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文學常識:甲骨文的發現

時間:2023-11-16 09:42:49 賽賽 文學常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文學常識:甲骨文的發現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文學常識:甲骨文的發現,歡迎閱讀。

小學文學常識:甲骨文的發現

  小學文學常識:甲骨文的發現

  甲骨文最早是在哪種物品上發現的?( )

  A、青銅器 B、藥材 C、墓碑 D、竹筒

  答案:B

  解析:甲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時,尚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一帶,自北宋以來就不斷發現商代銅器,當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歷代學者都沒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在清朝光緒年間,古董商、金石學家王懿榮,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祭酒(相當于校長)。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藥叫龍骨,看見上面刻著字,就覺得很奇怪,就翻看藥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把這些奇怪的圖案畫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研究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后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這是一種流傳比較廣的說法,也得到大部分人認同。由此,我們可知本題的答案應該是選B。

  甲骨文簡介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主要的文字,考古發現卜骨數量眾多,共計十余萬片,內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記錄,也可見多邦國部族的族徽稱名。甲骨文約4000單字,反映了文字符號系統的基本構成。與《說文解字》確立的定型古漢字符號系統相比,甲骨文已具備漢字構形的各種類型,兼備傳統“六書”中之“四體”,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表明殷商晚期,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已基本確立了構形方式,構形系統已逐步發展成熟。從字形構成、符號化程度、書寫形式和使用功能等方面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是一種經歷了較長時間發展、結構成熟、功能完備的文字符號體系,是可以確定的漢字進入成熟階段的體系完整的文字樣本。

  2017年10月,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截至2022年11月,中國甲骨文發現總計約十五萬片,經科學考古發掘的有三萬五千余片,單字數量已逾四千字左右。

  誕生背景

  商代王室貴族上至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氣候、收成、征伐、田獵、病患、生育、出門,等等,無不求神問卜,以得知吉兇禍福決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卜官。有刻辭的甲骨,都作為國家檔案保存起來,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辭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從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禮記·表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已知,殷商時期,國王在處理大小事務之前,都要用甲骨進行占卜,祈問鬼神,事后將所問之事契刻于甲骨上。商亡之后,占卜在周代逐漸絕跡,其文字也逐漸不為人知。

  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兇。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準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鉆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鉆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

  文字特征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因為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一共三個基本要素。

  文字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后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用筆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征,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體感。

  結字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章法

  從章法上看,卜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后呼應的活潑局面。并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文字特點

  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在總共10余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也是比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點橫撇捺、疏密結構,確實初具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要旨,孕育著書法藝術的美,很值得欣賞與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編》的序言中,就對其書法體現非常贊賞:“卜辭契于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后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咸秀麗。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回環照應,井井有條……足知現存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鐘王顏柳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書法家。殷代的“鐘王顏柳”們,就是那些書刻卜辭的史官卜人。正是他們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份珍貴的上古書法作品。若就甲骨文書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會發現早期字體較大,像羅振玉編《殷虛書契菁華》所收錄的許多武丁時期的卜辭,非常大氣、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時代,字變得細小委瑣;至于西周甲骨文則更是細若粟發。

  甲骨文風格類型:一是勁健雄渾型、二是秀麗輕巧型、三是工整規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豐腴古拙型。總之盡管甲骨文是契刻出來的文字,但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絹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間,多有書法之美。

  所謂“甲骨文書法”,大抵有兩層意思。

  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體結構、書法特征為宗,加以工整地摹寫而成的書法作品。這類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組合為新句子。內容是新的,字卻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筆文字一般饒富雅趣。但是甲骨文總共才二千多字,其中還有不少尚未釋出的怪字(特別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場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沒有的字,而所書寫的對聯、題詞中又無法代替,就只好進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討救兵。進行這項創作的首要人物是羅振玉。1921年他在研究之余,將甲骨文用毛筆書寫成楹聯,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繼之有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創作。一些古文字學前輩如董作賓、商承祚、唐蘭、于省吾等也擅長甲骨文書法,這是本真意義上的甲骨文書法作品。

  另一層意思是指借鑒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創作的現代書法作品。他們將甲骨文視作一種靈感,僅僅是藝術創作中的一點啟示,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因此,他們并不嚴格按甲骨文的書法特征去寫,可能是綜合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多種古文字的特點而創作。這樣的書法藝術與古文字學雖有關系,但不是亦步亦趨。

