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歷史典故(精選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典故吧,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經典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典歷史典故 1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山陰人,他很聰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歲時,已有名氣。在拜謁周凱以后,他的名氣更大了,因為當時周凱的聲譽很高,士人們只要得到他稱譽一句,身價就會很高。當時太尉郗鑒,有一個女兒,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學,一時找不到適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后來,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個門生先到王府去觀察,看看是否有適當的人。那位門人到了王府,向家長王敦說明來意,王敦叫他自己到東廂去觀察。王氏子弟,個個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們聽說郗家遣人前來相親,不禁都緊張起來,大家裝模作樣,態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個青年,袒露著肚子,盤坐在東邊的床上吃東西,意態自如,旁若無人的樣子。那位相親的門生把這情形回去告訴了郗太尉,郗太尉說:“那位毫無矯揉造作,意態自如坦腹東床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于是就把女兒許配給那個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于郗鑒擇婿的故事,后來人們凡是稱謂女婿,就叫坦腹東床,也有人稱“東床快婿”,這句話含贊美的意思。
經典歷史典故 2
馬鈞是三國時期最負盛名的機械制造家,諸葛亮可能都比不過他!
馬鈞家境貧寒,他從小口吃,因此不常說話,而是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動腦動手上面。一開始馬鈞自己也沒有發現自己還有這項特長,他只是善于觀察而已。中國是世界上生產絲織品最早的國家,但逝代生產效率低下,紡織工人織造一匹花綾差不多需要耗時兩個多月的時間。馬鈞當時在朝中擔任博士,生活依然僻。有一次他見到工人們辛辛苦苦的紡織布匹卻沒有多的進度,心里為他們感到難受,為了讓工人們輕松工作,他這才下定決心改造織綾機。
經過多次探索試驗,馬鈞制造出一種新式織綾機,它比之前的織綾機更精致、更好用,生產效率也更高。很快,馬鈞牌織綾機就受到了廣絲織工人的'歡迎,馬鈞因此而出名。
自此之后,馬鈞就跟開竅了一樣,他的發明一個一個涌現了出來。相信家都知道指南工具吧,據說我們的祖先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發明了指南車,可是指南車一直都只是傳說中的東西,直到東漢科學家張衡終于制作出了真正的指南車,家才確認世上真有指南車這件事。可惜,到了三國時期,張衡指南車的制造方法已經失傳了。馬鈞對指南車有很的興趣,他認為自己一定能制造出指南車,當時許多人都以為馬鈞是異想天開,他們還在魏明帝的朝堂上吵了一架,回來以后馬鈞就專心研究,最后指南車終于在他手里再次現世。
后來,馬鈞還制造了龍骨水車和水轉百戲。我們知道,諸葛亮也算逝代比較厲害的機械制造家,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以及連弩還被運用到了戰爭當中,作用巨。馬鈞在機械方面的能力,絲毫不輸給諸葛亮,甚至于他在這方面比諸葛亮更厲害!
那時,馬鈞已經年老,但魏蜀兩國經常打仗,魏國士兵們在戰場上撿到了諸葛亮北伐時發明的連弩,馬鈞見過之后當即就說:巧是巧,但是還有不足,如果加以改進,殺傷力可提高五倍!后來,馬鈞親自改造了諸葛亮發明的連弩,最后果然如他所說的那樣,威力瞬間提高。原來的連弩每次可發數十箭,經馬鈞改造過后,功效提高了五倍。
除了改造連弩,馬鈞還改造過當時戰場上使用的一種發石車。曹操攻打袁紹時,就使用過發石車,可是馬鈞認為它只能單發,效率太低,又害怕敵人以濕牛皮來擋住石頭,就在發石車原來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新型的輪轉式發石車,不但彌補了之前的缺陷,能接連不斷發射石頭,還可以將石頭發射出幾百米遠。
可惜的是,馬鈞的機械制造術并沒有引起當時朝廷的重視,從少年到老年,馬鈞竟終生不得重用!
