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精選12篇)
演講稿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演講稿在我們的視野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你所見過的演講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 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你們知道冬至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節,大部分地方習慣吃餃子,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還有,你們知道“冬至”這天為什么要吃餃子嗎?為什么不吃餃子會凍耳朵嗎?不知道吧。嘿,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這里面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吃“捏凍耳朵”。“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寒風刺骨。他看見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他的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煮,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樣子,再放進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祛寒嬌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呀,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這便是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的原因了。
冬至這一天吃餃子,還是為了不忘“醫圣”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現在大家知道冬至的來歷了吧!
謝謝大家!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 2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上午好!
再過幾天就是傳統的冬至日了。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冬至日,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在這一天朝廷上下放假,邊塞軍隊整修,人們互相拜問,以美食互贈。《周禮春官》曾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我國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到了,我們又大了一歲。多了一歲,是否應多些成熟,多了一歲,是否應多些責任。從小處上講,我們身上背負著整個家庭的希望,從大處上講,我們背負的是整個民族的未來。當我們面對如山的`功課,徘徊在無盡的黑暗中時,想想我們不是一個人在奮斗,我們的身后,有永遠支持我們的家長,關心我們的老師,我們有什么理由猶豫在成功的大門舉步不前呢?
新的一年開始了,讓我們邁向陽光,唱響我們青春的贊歌!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 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冬至。
北風吹著,但是我們不覺得冷,心里暖洋洋的,因為冬至日快要來了。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冬至日還被人們稱為“安身靜體”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會互贈好禮,相互拜訪,將拋開所有的煩惱,快快樂樂的過完這一天。而現在,我們又將迎來了冬至,家家戶戶準備了餃子混沌,羊肉湯,人們相信吃了這些食物后,他們整個冬天都不會感到冷了,耳朵也不會凍了。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人們最重視的節日,我們要將中華民族的文化延續下去。過完冬至,意味著人們的年齡將大一歲,在我的'眼里,冬至就成了一個成長日,在這一天,我們要反思自己的過去,思考我們的未來。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未來靠我們,所以我們必須勇敢的擔起這一職責。對我們來說,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追求進步,才能真正成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做起,熱愛我們的祖國,樹立遠大的目標,熱愛家庭,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磨練自己,讓我們從身邊的每一點小事做起,我們必將成為一個自強不息,具有遠大理想、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接班人。
最后,在這美好的冬至日,在這美好的成長日里,我給大家送上我最真摯的祝福,祝愿老師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祝愿同學們開開心心,取得好成績,祝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 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回歸傳統節,感受冬至日》
陽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歸線上,北半球開始進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是的,明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冬至節在我國有兩千年的歷史。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據記載,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
如今過了兩千多年,在這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發著不可抗拒的`魅力。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吃湯圓是過冬至的傳統習俗,冬至的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更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但如今,不少同學只記得萬圣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卻忘了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國學大師文懷沙說,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氣”,畢竟“樹的影子拉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中華文明養育了我們五千年,歷史的印記早已烙在每個炎黃子孫的生命里。當我們我們的同學在玩著圣誕節的玩偶,準備圣誕卡片的時候,我們是否想起活字印刷術,道德經,還有那汨羅江畔的身影?
走在校園的小路上,感受著冬至的氣息。我醉心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氛圍,更熱切地盼望每個中國人都能謹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以上就是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內容,謝謝大家的傾聽!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 5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們:
大家好!
冬至是個團圓的節日,俗話說得好,冬至大如年就是說冬至能夠和過年比較,冬至夜是一年當中晚上最長的一夜,民間傳說:有錢人吃一晚上,沒錢人凍一晚上。
今日晚上我去外婆家過冬至夜,品嘗了象征團圓的湯圓,還有爺爺買來的冬釀酒,上頭飄著朵朵桂花香。
今日真是其樂無窮呀!
今日爺爺奶奶準備的食物和平常不一樣,全是美味佳肴。面對著這一道道的美食,我不禁口水直流。還沒開飯時,我的肚子就一直在打鼓,好像在說:我快等不及了!我們在吃飯時,喝了許多冬釀酒。冬釀酒不像白酒那樣濃,它入口香甜,還有股淡淡的.桂花香味。飯后,我們的肚子都像個大皮球。
啊!冬至,你讓我怎樣也忘不了!
冬至夜,是吃貨的節日;是團聚的節日;也是歡樂的節日。
謝謝大家!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 6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嚴冬在春風中消退,歲月在奮斗中遠去,不知不覺中又是一年清明節來到了。今天,大家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這里,緬懷革命先烈。
曾記得多少烈士為我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惜自己的.生命為我們開拓了一片廣闊的天空,讓我們無憂無慮地自由飛翔,而他們卻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我們歌頌他們,我們緬懷他們,他們的大無畏造就了我們這一代的光明前途,他們的堅定信念,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華夏兒女。
如今,我們作為建設祖國的接班人,面對未來,祖國的前途無限光輝燦爛,我們更應該具有愛國之情!
