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中國名人張愛玲的故事

時間:2021-08-07 09:05:29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中國名人張愛玲的故事

  導語: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下面是小編整理一些關于張愛玲的故事,歡迎查閱,謝謝。

中國名人張愛玲的故事

  中國名人張愛玲的故事

  一

  關于我的同事張愛玲,我知道的不多。她其他的同事知道的也并不比我多。原因是她幾乎從來不見她的同事,包括她的助手。

  在柏克萊大學,張愛玲幾乎是一個隱形人。這首先與她的體形有關。臺灣學者水晶說她像艾米莉·勃朗特。有一次,我坐在安德魯(柏克萊大學東語系教授、張愛玲小說的英文譯者)的車上,向舊金山一家小啤酒館奮勇前進。我們談起張愛玲。安德魯指著路邊走過的一個瘦小的老太太說,如果你能見到張愛玲,她就跟她一樣。一個平常的老太太,毫不引人注意。

  其次,張愛玲喜歡晝伏夜出,刻意地躲開人群。

  據她的助手、臺灣學者陳少聰介紹,張愛玲通常是下午到辦公室,等大家都下班了,她仍留在那里。陳少聰與張愛玲同在一間辦公室辦公,只是中間隔了一層薄板。外間是助手的,張愛玲在里間,所以,張愛玲每天不可避免地要與陳少聰打一個照面,微笑一下,或者點頭致意。后來,她們連此也嫌麻煩。每天下午張愛玲要來的時候,陳少聰干脆及時地躲開。

  “我盡量識相地按捺住自己,不去騷擾她的清靜,但是,身為她的助理,工作上我總不能不對她有所交代。有好幾次我輕輕叩門進去,張先生便立刻靦腆不安地從她的坐椅上站了起來,瞇眼看著我,卻又不像看見我,于是我也不自在起來。她不說話,我只好自說自話。她靜靜地聽我囁囁嚅嚅語焉不詳地說了一會兒,然后神思恍惚答非所問地敷衍了我幾句,我恍恍惚惚懵懵懂懂地點點頭,最后狼狽地落荒而逃。”

  二

  1952年,張愛玲離開上海,只身來到深圳羅湖橋,準備由此進入香港。這里是上海到香港的陸上必經之途。羅湖橋的橋面由粗木鋪成,橋的兩端分別由中英兩方的軍、警把守。香港警察把入境證拿去檢查時,張愛玲和從中國內地一起出走的人群眼巴巴地長時間等待。在他們的焦急與無奈面前,香港警察不失時機地表現了他們的傲慢。他們若無其事地踱步,心態悠閑。有一名中國士兵見狀,走到張愛玲身邊,說:“這些人大熱天把你們擱在這兒,不如到背陰處去站著吧。”張愛玲轉頭看他,那個士兵穿著皺巴巴的制服,滿臉孩子氣。人們客氣地笑了笑,包括張愛玲在內,沒人采納他的建議。她緊緊貼在柵欄上,擔心會在另一端入境時掉了隊。這是張愛玲最后一次體會來自同胞的溫暖,那條看不見的邊界,從此把她的生命分為兩截。上海公寓里的流言與傳奇,在她身后被鋪天蓋地的標語和口號迅速湮沒。

  三

  如同默片里的人物,張愛玲很少發出聲響。即使在辦公室,她在與不在幾乎沒有區別。陳少聰說,每過幾個星期,她會將一疊她做的資料卡用橡皮筋扣好,趁張愛玲不在的時候,放在她的桌上,上面加上小字條。“為了體恤她的心意,我又采取了一個新的對策:每天接近她到達之時刻,我便索性避開一下,暫時溜到圖書室里去找別人閑聊,直到確定她已經平安穩妥地進入了她的孤獨王國之后,我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來。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讓她能夠省掉應酬我的力氣。”“除非她主動叫我做什么,否則我絕不進去打攪她。結果,她一直堅持著她那貫徹始終的沉寂。在我們‘共事’將近一年的日子里,張先生從來沒對我有過任何吩咐或要求。我交給她的資料她后來用了沒用我也不知道,因為不到一年我就離開了加州。”

  對于柏克萊來說,張愛玲既存在,又不存在。她在柏克萊大學兩年的時間內,完成她的研究工作,并撰寫了論文,但很少有人看見過她。我詢問過當年在中國研究中心和東語系工作過的教授,并得到印證。1971年,張愛玲的上司陳世驤去世,她參加他的葬禮,是她在柏克萊屈指可數的公開露面。但她只待了幾分鐘,就匆匆離去了。對于很多人而言,張愛玲只是一個名字,而不是真實存在的人。

