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關于諸葛亮的歷史典故20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過典故吧,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xiàn)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jīng)典典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薦】關于諸葛亮的歷史典故2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
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關于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酌鲗Z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并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zhàn)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zhí)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2
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guī)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guī)矩”也是當年諸葛亮留下來的。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nóng)來向他學種瓜的'經(jīng)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nóng)。如今,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guī)矩。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3
饅頭故事
相傳在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從那以后,這種面食就流傳了下來,并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4
神機妙算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后代說:“我死后,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墻里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后,司馬炎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炎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炎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么?”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炎聽后,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炎,炎打開信,只見里面寫道:“訪問后返三步!毖琢⒓凑酒鹕硗撕笕。他剛站穩(wěn),只聽“咔嚓嚓”一聲響,炎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后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后代一命!笨赐赀@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后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5
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tài)。據(jù)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jīng)過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么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喂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xù)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蒙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并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后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xù)讀書。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后經(jīng)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xù)讀書?蓻]有書怎么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6
大頭菜故事
據(jù)說大頭菜的淵源也與諸葛亮有關。諸葛亮居住隆中時,有一次小染疾病,他到山上去采藥,發(fā)現(xiàn)一種象籮卜的東西,挖起來一看又不是籮卜。只見這東西拳頭大小,上大、下小,咬一口一嘗,不苦不澀,細品一下,還有點辣甜。他想,地上百草能養(yǎng)人,這種東西若沒毒,不也是好菜嗎?!!于是,他就挖了幾個帶回家,叫妻子炒了一盤,想嘗嘗味道咋樣。誰知,菜一上桌,全家人一嘗,都稱好吃。問叫啥菜,諸葛亮想了想說,就叫“大頭菜”吧。從此,諸葛亮一家經(jīng)常吃大頭菜。有一年風調雨順,諸葛亮種的大頭菜長得又肥又大,秋后收了一大堆。襄陽人儲存剩菜的辦法就是腌制,諸葛亮將大頭菜洗凈晾干腌了一缸,第二年拿出來一嘗,竟比新鮮還美味,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聯(lián)吳抗曹,因士兵沒菜吃,常使劉備發(fā)愁。諸葛亮就派一支木牛流馬到襄陽買大頭菜。大頭菜帶起來方便,吃著有味,劉備非常喜歡。從那以后,每逢大戰(zhàn)之前,劉備就派人到襄陽買大頭菜,他的士兵一直沒有缺過菜吃。此后,襄陽的大頭菜越來越有名氣,人們自然想到諸葛亮,為了不忘他的.功勞,大家就把大頭菜叫做“諸葛亮菜”。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7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兵入南蠻。而此時南蠻內(nèi)部剛經(jīng)歷內(nèi)訌,高定軍事政變殺了前首領擁護孟獲稱王。諸葛亮派馬忠和李恢兵分兩路攻打南蠻,自己率軍擊敗高定主力部隊,殺了叛軍高定。孟獲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過滬水,進入云南,于孟獲交戰(zhàn),生擒孟獲。
首次抓住孟獲,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讓孟獲觀看蜀軍軍隊實力,孟獲看了并不服。諸葛亮就放他回去。之后卻找來孟獲副將,稱孟獲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副將十分生氣,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副將回去后,心中憤憤不平,就把孟獲綁了送至蜀營。孟獲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這次孟獲回去也想出一計謀,其弟孟優(yōu)假裝來蜀營投降。諸葛亮識破其計,故意灌醉孟優(yōu)。等到孟獲來劫營的時候,再次被諸葛亮擒住。這第三次擒拿孟獲,孟獲仍不服氣,認為不過是遭人暗算被計謀陷害,并不臣服。諸葛亮仍然放孟獲回去。第四次孟獲以為諸葛亮獨自出來堪察地形,帶兵欲偷襲諸葛亮時候,又中計被抓。第四次孟獲部下感恩諸葛亮寬厚,竟然灌醉孟獲,親自把孟獲送至諸葛亮軍營。第五次被抓的孟獲仍然是覺得被內(nèi)賊陷害,于是諸葛亮又放回孟獲。
如此反復幾番,孟獲并不臣服,最后孟獲投奔木鹿大王還有烏戈國國王,兩個大王雖然兵力強勢卻仍然被諸葛亮打敗,孟獲最后終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國。至此,幾次三番和南蠻征戰(zhàn),終于收復南蠻人心,保障了以后蜀國南境安寧。
兩軍交戰(zhàn)必有死傷,為此南征回師途上,諸葛亮還命士兵制作了一種食用饅頭來祭奠死去的冤魂。
諸葛亮出戰(zhàn)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稱南蠻險惡之地,不宜一國丞相出師,以防意外。可是諸葛亮擅長外交權術,人心連結,當時諸葛亮就已有征服南蠻免除后患之心。在南蠻境內(nèi),諸葛亮聞之孟獲在當?shù)仄朴腥诵,于是想到制服孟獲,以其來統(tǒng)領南蠻效忠蜀國。于是便有了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獲的`典故。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8
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大敗曹兵之后,正要乘勝進兵,攻取南郡、荊州、襄陽,劉備派使者帶了禮物,向周瑜祝賀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來了。周瑜從使者口中得知,劉備的軍隊正屯集在油江口。他大吃一驚,知道這是要搶先攻占南郡。心想:我費了許多軍馬,用了許多錢糧,目前南郡唾手可得,他倒來搶現(xiàn)成!我要親自去跟劉備講理。于是,他告訴使者,自己要去向劉備回禮。孔明聽說周瑜要來,笑著說:他是為了南郡。劉備問:我該如何應付他?孔明說:他來就如此如此與他應答。隨即在油江口擺開戰(zhàn)船,岸上排列軍馬。周瑜一上岸,看到軍勢雄壯,心中不安。劉備設宴款待周瑜。周瑜客套一番之后,說:你在這里屯兵,莫非有攻取南郡的意圖?劉備說:聽說你要奪取南郡,所以來幫助,若是你攻不下來,我一定要拿下南郡!周瑜被劉備一激,心想:我只要彈一下手指,南郡便可到手,落得做個假人情。就說:我若攻不下來,那時由你去取。事情就這樣說定了。周瑜回去之后,立即發(fā)兵,攻打南郡。哪知這一著早被曹操料到,他在敗退途中已經(jīng)給南郡的守將曹仁授予了抗擊周瑜的密計。結果周瑜中計,不但沒有攻下南郡,反而吃了一箭,身受重傷。
這時孔明卻乘虛而入,派趙云攻占了南郡。孔明又從被俘的曹軍將官手中,得到用作調兵的兵符,詐稱要急救南郡,調開了荊州、襄陽的曹兵,由張飛、關羽奪取了這兩座城。使劉備有了立足之處。周瑜則氣得箭瘡迸發(fā),半晌方醒。公元210年,曹操為了離間劉備與孫權的關系。借用漢皇的名義,封周瑜為南郡太守,挑起兩家的爭端。果然,周瑜派了魯肅,去向劉備索討荊州。劉備借口說,若將荊州給了東吳,他就沒有安身之地,先借用一下,等他攻下西川,便將荊州交還。并且立了文書,交魯肅帶回。魯肅回報周瑜,周瑜說:你又中了諸葛亮的詭計了,他明明是推托,哪有力量攻取西川?我有一個法子,使諸葛亮逃不出我的計算。你再去荊州對劉備說:孫、劉兩家既然和好,他不去取西川,我派兵去取,然后將西川讓給他,他把荊州還給東吳。魯肅說:西川路遠地險,很難攻取,都督的計謀非行不可嗎?周瑜笑笑說:你真是個忠厚老實人!
