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你想知道總結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1
靖康之變,是宋代欽宗靖康年間金滅北宋的事件。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軍南下,渡過黃河,直抵北宋東京開封城。宋欽宗派使者赴金營求和。金軍提出:宋須交金500萬兩、銀5000萬兩、牛馬騾各1萬頭匹、駝1000頭、雜色緞100萬匹、絹帛100萬匹;割讓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間三鎮(稱三鎮,即包括其所屬州縣);尊金帝為伯父;以宋親王、宰相作人質,送金軍北渡黃河,才許議和。金軍攻城,宋守軍多次擊退金軍。但宋欽宗仍繼續與金議和,答應了金賠款和割地的要求。金撤軍北歸。同年八月,金軍再次南侵。閏十一月初,東京城破。宋欽宗親赴金營,獻上降表。從十二月起,金軍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庫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次年四月,金軍俘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掠去。北宋滅亡。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2
土木之變,又作土木堡之變,土木之役。
明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也先因入貢所賞未得滿足,遂率眾攻擾明邊。當權宦官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英宗與王振調集官軍五十萬,倉促而行,軍心混亂,將士乏糧,至大同后,得知前軍失利,即欲回師。本應入紫荊關而還,但王振擬經其家鄉蔚州,邀英宗往其宅第,既又恐軍隊損其鄉里禾稼田地,軍行數十里,復改道而行,于八月十三日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為瓦剌軍追及,被困數日。十五日,王振傳令移營,而瓦剌軍四面攻至,明軍大亂,傷亡慘重。隨征官員英國公張輔,尚書鄺野、王佑,學士曹鼐、張益等被殺,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亂軍之中。正統十三年,也先派貢使2500人到京進貢,卻虛報了500人,明廷只按實際人數給賞,又將其所求之物減去了4/5,也先大怒,與正統十四年七月,以減少賞賜為借口,分兵四路內犯,自率一路攻打大同。英宗剛到大同,即聞悉失利的消息,又遇上連日風雨,軍中時有夜驚,于是連忙回師,當退至土木堡時,被也先追及,土木堡地高缺水,士帥干渴,次日移營往南,也先率騎四面沖殺,明軍行列大亂,自相踐藉,死傷了數十萬,文武大員死五十余人,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3
三餉,是明朝末年的遼餉、剿餉、練餉三項賦稅的合稱。
遼餉亦稱新餉﹐始征于萬歷四十六年(1618)﹐主要用于遼東的軍事需要。到四十八年止﹐全國除貴州等少數地區外﹐平均每畝土地加征銀九厘﹐計五百二十萬零六十二兩。天啟時﹐并征及榷關﹑行鹽及其它雜項銀兩。崇禎四年(1631)﹐又把田課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銀六百六十七萬余兩﹐除兵荒蠲免﹐實征銀五百二十二萬余兩﹐另加關稅﹑鹽課及雜項﹐共征銀七百四十萬八千二百九十八兩。
剿餉為鎮壓農民起義的費用﹐總數兩百八十萬兩﹐主要也征自田土。原議只征一年﹐實際上從崇禎十年起﹐直到十三年才被迫停止。
練餉是崇禎十二年根據楊嗣昌的提議征派的﹐名義是訓練“邊兵”﹐加強九邊各鎮防御力量﹐實際是為了對付農民起義。此餉共征銀七百三十余萬兩﹐其中田賦每畝加一分﹐約占總數一半以上。
三餉的加派反映了明末統治的.腐敗﹐使激化的社會矛盾更趨尖銳﹐并成為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統治者入關后﹐為籠絡人心﹐曾下詔蠲免三餉﹐但沒有認真實行﹐特別是遼餉中的九厘銀﹐不久即被編入《賦役全書》﹐成為田賦的正式份額﹐終清一代﹐再未蠲除。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4
簡述兩稅法出現的原因及其內容、意義。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被破壞,農民失地破產,淪為地主的佃戶。唐肅宗以后,天下百姓“鄉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唐初按丁征收租庸調的辦法不通了。為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根據宰相楊炎的'建議,統一各項稅收,創立兩稅法,主要內容:
(1)取消租庸調及一切雜稅;
(2)不分主戶客戶一律收稅;
(3)根據資產田畝的多少征收產稅和地稅;
(4)行商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納稅;
(5)每年分夏秋兩季征稅;
(6)根據財政支出定出全國稅額。
兩稅法代替租庸調法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化,它擴大了納稅面,官僚地主不再享有免稅特權,根據資產、田畝征稅比按丁收稅合理、進步,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文章:
代詞知識點的歸納總結03-23
科學知識點歸納總結07-08
初中幾何知識點總結歸納05-14
初中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06-09
中考物理知識點歸納總結11-07
中考政治知識點歸納總結08-20
語文《背影》知識點總結歸納11-02
語文知識點歸納03-04
《觀潮》知識點歸納03-25
《勸學》知識點歸納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