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中生物知識點歸納總結

時間:2024-08-12 10:54:49 禧雯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生物知識點歸納總結

  高中生物學起來難不難還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人能力和思維上的不同在學習生物方面也是有所差別的,不過大體上高中生物學起來相比化學和物理還是會比較簡單的,小編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中生物知識點歸納總結,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知識點歸納總結

  必修一

  第一章 走近細胞

  第一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相關概念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征:

 、賯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趦H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芙Y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ˋ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第二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一、細胞種類:

  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 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 英國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設計與制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 荷蘭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第二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

  3、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4、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相關概念:

  1、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2、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3、肽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4、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5、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6、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 — C H —COOH)

  三、 氨基酸結構的特點:

  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1、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

  5、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六、有關計算:

  1、肽鍵數 = 脫去水分子數 = 氨基酸數目-肽鏈數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 = 肽鏈數

  第三節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1、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 ;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第四節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相關概念:

  1、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2、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二、糖類的比較:

  三、脂質的比較:

  第五節 細胞中的無機物

  一、有關水的知識要點

  二、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功能:

  1、構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蛋白等

  2、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

  3、維持酸堿平衡,調節滲透壓.

  第三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1、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2、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3、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第二節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相關概念:

  1、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2、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3、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八大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于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里),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接而成的網狀物,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

  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瘜W成分:有機酸、生物堿、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并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節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

  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一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水分子(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作用。

  二、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兩側有濃度差

  四、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第二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細胞膜結構: 磷脂 蛋白質 糖類

  二、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三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相關概念:

  1、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2、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要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3、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二、 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比較:

  三、離子和小分子物質主要以被動運輸(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出細胞;大分子和顆粒物質進出細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五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一節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相關概念:

  1、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2、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的許多化學反應。

  3、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一類有機物。

  4、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發現:

  1、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4、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質:

  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合成酶的場所主要是核糖體,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數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

  2、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3、酶需要較溫和的作用條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

  第二節 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ATP的結構簡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結構簡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高能磷酸鍵,-代表普通化學鍵。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鍵中儲存著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稱為高能化合物。這種高能化合物化學性質不穩定,在水解時,由于高能磷酸鍵的斷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與ADP的轉化:

  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一、相關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細胞呼吸):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過程。根據是否有氧參與,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過程。

  3、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4、發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無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無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或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過程(主要在線粒體中進行):

  五、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六、影響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溫度:溫度通過影響細胞內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的活性來影響細胞的呼吸作用。

  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細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低,細胞呼吸越弱;溫度越高,細胞呼吸越強。

  2、氧氣:氧氣充足,則無氧呼吸將受抑制;氧氣不足,則有氧呼吸將會減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來說,細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將增強.但陸生植物根部如長時間受水浸沒,根部缺氧,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過多酒精,可使根部細胞壞死。

  4、CO2:環境CO2濃度提高,將抑制細胞呼吸,可用此原理來貯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產上的應用:

  1、作物栽培時,要有適當措施保證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糧油種子貯藏時,要風干、降溫,降低氧氣含量,則能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鮮時,要低溫或降低氧氣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抑制呼吸作用。

  第四節 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一、相關概念:

  1、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二、光合色素(在類囊體的薄膜上):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1、1648年海爾蒙脫(比利時),把一棵2.3kg的柳樹苗種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澆灌而不供給任何其他物質,5年后柳樹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減輕了57g。指出:植物的物質積累來自水

  2、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發現,將點燃的蠟燭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蠟燭不容易熄滅。將小鼠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內,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3、1785年,由于空氣組成的發現,人們明確了綠葉在光下放出的氣體是氧氣,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年,德國科學家梅耶指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4、1864年,德國科學家把綠葉放在暗處理的綠色葉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

  5、1880年,德國科學家思吉爾曼用水綿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證明: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氧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

  6、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釋放的是18O2;第二組提供H2O和C18O,釋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來水。

  四、葉綠體的功能:

  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在類囊體的薄膜上分布著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類囊體的薄膜上和葉綠體的基質中含有許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1、光照強度:在一定范圍內,光合速率隨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加快,超過光飽合點,光合速率反而會下降。

  2、溫度:溫度可影響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濃度:在一定范圍內,光合速率隨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而加快,達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時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應用:

  1、適當提高光照強度;

  2、延長光合作用的時間;

  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積——合理密植,間作套種;

  4、溫室大棚用無色透明玻璃;