我會去取西川給他?不過借這個名義,路過荊州時向他要錢要糧,乘他不防,殺了劉備,奪回荊州。魯肅受命,又往荊州去了。劉備與孔明商量?酌髡f:你只要看我點頭,便滿口應承。魯肅見到劉備,說:我家主公孫將軍決定,起兵替皇叔攻取西川,換回荊州。但軍馬經(jīng)過時,望供應一些錢糧。劉備見孔明點頭,連忙說:難得孫將軍的好心!孔明也說:大軍到時,自然會遠迎犒賞。魯肅暗喜,告辭回去。劉備問孔明:他這是什么用意?孔明說:周瑜的死期到了!這樣的計策,連小兒也瞞不過。他是想等主公出城勞軍,乘勢拿下,殺進城來,哪里是奪取西川?劉備大驚,問:那該怎么辦?孔明說:主公寬心,我只等周瑜到來,他就是不死,也差不多了。他便把趙云召來,吩咐說:如此如此,其余的事我自有安排。魯肅回去見周瑜,說劉備、孔明都很高興,準備出城勞軍。周瑜大笑說:看來這次他中了我的`計了!這時周瑜的箭瘡已經(jīng)漸漸平復,便親自帶領水陸兩路大軍五萬人,往荊州進發(fā)。到了夏口,就問:荊州有人來接嗎?劉備派來的人回答說;皇叔已將勞軍的事安排好了,他在荊州城外恭候都督。周瑜繼續(xù)領兵前進。到了公安,并看不到有人迎接。船隊開到離荊州只有十里遠,江面上還是空蕩蕩的。哨探回報說:荊州城頭上,插著兩面白旗,卻看不到一個人影。周瑜心疑,就叫船靠岸,親自帶了三千精兵,直奔荊州。到了城下,依然沒有動靜。就命令軍士叫門,說是東吳周都督親自來了。
話剛說完,忽聽一聲梆子響,城頭上一起豎起刀槍,趙云站出來問:都督究竟為什么到荊州來?周瑜說:我是為劉皇叔攻取西川,你還不知道么?趙云說:孔明軍師已看透了你的用心,所以留我在這里守城,你休想進得來!周瑜一看情況不妙,調轉馬頭就跑。哨探迎面趕來報告:關羽、張飛、黃忠、魏延四位劉備的名將,分四路殺來,也弄不清有多少軍馬,只聽到驚天動地的喊聲,都說要捉周瑜!周瑜大叫一聲,墜下馬來,箭瘡又裂開。左右忙將他救起,送回船去。軍士們傳說:劉備、孔明在前山頂上飲酒取樂。周瑜聽了大怒,咬牙切齒地說:你以為我取不到西川,我發(fā)誓要將它攻下!當即傳令:繼續(xù)西進,攻取西川!軍隊開到巴丘,又有人報告說,上游有劉備的劉封、關平二將領兵切斷了水路。周瑜氣急敗壞,進退兩難。這時又得到報告:孔明派人送書信來。周瑜拆開一看,信中大意說:聽說足下要取西川,我以為切切不可。西川民強地險,易守難攻。今勞師遠征,轉運萬里,欲求成功,雖孫武不能。曹操剛于赤壁失利,片刻不忘報仇;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曹操乘虛而入,江南必化為一片焦土矣!我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周瑜看后,氣絕身亡,時年三十六歲。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9
諸葛亮有個先生,叫黃承彥,得病了,諸葛亮去望他,他就對諸葛亮說了:“諸葛亮啊,我的身體常有病。年齡也大了,有件心事要和你談談!
諸葛亮說:“先生,請說!
黃承彥說:“我家里有個女兒,想將她終身許配于你,你看怎樣?”
諸葛亮這時不敢承諾,又不敢不承諾,為什么?承諾吧。聽說先生的女兒模樣最丑,是個丑姑娘;不承諾吧,先生親口為女兒許親,推辭的話說不出口,只可笑了笑說:“能讓我和師妹見上一面嗎?”黃承彥承諾了,叫諸葛亮第二天來。
黃承彥的女兒叫黃玉梅,她已經(jīng)知道父親把她許配給諸葛亮。也據(jù)說諸葛亮是個多才多謀的人,可黃玉梅是個有教化的人,耳聽是虛,眼見為實,她也正要當面考考諸葛亮。
第二天,諸葛亮上門了。一進花圃門,就見一只老虎跳出來,沖著他跳上跳下,要吃他。諸葛亮嚇壞了,心里蠻慌,東躲西閃,老虎也東竄西追,追有半個時辰,追得諸葛亮滿頭大汗,不知怎樣是好。本來這是黃玉梅在花圃中裝的一個機關,這個機關是木頭做的`虎頭、鐵做的虎身,銅做的內(nèi)臟,制作蠻精良,活像一只真猛虎。這時,黃玉梅看看諸葛亮夠受用了,機關“啪噠”一關,老虎不動了。
黃玉梅從假山石后走了出來。把披在老虎身上的皮揭開。諸葛亮一看,本來是裝的機關。諸葛亮又恨、又惱。恨的什么?你這個黃玉梅,我好心上門來,你倒用老虎來嚇我!惱的什么?我怎么沒有識破它是只假老虎?就問黃玉梅:“為什么要用機關嚇我?”
黃玉梅微微一笑:“實言相告,我用這個機關是想探探你是否真心來求婚。要是真心,不要說老虎要吃你,就是咬了你,你都不會逃走,我看你東逃西竄半個多時辰,也未曾逃回去,足見你求婚確是真心,我很欽佩你;二是想試試你的膽子,此后你在疆場上,假如沒得膽子,怎能打敗仇人!”
