭。
大師又把年輕人喚到禪房里問:“年輕人,你現在站在塘邊,能一眼看到潭底是什么樣子的嗎?”年輕人馬上搖頭回答:“荷塘里的水那么深,我怎么能看到塘底是什么樣子。”大師說:“從明天開始,你不用再朝荷塘里挑水了,你要黎明起床,趕在露珠沒被太陽曬干前到寺后的林地里,從樹葉和草葉上收集露珠,待把兩個水桶采滿了瓊露你再來見老僧吧。”
年輕人從第二天就聞雞即起,挑著水桶到寺后的林子里去一顆一顆地收集露珠,忙了大半年,終于把兩個桶盛得滿滿的。于是,他挑著兩大桶露珠去禪房里見大師。
大師一見,捻須一笑問:“你在林子里收集露珠這么長時間,你能告訴老僧露珠澄明嗎?”年輕人說:“當然澄明,透過露珠看東西,澄明得就像沒有露珠一樣。”大師又指著水桶說:“這桶里的水是你一顆一顆露珠采滿的,你能透過這水看清桶底里有些什么嗎?”年輕人說:“我能看清,但遠沒有通過一顆露珠看得清楚。”
大師又說:“寺前荷塘里的水是你一擔一擔挑滿的,可滿滿一塘的水你就看不透了,佛說一花一菩提,一葉一世界,這塵世的一人一事何嘗不是一顆露珠呢?小道理你明白了,而許多小道理匯聚成的大道理你就看不清楚了。人知小道理,才能明白大道理,知大道理才知清濁,知清濁才能明善惡,明善惡才能修佛性。”
一葉知秋,滴水藏海,不知滴露深邃,又怎么能知道海的博大呢?
禪理哲理故事 9
人生路上,一路走來,我有許多難解的問題,關乎心靈,涉及思想,讓我困惑不已。隨著人生境遇的不斷改變,禪意盈心,我有了心得。
什么是禪?禪是佛教禪宗的一種修行方法。參禪悟道,需要人生的大智慧。禪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真善美的至高境界。
一直以來,我頑固地認為,修身養性固然不錯,但我絕不可能達到不恨不怨的豁達境界。試想,人生路上,遭遇坎坷,怎么會不怨天尤人?生活中,被人傷害,為什么不還以顏色,以牙還牙?向敵人示弱,為對手鼓掌,這樣的人生豈不是一種懦弱行為?難道好人就是軟弱可欺的嗎?
一直很欣賞這四句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說,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每個人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鏡臺,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遮蔽了光明的本性。直到有一天,讀到以下四句偈語,一顆心才突然了悟,原來煩惱都是自己找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不是樹,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本來無一物,怎會染上塵埃?這之后,人生所有的難題便都迎刃而解了。當心靈變得博大,空靈無物,猶如倒空了的杯子,恬淡安靜。那禪精要義,就如奔流的溪水,溫暖地流淌,滋潤著我的心田,讓我的心靈原野郁郁蔥蔥。
有人問大龍智洪禪師:“什么是微妙的禪?”智洪禪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趙州禪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趙州禪師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不惑之年的我,沉靜地微笑。智洪與趙州禪師的境界,我永遠無法企及,但我可以憑借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不斷地接近。
在偈語妙諦中參透禪機,在禪意玄機中覺悟人生。正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佛說原來怨是親。縱使別人怨恨我們,我們也要拿他們當自己的親人,感謝他。為什么呢?因為沒有他人制造的種種人生的磨難,我們的心靈就無從升華。心寧靜,以致遠。人行走于四方,奔波于名利之間。人活著應該是努力讓心靈得到升華,把現實中的名利看淡一些,更值得你關心的,應該是你自己的心。人的心靈,若能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舍心、愛憎心、得失心,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天下無物不美,但要有一顆欣賞美的心。