  5、溫室栽培植物時,白天適當提高溫度,晚上適當降溫;

  6、溫室栽培多施有機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濃度;

  七、光合作用的過程:

  第6章 細胞的生命歷程

  第1節 細胞的增殖

  一、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期的主要特點:

  1、分裂間期

  特點:完成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結果:每個染色體都形成兩個姐妹染色單體,呈染色質形態。

  2、前期

  特點:①出現染色體、出現紡錘體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體特點:①染色體散亂地分布在細胞中心附近②每個染色體都有兩條姐妹染色單體。

  3、中期

  特點:①所有染色體的著絲點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最清晰;

  染色體特點:染色體的形態比較固定,數目比較清晰。故中期是進行染色體觀察及計數的最佳時機。

  4.后期

  特點:①著絲點一分為二,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并分別向兩極移動。②紡錘絲牽引著子染色體分別向細胞的兩極移動,這時細胞核內的全部染色體就平均分配到了細胞兩極

  染色體特點:染色單體消失,染色體數目加倍。

  5.末期

  特點:①染色體變成染色質,紡錘體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現。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現細胞板,并擴展成分隔兩個子細胞的細胞壁。

  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中期:形定數晰赤道齊;

  后期:點裂數加均兩極;末期:膜仁重現失兩體。

  二、植物與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的比較

  相同點:

  1、都有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個階段。

  2、分裂產生的兩個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和組成完全相同且與母細胞完全相同。染色體在各期的變化也完全相同。

  3、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分子數目的變化規律,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完全相同。

  不同點:

  1、植物細胞:前期紡錘體的來源,由兩極發出的紡錘絲直接產生,由中心體周圍產生的星射線形成。

  2、動物細胞:末期細胞質的分裂,細胞中部出現細胞板形成新細胞壁將細胞隔開。細胞中部的細胞膜向內凹陷使細胞縊裂。

  三、有絲分裂的意義:

  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后,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從而保持生物的親代和子代之間的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六、無絲分裂:

  特點:在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錘絲和染色體的變化。

  第二節 細胞的分化

  一、細胞的分化

  1、概念: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2、過程:受精卵,增殖為多細胞,分化為組織、器官、系統發育為生物體。

  3、特點:持久性、穩定不可逆轉性

  二、細胞全能性:

  1、體細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體細胞一般是通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一般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

  2、植物細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蘿卜跟根組織的細胞可以發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動物細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說,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細胞核仍然保持著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菏芫>生殖細胞>體細胞

  第三節 細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細胞的衰老

  1、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①單細胞生物體,細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的衰老或死亡,

 、诙嗉毎矬w,個體衰老的過程就是組成個體的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

  2、衰老細胞的主要特征:

 、僭谒ダ系募毎麅人郑

 、谒ダ系募毎麅扔行┟傅幕钚裕

 、奂毎麅鹊臅S著細胞的衰老而逐漸積累;

 、芩ダ系募毎麅人俣葴p慢;細胞核體積增大、固縮、染色加深;

 、 通透性功能改變,使物質運輸功能降。

  3、細胞衰老的原因:

 、僮杂苫鶎W說②端粒學說

  二、細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

  由于細胞凋亡受到嚴格的由遺傳機制決定的程序性調控,所以也常常被稱為細胞編程性死亡。

  2、意義:完成正常發育,維持內部環境的穩,抵御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

  3、與細胞壞死的區別:細胞壞死是在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下,由于細胞正常代謝活動受損或中斷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死亡。

  細胞凋亡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

  必修二

  一、遺傳的基本規律

  1.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并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3.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存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表現型=基因型+環境條件。

  4.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范圍內,有n對等位基因的個體產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種。

  二、細胞增殖

  1.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2.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4.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5.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對于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每種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基因的本質

  1.DNA的化學結構:

 、貲NA是高分子化合物: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

 、诮M成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每個脫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組成:一個脫氧核糖、一個含氮堿基和一個磷酸;

 、蹣嫵蒁NA的脫氧核苷酸有四種。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種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

  (A)脫氧核苷酸;鳥嘌呤

  (G)脫氧核苷酸;胞嘧啶

  (C)脫氧核苷酸;胸腺嘧啶

  (T)脫氧核苷酸;

  組成四種脫氧核苷酸的脫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樣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種含氮堿基:ATGC;