諸葛亮看著眼前的黃玉梅,一點也不丑,仍是個才貌雙全的女美人哩!諸葛亮和黃玉梅談了好長時辰、談得同舟共濟。黃玉梅對諸葛亮既愛又敬;諸葛亮呢?對黃玉梅也是既敬又愛。
黃承彥蠻興奮,把諸葛亮叫到眼前,把藏在木箱里的三件寶物交給了他,說:“我看你才干出眾,處世有方,不久要為漢室山河出力報效。這只件寶物你要好好保管使用;一個是兵書,我家家傳,教你在兩軍陣前攻無不克;第二個是八卦衣,我門第代相傳,穿上身,掐指一算,可以知道過去將來;第三件是鵝毛扇,也是上代傳下來的,你把鵝毛扇拿出來搖搖,可以提醒你審慎從事,碰到難事,計上心來!
諸葛亮接過三件寶,感恩不盡。不久,諸葛亮和黃玉梅配完婚。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0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釋義】
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歷史典故】
三國時,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敗退,無力反擊,大有坐以待斃之勢。以劉備個人的力量,絕對無法與曹操相抗衡,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與江東的孫權聯(lián)手。此時,諸葛亮自愿出使江東做說客。
諸葛亮見到孫權,只字不提聯(lián)吳抗曹的請求,他知道孫權絕不會輕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于是刺激孫權,勸他投降。
孫權聽完諸葛亮一席話,雖然不高興,但不露聲色,反問道:“照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針對孫權的質問,答道:“你知道齊王田橫的故事嗎?他忠義可嘉,為了不服侍二主,在漢高祖招降時不愿稱臣而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皇叔乃堂堂漢室之后。欽慕劉皇叔之英邁資質,而投到他旗下的優(yōu)秀人才不計其數(shù),不論事成與不成,都只能說是天意,怎可向曹賊投降?”
雖然孫權決定和劉備聯(lián)手,但面對曹操八十萬大軍的勢力,心里還存在不少疑惑。諸葛亮看出這一點,進一步采用分析事實的.方法說服孫權:“曹操大軍長途遠征,這是兵家大忌。他為追趕我軍,輕騎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強弩之末’。且曹軍多系北方人,不習水性,不慣水戰(zhàn)。再則荊州新失,城中百姓為曹操所脅,絕不會心悅誠服。現(xiàn)在假如將軍的精兵能和我們并肩作戰(zhàn),定能打敗曹軍。曹軍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這是難得的機會!
于是,孫權同意諸葛亮提出的孫劉聯(lián)手抗曹的主張,這才有了后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zhàn)。
【成長心語】
人總是欺軟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總是喜歡欺負,非得把對方逼到無路可退的境地。這是人的一種劣根性。如果你居于弱勢地位,當對方不肯輕易順你,甚至表現(xiàn)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時,你可以一開始就以“恐嚇”壓制住對方,讓對方屈從和改變主意,這樣你就可以反客為主,占據(jù)主動地位。活著就是一種對抗,如果你不想被對方壓倒,你就得先聲奪人、反客為主,時刻占據(jù)上風。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1
東漢末年,天下呈現(xiàn)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雖然偏安西南,卻一直想北伐魏國,一統(tǒng)天下,恢復漢室基業(yè)?上В瑒渖皼]有實現(xiàn)這個愿望。丞相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的遺志,率領大軍北伐。
北伐開始后,蜀軍將領馬謖[sù]自告奮勇,請求出兵鎮(zhèn)守戰(zhàn)略要地街亭。馬謖雖然深受諸葛亮賞識,但缺少實戰(zhàn)經(jīng)驗,諸葛亮對他不太放心。但馬謖表示愿立軍令狀,諸葛亮才勉強同意,并指派王平將軍隨行,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后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
可是待軍隊到了街亭,馬謖執(zhí)意扎營在山上,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而且他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司馬懿派兵進攻街亭,圍兵在山下切斷糧食及水的供應,使得馬謖兵敗如山倒,重要據(jù)點街亭失守。
諸葛亮分析了這次戰(zhàn)敗的原因,認為最大的錯誤在于派馬謖去鎮(zhèn)守街亭。
他召見馬謖,當面斥責他的'剛愎自用和驕傲自大,并申明若不斬馬謖,難以正軍紀,立軍威。馬謖哭著說:“您將我看做自己的兒子,我將您當做自己的父親。如今我死罪難逃,只求您能照顧好我的家人,我就死也沒有遺憾了!敝T葛亮也落淚道:“我會好好照顧你的家人,不需要多囑咐!彼麚]揮手,手下人將馬謖推出轅門,斬首示眾。
諸葛亮斬了馬謖,準備棺材將他厚葬,還好好撫恤他的妻子兒女。然后,諸葛亮嘉獎奮力死戰(zhàn)的王平,擢升他為討寇將軍。明定賞罰后,諸葛亮上表請求自貶三級,由丞相貶為三品官員。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2