紅塵中,許多人喪失了甘于平淡的樸實的心,不再珍惜和感激真摯的收獲與擁有,不再有一顆豐盈的心。豈知,擁有一顆平常心才能將功名利祿看淡,將勝負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才能獲得禪宗所說的“平常心”。
佛說,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鐵樹開花遍地春。水往低處流,云在天上飄,一切都自然和諧地發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便是禪悟的心得。
寧靜的心,質樸無瑕,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禪理哲理故事 10
有一個人覺得生活煩悶沉重,每天活著都與苦惱相伴。一天他來到寺廟里,萌發了出家的念頭。
方丈聽了他的訴說后,便給了他一個任務。方丈給了他一個簍子,指著下山的路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石頭放到你的簍子里,到了山下再背著石頭回來。”那人照著方丈說的向山下走去,結果走了一半就走不動了,只好空手返回。這時方丈看他滿臉汗水地回來了,問他什么感覺。
那人說:“開始沒感覺,一會兒就覺得很沉重了,最后一步也走不動了。”
方丈聽完他的話后說:
“人的'煩惱就像你簍子里的石頭。人的靈魂剛來到世間時,佛祖給的是空簍子,然而我們每走一步都習慣放進很多東西,不管對自己有沒有用。煩惱和無止境的欲望就好比是簍子里的石頭,積攢得愈多就會愈沉重。只有精煉簍子里的東西,把樂觀、誠信、正直、善良盡可能留下,把煩惱、嫉妒、貪欲、心計都扔掉,騰空你的簍子,生活的脊背就不會如此沉重了。
禪理哲理故事 11
禪的本懷在于啟迪人生的精神,歷經風雨的隨緣,人生悲歡的平和,讓生命充滿積極動力的信念
禪法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和狀態,它是一種內心平和的初衷,積極昂揚的向善,對人生啟迪更活潑的生命力,佛法的積極意義也就在于此,從思想和生活的相互適應,對生命質量的改善和推動,從生活中活出佛法,快樂幸福、客觀寬容的融合在一起,所以禪就是生活。
每個人的生活面貌,都來自于內心世界和外部社會,理解與融合,協調與創新,萬法不離心地,需要一個心地的態度,從而活出做人的風度,不急不躁,不傷不惱,我們都提倡在生活中參悟,那么這份參悟也來自于平時的.積累、溝通、理解、分享、成就。
生活的禪法在于內心的安詳與安定,需要一份內心寬闊的見地,人生樂觀的信心,人生在路上,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原因在哪里如何去對治,不必要回避,需要一種清醒的認識,去找到透徹有效的解決方法,有些需要去解釋,有些需要去沉默,用一份柔和去和生活相處,就是生活的最好的法門。
每個人的人生是一段故事,活得是一份精神,品味的是一份感悟,不是去計較在路上受過多少傷,應該更多的是給自己幾分鼓勵和點贊,那些受過的傷,能夠在自己的堅強里痊愈和釋懷。
不必要埋怨生命能夠惆悵多久,世界還是如何紛擾惱人,生活的禪法在于積極的轉變,自我狹隘的超越,包括那些自我幼稚的調侃,去完成對煩惱的化解與改造。
禪理哲理故事 12
到了京都,我們怎么學茶道呢?先是來到一個茶屋,這個草庵沒有窗,也沒有洞,只有一個茶門,每個人都得爬進去。
進這個茶屋之前,所有的人都要去聽一下水的聲音,就是把水潑在手上洗洗手,手就掉在石頭上面,水順著石頭就一直流下去,流到地底下,就有不同大小的缸接住你流下去的石頭,水通過石頭流下去至少需要五到十秒鐘左右,流下去發出丁丁咚咚水琴的聲音。主人就是要你在開始喝茶的時候,先把你的心洗一次。
心用什么東西洗呢?就是用水聲,用有機音樂,也就是中國最早的'所謂用自然的聲音里洗去心靈的塵埃。很有意思。
禪理哲理故事 13
一位高僧即將涅槃,他的一位得意弟子跪拜在高僧面前問道:“師父,您離開我后,我應該怎樣活呢?”
高僧反問道:“你跟隨我修行求道,為誰活呢?”