我們要弘揚先烈的崇高,牢記先烈的光榮革命傳統,以此激勵我們、警示我們,要珍惜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社會安定祥和、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志存高遠,奮發努力,努力成為社會有用之材,準備著為建設偉大祖國而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吧!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 7
尊敬的評委、各位嘉賓、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榮幸能夠站在這里,發表關于冬至的演講。冬至是我們中國的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人們歡度新年的一個重要日子。我將從歷史、文化和食品三個方面為大家詳細介紹冬至這個主題。
首先,我們來看看冬至的歷史起源。冬至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早在《周禮》就已經穩定下來。冬至也是太陽運行軌跡的一個重要點位,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時間,過了冬至,春天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在漢朝的時候,人們開始有了慶祝冬至的傳統,尤其是貴族,大規模地擺宴款待賓客。到了唐代,爆竹、舞獅等慶祝表演開始出現,現在的冬至體育比賽也源于唐朝時期的民間傳統活動。我們可以看到,冬至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次,我們來談談冬至的文化內涵。冬至不僅是氣候變化的特殊時期,還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冬至是一個家庭團聚的時刻,重慶在短暫而珍貴的碰面中獻上了自己的愛意。每逢這一天,人們會吃紅棗、吃餃子、吃湯圓和酸棗湯等傳統美食,以示團圓。還有就是冬至進補的習慣,既為身體增加營養成分,也有著防治感冒的作用。
最后,我們要來介紹一下與冬至有關的食品。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在這一天都會有一些特別的飲食,以祈求平安吉祥。比如,餃子象征著鍋貼,吃了還有好運繞著家,寓意著福運連連;而湯圓則象征著團圓,意味著家人同心,生生不息;酸棗湯就是一種預防感冒的良藥,在防治疾病的同時還可以給我們的味蕾帶來無限的滋味。
總之,冬至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更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冬至的慶祝也是家庭和社會團結的象征,是一種自我修養的文化體驗,是一種對人際關系的維護和增進,更是滋養身體和心靈的一種方式。讓我們一起珍惜冬至這一美好節日,迎接新年到來的喜悅和希望。
謝謝大家!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 8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來自1807班的姜xx。今天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回歸傳統節,感受冬至日》。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昨天是12月22日,也就是我國24節氣中的冬至。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測定出了冬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冬至這天陽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歸線上,此時我們所處的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江南地區,吃湯圓,吃米團是過冬至的傳統習俗,因此冬至的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更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的恩惠。至今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由此可見冬至意味著難熬的嚴冬的到來,可人們為何又要大加慶祝呢?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東西方在這個問題上有著驚人一致的智慧。英國詩人雪萊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老子說“物極必反,衰極必興,否極泰來”是啊,人生的拐點,往往是在最低的時候才開始攀升。在寒冷里觸摸溫暖,在黑夜中遇見光亮。只要我們牢記最可貴的希望,就如同過了夜最長,晝最短的冬至,盡管氣溫日降,但畢竟晝漸長,夜漸短,終將春回大地。
但如今,不少人只記得萬圣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卻忘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國學大師懷沙說“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氣’”,畢竟“樹的影子拉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心。”中華文明養育了我們五千年,歷史的印記早已烙印在每個炎黃子孫的生命里。當我們追韓劇,追日番,萬圣節送糖果的`時候,我們是否想起活字印刷術,道德經,還有那汨羅江畔的身影。
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從2021年起,許多傳統節日成為法定節假日,唯有保護住民族文化之根,續接斷裂的文化之脈,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全面發展與進步。讓我們一起來期待,一起努力,重新緊握那遠去的傳統文化,使其重歸我華夏大地,使其長盛不衰!讓我們一起期待,讓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神州大地上再次展現出傲人的風采。
漫步校園,感受冬至的氣息,醉心于傳統文化。
最后預祝所有高二同學合格考順利,一次通過!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 9
尊敬的評委、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們在這里慶祝的是冬至節。冬至,是中國農歷中的第22個節氣,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時刻。這個節日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應該非常重視它。
冬至是一個傳統的重要節日,它象征著“陰盛陽衰”的交替,同時也是人們團聚和期望來年豐收的日子。在古代,冬至被視為春節之前的“小年”,人們會做餃子、臘肉、蘿卜干等傳統美食來慶祝這一節日。而今天,我們不僅可以為冬至節慶祝,還要思考一下它背后所蘊含的現代意義。
對于中國人民來說,農歷已經被歷史沉淀了數千年,因此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我們應該珍視農歷的傳統,不斷傳承和弘揚它的文化精髓。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學會把這種傳統轉化為具有現代化、國際化特色的文化符號。
冬至也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人們經歷了無數個冬至。在這個特殊時刻,人們更應該感恩自然和社會。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質量中,我們應該反思自己對于自然和環境的破壞和侵蝕。我們應該更加積極地保護環境和生態,使得自然永遠都美好而壯觀。
冬至節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和思考。我們應該發現身邊的快樂,珍視生活的點滴,感受到來自自然的關懷和溫暖。我們應該學會寬容并關心身邊的人,更加努力工作和學習,為自己和家庭創造幸福的生活。
最后,讓我們一起慶祝冬至,慶祝這個美好而神圣的節日。讓我們珍視自然,關懷他人,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謝謝大家!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 10
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二(9)班的xx,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冬至大如年》。
12月22日,一個重要的節氣即將到來——那就是冬至。冬至,冬至,冬天已至,雖然沒有北方寒夜里的大雪紛飛,但我們小嶺南的冬至也有它獨特的味道。對于這個氣節,同學們了解多少呢?