  張愛玲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字條愛好者。胡蘭成第一次去見張愛玲,在上海靜安寺路赫德路口192號公寓六樓六五室,張愛玲不見,胡蘭成只得到她從門洞里遞出的一張字條。他已經很幸運了,因為張愛玲連字條都十分吝嗇。近30年后,水晶前往張愛玲在柏克萊的公寓拜訪,張愛玲堅持不開門,后來幾次打電話都不接,最后允諾會給他寫張字條,而字條,也最終沒有來。

  在美國與她書信交往最多的是莊信正,是他介紹張愛玲來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就職的。莊先生1966年在堪薩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初識張愛玲,自1969年張愛玲遷居加州,至她辭世的20多年間,舉凡工作、搬家等重要事宜,都托由莊信正代為處理。即使如此,他們的聯絡也基本依靠書信維系。據莊先生透露,張愛玲使用的信紙通常是白色洋蔥皮紙,當年主要為打字機用,最后有幾封信的用紙是深黃色。或許應該慶幸,她的沉默反而使她的話語得以保留,那些信仿佛塵封已久的老唱片,使我們得以想象和重溫她的聲音。

  四

  張愛玲愛上了苦行僧一樣的生活,并且為此而上癮。鍥而不舍的水晶最終成為為數不多的進入過她居所的人,他對她生存環境的描寫如下:“她的起居室有如雪洞一般,墻上沒有一絲裝飾和照片,迎面一排落地玻璃長窗。”“張女士的起居室內,有餐桌和椅子,還有像是照相用的‘強光’燈泡,唯獨缺少一張書桌,這對于一個以筆墨聞世的作家來說,實在不可思議。我問起她為什么沒有書桌,她回說這樣方便些,有了書桌,反顯得過分正式,寫不出東西來……我不止一次路過她的公寓,在杜倫特街上,有時透過密集的法國梧桐,望一眼她的窗。我沒有前去叩門。窗亮著,但她不在。”

  “第二天我去看張愛玲。她房里竟是華貴到使我不安,那陳設與家具簡單,亦不見得很值錢,但竟是無價,一種現代的新鮮明亮幾乎是帶刺激性的。陽臺外是全上海在天際云影日色里,底下電車當當地來去。張愛玲今天穿寶藍綢襖褲,戴了嫩黃邊框的眼鏡,越顯得臉兒像月亮。三國時東京最繁華,劉備到孫夫人房里竟然膽怯,張愛玲房里亦像這樣的有兵氣。”

  這是胡蘭成40多年前的話,像是說另一個人,也叫張愛玲。前半生的張愛玲對都市的'繁華充滿眷戀,而且這個都市只能是上海,張愛玲自己也說:“我不想出洋留學,住處我是喜歡上海。”在《公寓生活記趣》里,張愛玲把她對上海的眷戀如實招來:“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地方。厭倦了大都會的人們往往記掛著和平幽靜的鄉村,心心念念盼望著有一天能夠告老歸田,養蜂種菜,享點清福。殊不知在鄉下多買半斤臘肉便要引起許多閑言碎語,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層,你就是站在窗前換衣服也不妨事!”

  五

  張愛玲最好的日子全部叫胡蘭成帶走了。他們最好的日子是在滬上的公寓里,“墻壁上一點斜陽,如夢如幻,兩人像金箔銀紙剪貼的人形。”1944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結婚,婚書上寫:“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愿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有點像決心書,對紛亂的世道同仇敵愾。這并不容易,何況胡蘭成還是才子流氓帥哥官僚漢奸的混合體。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張愛玲卻有“對人生的堅執”,她說:“那時你變姓名,可叫張牽,又或叫張招,天涯海角有我在牽你招你。”

  后來胡蘭成“飛”到溫州躲起來,并迅速另覓新歡。張愛玲來了。“在船上望得見溫州城了,想著你就在那里,這溫州城就像含有珠寶在發光。”胡蘭成照例逶迤周旋。張愛玲是描寫心計的大師,但她從不具備實踐經驗,她的努力注定失敗。第二天,失望的張愛玲乘船回上海。數日后,胡蘭成接到張愛玲從上海寄來的信:“那天船將開時,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撐傘在船舷邊,對著滔滔黃浪,佇立涕泣久之。”