  有的學者更認為,甲骨文的“書體”在甲骨斷代和碎片的綴合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①。書法形體取決于書寫人的技術與手法。它的流行受習慣的崇尚而具有時間性。用書體來測量某一時期文化和藝術的風尚,可以大體上窺見一斑。并指出:

  武丁時期的書法,氣魄雄偉,峻敖瑰麗。即使中小字體也是工整秀麗,但無論大中小字體,無一處不表現出這一時期書法方面的熟練,深邃的造詣;祖庚祖甲時期,主要在嚴飭工整方面下功夫,與后世書家比擬,頗有歐陽率更的風趣;稟辛康丁時代,一部分沿襲了祖庚祖甲時工整的作風,但大多逐漸衰退,趨向潦草茍且;武乙時期的大字,粗疏古拙,勁削而帶有暴戾的氣氛;文丁武丁的作品,又是五花八門,百體雜陳,在書法上頗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情景,有的骨骼開張,有放逸之趣,有的細小娟秀,有簪花之格。

  可見,甲骨文的書法藝術是為學者們所公認的。

  此外,甲骨文還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它一般是用刀直接刻字,有的刻好后還填以朱砂,也有個別不是刀刻而是用朱砂直接寫成的。所以,甲骨文的刀法就體現了它的筆意。從刻劃的線條犀利蒼勁來看,刀法也很熟練。線條起止有度、轉折恰當,且有粗有細,有長有短,說明有用單刀,也有用雙刀的。字形結構一般呈瘦長形,有大小、長短、方圓之別;各種長短線條的排列疏密有序,各種橫豎斜直線的組合也恰如其分,既保持了平衡對稱的結構,又表現出豐富而有變化的筆意。同時,甲骨文還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注、形聲“六書”的漢字構造法則,既是成熟的文字,也是高水平的書法藝術。

  甲骨文有完整的內容和形式。它一般包括敘辭(為貞卜日期和貞人名)、命辭(所問之事)、占辭(為商王親自視兆占問吉兇)、驗辭(刻記占卜結果)等項,故又稱甲骨文為卜辭。刻辭的排列也很有規律,或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或從右至左,或從左至右,但一般是先橫后豎。一片甲骨上少則數字,多則上百字。其章法布置毫無做作氣,錯落自然,渾然一體,變化無窮,一片天機。無論從哪方面看,都體現了殷代貞人高度的藝術技巧和藝術匠心,不愧為中國最早的書法藝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伴隨著書法熱的興起,甲骨文書法得到了廣大書法家的重視。但由于甲骨文書法創作畢竟不過百年的歷史,還沒有十分成熟的臨習與創作方法可供借鑒。以怎樣的筆法去研習這一古老的書體,成為從事甲骨文書法創作者亟需解決的一道課題。沙曼翁先生認為:“寫甲骨把筆要輕,運筆要活,要學‘大米’的刷字。要中、側鋒互用,既要寫出毛筆的韻味,又要有刀的感覺。”是極為精辟的見解。盡管甲骨文是由鍥刻而成,但書寫的痕跡依然存在,因此,我們在臨習甲骨文時既要體現鍥刻的感覺,更要表現書寫的味道。起筆微逆入紙,提筆中鋒運行,駐筆平出空收。在行筆時切忌出現楷書的頓挫之法,筆致要簡率、質直和暢達。尤其是要做到搭筆即成的迅捷運筆方式,做到急緩適中。臨習甲骨文盡管以中鋒為主,但要間或輔之以側鋒,以增其韻。甲骨文的轉折,一般應斷而再起,且不可一筆帶過,形成圓轉之狀,而失去了甲骨文方整峻拔的特質。

  最后,尚需指出,臨習甲骨文,除掌握上述筆法外,平時要多讀甲骨文拓片,品味其線條、結字以及高古的氣息。同時,堅持臨寫小篆和金文,多讀一些文字學著作,這對學習甲骨文很有幫助。

【小學文學常識:甲骨文的發現】相關文章:

小學的文學常識大全01-31

文學常識之文學體裁常識11-07

文學常識:外國文學常識01-28

文學常識01-28

經典文學常識07-23

小學文學常識試題02-01

小學文學常識題庫02-03

小學文學常識大全01-27

小學生文學常識01-28

小學文學常識介紹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