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是增長才干的一種好辦法,因此我們要做好歸納,寫好總結。但是總結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
運動學問題是力學部分的基礎之一,在整個力學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講運動的初步概念,描述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貫穿了幾乎整個高中物理內容,盡管在前幾年高考中單純考運動學題目并不多,但力、電、磁綜合問題往往滲透了對本章知識點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圖像問題頻頻出現,且要求較高,它屬于數學方法在物理中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一章運動的描述
專題一:描述物體運動的幾個基本本概念
◎知識梳理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它包括平動、轉動和振動等形式。
2.參考系:被假定為不動的物體系。
對同一物體的運動,若所選的參考系不同,對其運動的描述就會不同,通常以地球為參考系研究物體的運動。
3.質點: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它是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為使問題簡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僅憑物體的大小不能視為質點的依據,如:公轉的地球可視為質點,而比賽中旋轉的乒乓球則不能視為質點。 ’
物體可視為質點主要是以下三種情形:
(1)物體平動時;
(2)物體的位移遠遠大于物體本身的限度時;
(3)只研究物體的平動,而不考慮其轉動效果時。
4.時刻和時間
(1)時刻指的是某一瞬時,是時間軸上的一點,對應于位置、瞬時速度、動量、動能等狀態量,通常說的“2秒末”,“速度達2m/s時”都是指時刻。
(2)時間是兩時刻的間隔,是時間軸上的一段。對應位移、路程、沖量、功等過程量.通常說的“幾秒內”“第幾秒內”均是指時間。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質點在空間的位置的變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線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線段的長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當物體作直線運動時,可用帶有正負號的數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時表示其方向與規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則相反。
(2)路程是質點在空間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在確定的兩位置間,物體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與質點的具體運動過程有關。
(3)位移與路程是在一定時間內發生的,是過程量,二者都與參考系的選取有關。一般情況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當質點做單方向直線運動時,二者才相等。
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時速度: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體在某段時間的位移與所用時間的比值,是粗略描述運動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與物體不同的運動階段有關。
③v=s是平均速度的定義式,適用于所有的運動,t
(4).平均速率:物體在某段時間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是粗略描述運動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標量。
②v=s是平均速率的定義式,適用于所有的運動。 t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體做無往復的直線運動時二者才相等。 ◎例題評析
【例1】物體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通過兩個連續相等的`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別為v1=10m/s和v2=15m/s,則物體在這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與解答】設每段位移為s,由平均速度的定義有
v=2s?t1?t22vv2s?12=12m/s s/v1?s/v2v1?v2
[點評]一個過程的平均速度與它在這個過程中各階段的平均速度沒有直接的關系,因此要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計算,不能用公式v=(v0+vt)/2,因它僅適用于勻變速直線運動。
【例2】.一質點沿直線ox方向作加速運動,它離開o點的距離x隨時間變化的關系為
32x=5+2t(m),它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為v=6t(m/s),求該質點在t=0到t=2s間的平均速度大小和t=2s到t=3s間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分析與解答】當t=0時,對應x0=5m,當t=2s時,對應x2=21m,當t=3s時,對應x3=59m,則:t=0到t=2s間的平均速度大小為v1?x2?x0=8m/s 2
x3?x2=38m/s 1
[點評]只有區分了求的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才能正確地選擇公式。
【例3】一架飛機水平勻速地在某同學頭頂飛過,當他聽到飛機的發動機聲音從頭頂正上方
0傳來時,發現飛機在他前上方與地面成60角的方向上,據此可估算出此飛機的速度約為聲
速的多少倍? t=2s到t=3s間的平均速度大小為v2?
【分析與解答】設飛機在頭頂上方時距人h,則人聽到聲音時飛機走的距離為:3h/3對聲音:h=v聲t對飛機:h/3=v飛t
解得:v飛=v聲/3≈0.58v聲
[點評]此類題和實際相聯系,要畫圖才能清晰地展示物體的運動過程,挖掘出題中的隱含條件,如本題中聲音從正上方傳到人處的這段時間內飛機前進的距離,就能很容易地列出方程求解。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2
主要知識點
(一)運動的描述
1.內容標準
(1)通過史實,初步了解近代實驗科學產生的背景,認識實驗對物理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例1了解亞里士多德?關于力與運動的主要觀點和研究方法。
例2了解伽利略?的實驗研究工作,認識伽利略有關實驗的科學思想和方法?。
(2)通過對質點?的認識,了解物理學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點,體會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規律中的作用。
例3認識在哪些情況下,可以把物體看成質點。
(3)經歷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過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體會實驗在發現自然規律中的作用。
例4用打點計時器?、頻閃照相或其他實驗方法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例5通過史實,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所用的實驗和推理方法。
(4)能用公式和圖像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體會數學在研究物理問題中的重要性。
2.活動建議
(1)通過實驗研究質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體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從中了解空氣對落體運動的影響。
(2)通過查找資料等方式,了解并討論伽利略對物體運動的研究在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上的重大意義。
(二)相互作用與運動規律
1.內容標準
(1)通過實驗認識滑動摩擦?、靜摩擦?的規律,能用動摩擦因數?計算摩擦力。
(2)知道常見的形變,通過實驗了解物體的彈性,知道胡克定律?。
例1調查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所用彈簧的形狀及使用目的(如獲得彈力或減緩振動等)。
例2制作一個簡易彈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釋其工作原理。
(3)通過實驗,理解力的合成與分解,知道共點力的平衡條件,區分矢量與標量,用力的合成與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例3研究兩個大小相等的共點力在不同夾角時的合力大小。
(4)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系。理解牛頓運動定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通過實驗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
例4通過實驗測量加速度、力、質量,分別作出表示加速度與力、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的圖像,根據圖像寫出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式。體會探究過程中所用的科學方法?。
例5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5)認識單位制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意義。知道國際單位制中的力學單位。
例6在等式?中給定k= 1,從而定義力的單位。
2.活動建議
(1)調查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利用靜摩擦?的事例。
(2)通過各種活動,例如乘坐電梯、到游樂場乘坐過山車等,了解和體驗失重與超重。
(3)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設計一種能顯示加速度大小的裝置。
(4)通過聽講座、看錄像等活動,了解宇航員的生活,了解在人造衛星上進行微重力?條件下的實驗,嘗試設計一種在人造衛星或宇宙飛船上進行微重力條件下的實驗方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運動學的基本概念
1、參考系: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都是相對于參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2、質點:
(1)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質點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學的抽象。
