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綜合與實踐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其蘊含著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教育理念,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精心準備,巧妙設計,讓學生充分探究生活,提高動手實踐和綜合運用的能力。
關鍵詞:學生為本 知識性 趣味性 綜合性 有效指導
2011年版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開設綜合與實踐。“綜合與實踐”設置的目的就是在于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讓學生具有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既是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數學教育的必然。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綜合與實踐是個全新領域,備受關注,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卻發現周圍許多教師不重視綜合與實踐活動的開展,認為綜合與實踐難以開展和實施,將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等同于一般的數學課、興趣課或復習課。針對此種情況,本人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教學:
一、以“學生為本,教師為輔”的形式進行教學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而進行,學生在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設計“綜合與實踐“活動就要根據學生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奇妙的密鋪世界》這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美麗的圖案是由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輔成的?學生略加思考后,紛紛舉手,有的說:鋪好的木地板、人行橫道上鋪好的花磚、裙擺上美麗的花邊……。接著再問:你能利用老師給你們的平面圖形設計出美麗的圖案嗎?在老師語言的刺激和欣賞美麗圖片視覺的沖擊下,個個興趣盎然,都迫不及待,想一試身手。當學生們設計完成后,我要求學生展示作品并說說“你們是怎樣鋪的呢?鋪的時候有空隙嗎?他們重疊了嗎?”學生在老師幾個問題的指引下很容易發現鋪時沒有空隙也沒有重疊,最后教師再統一密鋪的含義:像這樣把相同的平面圖形不重疊、中間沒有空隙的鋪在一起,我們把它叫做平面圖形的密鋪。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善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想要探究數學知識的欲望。其實實踐也證明只有讓學生在自主操作中發現的知識,是他們最愿意接受的,同時掌握也是最為牢固的。因此,在數學綜合與實踐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大膽放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妥善處理活動中的知識性問題
上好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教師要有充分的準備。學生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教學中需要采用哪些教學方式都要有預設,要處理好數學實踐活動與數學知識的關系,不能把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上成普通的數學新授課,也不能在教學中一味的讓學生實踐而或略數學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教師要善于在活動中滲透數學思想,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于對實際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及時整理與總結,在數學活動中有所收獲,體驗樂趣,從而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我們認識的數》時,教學時我安排了“說一說”、“猜一猜”、“數一數”等環節展開教學,“說一說”先讓學生組內相互說一句帶數字的話,再請學生匯報,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猜一猜”的環節,讓學生合作,用小量杯分別裝滿蠶豆、花生和黃豆,先讓學生猜一猜各有多少粒,在組內數一數記錄結果,分組匯報,再讓學生觀察猜的結果和數的結果,能發現什么?學生們聽了老師的提問,自發的討論交流了起來,在老師的引導下多數學生能夠發現:猜的時候可能比實際的多,也可能比實際少。數完后發現裝的黃豆最多,蠶豆最少。這時我進一步問:“同樣的小容器,為什么黃豆裝的最多,蠶豆裝的最少呢?”學生們思維的火花被點燃,個個踴躍發言,從而明白了“同樣的容器,物體大裝的就少,物體小裝的就多”的道理。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不但認識到學數學的意義和價值,還發現了生活中有趣的數學現象,使數學知識變得不再高深莫測。
三、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提高學生探究的熱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選擇態度,是積極認識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動力。”在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教學中增加趣味性能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生動有趣和無限魅力,能夠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如教學《有趣的七巧板》時,給學生設計了如下情境:播放《中國達人秀》中一段通過人體組合,再利用光線投射出一個個生動形象的圖案影子的視頻。學生們一邊觀看一邊發出嘖嘖的稱贊聲,此時我再向學生們介紹:“其實這樣的技能你們也會,只要借助一些學過的圖形,你就能拼出生動形象的實物圖案來。這不小明就給我們創作了幾副美麗的圖案(課件展示)”。學生們欣賞著美麗的圖案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時我再進一步問:“你發現這些圖案中有我們學過的哪些平面圖形?”學生們發言十分踴躍,多數學生說:有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這時我再介紹:“像這樣有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組合在一起就是十分神奇的七巧板了,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神奇的七巧板。”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七巧板的神奇,使學生更愿意去認識并接受七巧板,然后讓學生自主合作拼擺七巧板,自由設計圖案,整節課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愉快的參與,使學生“學數學、玩數學”變得不再是一種口號。
四、搞好活動的綜合性,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
2011年版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綜合與實踐重在綜合,重在教學。“重在綜合”是指在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數學內部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還要注意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綜合應用。教師組織實施綜合與實踐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全過程,要讓學生去探究、實踐、設計、總結、交流,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顒又幸粲谐渥愕臅r間,讓學生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如:教學《奇妙的密鋪世界》時,學生知道哪些相同平面圖形能夠單獨密鋪后,我適時提問:“老師給你一個量角器,你能發現能夠單獨密鋪的奧秘嗎?”學生們求知的欲望被點燃,探究的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個個拿著量角器在比劃著,測量著,忙著不亦樂乎,班級交流討論的氛圍十分和諧,學生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下,能夠發現:單獨密鋪的平面圖形在密鋪時都會出現一個公共的點,以這個點為頂點的角的度數和都為360°;還有的學生說:單獨密鋪的平面圖形的內角和都為180°的倍數。學生們精彩紛呈的發言讓我十分的驚喜,看來在綜合與實踐活動中,教師要聯系學生已有知識和利用已掌握的基本技能,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促使學生養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加強活動的有效指導
在綜合與實踐活動中,教師起著指導與輔導的作用。綜合與實踐活動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做”出來的。因此教師在活動中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學生開展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并參與學生活動的全過程,使綜合與實踐活動能夠真正得到切實有效的開展。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與特點,制定有效的教學指導方案,教學中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特征,我們可選擇趣味性強,易于操作的活動內容,如:一年級小學生剛剛學習人民幣,我們安排了《小小商店》活動,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小小售貨員”的活動。首先請學生們相互交流在購物時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遇到問題怎么辦?班級討論,再進行實際活動,活動時請一位學生扮演售貨員,佩戴標志,再請學生扮演顧客,老師作全程指導,整個過程使學生不但進一步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了人民幣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了學生交往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從小養成勤儉節約,愛惜人民幣的好習慣。
再如:教學六年級《大樹有多高》實踐活動時,我把全班學生每8人分成一組,活動前給學生出示活動指導學習單:(1)活動時我們要做好那些準備?(2)小組成員要進行怎樣的分工?(3)你測量方法的依據是什么?(4)會出現什么問題?學生在學習單的指引下,親身參與到實際測量中去,興趣高昂,解決出現的問題時,通過討論交流,能較輕松得到必須在“同時同地”的前提下,才有影長與桿高的比值不變的特征。
總之,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它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和生活為核心的,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為目的的教學活動,要想開展好實屬不易,以上只是我在平時教學中的幾點體會,實際教學中要使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得到有效開展還需廣大同行進一步的努力、反思和研究。
課題論文,課題編號:MJG15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