經典歷史典故 3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這不是等于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于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征。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占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么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并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后,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愿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系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愿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后,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后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經典歷史典故 4
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少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神先的祖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
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稈,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每次都如此便不再出來了。因此年夜飯的習俗被逐漸發展,一脈相傳流傳至今。年夜飯通常是舊時關東農家中一年內最豐盛的一頓飯,必須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
經典歷史典故 5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經典歷史典故 6
華元是春秋時宋國的一員將領。魯宜公二年(公元前607年),鄭國出兵攻打宋國,宋文公派華元和樂呂兩員將領率軍前往抵御。
華元在出戰前,為了激勵士氣,殺羊置酒,犒賞各營的將士。但由于一時疏忽,忘記了將羊肉和酒分給為自己駕馬車的車夫羊諶,羊諶心中十分不滿,發誓要進行報復。
第二天,華元指揮軍隊上陣作戰,羊諶為了昨天沒有分到羊肉和酒的.事進行報復,趁華元還沒有布置好陣勢,怒氣沖沖地對華元說:
“昨天吃羊、酒,是你做主;今天打仗,是你做主;但這輛戰車是我做主!”
于是,羊諶趕著載著華元的這輛指揮車,突然脫離了大隊人馬,飛一般地駛向鄭軍陣地。鄭國軍隊已經布好陣勢,見華單車沖來,立即將他包圍起來,沒費多少力氣,便把華元活捉,并讓華元自己解下盔甲,將他打入囚車。
這一仗,宋軍失了指揮宮,被鄭軍打得大敗,樂呂不幸戰死,損失戰車四百六十輛,不少宋國士兵成了鄭國的俘虜。
后來,“華元棄甲”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作戰失敗,棄甲潰逃或被俘。
經典歷史典故 7
四漢時,廬江舒縣有個讀書人名叫文翁。他勤奮好學,精通《春秋》,《論語》等經典,年輕時便因為賢良方正而被選拔為縣令。
漢景帝時,文翁升遷為蜀郡太守。蜀郡即現在四川成都一帶,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讀書人很少,但百姓都非常勤勞,民風也很淳樸。
文翁到任以后,對老百姓十分仁愛,但他知道一個地方要發達起來,沒有文化是不行的。因此,他決心改變蜀郡百姓不愛讀書、不尊重讀書人的習慣,使蜀郡成為一個文明之地。
于是,他首先從郡縣的小吏中挑選了張叔等十多個聰明而又喜愛讀書的年輕人,親自對他們訓導一番,說:“你們都是我百里挑一的有為青年,我準備把你們送到京城的太學里去學習,費用由郡里負責。希望你們在那里刻苦學習,學成歸來,對家鄉的風俗教化起一些好的作用。”
張叔等人都表示,決不辜負文翁對他們的期望。
于是,文翁便把他們送入京師,在太學跟隨博士學習經籍和法令。當時,蜀郡很不富有,為了節省開支,赴京學習人員的文具用品和做衣服的布匹都由文翁派人在本地買后送至京城,因為蜀郡生產的這些東西比京城便宜得多。這樣,就可節省不少開支。