(2)物體可看做質點的條件: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可以忽略。且物體能否看成質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物體可被看做質點的幾種情況:
①平動的物體通常可視為質點。
②有轉動但相對平動而言可以忽略時,也可以把物體視為質點。
③同一物體,有時可看成質點,有時不能.當物體本身的大小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不能忽略時,不能把物體看做質點,反之,則可以。
【注】質點并不是質量很小的點,要區別于幾何學中的“點”。
3、時間和時刻:
時刻是指某一瞬間,用時間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它與狀態量相對應;時間是指起始時刻到終止時刻之間的間隔,用時間軸上的一段線段來表示,它與過程量相對應。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來描述質點位置的變化,是質點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
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5、速度:
用來描述質點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與通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其定義式為,方向與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對變速運動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時速度:是質點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時速度簡稱速度,它可以精確變速運動。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它是一個標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義式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速度的變化量方向相同(注意與速度的方向沒有關系),大小由兩個因素決定。
補充:速度與加速度的關系
1、速度與加速度沒有必然的關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為零;
(4)加速度為零,速度不一定也為零。
2、當加速度a與速度V方向的關系確定時,則有:
(1)若a與V方向相同時,不管a如何變化,V都增大。
(2)若a與V方向相反時,不管a如何變化,V都減小。
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及其應用
1、定義: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都相等的直線運動。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規律,可由下面四個基本關系式表示:
(1)速度公式
(2)位移公式
(3)速度與位移式
(4)平均速度公式
3、幾個常用的推論:
(1)任意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T內的位移之差為恒量
△x=x2-x1=x3-x2=……=xn-xn-1=aT2
(2)某段時間內時間中點瞬時速度等于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內位移中點的瞬時速度v中與這段位移初速度v0和末速度vt的關系為
。
4、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比例式(2)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的幾個重要結論:
①1T末,2T末,3T末……瞬時速度之比為:
v1∶v2∶v3∶……∶vn=1∶2∶3∶……∶n
②第一個T內,第二個T內,第三個T內……第n個T內的位移之比為:
x1∶x2∶x3∶……∶xn=1∶3∶5∶……∶(2n-1)
③1T內,2T內,3T內……位移之比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過連續相等的位移所用時間之比為:
t1∶t2∶t3∶……∶tn=
三、自由落體運動,豎直上拋運動
1、自由落體運動: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的下落運動,因為忽略了空氣的阻力,所以是一種理想的運動,是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自由落體運動規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③速度—位移公式:
④下落到地面所需時間:
3、豎直上拋運動: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為v0,加速度方向與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可以把它分為向上和向下兩個過程來處理。
(1)豎直上拋運動規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③速度—位移公式:
兩個推論:
上升到最高點所用時間:
上升的最大高度:
(2)豎直上拋運動的對稱性
如下圖,物體以初速度v0豎直上拋,A、B為途中的任意兩點,C為最高點,則:
(1)時間對稱性
物體上升過程中從A→C所用時間tAC和下降過程中從C→A所用時間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對稱性
物體上升過程經過A點的速度與下降過程經過A點的速度大小相等。
【注】在豎直上拋運動中,當物體經過拋出點上方某一位置時,可能處于上升階段,也可能處于下降階段,因此這類問題可能造成時間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四、運動的圖象,運動的相遇和追及問題
1、圖象:
(1)x—t圖象
①物理意義:反映了做直線運動的物體的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②表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
③圖線斜率的意義:
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體速度的大小;
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正負表示物體方向。
④兩種特殊的x-t圖象
勻速直線運動的x-t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若x-t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則表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
(2)v—t圖象
①物理意義:反映了做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②圖線斜率的意義:
a.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的大小
b.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正負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的意義:
a.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的數值表示相應時間內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積在時間軸的上方,表示這段時間內的位移方向為正方向;若此面積在時間軸的下方,表示這段時間內的位移方向為負方向。
③常見的兩種圖象形式:
a.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與橫軸平行的直線
b.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2、相遇和追及問題:
這類問題的關鍵是兩物體在運動過程中,速度關系和位移關系,要注意尋找問題中隱含的臨界條件,通常有兩種情況:
(1)物體A追上物體B:開始時,兩個物體相距x0,則A追上B時必有,且。
(2)物體A追趕物體B:開始時,兩個物體相距x0,要使A與B不相撞,則有
易錯現象:
1、混淆x—t圖象和v-t圖象,不能區分它們的物理意義
2、不能正確計算圖線的斜率、面積
3、在處理汽車剎車、飛機降落等實際問題時注意,汽車、飛機停止后不會后退
五、力/重力/彈力/摩擦力
1、力:
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條有向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據不同,可以把力分為:
①按性質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變;
②改變運動狀態.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叫物體的重心;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質量分布和形狀有關。質量均勻分布,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處。薄板類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
注意: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另一個分力提供物體隨地球自轉所需的向心力,在兩極處重力等于萬有引力。由于重力遠大于向心力,一般情況下近似認為重力等于萬有引力。
3、彈力:
(1)內容: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跟它接觸的且使其發生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2)條件:①接觸;②形變。但物體的形變不能超過彈性限度。
(3)彈力的方向和產生彈力的那個形變方向相反。(平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曲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過研究點的曲面的切面;點面接觸處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繩子產生的彈力的方向沿繩子所在的直線。)
(4)大小:
①彈簧的彈力大小由F=kx計算
②一般情況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同時所受的其他力及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應結合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確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接觸面粗糙、有彈力作用、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觸面相切,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運動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還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①滑動摩擦力:
說明:
a. FN為接觸面間的彈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為滑動摩擦系數,只與接觸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積大小、接觸面相對運動快慢以及正壓力FN無關。
②靜摩擦:由物體的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求解,與正壓力無關。
大小范圍0 靜摩擦力的具體數值可用以下方法來計算:一是根據平衡條件,二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過受力分析確定。 (4)注意事項: a.摩擦力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也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反,還可以與運動方向成一定夾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負功,還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間相對運動的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d.靜止的物體可以受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運動的物體可以受靜摩擦力的作用。 易錯現象: 1.不會確定系統的重心位置 2.沒有掌握彈力、摩擦力有無的判定方法 3.靜摩擦力方向的確定錯誤 六、力的合成和分解 1、標量和矢量: (1)將物理量區分為矢量和標量體現了用分類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2)矢量和標量的根本區別在于它們遵從不同的運算法則:標量用代數法;矢量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 (3)同一直線上矢量的合成可轉為代數法,即規定某一方向為正方向,與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號代人,相反的用負號代人,然后求代數和,最后結果的正、負體現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雖也有正負之分,運算法則也一樣,但不能認為是矢量,最后結果的正負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勢能、電勢能、電勢等。 2、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合力與分力 (2)共點力的合成: 1、共點力 幾個力如果都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上,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于同一點,這幾個力叫共點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幾個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3、平行四邊形定則: 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這兩個力的有向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它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則。 求、的合力公式: 注意: (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從平行四邊行法則。 (2)兩個力的合力范圍: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兩個分力成直角時,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數。 注意事項: (1)力的合成與分解,體現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2)合成與分解是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種方法,用合力來代替幾個力時必須把合力與各分力脫鉤,即考慮合力則不能考慮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時只考慮分力,而不能同時考慮合力 (3)共點的兩個力合力的大小范圍是:|F1-F2|≤F合≤Fl+F2 (4)共點的三個力合力的最大值為三個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為零 (5)力的分解時要認準力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實際效果,按實際效果來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體上的所有力分解到兩個互相垂直的坐標軸上,分解最終往往是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總的合力) 易錯現象: 1.對含靜摩擦力的合成問題沒有掌握其可變特性 2.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確分解力 3.沒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七、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 要根據力的概念,從物體所處的環境(與多少物體接觸,處于什么場中)和運動狀態著手,其常規如下: (1)確定研究對象,并隔離出來; (2)先畫重力,然后彈力、摩擦力,再畫電、磁場力; (3)檢查受力圖,找出所畫力的施力物體,分析結果能否使物體處于題設的運動狀態(靜止或加速),否則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復列為物體所受的力 2、整體法和隔離體法 (1)整體法:就是把幾個物體視為一個整體,受力分析時,只分析這一整體之外的物體對整體的作用力,不考慮整體內部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2)隔離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體從相關的物體系中假想地隔離出來,只分析該物體以外的物體對該物體的作用力,不考慮物體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 (3)方法選擇 所涉及的物理問題是整體與外界作用時,應用整體分析法,可使問題簡單明了,而不必考慮內力的作用;當涉及的物理問題是物體間的作用時,要應用隔離分析法,這時原整體中相互作用的內力就會變為各個獨立物體的外力。 3、注意事項: 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在具體操作時應注意: (1)彈力和摩擦力都是產生于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因此要從接觸點處判斷彈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根據彈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畫好這兩個力 (2)畫受力圖時要逐一檢查各個力,找不到施力物體的力一定是無中生有的同時應只畫物體的受力,不能把對象對其它物體的施力也畫進去 易錯現象: 1.不能正確判定彈力和摩擦力的有無; 2.不能靈活選取研究對象; 3.受力分析時受力與施力分不清。 八、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1、物體的平衡: 物體的平衡有兩種情況:一是質點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二是物體不轉動或勻速轉動(此時的物體不能看作質點) 2、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①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物體的加速度為零 ②平衡條件:合力為零,亦即F合=0或∑Fx=0,∑Fy=0 a、二力平衡:這兩個共點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b、三力平衡:這三個共點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內,且其中任何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即任何兩個力的合力必與第三個力平衡 c、若物體在三個以上的共點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 F1x+ F2x + ………+ Fnx =0 F合y= F1y+ F2y + ………+ Fny =0 (按接觸面分解或按運動方向分解) ③平衡條件的推論: 當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時,它所受的某一個力與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當三個共點力作用在物體(質點)上處于平衡時,三個力的矢量組成一封閉的三角形按同一環繞方向。 3、平衡物體的臨界問題: 當某種物理現象(或物理狀態)變為另一種物理現象(或另一物理狀態)時的轉折狀態叫臨界狀態。可理解成“恰好出現”或“恰好不出現”。 臨界問題的分析方法: 極限分析法:通過恰當地選取某個物理量推向極端(“極大”、“極小”、“極左”、“極右”)從而把比較隱蔽的臨界現象(“各種可能性”)暴露出來,便于解答。 易錯現象: (1)不能靈活應用整體法和隔離法; (2)不注意動態平衡中邊界條件的約束; (3)不能正確制定臨界條件。 九、牛頓運動三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理解: ①它說明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慣性與物體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運動狀態無關) ②它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③它是通過理想實驗得出的,它不能由實際的實驗來驗證 2、牛頓第二定律: 內容:物體的加速度a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理解: ①瞬時性:力和加速度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體性:合外力、質量和加速度是針對同一物體(同一研究對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質量和加速度的單位統一用SI制主單位⑤相對性:加速度是相對于慣性參照系的 3、牛頓第三定律: (1)內容: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時性。它們是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屬同種性質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賴性:它們是相互依存,互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疊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不可求它們的合力,兩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 對于宏觀物體低速的運動(運動速度遠小于光速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是成立的,但對于物體的高速運動(運動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觀粒子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就不適用了,要用相對論觀點、量子力學理論處理。 