228年(蜀漢后主建興六年)諸葛亮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發(fā)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zhàn)爭。他令趙云、鄧芝為疑軍,占據(jù)箕谷(今陜西漢中市北),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jù)守的祁山(今甘肅),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zhèn)守戰(zhàn)略要地街亭(甘肅秦安縣東北)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街亭失守,我軍必敗。”并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扎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后,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zhàn)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傲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于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王平再次諫阻:“這樣布兵很危險啊!瘪R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如果兵敗,我甘愿革職斬首,絕不怨怒于你!蓖跗皆俅瘟x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后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最后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瘪R謖仍是固執(zhí)己見,將大軍安扎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將馬謖占領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zhàn),曾多次與蜀軍交鋒蜀大軍張郃領兵抗擊,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隊圍困于山上,然后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zhàn)自亂。結果,張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zhàn)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諸葛亮總結此戰(zhàn)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睘榱藝烂C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臨刑前,馬謖上書諸葛亮:“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這次我違背節(jié)度,招致兵敗,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誡后人,我罪有應得,死而無怨,只是懇望丞相以后能照顧好我一家妻兒老小。這樣我死后也就放心了!敝T葛亮看罷,百感交集,老淚縱橫,要斬掉曾為自己十分器重賞識的將領,心若刀絞;但若違背軍法,免他一死,又將失去眾人之心,無法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強忍悲痛,讓馬謖放心去,自己將收其兒為義子。而后,全軍將士無不為之震驚。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3
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國,領精兵三十萬奔陳倉道口而來。
陳倉口守將郝昭有勇有謀,更得大將王雙相助,諸葛亮造云梯,制沖車,填城壕,掘地道,強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辦法幾乎都用上了,陳倉口還是久攻不下。
諸葛亮郁悶至極,一時無措,無奈問計姜維。
姜維仔細分析了陳倉城池堅固,兼守將郝昭堅持防御戰(zhàn),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雙相助,認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于是建議諸葛亮暫停攻城,派大將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關隘要道防止敵方從街亭進攻,自己派人獻書詐降魏國大都督曹真,暗里襲擊曹軍大本營祁山。
曹真中計,損失兵折將,于是祁山攻克。祁山一克,攻克陳倉口指日可待。
其他說法:歷史上諸葛亮沒有過智取陳倉的'經(jīng)歷
一出祁山是諸葛亮幾次北伐中原,形勢最好的。趙云和鄧芝作為疑兵出箕谷,雖然被曹真擊退,但諸葛亮親自圍祁山,聲勢浩大,南安、天水、安定這三郡不戰(zhàn)而降。可是馬謖兵敗街亭,蜀軍只得退回漢中!堆萘x》中那個空城計就不要提了,此時司馬懿正在千里之外的荊襄一帶,開了城門不曉得給誰看。
曹真率兵圍攻反叛的三郡,三郡的判民首領自己綁了出來投降。曹真考慮到諸葛亮不會死心,于是派郝昭、王生二將整修守備陳倉城。
果然,第二年諸葛亮再出祁山,來到陳倉城下!安苷婢苤良Z盡而還”(《三國志.蜀書》)。我們習慣把這次陳倉保衛(wèi)戰(zhàn)的功勞都算在郝昭頭上,其實都是靠曹真的深謀遠慮才得以成功。
所以歷史上諸葛亮沒有過智取陳倉的經(jīng)歷。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4
官渡大戰(zhàn)以后,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在荊州住了幾年,劉表一直把他當上等賓客來招待。但是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xiàn),心里總是悶悶不樂。
有一次,他摸摸自己的大腿,心里有了感觸,流下了眼淚。劉表發(fā)現(xiàn)了,就問他遇到什么不快活的事。劉備說:“沒什么!以前我經(jīng)常打仗,每天不離開馬鞍,大腿上的肉很結實。現(xiàn)在在這兒過著清閑生活,大腿的肉又長肥了?纯慈兆酉窳魉愕剡^去,人都快老了,還干不了什么大事業(yè),想起來就感到難過。”
劉表安慰了他一陣。但是劉備心里總在考慮著長遠的打算。為了這個,他想尋找個好助手。
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司馬徽很客氣地接待他,問他的來意。
劉備說:“不瞞先生說,我是專誠來向您請教天下大勢的!彼抉R徽聽了,呵呵大笑起來,說:“像我這樣平凡的人,懂得什么天下大勢。要談天下大勢,得靠有才能的俊杰!
