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的地理必修一是給你學習地理打好基礎和興趣的,學好仙鶴門科目要系統的記憶和學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請參考,上公文站,發現學習。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知識摘要
1.天體和天體系統
2.天體類型及特征
3.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4.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5.地球的普通性與特殊性以及地球擁有生命的條件
知識結構
一、 宇宙
1、天體:概念和類型
2、天體系統:概念和級別
二、太陽
1、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2、太陽活動
(1)太陽大氣的分層及活動
A光球層:太陽黑子
B色球層:耀斑和日餌
C日冕層:太陽風
(2) 對地球的影響
A 干擾地球上的無線電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極光
C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特征
(2)按結構分類,屬于類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知識摘要
1.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差、地轉偏向力
3.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日界線
知識結構
一、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概況
(1)方向:自西向東,自北極上空向下看呈逆時針方向,南極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時56分04秒
(3)速度: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規律
2、意義
(1)產生晝夜交替
(2)產生時差:
A地方時: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
B時區的劃分:全球每隔15度劃分成一個時區全球劃分成24個時區
C區時的計算: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本區的區時
D國際日期變更線:大致與180度經線重合,西比東日期多一天
(3)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識摘要
1.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速度、軌道等特征
2.黃赤交角及其影響
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知識結構
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概況
(1) 方向:自西向東
(2)速度:1月初在近日點附近,速度較快;7月初在遠日點附近,速度較慢
(3)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2、黃赤交角
(1)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
(2)度數:目前是23°26′
(3)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地理意義
(1)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
(2)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3)四季的劃分:天文四季;氣候四季;我國傳統四季;候溫四季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知識摘要
1. 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及特征。
2. 大氣的受熱過程;全球性大氣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3. 大氣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4. 常見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伏旱。
知識結構
一、 大氣的成分
1、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氣
3、固體雜質
二、大氣圈的結構
1、對流層
2、平流層
3、高層大氣
三、大氣運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2、水平運動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3、水平運動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四、大氣水平運動受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決定原始風向、風速
2、地轉偏向力: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改變風向,減小風速
五、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緯、中緯、高緯
2、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2)分布:東亞:溫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六、海陸分布影響環流
1、北半球氣壓帶呈塊狀分布
(1)一月,大陸上是高壓,海洋上是低壓
(2)七月,大陸上是低壓,海洋上是高壓
2、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布
七、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
(1)冷鋒
(2)暖鋒
(3)準靜止鋒
2、氣旋與反氣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知識摘要
1.水圈的組成,水圈中水體的組成及作用。
2.水循環、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及其意義,不同類型水循環發生的空間范圍。
3.洋流、洋流的類型、分布規律,洋流的成因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 水圈的組成
1、海洋水
2、陸地水
(1)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沼澤、冰川
(2)地下水
二、水循環的類型
1、海陸間循環
2、海上內循環
3、陸上內循環
三、洋流
1、概念:海水沿相對穩定的方向做大規模運動
2、洋流的分布規律
(1)中低緯海區以副熱帶高壓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2)北半球中高緯海區以副極地低壓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3)西風漂流
3、洋流的地理意義
(1)對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形成大漁場
(3)對航運事業的影響:順洋流快,逆洋流慢
(4)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加快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知識摘要
1.地球內部三大圈層,巖石圈的結構,地殼結構的特點。
2.巖石圈的組成及三大巖類,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及三大巖類之間的關系。
3.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表現;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理解地殼運動及流水、風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 地球內部
1、 地殼
(1) 分層
A硅鋁層:以氧、硅、鋁為主,鈉、鉀較多
B硅鎂層:以氧、硅、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征
地殼厚度不均和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2、 地幔
3、 地核
二、 巖石圈
1、范圍
2、組成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沉積巖:石灰巖、頁巖、砂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
三、 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
(1)類型: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知識摘要
1.了解陸地環境整體性的概念及表現。
2.理解陸地環境整體性的成因。
3.關于陸地環境整體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單元的基礎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層之間,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地殼物質循環及生物循環進行著能量交換和物質運動,從而各個地理環境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并結合教材及相關事例加以鞏固。
知識結構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概念: 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協調一致。
各要素相互制約,牽一發而動全身。
2、成因: 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同地域之間相互影響。
第二節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知識摘要
1.了解自然帶的概念,記憶各個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及對應的氣候類型。
2.理解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
3.學習過程中要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和身邊的事例加深理解。
知識結構
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地域差異
2、地域分異規律
(1)水平地域分異
A概念
B分類
C原因 基礎 表現
(2)非地帶性地域分異:垂直地域分異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17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9-18
高一數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3-08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19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2-20
高中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5-24
高一數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08-20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7-28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