過了幾年,張叔等人學成歸來,文翁便在郡里給他們安排了重要的工作,并根據他們的學識和實際工作能力,不斷地提拔他們。他們中有的人還因文翁的.推薦,出任一地的太守、剌史,成了獨當一面的地方官。
其次,文翁還在成都修建官學,招收了大批的官學學生。他為了使蜀地的風俗有所改變,規定凡人官學之人,可以免除徭役;凡成績優秀的,便選拔為郡吏;其中最優異的,送到京城太學學習。另外,他每次到下屬的縣里去視察,都選一些學業優良的學生和自己同行,以引起其他人的羨慕。這樣一來,官學成了熱門,不少富人子弟為入官學,還不惜用金錢買名額呢。
從這以后,蜀郡風氣大變,要讀書的人越來越多,蜀郡的百姓逐步改變了各種粗俗的陋習,變得文雅起來。到漢武帝時,朝延看到蜀郡的做法很好,便向全國推廣,于是各地都成立了官學。
文翁死后,蜀郡的人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建了一座文公祠,歲歲奠祭。
后來,“文翁化俗”這一典故,用來稱頌地方官重視和推廣教化,治理有方。
經典歷史典故 8
麻姑又稱壽仙娘娘、虛寂沖應真人,漢族民間信仰的女神,屬于道教人物。據《神仙傳》記載,其為女性,修道于牟州東南姑馀山(今山東萊州市),中國東漢時應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經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謂“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故古時以麻姑喻高壽。又流傳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于絳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祝壽的故事。過去漢族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
有關麻姑的傳說有二:①《古小說鉤沈》輯《列異傳》:“神仙麻姑降東陽蔡經家,手爪長四寸。經意曰:‘此女子實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見經頓地,兩目流血”。《述異記》卷上云:“濟陽山麻姑登仙處,俗說山上千年金雞鳴,玉犬吠”。此當為異聞。
②清褚人獲《堅瓠秘集》卷三引,一統志:麻姑,麻秋之女也。秋為人猛悍,筑城嚴酷,督責工人,晝夜不止,惟雞鳴乃息。姑有息民之心,乃假作雞鳴,群雞相效而啼,眾工役得以休息。父知后,欲撻之,麻姑逃入山中,竟得仙而去。按麻秋,五代后趙胡人,仕石虎為征東將軍,其女當為另一麻姑。民間傳說中的麻姑故事是源于第二種而有所引申變化,謂麻姑逃入山中后,其父大怒,放火燒山欲置麻姑于死地。正巧王母路經此地,急忙降下大雨,將火熄滅。王母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對麻姑愛民之心大加贊賞,收下麻姑作為弟子并帶她去南方的.一座山中修煉,這座山就是南城縣西邊的麻姑山。麻姑山中有十三泓清泉,麻姑就用此泉之水釀造靈芝酒。十三年酒乃成,麻姑也修道成仙,正好王母壽辰,麻姑就帶著靈芝酒前往瑤臺為王母祝壽。王母大喜,封麻姑為虛寂沖應真人。《麻姑獻壽》圖就源于此典,常用于祈福祝壽之用。
經典歷史典故 9
耿恭是東漢開國功臣耿弇的孫子。他父親早死,由伯父耿國撫養長大。他從小勤奮好學,有志報國,為人慷慨,文武雙全,有將帥之才。
永平十七年冬,耿恭被朝廷任命為校尉,駐守西域金蒲城。他英勇善戰,和關寵、耿秉等將領一起征服了車師、烏孫等國。北匈奴單于發兵兩萬攻擊金蒲城,耿恭據守金蒲。耿恭先以藥箭震懾,使敵軍無斗志,然后開城反擊,將其擊潰。
耿恭知道北匈奴單于不甘兵敗,必將重整兵馬,復攻金蒲。金蒲城小,水源不足,不易堅守,而離金蒲不遠的疏勒城旁有條河道,水源沒有問題,便率軍進駐疏勒城。
兩個月后,北匈奴單于果然又率軍前來。耿恭趁匈奴兵立足未穩,開城突襲,把匈奴騎兵殺得四散奔逃。
耿恭收兵回城后,北匈奴單于見城旁有河通往城內,知道城內用水皆賴此河道,下令將河道阻塞,不讓河水流進城中,想用斷水之法把漢軍將士活活渴死。
河道阻塞后,疏勒城中果然斷水。耿恭命令士兵在城中打井,可是深挖十五丈,卻不見出水。當時正值夏季,將士們口渴難熬,只得把馬糞中的水榨取出來解渴。
耿恭見情況非常嚴重,便鼓勵士兵們說:“我聽說漢武帝時有個將軍,在行軍途中沒有水喝,便以飛劍刺山,山上頓時涌出一道飛泉。我們大漢向有神靈保佑,井中怎么會打不出水呢?”
于是,他十分恭敬地跪在井邊,為將士們禱告一番,希求神靈保佑,然后親自和士兵們一起挖井。將士們十分感動,都盡全力挖井。挖到二十多丈,井水終于噴涌而出,將士們興高采烈,高呼萬歲!