  六

  1955年秋天,張愛玲夾雜在一群難民中,坐船駛向一片未知的大陸。她在中國的全部影響被宣布過期作廢。沒有人知道這個瘦弱的中國女人身上發生過什么。憑借新罕布什爾州麥道偉文藝營提供的食宿,她度過了生命中最寒冷的冬天。她抓緊這幾個月的時間進行寫作,以換取稿費。不知這一境遇是否出乎張愛玲的預料,不過對此,張愛玲在小說中已早有預言:“人生是殘酷的。看到我們縮小又縮小的,怯怯的愿望,我總覺得有無限的慘傷。”在此,她認識了她后來的丈夫、潦倒詩人賴雅。他們結婚,有了一個家,并維持著最低限度的生活。至少從表面上看,他們的婚姻是令人費解的,沒有人相信他們的婚姻會成功。兩人的差距一目了然:張愛玲36歲,賴雅已65歲;張愛玲理財精明,賴雅花錢如流水(他曾經資助過著名的布萊希特);張愛玲對左翼思想毫無興趣,賴雅卻是激進的社會主義者。兩人的共同點只有一個:都沒有固定收入。他們經濟拮據到連買床單和窗簾都成了奢望,但他們始終相依為命,一直持續到1967年賴雅去世。賴雅癱瘓在床時,是張愛玲為他伺候大小便。此時,那個患有嚴重潔癖的貴族小姐已經去向不明。

  她可能已忘記,就在十多年前,她曾對胡蘭成表達她對西方人的惡感:“西洋人有一種阻隔,像月光下一只蝴蝶停在戴有白手套的手背上,真是隔得叫人難受。”

  賴雅死后,張愛玲得到了柏克萊的職務,那一年,她已49歲。

  七

  我比張愛玲晚37年到達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所以,我沒有見到過她。如果早來37年,我同樣不可能見到她。這樣想著,心里安慰了不少。但這并沒有妨礙我向她靠近。我開始尋找與她有關的蛛絲馬跡,我相信這樣不會打擾她。我的成果是顯著的——首先,我根據莊信正發表的張愛玲信中地址按圖索驥,找到了她在杜倫特街的舊居;進而,找到了她當初在舊金山的舊居,地址是布什街645號,這令我大喜過望。很多當地人,包括研究中國文學的安德魯,對此一無所知。所以,當我向他透露這一點的時候,心里多少有些自鳴得意。我們開車,呼嘯著,從布什街上滑過。我透過后視鏡往回看,有兩個陌生的外地人就站在那幢紅色公寓樓的門前,撳響門鈴。他們身邊的地上,放著大大小小數件行李。女人是中國人,身材纖細;男人是白人,行動遲緩,老,而且胖。

  我找到那幢房子的時候,天已經開始黑下來。深秋季節,舊金山的黃昏來得早,似乎有意掩蓋過去的細節。但是,當我看到布什街的路牌,我的心就踏實下來。對我來說,那個路牌并非指向一個上坡的狹窄街區,而是指向將近50年前的時光。建筑在黃昏中變得模糊,讓人想起“30年前的月亮”,像朵云軒信箋上落的淚珠般陳舊而迷糊的月亮。那幢紅磚蓋成的老式公寓很像舊上海的房子,有著簡潔的窗飾與門飾。門是落地玻璃門,趴在門上會看到樓梯和走廊。門口有幾級臺階,躲在門洞里,可以避雨。走廊簡潔、樸素、雅致,正像張愛玲希望的。她將在此與她最后一個丈夫生活10年,然后,離開。

  八

  張愛玲在丈夫去世28年后死去。這意味著她獨居了28年。那一年是1995年。我在上班的路上讀到這個消息。我忘了自己當時想了些什么。回憶起來,這則消息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太大波瀾。一個舊日的作家死了,僅此而已。

  《傾城之戀》之后的張愛玲,過著怎樣的日子,對我們,并不重要。

  胡蘭成曾經對張愛玲的房間深為贊賞,說她喜歡刺激的顏色。“趙匡胤形容旭日:‘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萬山如火發’,愛玲說的刺激是像這樣辣撻的光輝顏色。”

【中國名人張愛玲的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名人故事:世俗的張愛玲06-10

名人故事:世俗的張愛玲11-21

中國的名人故事08-18

名人故事:中國的霍金01-17

中國名人故事03-06

中國科技名人故事09-30

中國名人故事08-02

中國名人故事:金岳霖的故事12-17

岳飛-中國名人故事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