冬至被人們當做一個重大節日,從周代起就有了祭祀活動,宮廷歷來十分重視。民間也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還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會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這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因此應該慶祝。《晉書》上有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可見古代人民對冬至的重視。冬至這天,一些文人、士大夫會進行“九九消寒”的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南方,不論貧富,餃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有諺語說:“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為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老時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當時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與一大碗肉湯一起分給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方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關于冬至,還有許多數不完道不盡的習俗。
然而,身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在離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似乎越來越遠的今天,冬至大如年,你還知道多少?雖然我們今年冬至將在學校里度過,但我們依舊可以以簡單的行動體驗冬至的韻味:為家人打通電話,在他們耳邊呢喃一句“冬至安心”;見到老師同學,親切地打聲招呼“冬至安好”;期待著食堂會不會也有一碗熱乎乎的湯圓或餃子呢?讓我們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傳承我們源遠流長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
我是高二(9)班的xx。我來自浩瀚人海,但我要成為海面倒映著我的光影的那輪紅日;我并不是腦子最好使的那一個,但我的雙手會盡全力補助;也許以后我的名字并不被人所廣知,但我會讓它印刻在每一個人生命中。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 11
尊敬的、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們在下演講的是《感受冬至,回歸傳統》。
很小的時候,爺爺就教我們背誦那古老的《二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那時候只知道到了冬至,再過了小寒、大寒,便是我們小所盼望的了。長大以后才明白冬至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的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寒夜漸短,冬至標志著太陽往返運動進入了新的循環。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
冬至的起源始于周朝,行于漢代,盛于唐宋。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
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是國家重大節日之一,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還有為長輩獻鞋襪的習俗。
我國歷來有敬老的優良傳統,辛亥革命以前的冬至節實際是我國上最早的、相沿最久的“敬老節”。曹植的《冬至獻鞋襪表》,即三國時魏之陳思王曹植在冬至日向他的“父王”曹操獻鞋襪時所上的表系。《山東民俗》一書載:“曲阜的婦女于節前做好布鞋,冬至日贈送舅姑(即公公婆婆)。”
冬至前后,大雪飄飄。冬至是一個寒冷的節氣,從這一天就開始數九了。這是多么難熬的八天!民間不僅有唱《九九歌》的`習俗,還有畫九的習俗。記得那時候,爺爺的舊墻壁上總會掛起一張白色的梅花圖,八十一瓣小花瓣,每過一天,就用朱筆涂紅一瓣,一直等到八十一瓣都涂成紅色,一樹白梅完全變成了紅梅,爺爺才會告訴我們:“這下真的來了,你們可以換下厚厚的棉衣了。”真應了那副對聯:“但看圖中梅樹紅,便是門外柳葉青。”
在這個最寒冷的節氣到來之際,讓我們繼承冬至的傳統習俗,過一個有意義的冬至節。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 1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冬至”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年”,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在這一天,因為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 短,黑夜最 長。
根據以前的傳統,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會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涂染一朵花瓣,花瓣涂盡了,九九八十一朵花出來了,春天也就到了,所以稱為“九九消寒圖”;也有的`是橫十畫、豎十畫,制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涂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最 文雅的是九九消寒迎春聯,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真是絕妙佳聯!
今天也是冬至,我吃了甜甜的湯圓,根據民間的`說法,我又長了一歲。我按古人的方法,做了一張“九九消寒表”,等我把“九九消寒表”填完,那時候就會是百花盛開,百鳥爭鳴,一幅春天的景象又展現在眼前了。
謝謝大家!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相關文章: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01-12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精選11篇)12-22
文化傳承冬至主題班會教案01-06
文化傳承冬至主題班會教案12-22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范文(精選10篇)12-21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范文(通用6篇)12-22
文化傳承—冬至主題班會教案(精選10篇)11-23
文化傳承冬至主題班會教案8篇01-07
文化傳承冬至主題班會教案15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