 、蹹NA是由四種不同的脫氧核苷酸為單位,聚合而成的脫氧核苷酸鏈。

  2.DNA的雙螺旋結構:DNA的雙螺旋結構,脫氧核糖與磷酸相間排列在外側,形成兩條主鏈(反向平行),構成DNA的基本骨架。兩條主鏈之間的橫檔是堿基對,排列在內側。相對應的兩個堿基通過氫鍵連結形成堿基對,DNA一條鏈上的堿基排列順序確定了,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另一條鏈的堿基排列順序也就確定了。

  3.DNA的特性:

 、俜定性:DNA分子兩條長鏈上的脫氧核糖與磷酸交替排列的順序和兩條鏈之間堿基互補配對的方式是穩定不變的,從而導致DNA分子的穩定性;

 、诙鄻有裕篋NA中的堿基對的排列順序是千變萬化的。堿基對的排列方式:4n(n為堿基對的數目);

  ③特異性:每個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堿基排列順序,這種特定的堿基排列順序就構成了DNA分子自身嚴格的特異性。

  4.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在堿基含量計算中的應用:

  ①在雙鏈DNA分子中,不互補的兩堿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個分子堿基總量的50%;

 、谠陔p鏈DNA分子中,一條鏈中的嘌呤之和與嘧啶之和的比值與其互補鏈中相應的比值互為倒數;

 、墼陔p鏈DNA分子中,一條鏈中的不互補的兩堿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與其在互補鏈中的比值和在整個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樣的。

  5.DNA的復制:

  ①時期: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

 、趫鏊褐饕诩毎酥;

 、蹢l件:a、模板:親代DNA的兩條母鏈;b、原料:四種脫氧核苷酸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種,DNA復制都無法進行;

  ④過程:

  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細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兩條扭成螺旋的雙鏈解開,這個過程稱為解旋;

  b、合成子鏈:然后,以解開的每段鏈(母鏈)為模板,以周圍環境中的脫氧核苷酸為原料,在有關酶的作用下,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與母鏈互補的子鏈。隨的解旋過程的進行,新合成的子鏈不斷地延長,同時每條子鏈與其對應的母鏈互相盤繞成螺旋結構,

  c、形成新的DNA分子;

  ⑤特點:邊解旋邊復制,半保留復制。

 、藿Y果:一個DNA分子復制一次形成兩個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咭饬x:使親代的遺傳信息傳給子代,從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連續性;

  ⑧準確復制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夠自我復制,一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雙螺旋結構,能為復制提供模板;二是因為它的堿基互補配對能力,能夠使復制準確無誤。

  6.DNA復制的計算規律:每次復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條鏈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個DNA分子復制n次則形成2n個DNA,但含有最初母鏈的DNA分子有2個,可形成2ⅹ2n條脫氧核苷酸鏈,含有最初脫氧核苷酸鏈的有2條。子代DNA和親代DNA相同,假設x為所求脫氧核苷酸在母鏈的數量,形成新的DNA所需要游離的脫氧核苷酸數為子代DNA中所求脫氧核苷酸總數2nx減去所求脫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鏈的數量x。

  7.核酸種類的判斷:首先根據有T無U,來確定該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雙鏈DNA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A=T,G=C,單鏈DNA不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來確定是雙鏈DNA還是單鏈DNA。

  四、染色體變異

  1.染色體組的概念及特點:

 、儆珊献影l育來的個體,細胞中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就叫幾倍體;

 、诙膳渥又苯影l育來的,不管含有幾個染色組,都只能叫單倍體。

  2.染色體組數目的判斷:

 、偌毎型N形態的染色體有幾條,細胞內就含有幾個染色體組;

  ②根據基因型判斷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根據細胞的基因型確定控制每一性狀的基因出現的次數,該次數就等于染色體組數;

 、鄹鶕旧w數目和染色體形態數確定染色體數目。染色體組數=細胞內染色體數目/染色體形態數。

  五、人類遺傳病

  1.判斷順序及方法

 、倥袛嗍秋@性還是隱性遺傳病方法:看患者總數,如果患者很多連續每代都有即為顯性遺傳。如果患者數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個別有患者即為隱性遺傳。(無中生有為隱性,有中生無為顯性)

  ②先判斷是常染色體遺傳病還是X染色體遺傳病。方法:看患者性別數量,如果男女患者數量基本相同即為常染色體遺傳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數量明顯不等即為X染色體遺傳病。(特別:如果男患者數量遠多于女患者即判斷為X染色體隱性遺傳。反之,顯性)

