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10-26 08:12:49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精)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快快來寫一份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不會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精)

  一、地球運動

  1、地球自轉:

  ①方向: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②周期:一個恒星日,為23小時56分4秒。

  ③速度:

  ⑴角速度:15°/小時,南北極角速度為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

  ⑵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極線速度為0。

  ④地理意義:

  ⑴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⑵產生時差時。

  ⑶水平運動物體產生偏轉,北右,南左。

  2、地球公轉:

  ①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

  ②周期:一個恒星年,為365日23小時9分10秒。

  ③速度:近日點速度比較快,遠日點速度比較慢。

  ④地理意義:

  ⑴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⑵晝夜長短的變化。

  ⑶產生四季的劃分和五代的形成。

  3、時間早晚判斷: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一緯度地區,相對來說,東邊的地點比西邊先看到日出,這樣時間就有了早晚之分。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時間要早,同一時刻,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京都相差15°,時間相差一小時。

  4、時差計算:

  ①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的兩地,時區號數相減,東加西減。

  ②分別在東時區和西時區的兩地,時區號數相加,東加西減。

  5、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①春秋分:

  ⑴全球晝夜平分;

  ⑵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②夏至日:

  ⑴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初見極晝,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③冬至日:

  ⑴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初見極夜,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二、簡易天氣系統

  1、鋒面

  冷鋒

  暖鋒

  大氣系統圖

  雨區位置

  峰后

  鋒前

  大氣特征

  過境前

  氣溫高,氣壓低,天氣晴朗。

  氣溫低,氣壓高,天氣晴朗。

  過境時

  雨雪天氣,伴有強風。

  連續性降水、霧。

  過境后

  氣溫低,氣壓高,天氣轉晴。

  氣溫高,氣壓低,天氣轉晴。

  天氣實例

  春季沙塵暴;

  夏季暴雨;

  冬季寒潮。

  2、氣旋

  天地系統

  低壓(氣旋)

  高壓(氣旋)

  示意圖(北半球)

  小結(北半球)

  風向:東部:偏南風;西部:偏北風。

  多陰雨天氣;

  逆時針輻合。

  風向:東部:偏北風;西部:偏南風。

  晴朗、干燥;

  逆時針輻散。

  臺風:有強風、暴雨、風暴潮引起。

  伏旱;寒潮。

  三、氣壓帶風帶分布,移動規律及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和風帶

  名稱

  分布

  冷熱干濕性質

  移動規律

  極地高氣壓帶

  冷、干。

  出于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之內也做周期性的季節移動。

  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相反。

  極地東風

  副極地低氣壓帶

  暖、濕。

  盛行西風

  副熱帶高氣壓帶

  熱、干。

  東北信風

  涼、干。

  赤道低氣壓帶

  熱、濕。

  東南信風

  2、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成因

  特征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南北緯10°之間。

  所處緯度最低,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終年高溫多雨,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熱帶沙漠氣候

  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大陸中西部地區。

  受信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控制

  常年炎熱干燥

  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差異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溫暖濕潤

  溫帶季風氣候

  四、洋流

  1、洋流的分布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氣候:

  ⑴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

  ⑵大陸沿岸地區的氣候:暖流增溫加濕;

  寒流降溫減濕。

  ②漁場:

  ⑴寒暖流交匯處:北海、紐芬蘭、北海道漁場。

  ⑵上升流:秘魯漁場。

  ③海洋航行:順(逆)洋流而行,可節省(浪費)燃料和時間。

  ④海洋污染:起到稀釋和擴散作用。

  五、褶皺,斷層與地表形態及水循環

  1、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進行連續運動的過程。

  分為海陸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2、地表形態

  ①內力作用(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②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常在地表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垂直運動引起地勢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③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四種方式。

  ④在地表形態的塑造中,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期中內力作用奠定基型的基本格局,起著主導作用。

  3、褶皺和斷層

  ①褶皺是指地殼運動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其中有兩種機泵形態,向斜和背斜。

  褶曲基本形態

  形態

  巖層新老關系

  地貌

  背斜

  巖層向上拱起。

  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

  一般:山嶺;

  地形倒置:谷地。

  向斜

  巖層向下彎曲。

  兩翼巖層較老,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

  一般:谷地;

  地形倒置:山嶺。

  ②斷層是指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

  六、三大巖類間的互相轉化的示意圖

  ①巖漿活動

  ②外力作用

  ③變質作用

  ④重熔再生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16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5-26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1-15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2-28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3-31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熱門】07-26

關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1-23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6篇)11-05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