易錯現象: (1)錯誤地認為慣性與物體的速度有關,速度越大慣性越大,速度越小慣性越小;另外一種錯誤是認為慣性和力是同一個概念。 (2)不能正確地運用力和運動的關系分析物體的運動過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參量的變化。 (3)不能把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時對應關系正確運用到輕繩、輕彈簧和輕桿等理想化模型上。 1.電容定義:電容器所帶的電荷量Q與電容器兩極板間的電勢U的比值,叫做電容器的電容 C=Q/U,式中Q指每一個極板帶電量的`絕對值 ①電容是反映電容器本身容納電荷本領大小的物理量,跟電容器是否帶電無關。 ②電容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電容的單位是法拉,簡稱法,符號是F。 常用單位有微法(μF),皮法(pF)1μF=10-6F,1pF=10-12F 2.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C:跟介電常數成正比,跟正對面積S成正比,跟極板間的距離d成反比。 是電介質的介電常數,k是靜電力常量;空氣的介電常數最小。 3.電容器始終接在電源上,電壓不變;電容器充電后斷開電源,帶電量不變。 1、質點 (A) (1)沒有形狀、大小,而具有質量的點。 (2)質點是一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實際并不存在。 (3)一個物體能否看成質點,并不取決于這個物體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問題中物體的 形狀、大小和物體上各部分運動情況的差異是否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參考系 (A) (1)物體相對于其他物體的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2)在描述一個物體運動時,選來作為標準的(即假定為不動的)另外的物體,叫做參考系。對參考系應明確以下幾點: ①對同一運動物體,選取不同的物體作參考系時,對物體的觀察結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實際問題時,選取參考系的基本原則是能對研究對象的運動情況的描述得到盡量的簡化,能夠使解題顯得簡捷。 ③因為今后我們主要討論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所以通常取地面作為參照系 3、路程和位移 (A) (1)位移是表示質點位置變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條有向線段來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體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線距離。路程是標量,它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因此其大小與運動路徑有關。 (3)一般情況下,運動物體的路程與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當質點做單一方向的直線運動時,路程與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圖1-1中質點軌跡ACB的長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CCBBAA (4)在研究機械運動時,位移才是能用來描述位置變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來表達物體的確切位置。 比如說某人從O點起走了50m路,我們就說不出終了位置在何處。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A) (1)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變速運動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一個作變速運動的物體,如果在一段時間t內的位移為s,則我們定義v=s/t為物體在這段時間(或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體在這段時間內的位移的方向。 (3)瞬時速度是指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從物理含義上看,瞬時速度指某一時刻附近極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速率 5、勻速直線運動 (A) (1)定義: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位移相等,這種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根據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質點在相等時間內通過的位移相等,質點在相等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質點的運動方向相同,質點在相等時間內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勻速直線運動的xt圖象和v-t圖象 (A) (1)位移圖象(x-t圖象)就是以縱軸表示位移,以橫軸表示時間而作出的反映物體V/m、s-1V1運動規律的數學圖象,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線是通過坐標原點的一條直線。20t/s (2)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橫軸(時間軸)的直線,如圖2-4-1所示。10O由圖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1=20m/s,v2=-10m/s,表明一個質點沿正方51015-10V2向以20m/s的速度運動,另一個反方向以10m/s速度運動。 6、加速度 (A) (1)加速度的定義: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變量跟發生這一改變量所用時間的比值,定義式:avtv0t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變化的方向 (3)在變速直線運動中,若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則質點做加速運動;若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則則質點做減速運動、 7、用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時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A) 1、實驗步驟: (1)把附有滑輪的長木板平放在實驗桌上,將打點計時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電路 (2)把一條細繩拴在小車上,細繩跨過定滑輪,下面吊著重量適當的鉤碼、 (3)將紙帶固定在小車尾部,并穿過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 (4)拉住紙帶,將小車移動至靠近打點計時器處,先接通電源,后放開紙帶、 (5)斷開電源,取下紙帶 OABCDE3、07 (6)換上新的紙帶,再重復做三次 12、382、常見計算: ABBCBCCD,C 2T2TBCDBC (2)aCTT2 (1)B27、8749、62、77、40 8、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 (A)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vt=vo+at(減速:vt=vo-at) (2)、v圖2-5 vtvo此式只適用于勻變速直線運動、 (3)、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s=vot+at/2(減速:s=vot-at/2) 622225 ①t0t0 (4)位移推論公式:S(減速:S)42a2a32 (5)、初速無論是否為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質點,在連續相鄰的相等的時間間 ②1t/s隔內的位移之差為一常數:Δs=aT2(a----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012345678V/mT----每個時間間隔的時間) 9、勻變速直線運動的xt圖象和v-t圖象 (A) 10、自由落體運動 (1)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2)自由落體加速度 (1)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2)重力加速度是由于地球的引力產生的,因此,它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在地球表面,緯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的值最小,但這種差異并不大。 (3)通常情況下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22 (3)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vt=gt.H=gt/2,vt=2gh 11、力 (A)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⑴力不能脫離物體而獨立存在。⑵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3、力作用于物體產生的兩個作用效果。使受力物體發生形變或使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4.力的分類: ⑴按照力的性質命名:重力、彈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12、重力 (A)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體受到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 ⑵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重心:物體的各個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點,這個點就是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 ①質量均勻分布的有規則形狀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幾何中心上,可以在物體內,也可以在物體外。一般采用懸掛法。 3、重力的大小:G=mg 13、彈力 (A) 1、彈力 ⑴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⑵產生彈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 ②兩物體的接觸處發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物體之間的正壓力一定垂直于它們的接觸面。