弟子回答道:“師父,我跟隨您修行求道,首先為自己活,然后為他人活,爾后為眾生而活。”
高僧說道:“你不是明白了嗎?”
弟子困惑道:“師父,我不明白你這話的意思。”
高僧說道:“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夢中;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腦中;為眾生而活,永恒地活在眾生的'心中。”
高僧說完這番話便安息了。弟子跪拜在地,凝望著高僧的形體,崇敬不已。
古往今來,蕓蕓眾生,造就的人生往往也是如此——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夢中;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腦中;為眾生而活,永恒地活在眾生的心中。
禪理哲理故事 14
有一次,一個小沙彌向一位老和尚請教道:“師父,怎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呢?”
老和尚回答道:“努力修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心量。”
小沙彌說道:“師父,您這是說,一個人只要具有大的心量,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實現自己人生最大的價值嗎?”
老和尚搖頭道:“并非如此。”
小沙彌困惑不已道:“這是為什么呢?”
老和尚說道:“一個人只有不斷地修行,努力擴大拓寬自己的心量,讓自己具有足夠大的心量,才會努力去積累與之相當的能量。如果心量不大,即使有機會積累能量,也不會放在心上。比如讀書就是積累能量,心無大志者,看見書就會犯暈,哪還會對這種能量引起重視?在心量和能量之間,心量是基礎。一個人只有具備足夠大的心量,才具有足夠大的能量;他不去運用自己的心量與能量去惠澤天下、造福眾生,也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心量與能量,實現自己人生最大的價值。”
小沙彌恍然大悟道:“師父,您是說,努力修行,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心量與能量;努力踐行,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心量與能量,實現自己人生最大的價值。”
老和尚說道:“是呀!凡事心想事成,修行修煉是基礎,行道做到是途徑。”
努力修行,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心量與能量;努力踐行,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心量與能量,實現自己人生最大的價值。
禪理哲理故事 15
一個妒婦來到弘光法師面前,向大師訴說了自己的苦惱。妒婦說:“很多年來,我一直懷疑丈夫有外遇。然而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卻沒有找到丈夫外遇的證據。因此,我每天都忐忑不安。”
大師問:“你為什么會懷疑自己的丈夫呢?”
妒婦說:“當初和丈夫結為連理的'時候,丈夫還是個窮光蛋,我是因為看中了丈夫的人品和能力才嫁給了他。可是今天的丈夫功成名就,事業上如日中天,為人豪爽大方,自然會成為眾多女性的追求對象。而我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經魅力大減了。”
“女人找對象就像買股票,”妒婦說,“你買到了垃圾股,心里非常沮喪;然而一旦買到了績優股,心里更是忐忑不安。看來,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什么可靠的東西。”
弘光法師沉思了一下,從桌子上拿起一個蘋果。在展示給這個女人看了之后,弘光法師拿起了一把刀子,開始給蘋果削皮。
大師說:“這是一個好蘋果,可是我懷疑這個蘋果里面有蟲子。”說著,大師開始一圈圈地把蘋果的果肉削掉。大師一邊削,一邊說:“你看,我花了這么大心思尋找蟲子,越是找不到,心里越急躁,削蘋果的速度也就越快。”
妒婦一邊聽一邊點頭,一直到最后,這個女人發現大師的手掌中只剩下了一個干巴巴的果核。
大師笑了。他說:“你看,多么美好的東西,因為懷疑它有蟲子,我一圈圈地削,削到最后,我們終于發現,這確實是一個好蘋果。所謂蟲子,其實是不存在的。可是等我們明白的時候,蘋果已經沒有了,最終只能剩下一個干巴巴的果核。”
【禪理哲理故事】相關文章:
蘊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一朵花的禪理06-08
哲理的故事及哲理03-22
哲理的故事01-16
經典哲理故事02-21
經典哲理故事01-13
經典的哲理故事01-17
消氣哲理故事03-12
簡短哲理故事01-08
習慣的哲理故事01-12
長篇哲理故事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