劉備央求他指點說:“往哪里去找這樣的俊杰呢?”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劉備急著問臥龍、鳳雛是誰,司馬徽告訴他: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tǒng),字士元。
劉備向同馬徽道了謝,回到新野。正好有一個讀書人來見他。劉備一看他舉止大方,以為他不是臥龍,就是鳳雛,熱情地接待了他。
經(jīng)過一番談話,才知道這個人名叫徐庶,也是當?shù)匾晃幻,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p>
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愿意見見他呢?”
劉備從徐庶那里知道了諸葛亮的情況。原來諸葛亮不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瑯琊郡陽都縣(今山東沂水縣南)。他少年的時候,父親死了。他叔父諸葛玄跟劉表是朋友,就帶著他到荊州來。不久,他叔父也死了,他就在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定居下來,搭個茅屋,一面耕地種莊稼,一面讀書。那時,他年紀只有二十七歲,但是學問淵博,見識豐富,朋友們都很欽佩他,他也常常把自己比做古時候的管仲、樂毅。但是他看到天下亂紛紛,當?shù)氐膭⒈硪膊皇悄苡萌瞬诺娜,所以他寧愿隱居在隆中,過著他恬淡的生活。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后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
諸葛亮得知劉備要來拜訪他,故意躲開。劉備到了那里,撲了個空。
跟劉備一起去的關羽、張飛都感到不耐煩。但是劉備卻記住徐庶的話,耐著性子去請,一次見不到,第二次再去;兩次不見,第三次又去請他。
諸葛亮終于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
劉備把關羽、張飛留在外面,自己跟著諸葛亮進了屋子。趁屋里沒有人的時候,劉備坦率地說:“如今漢室衰落,大權落在奸臣手里。我自己知道能力差,卻很想挽回這個局面,只是想不出好辦法。所以特地來請先生指點!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xiàn)在曹操已經(jīng)戰(zhàn)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fā)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jù)江東一帶,已經(jīng)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xiàn)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lián)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陜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里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后,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后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lián)合孫權,對內(nèi)整頓內(nèi)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yè)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著聽著,不禁打心眼里欽佩眼前這個青年人,說:“先生的話真是開了我的竅。我一定照您的意見干。現(xiàn)在就請您一起下山吧!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熱情誠懇,也就高高興興跟著劉備到新野去了。后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
打那以后,劉備把諸葛亮當老師對待,諸葛亮也把劉備當作自己的主人。兩人越來越親密。
關羽和張飛看在眼里,心里很不高興,背后直嘀咕。他們認為諸葛亮年紀輕輕,未必有多大能耐,怪劉備把他看得太高了。
劉備向他們解釋說:“我有了孔明先生,就像魚得到水一樣。以后可不許你們亂發(fā)議論!标P羽、張飛聽了劉備的話,才沒有話說。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5
為了平定南方,以保障北伐曹魏無后顧之憂,諸葛亮采取攻心為上的方針,對南蠻首領孟獲實行捉住就放的辦法。果然,孟獲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六次交戰(zhàn)六次被擒。諸葛亮又放了他一次。孟獲回去后向烏戈國王求援,領了三萬藤甲兵來桃花渡口與諸葛亮對陣。諸葛亮派大將魏延迎戰(zhàn),誰知藤甲兵厲害非常,刀箭不入,蜀軍難以抵擋,只得敗走。藤甲兵也不追趕,返回桃花渡口,因藤甲浸透了油,故而浮于水面,烏戈兵都輕易地渡河而去。魏延向諸葛亮報告此情,左右勸諸葛亮班師回朝。諸葛亮說:“我好不容易到此,豈能輕易退兵。”
于是,諸葛亮親自去踏勘、考察地形,忽到一山,望見一條形如盤蛇的山谷,兩邊都是懸崖峭壁,沒有樹木雜草,中間是一條大道,便問土人:“這是什么地方?”