繩對物體的拉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時應先確定受力物體。 3、彈力的大小: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彈簧彈力:F=Kx(x為伸長量或壓縮量,K為勁度系數) 4、相互接觸的物體是否存在彈力的判斷方法:如果物體間存在微小形變,不易覺察,這時可用假設法進行判定、 14、摩擦力 (A) (1)滑動摩擦力:f=μFN 說明: a、FN為接觸面間的彈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μ為滑動摩擦系數,只與接觸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積大小、接觸面相對運動快慢以及正壓力FN無關、 (2)靜摩擦力:由物體的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求解,與正壓力無關、大小范圍:O注意: (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從平行四邊行法則。 (2)兩個力的合力范圍:F1-F2≤F≤F1+F2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兩個分力成直角時,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數。 15、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A) 1、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狀態 (1)一個物體如果保持靜止或者做勻速直線運動,我們就說這個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2)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其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不變,其加速度為零,這是共點力作用下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的運動學特征。 2、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是合力為零,亦即F合=0 (1)二力平衡:這兩個共點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2)三力平衡:這三個共點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內,且其中任何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即任何兩個力的合力必與第三個力平衡 (3)若物體在三個以上的共點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F合x=F1x+F2x+………+Fnx=0 F合y=F1y+F2y+………+Fny=0(按接觸面分解或按運動方向分解) 1.物理公式在確定物理量數量關系的同時,也確定了物理量的單位關系。基本單位就是根據物理量運算中的實際需要而選定的少數幾個物理量單位;根據物理公式和基本單位確立的其它物理量的單位叫做導出單位。 2.在物理力學中,選定長度、質量和時間的單位作為基本單位,與其它的導出單位一起組成了力學單位制。選用不同的基本單位,可以組成不同的力學單位制,其中最常用的基本單位是長度為米(m),質量為千克(kg),時間為秒(s),由此還可得到其它的導出單位,它們一起組成了力學的國際單位制。 16、牛頓運動三定律(A和B) 1.慣性: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牛頓第一定律 2.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1.內容: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一致 2.表達式:F合=ma 牛頓第二定律 3.力的瞬時作用效果:一有力的作用,立即產生加速度 4.力的單位的定義: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就是1N牛頓運動定律 1.物體間相互作用的規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牛頓第三定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時產生、同時消失,作用在相互作用的兩物體上,性質相同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關系 1.已知運動情況確定物體的受力情況牛頓運動定律 2.已知受力情況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的應用 3.加速度是聯系運動和力關系的橋梁 平拋運動 1、水平方向速度V_x=V_o 2、豎直方向速度V_y=gt 3、水平方向位移S_x=V_ot 4、豎直方向位移S_y=gt2/2 5、運動時間t=(2S_y/g)1/2(通常又表示為(2h/g)1/2) 6、合速度V_t=(V_x2+V_y2)1/2=[V_o2+(gt)2]1/2 合速度方向與水平夾角β:tgβ=V_y/V_x=gt/V_o 7、合位移S=(S_x2+S_y2)1/2,位移方向與水平夾角α:tgα=S_y/S_x=gt/(2V_o) 注: (1)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加速度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成。 (2)運動時間由下落高度h(S_y)決定與水平拋出速度無關。 (3)θ與β的關系為tgβ=2tgα。 (4)在平拋運動中時間t是解題關鍵。 (5)曲線運動的物體必有加速度,當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2)勻速圓周運動 1、線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 5、周期與頻率T=1/f 6、角速度與線速度的關系V=ωR 7、角速度與轉速的關系ω=2πn(此處頻率與轉速意義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弧長(S):米(m)角度(Φ):弧度(rad)頻率(f):赫(Hz)周期(T):秒(s)轉速(n):r/s半徑(R):米(m)線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具體某個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還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垂直。 (2)做勻速度圓周運動的物體,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因此物體的動能保持不變,但動量不斷改變。 (3)萬有引力 1、開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軌道半徑T:周期K:常量(與行星質量無關) 2、萬有引力定律F=Gm_1m_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3、天體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體半徑(m) 4、衛星繞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 ω=(GM/R3)1/2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_1=(g地r地)1/2=7.9Km/sV_2=11.2Km/sV_3=16.7Km/s 6、地球同步衛星GMm/(R+h)2=m4π2(R+h)/T2 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 (1)天體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F心=F萬。 (2)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體的質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衛星只能運行于赤道上空,運行周期和地球自轉周期相同。 (4)衛星軌道半徑變小時,勢能變小、動能變大、速度變大、周期變小。 (5)地球衛星的環繞速度和最小發射速度均為7.9Km/S. 力的圖示 1.力的圖示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圖示畫法:選定標度(同一物體上標度應當統一),沿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開始按比例畫一線段,在線段末端標上箭頭。 3.力的示意圖: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為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稱為這個力的分力。 2.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力的替代,稱為力的合成與分解。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個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關系。 3.實驗:平行四邊形定則:P58 第四節力的合成與分解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如果用表示兩個共點力的線段為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兩個鄰邊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運算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合力的計算 1.方法:公式法,圖解法(平行四邊形/多邊形/△) 2.三角形定則:將兩個分力首尾相接,連接始末端的有向線段即表示它們的合力。 3.設F為F1、F2的合力,θ為F1、F2的夾角,則: F=√F12+F22+2F1F2cosθtanθ=F2sinθ/(F1+F2cosθ) 當兩分力垂直時,F=F12+F22,當兩分力大小相等時,F=2F1cos(θ/2) 4.1)|F1—F2|≤F≤|F1+F2| 2)隨F1、F2夾角的增大,合力F逐漸減小。 3)當兩個分力同向時θ=0,合力:F=F1+F2 4)當兩個分力反向時θ=180°,合力最小:F=|F1—F2| 5)當兩個分力垂直時θ=90°,F2=F12+F22 分力的計算 1.分解原則:力的實際效果/解題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順序:G→N→F→電磁力 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條有向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據不同,可以把力分為 ①按性質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變;②改變運動狀態.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叫物體的重心;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質量分布和形狀有關。