這時,北匈奴單于以為疏勒域中斷水數天,必定干渴得兵無斗志,正準備攻城。耿恭知道匈奴兵只要知道城中有水,便不敢貿然攻城,便讓士兵拿水拌了泥,在城墻高處涂抹一層,給匈奴兵以心理威懾。
果然,北匈奴單于及手下的.士兵見了,大驚說:“城中水源堵塞了,漢軍的水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他們一定有神靈保佑,我們是無法戰勝他們的。”
于是,北匈奴單于立即下令退兵,撤圍而去。
后來,“耿恭禱泉”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上級關心下級疾苦,和下級同甘共苦;也形容將士不怕艱辛,堅守疆土。
經典歷史典故 10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曾經游歷齊、宋、滕、魏等國,一度曾經擔任齊宣王的客卿。有一次,齊宣王要孟子跟自己談談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歷史。孟子一向主張“民貴君輕”,主張“王道”,反對“霸道”,便推說自己不太清楚。如果要談,他可以談談王道的事。齊宣王聽了,便問:“那么你說說看,一個國君要具備怎樣的品德,才能稱王天下呢?”
孟子說:“我認為,一個國君,只要他能安撫人民,保護人民,那么他就可以稱王天下。”
“那么,像我是不是可以做到這一點呢?”齊宣王問。
“可以。”孟子點點頭說。
齊宣王聽了,又問道:“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我是從大王的近臣和我說起過的一件事上推測的,我感到大王很有仁愛之心。”孟子說。
“什么事?”齊宣王又問。
孟子講了以前的一件事:
有一天,齊宣王坐在朝堂上,有一個差役牽著一頭牛從堂下經過。大王見了,問:“喂!你把牛牽到哪兒去?”
差役回答道:“牽去殺了,用它的血涂在祭祀用的鐘上,用它的肉作為祭禮。”
大王看到那頭牛似乎在發抖,很憐憫它,說:
“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恐懼顫抖的可憐樣子,就好像一個沒有罪過的人,被無辜地押上刑場一樣。”
差役聽了,問:“好吧!我放了它!那么是不是不要再用牲畜的.血涂在祭祀的鐘上了呢?祭禮要不要舉行了呢?”
大王說:“祭禮怎么能廢除呢?用只羊來換下這頭牛吧!”
孟子說完了這件事,最后說:“大王,你連殺一頭牛都不忍心,那么對老百姓一定是很仁愛的了。有了這種仁心,你一定可以稱王天下的!”
齊王雖然認為孟子講得很有道理,但他并沒有采納孟子實行“王道”的政治主張。過了不久,孟子也便離開了齊國,到別國去游說了。
后來,“齊王舍牛”這一典故,用來表示帝王對臣民的惻隱之情。
經典歷史典故 11
三國時,魏國有位隱士名叫呂安,他和當時名列“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是好朋友,兩人的友誼十分深厚,每逢相思之時,即使是遠隔千里,也會不管路途遙遠,前去拜訪。
當時,司馬氏掌握著魏國的軍政大權,與司馬氏有著親戚關系的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字巨源,因不滿司馬昭和曹爽爭權,隱入山林。山濤與嵇康也十分相好。但司馬昭死后,司馬師執政時,山濤應司馬師之召,出任了吏部尚書。他希望嵇康也能出來和他一起做官,便找到呂安,要呂安去把嵇康找到京城來。呂安不齒山濤這樣的名士出仕做官,拂袖而去。
呂安來到嵇康家中,想把山濤召他出仕的事告訴他,不料嵇康正巧出游未歸,只遇到嵇康的弟弟嵇喜。這嵇喜是個很庸俗的`人,一心想攀龍附鳳,能夠踏上仕途。他聽說呂安從京都山濤那兒來,開門迎客,喜形于色地說:
“你從京城來,一定是山濤請我哥哥去做官吧!如果我哥哥做了大宮,我以后也可以為朝廷出力了!”
呂安沒想到嵇康的弟弟竟是這樣一個人,心中十分反感,連門也不愿進,說:
“你哥哥不在家,我就不進府了。請借我筆墨,讓我題個字,你哥哥回來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嵇喜聽了,連忙命人取來筆墨。呂安接過,在大門上題了一個大大的“鳳”(簡寫為鳳)字,便與嵇喜告別,揚長而去。
嵇喜看著“鳳”字,以為呂安夸贊自己是只鳳凰,滿心歡喜。過了一些日子,嵇康出游回來,看到大門上的“鳳”字,問嵇喜是怎么回事。嵇喜說了當時的情形,嵇康聽了,對嵇喜說:
“你理解錯了!‘鳳’字拆開來是‘凡鳥兩個字,呂安說你是只凡鳥,卻又含蓄不露,真難為他了!”