土人說:“這是盤蛇谷。”
諸葛亮大喜道:“這是上天給我成功的機會!贝虻阑卣铖R岱準備黑油柜車、竹竿等物置放盤蛇谷兩頭,命令趙云準備應用之物在路口守衛(wèi),命令魏延與藤甲兵交戰(zhàn),在半個月內(nèi)要連輸15 仗,丟棄七個營寨,引誘藤申兵進入盤蛇谷。各將紛紛領命而去。
卻說孟獲見了烏戈國王兀突骨說:“恭賀貴軍旗開得勝,蜀軍怎是你們藤甲兵的'對手?不過,諸葛亮慣會運用埋伏火攻之計。今后交戰(zhàn),只要見山谷中有樹木草棄之處,切切不可進去。”
兀突骨說:“您說得有道理,藤甲怕火不怕水,我們要防止諸葛亮放火進攻!
不日,魏延與兀突骨交戰(zhàn),每戰(zhàn)必敗,半月連敗15次,連丟七個營寨。藤甲兵大進追殺。兀突骨但見林木茂盛處便不叫前進,派人遠望,果見樹蔭之中隱隱有軍旗飄揚,對孟獲笑道:“果然諸葛亮想在樹林處埋伏火攻,我不上當,他必敗無疑!
第十六日,魏延又來挑戰(zhàn),兀突骨打敗魏延。魏延過盤蛇谷而逃,兀突骨率兵追殺,見谷中并無樹木。忽見谷口有黑油柜車,蠻兵說:“這是他們的糧車。”兀突骨大喜,放心進谷,忽報谷口“糧車”火起,又被大批干柴攔斷。兀突骨心慌,正要奪路,只見山兩邊亂丟火把,火把到處,地中火藥爆炸,三萬藤甲兵左沖右突,全被燒死,臭不可聞,作為兀突骨后援的孟獲終于又被諸葛亮活捉,至此,他只能口服心服,歸順蜀國了。
戰(zhàn)后,諸葛亮會集諸將說:“我料定敵人一定要預防我在樹林處伏兵火攻,我故意布置軍旗,讓他相信。我要魏延連輸十五次,讓他知道我軍敵不過他,使他驕傲輕敵,放心朝光禿禿的盤蛇谷追來,讓我用火藥、黑油等引火物來火攻。我早就聽說:‘利于水的東西一定怕火!偌资怯徒铮娀鸨刂..”
將官們?nèi)堪莘诘,贊道:“丞相知已知彼,神機妙算,鬼神莫測!”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6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lián)盟、平定南中后,就準備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云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態(tài)勢,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丟了街亭;趙云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陰平,打敗魏援軍,占了這兩郡,留兵據(jù)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于連續(xù)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tǒng)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zhàn)。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zhàn)。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扎營拒守。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營。司馬懿也筑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zhàn),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zhàn)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后,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fā)喪,整軍退入斜谷。
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后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7
正史記載,劉伯溫最后被朱元璋賜毒酒毒死,劉家也先后被抄家,再無后人,但故事也就在此刻劃了一個休止符。但野史記載卻往往比這個要精彩的多。相傳劉伯溫曾大言不慚,對諸葛亮很是不服,于是挖了他的墳。卻不料諸葛亮早就預料到后世會有一個劉伯溫來挖墳。
諸葛亮當年才華橫溢,功勛顯著,名垂千史。而在元明交替之際,中國又出現(xiàn)了一位智慧超群的能人,這個人就是劉伯溫,他深謀遠慮,料事如神,幫助朱元璋殺了韃子,打下了江山,是明朝的開國元勛。當時人們都說他是諸葛亮轉世。而劉伯溫自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博古通今,雖然跟諸葛亮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但是對其很是不服,覺得自己未卜先知的本領絲毫不在諸葛亮之下。
劉伯溫對諸葛亮不服,想挖了他的墳,卻不知 諸葛亮早就料定文中有記載,諸葛亮在生前就已經(jīng)預料到在他死后,會有誰人去祭奠他,又會有什么人去刨他的墓。劉伯溫對他的隨從說:我決定親自去他的墓地看個究竟,看他是不是能預料到我的前往,如果應驗的話,我就給他跪下磕一千個響頭,如果沒有,那么就證明他并不如我。左右聽了都很驚訝,但也沒有一個人敢多嘴。
也是奇怪,在他扶手叩拜之后,看到桌子上有一碗涼水,就端起水來,只聞得一股撲鼻而來的清香,于是他一飲而盡,又看到床底下有一雙靴子,做工精巧,于是穿上朝靴走了幾圈,笑著說:“喝了師父的水,以后就要清廉端正,穿我?guī)煾傅难プ,走的路子就要正。”出門抬頭一看,只見迎面照著的大照壁上寫著:沙丘遇兇災。劉伯溫立馬預感到:這次出行恐怕情況不妙啊!頓時眼冒金花,面露苦色,哭笑不得。劉伯溫心想:我一向是心比天高,膽子也很大,不料今天算是領教了孔明先生的料事如神;仡^再看那兩行大字,頓覺此次的災難怕是躲不過了。于是又朝孔明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就出門而去了。
劉伯溫對諸葛亮不服,想挖了他的墳,卻不知 諸葛亮早就料定他走出小道思考了一陣子,問手下:從這里到沙丘的路程有多遠。聽到屬下的回復之后伯溫又打斷避開沙丘,繞道而行,那想的,躲得了初一,也躲不過十五,該來的終究還是會來。在橫穿一條河床的時候,東西兩面有兩個頑童在嬉戲打鬧。東邊是八卦陣,西面是長蛇陣,兩面棍起棒落,劉伯溫一聽沙丘兩字,頓時知道自己大限將至,立馬讓人停止了前行的步伐,他對左右說:“我?guī)煾钢T葛神機妙算,我這次是逃不出沙丘了,但就算死,我也無怨無悔,這一生我居功自傲,為自己種下了禍根。但我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一定要告誡后人,不可坐井觀天,要知道山外有山,犯錯并不可怕,但是要知錯能改……說完之后,便口吐鮮血,氣絕而亡。隨從們都失聲痛哭,連夜雇人趕車,扶柩前行。劉伯溫最后被風風光光地下葬了,而他的遺言也成為了后人廣為流傳的詩句。
雖然我們無從斷定野史的真實性,但他的記載也說明了古今的一個道理,居功自傲終不利于長期發(fā)展,而低調才是正確之路。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8