質量均勻分布,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處。薄板類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注意: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另一個分力提供物體隨地球自轉所需的向心力,在兩極處重力等于萬有引力.由于重力遠大于向心力,一般情況下近似認為重力等于萬有引力. 3、彈力: (1)內容: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跟它接觸的且使其發生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2)條件:①接觸;②形變。但物體的形變不能超過彈性限度。 (3)彈力的方向和產生彈力的那個形變方向相反。(平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曲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過研究點的曲面的切面;點面接觸處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繩子產生的彈力的方向沿繩子所在的直線。) (4)大小: ①彈簧的彈力大小由F=kx計算,②一般情況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同時所受的其他力及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應結合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確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接觸面粗糙、有彈力作用、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觸面相切,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運動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還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說明:a、FN為接觸面間的彈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為滑動摩擦系數,只與接觸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 積大小、接觸面相對運動快慢以及正壓力FN無關。 ②靜摩擦:由物體的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求解,與正壓力無關. 大小范圍0 (fm為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有關) 靜摩擦力的具體數值可用以下方法來計算:一是根據平衡條件,二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過受力分析確定. (4)注意事項: a、摩擦力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也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反,還可以與運動方向成一定夾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負功,還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間相對運動的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d、靜止的物體可以受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運動的物體可以受靜摩擦力的作用。 易錯現象: 1.不會確定系統的重心位置 2.沒有掌握彈力、摩擦力有無的判定方法 3.靜摩擦力方向的確定錯誤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力的合成和分解 1、標量和矢量: (1)將物理量區分為矢量和標量體現了用分類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2)矢量和標量的根本區別在于它們遵從不同的運算法則:標量用代數法;矢量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 (3)同一直線上矢量的合成可轉為代數法,即規定某一方向為正方向,與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號代人,相反的用負號代人,然后求代數和,最后結果的正、負體現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雖也有正負之分,運算法則也一樣,但不能認為是矢量,最后結果的正負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勢能、電勢能、電勢等. 2、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合力與分力: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它產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而那幾個力叫做這個力的分力。 (2)共點力的合成: 1、共點力 幾個力如果都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上,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于同一點,這幾個力叫共點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幾個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①若和在同一條直線上 a.同向:合力方向與、的方向一致 b.反向:合力,方向與、這兩個力中較大的那個力向。 ②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平行四邊形定則: 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這兩個力的有向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它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則。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從平行四邊行法則。 (2)兩個力的合力范圍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兩個分力成直角時,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數。 注意事項: (1)力的合成與分解,體現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2)合成與分解是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種方法,用合力來代替幾個力時必須把合力與各分力脫鉤,即考慮合力則不能考慮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時只考慮分力,而不能同時考慮合力. (3)共點的兩個力合力的大小范圍是 |F1-F2|≤F合≤Fl+F2. (4)共點的三個力合力的最大值為三個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為零. (5)力的分解時要認準力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實際效果,按實際效果來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體上的所有力分解到兩個互相垂直的坐標軸上,分解最終往往是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總的合力). 易錯現象: 1.對含靜摩擦力的合成問題沒有掌握其可變特性 2.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確分解力 3.沒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1.α粒子散射試驗結果 大多數的α粒子不發生偏轉; 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 極少數α粒子出現大角度的偏轉(甚至反彈回來)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徑約10-10m(原子的核式結構) 3.光子的發射與吸收:原子發生定態躍遷時,要輻射(或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級躍遷} 4.原子核的組成: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A=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Z=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 5.天然放射現象:α射線(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線(高速運動的電子流)、γ射線(波長極短的電磁波)、α衰變與β衰變、半衰期(有半數以上的原子核發生了衰變所用的'時間)。γ射線是伴隨α射線和β射線產生的。 6.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E:能量(J),m:質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計算ΔE=Δmc2{當Δm的單位用kg時,ΔE的單位為J;當Δm用原子質量單位u時,算出的ΔE單位為uc2;1uc2=931.5MeV}。 1.在曲線運動中,質點在某一時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線上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2.物體做直線或曲線運動的條件: (已知當物體受到合外力F作用下,在F方向上便產生加速度a)(1)若F(或a)的方向與物體速度v的方向相同,則物體做直線運動;(2)若F(或a)的方向與物體速度v的方向不同,則物體做曲線運動。 3.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合外力的方向總是指向軌跡的凹的一邊。 4.平拋運動:將物體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拋出,不計空氣阻力,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運動。分運動: (1)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2)在豎直方向上物體的初速度為零,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 5.以拋點為坐標原點,水平方向為x軸(正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豎直方向為y軸,正方向向下. 6.速度 ①水平分速度: ②豎直分速度: ③t秒末的合速度 ④任意時刻的運動方向可用該點速度方向與x軸的正方向的夾角表示 7.勻速圓周運動:質點沿圓周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圓弧長度相同。 