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穎
當今初中生有很強的依賴心理,習慣于跟隨老師慣性地運轉,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表現在不訂學習計劃,課前沒有預習,上課呆坐只聽,不得要領,沒聽懂“門道”等現象。這都是因為學生沒有真正參與教學過程,參與意識差,被動地進行學習所造成的。然而,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參與情況,加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是現代數學教學的趨勢。從布魯姆的“掌握教學法”,布魯納的“發現法”,到我國育才中學的“八字教學法”,都強調了學生參與的思想和意識。因此,由“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注意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參與意識。本文就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氛圍是加強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保障
學生的參與意識與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和對學生的培養有著直接的關系,F代的教師不能僅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者,嚴守“師道尊嚴”的觀念,而無法擺脫“教”為中心的思想。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加強學生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學生是觀眾的舊的教學模式。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挑戰知識權威,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中,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加強課堂學習的參與性。
二、科學化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基礎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目標而相互結合的活動方式,其中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而學生的學法實際上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方法。教法制約學法,要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就要使教學方法科學化。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在課堂上更多地采取討論、辯論,比賽等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對于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班集體中開展討論,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民主的教學。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課堂活動,都不要讓有的學生處于明顯的從屬地位,應細心把握,將責任確定到每個學生,最大限度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性。例如設置四人小組,選出其中數學成績較好的一名為小組長,主要負責組織小組討論,有時在完成自身練習的前提下協助老師檢查同組同學的完成情況,相互矯正。而有些問題指定由組員回答,避免讓尖子生壟斷了整個課堂。對于練習的設計,要注意面向全體,有分層練習,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進去,及時反饋,及時矯正,及時強化,加強指導,最后變式提高。
課堂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課型,教法就應不同。作為現代型的教師要沖破已有觀念的束縛。我們的教學不能總是:先學原理,再舉例總結運算步驟,也不一定是“講清--總結--練習”的程序。因為過份強調這種教學 程式,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呆板化,長期這樣學生就產生了一種很強的依賴性?梢圆扇 白詫W--討論--總結”和“情景--活動--評價”等多種形式的教學過程模式。也不要總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梢宰寣W生站到第一線來,打破傳統觀念。例如,課前復習可讓學生替代老師輪流上講臺進行,讓每個同學都做一次小老師。又如:在單元復習課中,過去總是老師帶著學生去復習總結,然后強化訓練,我們要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改變舊的模式,做一些新的嘗試。
如:事先布置學生先列復習提綱,復習提綱包括以下幾點問題:
1、學習本章后你有何收獲?有那些主要的知識點?
2、你覺得本章的知識點有那些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
3、你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遇到過那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需要大家幫忙解決?
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或個人的形式完成以上提綱,老師進行篩選,然后在課堂上選取有針對性的學生代表們上臺,運用實物投影等手段帶領大家復習,提出疑惑,然后大家共同探討,最后才由老師歸納小結。
三、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情景,是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的有效手段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維情境會抑制學生的思維熱情,所以,如何設置情景,靈活,巧妙,有趣地提出問題是數學教學的關鍵,它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要結合所要學的知識提出問題,使學生被提出的問題所吸引,激發起他們的學習參與性,又把問題與所學的知識相融和,教師在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時應做好以下幾方面。
1)誘發主動性
通過設置優化的情境,是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并產生主動探究的愿望。如在復習函數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以下的教學情境:
“我”在廣州購物,甲商廈提出的優惠銷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銷售,而乙商廈提出的優惠方法是凡一次購滿500元可領取九折貴賓卡。請同學們幫老師出出主意,“我”究竟該到哪家商廈購物得到的優惠更多?問題提出后,學生們十分感興趣,紛紛議論,連平時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很好地被調動了起來。活勢形成,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運用了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
2)強化感受性
情境教學往往會具有鮮明的形象性,使學生如入其境,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要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與課本內容保持相對一致,比喻要恰當,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下自覺參與學習。
例如,在探究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可這樣創設情景:播放《海上日出》的其中一段,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太陽從海平面浮出到海面,直至跳出海面”這一過程的畫面中含有什么幾何圖形?請學生畫出這一過程中所含平面幾何圖形的草圖,并且思考這些圖形之間的位置關系如何,最后引出直線和圓具有三種位置關系。
3)注重應用性
創設問題情境可以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例如,在學習正多邊形的內角求法時,可先設置這樣一個問題:你見到過那些正多邊形地磚的形狀,為什么正三角形和正四邊形都能鋪滿地面,而正五邊性,正八邊形不行呢?然后讓同學們探求正多邊形的內角求法,最后讓同學們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再進行鞏固提高。這樣使同學們感覺數學知識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提高積極性。
4)激發興趣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要求教師不但要吃透教材的內涵和外延,而且要把學生的年齡及認識特征與所解決的問題統一起來,教師要注意創設能調動學生興趣的問題。
如:在學習調查與統計時,可先創設這樣一個情景:調查學生最喜歡的籃球明星,提供以下幾個選項:A.姚明 B.喬丹 C. 奧尼爾 D.其他。
接著讓學生選取適合的方法進行統計,進一步引出有關頻數,頻率的問題,整個過程學生興趣盎然,反應熱烈。
四、引導學生參與問題探索的過程,是加強學生課堂參與性的關鍵
現代教學觀的著眼點不是關心學習者“知道了什么”,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習者的“怎么樣知道的?”如果學習者不能知道他是怎么樣知道的,這就說明他實際上還沒有學會.新課程改革也提出了要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但有的教師喜歡直接告訴學生結論,并要求學生馬上應用,甚至讓學生一開始就做變式題,出現嚴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學生學習負擔。教師在教學中應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上,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設計出利于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親自參與這些創造性活動的過程,從而促進對知識的掌握。
1)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
傳統的教學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常常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現代教學觀則要求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關注概念的特點,在反復操作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這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定理、公式的發現與推導過程
數學公式定理形成過程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經過觀察、分析,用不完全歸納法、類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尋求邏輯證明;二是從理論推導得出結論。教學中的每個公式、定理都是數學家辛勤研究的結晶,他們的研究蘊藏著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并且學生對這樣的問題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引導學生參與公式、定理的發現與推導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3)參與問題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解決數學問題要指導學生按照著名數學教育家喬治波利亞的解題表中的四個步驟(弄清問題---擬訂計劃---實現計劃---回顧)來進行。例題教學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應啟發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聯想、思考、探索,這樣既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又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
如在"a能表示什么"一節中,有一題是通過火柴棒擺正方形來研究正方形個數與火柴棒根數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讓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答案雖然一樣,卻可以得到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這一過程既讓學生學會了分析問題的方法,又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雖然學生獲得上述結果要花許多時間,但學生活動自由了,參與意識增強了,思維更活躍了,因此花點時間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實踐證明,通過培養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