《三國志·諸葛亮傳》:詔策曰:惟君體資文武,明叡篤誠,受遺讬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zhèn)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jié)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xiāng)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這段話什么意思呢?只有你文武全才,聰明睿智誠實,受先帝托付,輔佐我施政,延續(xù)衰微的漢室,心中存著平定天下的志向。你整頓軍隊,經(jīng)常出征,你的神武,威震海內(nèi),將在季漢建立的功勛,就像伊尹和周公一樣。我們怎么能不吊喪呢?在事業(yè)就要成功的時候,你卻突然因病去世,我非常難過,心肝都要裂了。我們要崇揚你的品德和功勞,記載你的言行,昭示后人,讓你不朽,F(xiàn)在,我派左中郎杜瓊,追贈你丞相武鄉(xiāng)侯的印綬,追謚你為忠武侯。如果你在天有靈,就接受這份榮譽吧!真令人悲痛!真令人悲痛!
從劉禪的這份詔書里,可以看出劉禪對諸葛亮給予了高度評價,而且認可了諸葛亮的功績,劉禪的態(tài)度,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敬仰諸葛亮的'品德,贊嘆諸葛亮的才能,對諸葛亮的去世,非常悲傷。
如果劉禪真的恨諸葛亮大權在握,那么,諸葛亮死后,他應該歡呼雀躍才對,根本不可能給諸葛亮這么高的評價。由此可見,劉禪還是很尊敬諸葛亮的,并不恨諸葛亮。
再說了,諸葛亮的權力是很大,但是,那是劉禪他爹劉備給的,劉備相信諸葛亮的人品和能力,也是為了國家好,爹總不能想害兒子吧?劉禪有什么可恨的呢?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9
司馬懿率領大軍殺至西城,此時城中只有文官,沒有武將。這時只見城門大開,孔明端坐城樓撫琴,數(shù)名百姓掃地。司馬懿看后疑惑不已,只好退兵了。
諸葛亮帶著蜀軍攻打魏軍,蜀軍失守街亭,司馬懿統(tǒng)帥的魏軍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御敵,卻大開城門,并在城樓撫琴,司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zhàn)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后,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于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后,笑著說:“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里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后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么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
現(xiàn)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20
五丈原位于寶雞市岐山縣境內(nèi),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后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于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后一個戰(zhàn)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fā),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mào)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zhàn),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zhàn),并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zhàn)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后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jù)當?shù)孛耖g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zhàn)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墻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shù)厝罕娊o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jù)說當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nóng)田,游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zhàn)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nóng)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shù)亟新湫菫,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p>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chuàng)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nèi)獻殿內(nèi)兩側墻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zhàn)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11-17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集錦05-12
歷史名人諸葛亮的經(jīng)典故事匯總07-13
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獲的歷史典故04-12
關于諸葛亮的典故07-09
歷史的典故09-20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5-29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4-07
歷史典故11-17
三國里關于諸葛亮的14個歷史典故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