8.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線速度v:質點通過的弧長和通過該弧長所用時間的比值,即v=s/t,單位m/s;屬于瞬時速度,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方向為在圓周各點的.切線方向上 9.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非勻速曲線運動,因而線速度的方向在時刻改變 (2)角速度:ω=φ/t(φ指轉過的角度,轉一圈φ為),單位rad/s或1/s;對某一確定的勻速圓周運動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3)周期T,頻率:f=1/T (4)線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間的關系: 10.向心力:向心力就是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一個指向圓心的合力,向心力只改變運動物體的速度方向,不改變速度大小。 11.向心加速度:描述線速度變化快慢,方向與向心力的方向相同, 12.注意: (1)由于方向時刻在變,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瞬時加速度的方向不斷改變的變加速運動。 (2)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向心力方向總指向圓心,是一個變力。 (3)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13.離心運動: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在所受的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的情況下,就做逐漸遠離圓心的運動萬有引力定律及其應用 1.萬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適用條件:可作質點的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若是兩個均勻的球體,r應是兩球心間距.(物體的尺寸比兩物體的距離r小得多時,可以看成質點) 3.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中心天體質量M,天體半徑R,天體表面重力加速度g (1)萬有引力=向心力(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作圓周運動時) (2)重力=萬有引力 地面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高空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0.這表示力F對物體做正功。如人用力推車前進時,人的推力F對車做正功。 (3)當α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時,cosα例如,豎直向上拋出的球,在向上運動的過程中,重力對球做了-6J的功,可以說成球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說了“克服”,就不能再說做了負功 4.動能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表達式 5.重力勢能是標量,表達式 (1)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是相對于選取的參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計算重力勢能時,應該明確選取零勢面。 (2)重力勢能可正可負,在零勢面上方重力勢能為正值,在零勢面下方重力勢能為負值。 6.動能定理: W為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m為物體質量,v為末速度,為初速度解答思路: ①選取研究對象,明確它的運動過程。 ②分析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和各力做功情況,然后求各個外力做功的代數和。 ③明確物體在過程始末狀態的動能和。 ④列出動能定理的方程。 7.機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沒有任何外力做功。)解題思路: ①選取研究對象----物體系或物體 ②根據研究對象所經歷的物理過程,進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 ③恰當地選取參考平面,確定研究對象在過程的初、末態時的機械能。 ④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進行求解。 8.功率的表達式:,或者P=FV功率:描述力對物體做功快慢;是標量,有正負 9.額定功率指機器正常工作時的最大輸出功率,也就是機器銘牌上的標稱值。實際功率是指機器工作中實際輸出的功率。機器不一定都在額定功率下工作。實際功率總是小于或等于額定功率。 10、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耗散 研究靜摩擦力 1.當物體具有相對滑動趨勢時,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做靜摩擦,這時產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 2.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有一個限度,這個值叫靜摩擦力。 3.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4.靜摩擦力的大小由物體的.運動狀態以及外部受力情況決定,與正壓力無關,平衡時總與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fm=μ0?N(μ≤μ0) 6.靜摩擦有無的判斷:概念法(相對運動趨勢);二力平衡法;牛頓運動定律法;假設法(假設沒有靜摩擦)。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為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稱為這個力的分力。 2.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力的替代,稱為力的合成與分解。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個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關系。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如果用表示兩個共點力的線段為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兩個鄰邊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運算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自由落體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4.推論Vt^2=2gh 注:(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度直線運動規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豎直上拋 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10m/s2) 3.有用推論Vt^2–Vo^2=-2gS4.上升高度Hm=Vo^2/2g(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o/g(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力和力的圖示力定義: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單位:牛頓,簡稱牛(N)。力的圖示定義:可以用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它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頭)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所在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公式:G=mg重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重心定義:一個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的一點。質量均勻分布的物體,常稱均勻物體,中心的位置只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中心的位置除了跟物體的形狀有關,還跟物體內質量的`分布有關。四種基本相互作用萬有引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第二節彈力彈性形變和彈力形變定義: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彈性形變:物體在形變后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彈力定義: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的力的作用。彈性限度: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在內部所產生的抵抗外力的相互作用力不超過某一極限值時,若外力作用停止,其形變可全部消失而恢復原狀,這個極限值稱為“彈性限度”。產生彈力的物體是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指向形變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幾種彈力壓力和支持力拉力重力重力胡克定律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系,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形變消失,彈力隨之消失。公式:F=kxk彈簧的勁度系數,單位是牛頓每米(N/m)。第三節摩擦力摩擦力:連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滾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靜摩擦力定義:兩個物體之間只有相對運動趨勢,而沒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摩擦力。方向:沿著接觸面,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靜摩擦力的增大有個限度,最大值在數值上等于物體剛剛開始運動時的拉力。只要一個物體與另一物體間沒有產生相對于運動,靜摩擦力的大小就隨著前者所受的力的增大而增大,并與這個力保持大小。滑動摩擦力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滑動的時候,所受到的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方向:沿著接觸面,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的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公式:F=μFNμ動摩擦因數,它的數值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第四節力的合成合力:一個力,如果它產生的效果與幾個力共同作用時產生效果相同,那么這個力就叫做幾個力的合力。