  2.常見單基因遺傳病分類

 、侔閄染色體隱性遺傳。杭t綠色盲、血友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假肥大型)。

  發病特點: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患者將至病基因通過女兒傳給他的外孫(交叉遺傳)

 、诎閄染色體顯性遺傳。嚎咕S生素D性佝僂病。

  發病特點: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③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多指、并指、軟骨發育不全發病特點:患者多,多代連續得病。

  ④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白化病、先天聾啞、苯丙酮尿癥發病特點:患者少,個別代有患者,一般不連續。遇常染色體類型,只推測基因,而與X、Y無關

  3.多基因遺傳。捍搅、無腦兒、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糖尿病。

  4.染色體異常。21三體(患者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性腺發育不良癥(患者缺少一條X染色體)。

  5.優生措施:①禁止近親結婚。(直系血親與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②進行遺傳咨詢,體檢、對將來患病分析;③提倡“適齡生育”;④產前診斷。

  六、生物必修二易錯知識點

  1、生物體沒有顯現出來的性狀稱隱性性狀

  隱性性狀是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所得子 一 代中沒有顯現出來的那個親本的性狀,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沒有顯現出來的性狀。

  2、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中,雙親只具有一對相對性狀

  不是“雙親只具有一對相對性狀”,而是研究者“只關注了一對相對性狀”。

  不存在只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生物。

  3、雜合子自交后代沒有純合子

  理論上,具有一對等位基因的雜合子,自交的后代中有一半是純合子。

  4、純合子雜交后代一定是純合子

  相同的純合子雜交后代是純合子;不同的純合子雜交后代是雜合子。

  5、基因在子代體細胞中出現的機會相等

  基因包括核基因和質基因兩類,對于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核基因在子代體細胞中出現的機會相等; 質基因在子代體細胞中出現的機會是不相等的。

  6、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具有相同的細胞學基礎

  二者的細胞學基礎不同; 前者是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后者是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7、基因型相同,表現型一定相同

  基因型相同,表現型也可能不同。原因是環境條件不同。

  8、表現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表現型相同,基因型可以不同。如,在完全顯性時,含有相同顯性基因的個體。

  9、基因型不同,表現型一定不同

  基因型不同,表現型完全可能相同。如,在完全顯性時,含有相同顯性基因的個體;蛐筒煌,表現型可以不同。如,在完全顯性時,隱性純合子與含有顯性基因的個體。

  10、表現型不同,基因型一定不同

  表現型不同,基因型也可能相同,原因是環境條件不同。

  11、所有的生物都可以進行減數分裂

  只有能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可能進行減數分裂。

  12、細胞連續分裂兩次,一定是發生了減數分裂

  若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連續分裂兩次,那么,發生的一定是減數分裂;

  若細胞連續分裂兩次,染色體也復制了兩次,那么,發生的只能是有絲分裂。

  13、體細胞能進行減數分裂

  體細胞不能進行減數分裂,成熟的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能進行減數分裂。

  14、生殖細胞能進行減數分裂

  生殖細胞不能進行減數分裂。

  15、減數分裂產生的子細胞就是成熟的生殖細胞

  減數分裂產生的子細胞,還需要進一步發育才能成為生殖細胞。

  16、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都能兩兩配對

  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只有同源染色體才能兩兩配對。

  17、只有進行減數分裂的細胞中才有同源染色體

  能進行減數分裂的生物,其體細胞中也有同源染色體。

  18、體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生殖細胞中有同源染色體

  對于多細胞生物而言,體細胞中只有一個染色體組的單倍體的體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除此之外,體細胞中都是具有同源染色體的;二倍體生物的生殖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多倍體生物的生殖細胞中理論上存在的同源染色體。

  必修三

  第一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1、體液:體內含有的大量以水為基礎的物體。

  2、體液之間關系: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堿度、溫度。

  6、血漿中酸堿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 緩沖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

  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

  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平衡中。

  9、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

  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第二章 動物人體生命活動調節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有神經節)→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還包括肌肉和腺體)

  神經纖維上 雙向傳導 靜息時外正內負

  靜息電位 → 刺激 → 動作電位→ 電位差→局部電流

  2、人體的神經中樞: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調節中樞、生物的節律行為

  腦干:呼吸中樞

  小腦: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大腦: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

  脊髓:調節機體活動的低級中樞

  3、大腦的高級功能:除了對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大腦S區受損會得運動性失語癥:患者可以看懂文字、聽懂別人說話、但自己不會講話(S區→說,H區→聽,W區→寫,V區→看)