嵇喜聽了,這才知道自己受了諷刺還作補藥吃,不由羞慚滿面。嵇康說:
“山濤做了官,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我要和他絕交!”
于是,嵇康揮筆寫下了《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喜見了,不由更如羞慚。
后來,“呂安題鳳”這一典故,用來表示對庸才的諷刺;用“凡鳥”來比喻庸才。
經典歷史典故 12
戰國時齊國有位賢者,名叫顏蜀。齊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進宮來。顏蜀走進宮內,來到殿前,就停住了腳步,不再前進。齊宣王叫他上前,顏蜀不僅一步不動,還叫齊宣王下來迎接他,說:“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說明我羨慕大王的權勢;如果是大王走過來,說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生氣地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蜀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腦袋的`,就封為萬戶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呢!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是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齊宣王聽到這里,才覺得自己理虧,于是對顏蜀說:“聽了您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希望您接受我拜您為師,今后您就住在這里,有肉吃,有車乘,您的家人個個衣著華麗。”顏蜀拒絕道:“玉,產于山中,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仍寶貴,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享有利祿,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到點吃飯,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車。平安度日,并不比權貴差。清凈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顏蜀說罷,向齊宣王拜了兩拜便離開了。
經典歷史典故 13
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晉末年的北方大族,后來家道中落。在當時的亂世之中,祖逖帶了幾百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過程中,祖逖主動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糧食、衣服也分給大家。鄉親們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難的人群來到了泗口(今江蘇靖江北)。這時,祖逖手下已經聚集了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人。大家眼看著自己的'家園被外族侵占,都很憤恨,見祖逖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就推選祖逖做了首領,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打回家鄉去。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勸說他領兵收復失地,司馬睿當時并沒有收復中原的打算,但聽祖逖說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辭,就勉強答應了祖逖的請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他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給他戰衣和兵器,還讓他自己想辦法集結士兵。
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絕不再過這條大江!”他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祖逖停了下來,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等到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后,才向北進發。當時,長江以北的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占據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說服他們停止內爭,隨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來越高。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了許多失地。后來,祖逖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領土,許多敵軍也陸續向祖逖投降。晉元帝即位后,覺得祖逖功勞太大,于是封他為鎮西將軍以節制其權力。
經典歷史典故 14
鄒陽是西漢時期的齊國人,他聽說梁孝王禮賢下士,就到梁國來游學,并上書給梁孝王,縱談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羊勝和公孫詭都是鄒陽的朋友,他們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勝嫉妒鄒陽的才華,幾次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終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為真,下令將鄒陽關進監牢,準備處死。
鄒陽十分激憤,他不甘心就這樣被人陷害,于是,在獄中給梁孝王寫了一封信,信中列舉事實說明:待人真誠就不會被人懷疑,純粹是一句空話。他寫道:“荊軻冒死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為燕國報仇,可是太子丹還一度懷疑他膽小畏懼,不敢立即出發;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硬說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雙腳;李斯盡力輔助秦始皇執政,使秦國富強,結果被秦二世處死。俗話說:‘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雙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輩子,頭發都白了,也還是像剛認識一樣;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會像老朋友一樣。相知與否,不在于相處時間的長短。”
梁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后,很受感動,立即把他釋放,并奉為上賓。
經典歷史典故 15
相鄰的兩戶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賈。兩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圍墻時,雙方為地界發生了爭議。
當地人人素來就有“寸土必爭”的老傳統,不要說鄰里之間,就是兄弟之間為了祖業也是吵得不可開交,鬧到最終,“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為了區區三尺地,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商賈大戶各不相讓。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殺手锏——連忙去信給官人告狀。
隔不了多久,官人來了回信,信上說:“來信為爭三尺房,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信上說的很明白,官人既來信,遵信所囑,在離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圍墻。對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動,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圍墻。這兩道圍墻中間形成一條巷子,后人就給這條巷子取名為“三尺巷”。
【經典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11-17
歷史的典故09-20
經典的歷史典故05-29
諱疾忌醫歷史典故10-20
歷史典故:扇枕溫席11-16
關于經典歷史典故07-29
歷史典故:熟能生巧11-14
歷史典故:苦肉計07-12
歷史成語典故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