分力:如果一個力作用于某一物體,對物體運動產生的效果相當于另外的幾個力同時作用于該物體時產生的效果,則這幾個力就是原先那個作用力的分力。力的合成定義: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平行四邊形定則:兩個力合成時,以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為鄰邊做平行四邊形,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余弦定理:F=F1+F2+2F1F2cosθ共點力共點力一個物體受到幾個外力的作用,如果這幾個力有共同的作用點或者這幾個力的作用線交于一點,這幾個外力稱為共點力。既不作用在同一點上,延長線也不交于一點的一組力。222非共點力第五節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定義:求一個力的分力的過程。矢量相加的法則三角形定則矢量把兩個矢量首尾相接從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時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的物理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求和時按照算術法則相加的物理量。標量 1、定義:直接接觸的物體間由于發生_性形變(即是相互擠壓)而產生的力、 2、產生條件:直接接觸,有_性形變。 3、方向:_力的方向與施力物體的形變方向相反(與形變恢復方向相同),作用在迫使物體發生形變的物體上。_力是法向力,力垂直于兩物體的接觸面。具體說來:(_力方向的判斷方法) (1)_簧兩端的_力方向,與_簧中心軸線重合,指向_簧恢復原狀的方向。其_力可為拉力,可為壓力;對_簧秤只為拉力。 (2)輕繩對物體的_力方向,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即只為拉力。 (3)點與面接觸時_力的方向,過接觸點垂直于接觸面(或接觸面的切線方向)而指向受力物體。 (4)面與面接觸時_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觸面而指向受力物體。 (5)球與面接觸時_力的方向,在接觸點與球心的連線上而指向受力物體。 (6)球與球相接觸的_力方向,沿半徑方向,垂直于過接觸點的公切面而指向受力物體。 (7)輕桿的'_力方向可能沿桿也可能不沿桿,桿可提供拉力也可提供壓力,這一點跟繩是不同的。 (8)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利用平行條件或動力學規律判斷、 說明: ①壓力、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接觸面(若是曲面則垂直過接觸點的切面)指向被壓或被支持的物體。 ②繩的拉力方向總是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③桿既可產生拉力,也可產生壓力,而且能產生不同方向的力。這是桿的受力特點。 桿一端受的_力方向不一定沿桿的方向。 一、時刻與時間間隔的關系 時間間隔能展示運動的一個過程,時刻只能顯示運動的一個瞬間。對一些關于時間間隔和時刻的表述,能夠正確理解。例如:第3s末、3s時、第4s初……均為時刻;3s內、第3s、第2s至第3s內……均為時間間隔。區別:時刻在時間軸上表示一點,時間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一段。 二、路程與位移的關系 位移表示位置變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況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三、運動圖像的含義和應用 由于圖象能直觀地表示出物理過程和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解題的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在運動學中,經常用到的`有x-t圖象和v—t圖象。 1.理解圖象的含義:(1)x-t圖象是描述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律。(2)v—t圖象是描述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2.了解圖象斜率的含義:(1)x-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速度。(2)v—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1、動力學的兩類基本問題: (1)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基本解題思路是: ①根據受力情況,利用牛頓第二定律求出物體的加速度 ②根據題意,選擇恰當的運動學公式求解相關的速度、位移等 (2)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推斷或求出物體所受的未知力.基本解題思路是: ①根據運動情況,利用運動學公式求出物體的加速度 ②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確定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從而求出未知力 (3)注意點: ①運用牛頓定律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對物體進行受力情況分析和運動情況分析,要善于畫出物體受力圖和運動草圖.不論是哪類問題,都應抓住力與運動的關系是通過加速度這座橋梁聯系起來的這一關鍵 ②對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受力情況發生變化,要分段進行分析,每一段根據其初速度和合外力來確定其運動情況;某一個力變化后,有時會影響其他力,如彈力變化后,滑動摩擦力也隨之變化 2、關于超重和失重: 在平衡狀態時,物體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當物體在豎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時,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就不等于物體的重力。當物體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時,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大于物體的重力,這種現象叫超重現象。 當物體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時,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小于物體的重力,這種現象叫失重現象。對其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1)當物體處于超重和失重狀態時,物體的重力并沒有變化 (2)物體是否處于超重狀態或失重狀態,不在于物體向上運動還是向下運動,即不取決于速度方向,而是取決于加速度方向 (3)當物體處于完全失重狀態(a=g)時,平常一切由重力產生的物理現象都會完全消失,如單擺停擺、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體不再受浮力、液體柱不再產生向下的壓強等 易錯現象: (1)當外力發生變化時,若引起兩物體間的彈力變化,則兩物體間的滑動摩擦力一定發生變化,往往有些同學解題時仍誤認為滑動摩擦力不變。 (2)些同學在解比較復雜的問題時不認真審清題意,不注意題目條件的變化,不能正確分析物理過程,導致解題錯誤。 (3)一些同學對超重、失重的概念理解不清,誤認為超重就是物體的重力增加啦,失重就是物體的重力減少了。 高一物理怎么學才能學好? 學習物理非常注重過程,一個認知、理解、運用的過程。 1.認知:利用身邊的事物或現象甚至是老師敘述的一些例子來幫助自己去充分認識它,對它產生興趣。 2.理解:用理解的方式去記憶公式、定理、試驗等等。可以用形象思維等等巧妙的方法去理解和記憶。例如,什么是真空,可以這樣去理解:真空就是真的空了,什么都沒有了。 3.運用:一類是來應付考試,另一類則是來解釋身邊得一些物理現象。 所以,在學習時,首先,不要有懼怕的心理,因為你前一段沒學好的經歷可能會暗示你什么,這可能會導致你惡性循環。努力告訴自己“我能行!!!”其實心理暗示很有用哦!不過,為了給自己增加底氣,最好還是做好預習工作,做到心里有數。 其次,上課要緊跟老師的思路,適當地記些筆記,記一些書本上沒有明確闡明的甚至是遺漏的以及自己容易出錯的知識點。課下抽時間多練一練,別以任何理由來推托,從而放棄了練習的最佳時期,最后只能導致悲劇的發生。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做好及時總結。例如,上次考試的卷子發下來了,雖然認真訂正過了,但還要想想為什么會錯?正確答案是怎么算出來的?如果下次再考到還會錯嗎?等等。 我想,通過這些學習方法,一定能學好物理的。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07-12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08-16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07-27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1-03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2-18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大全03-19 高一物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1-03 【薦】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1-14 高一物理必考知識點總結06-25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3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4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5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6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7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8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9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0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1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2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3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4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