  4、激素調節: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調節,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體液調節是指某些化學物質(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過細胞外液(如血漿、組織液、淋巴等)的傳送對人和動物體的生理活動所進行的調節。

  5、人體正常血糖濃度:0.8—1.2g/L

  低于這個濃度:低血糖癥 。

  高于這個濃度:高血糖癥、嚴重時出現糖尿病。

  6、血糖的來源:①食物中的糖類的消化吸收 ; ②肝糖原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質的轉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為CO2、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轉化為脂肪、某些氨基酸

  7、血糖平衡的調節(蛋白質類激素不能口服:胰島素)

  8、體溫調節

  寒冷刺激→下丘腦→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垂體→促甲狀腺激素→甲狀腺→甲狀腺激素→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

  甲狀腺激素(可口服)分泌過多又會反過來抑制下丘腦和垂體的作用,這就是反饋調節。

  人體寒冷時機體也會發生變化:全身發抖(骨骼肌收縮)、起雞皮疙的(毛細血管收縮)

  9、激素(有機分子,信息分子)調節的特點:微量和高效、通過體液(通過血液)運輸、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細胞(發揮作用后失活)。

  10、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區別(復雜的生理過程需要神經和體液共同作用)

  11、水鹽平衡調節

  12、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1)不少內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

 。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例如:

  甲狀腺激素成年人分泌過多:甲亢;

  嬰兒時期分泌過少:呆小癥;

  缺碘:甲狀腺腫大(大脖子病)。

  下丘腦:內分泌中樞

  (1)內環境穩態中樞(滲透壓,體溫,血糖)

 。2)雙重調節

  13、免疫系統的功能:防衛功能、監控和清除功能

  14、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如細菌、病毒、人體中壞死的細胞、組織)

  抗體:專門抗擊抗原的蛋白質(化學本質為球蛋白)

  15、免疫分為:體液免疫(主要是B細胞起作用)、細胞免疫(主要是T細胞起作用)

  16、體液免疫過程:(抗原沒有進入細胞)

  記憶B細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對這種抗原的記憶,當再接觸這種抗原時,能迅速增殖和分化,產生漿細胞從而產生抗體。抗體與抗原結合產生細胞集團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17、細胞免疫(抗原進入細胞)

  效應T細胞作用:使靶細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會被吞噬細胞吞噬。

  18、過敏反應的特點: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也不會引起組織嚴重損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和遺傳傾向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調節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彎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產生生長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原因:

 。1)橫向運輸(只發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單側光刺激下生長素由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運輸

 。2)縱向運輸(極性運輸):從形態學上端運到下端,不能倒運

 。3)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于向光一側(生長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生長素(溫特,瓊脂實驗):吲哚乙酸(IAA)

  3、植物激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4、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在植物體中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

  生長素的分布:植物體的各個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對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分。

  5、植物體各個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莖

  6、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況下: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7、生長素的應用:

  無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適宜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涂抹柱頭。

  頂端優勢:頂端產生的生長素大量運輸給側芽抑制側芽的生長。去除頂端優勢就是去除頂芽。

  用低濃度生長素浸泡扦插的枝條下部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

  麥田除草是高濃度抑制雜草生長。

  第四章 種群和群落

  1、種群密度的測量方法:樣方法(植物和運動能力較弱的動物)、標志重捕法(運動能力強的動物)

  2、種群: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的總稱。

  群落: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所有生物種群的集合。

  生態系統: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與無機環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3、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

 。1) “ J”型增長曲線條件: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

 。2)“ S”型增長曲線 條件: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

  4、K值(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的最大數量,選擇在K/2時捕撈資源,在K/2之前進行蟲害殺滅(降低環境容納量)

  5、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6、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1、生態系統的功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構成。

  2、生態系統總能量來源:生產者固定太陽能的總量。

  生態系統某一營養級(營養級≥2)能量來源:上一營養級。

  能量去處: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傳給下一營養級。

  3、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10%~20%。

  4、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1)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

  5、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之間的異同:

  不同點:在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循環性)中,物質是被循環利用的;能量在流經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向流動的,而不是循環流動。

  聯系:

 。1)兩者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

 。3)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

  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

  6、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種類: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孔雀開屏、蜜蜂跳舞、求偶)

  7、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1)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傳遞;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

  信息的傳遞。

 。2)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1)提高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

 。2)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8、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但這種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穩定性: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保持原狀

  9、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越高,恢復力穩定性越差

  10、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方法:

 。1)控制對生態系統干擾的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投入,保證生態系統的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第六章 生態環境的保護

  1、生態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

  2、生物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3、

  4、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易地保護(動物園)

  5、全球問題: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

  高中生物知識點歸納總結

  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生物的基本特征

 。ㄒ唬┚哂泄餐奈镔|基礎和結構基礎。共同的物質組成:蛋白質和核酸結構基礎:細胞結構(除病毒外)

 。ǘ┒加行玛惔x。

  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要發生物質和能量交換。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生物區別于非生物最本質的特征。

 。ㄈ┒加袘ば。

  植物的根: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植物的莖:向光性、背地性動物:躲避有害刺激、趨向有利刺激

 。ㄋ模┒加猩L、發育和生殖。生長的原因: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

  生長的表現:細胞數目的增多和細胞體積的長大個體發育的起點:受精卵生殖的目的:延續種族

 。ㄎ澹┒加羞z傳和變異的特性。

  遺傳:“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維持種族的穩定

  變異:“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有利于生物的進化

 。┒寄苓m應和影響一定的環境(如:地衣)。

  生物科學的發展

 。ㄒ唬┟枋鲂陨飳W階段:

  1.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動物學家施旺提出細胞學說。

  2.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

  (二)實驗生物學階段:

  1900年,孟德爾遺傳規律重新提出標志著實驗生物學階段的開始

 。ㄈ┓肿由飳W階段:

  1.1944年,美國生物學家艾弗里首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2.1953年,美國沃森,英國克里克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標志著分子生物學階段的開始)四、當代生物的發展方向

  微觀方向:從細胞學水平發展到分子水平

  宏觀方向:生態學的發展解決全球性的環境和資源問題

  生物知識點歸納

  1、原生質:指細胞內有生命的物質,包括細胞質、細胞核和細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細胞壁,其主要成分為核酸和蛋白質。如:一個植物細胞就不是一團原生質。

  2、結合水:與細胞內其它物質相結合,是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動,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參與生化反應,運送營養物質和新陳代謝的廢物。

  8、無機鹽:多數以離子狀態存在,細胞中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如鐵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維持酸堿平衡,調節滲透壓。

  9、糖類有單糖、二糖和多糖之分。

  a、單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動、植物細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脫氧核糖。

  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植物細胞中有蔗糖、麥芽糖,動物細胞中有乳糖。

  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植物細胞中有淀粉和纖維素(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動物細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11、脂類包括:

  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生物體內主要儲存能量的物質,維持體溫恒定。)

  b、類脂(構成細胞膜、線立體膜、葉綠體膜等膜結構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等,具有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和生殖過程的作用。)

  12、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鍵(-NH-CO-)。

  14、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15、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有幾個氨基酸叫幾肽。

  16、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17、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決定20種氨基酸的密碼子有61種。氨基酸在結構上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18、核酸:最初是從細胞核中提取出來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遺傳信息的載體,核酸是一切生物體(包括病毒)的遺傳物質,對于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9、脫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類,主要存在于細胞核內,是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此外,在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有少量DNA。

  20、核糖核酸:另一類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簡稱RNA。

  2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細 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22、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對光→低倍物鏡觀察→移動視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鏡觀察:①只能調節細準焦螺旋;②調節大光圈、凹面鏡

  23、細胞種類: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注、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佟⒃思毎杭毎^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 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 高三;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邸⒃松铮河稍思毎麡嫵傻纳。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于原核生物。

  ④、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補: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主要特征:

 、佟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邸I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4、藍藻是原核生物,自養生物

  5、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統一性體現在二者均有細胞膜和細胞質

  6、虎克既是細胞的發現者也是細胞的命名者;細胞學說建立者是施萊登和施旺,細胞學說內容:1、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 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產生。細胞學說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充滿耐人尋味的曲折

  7、組成細胞(生物界)和無機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含量不同

  8、組成細胞的元素

  ①大量無素:C、H、O、N、P、S、K、Ca、Mg②微量無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細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為C,鮮重中含最最多元素為O

  統一性:構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是生物所特有的。

【高中生物知識點歸納總結】相關文章:

代詞知識點的歸納總結03-23

初中幾何知識點總結歸納05-14

初中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06-09

中考物理知識點歸納總結11-07

科學知識點歸納總結07-08

語文《背影》知識點總結歸納11-02

語文知識點歸納03-04

《觀潮》知識點歸納03-25

《勸學》知識點歸納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