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源于生活。把生活實際引入課堂,能有效拉近數學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熱情;數學教學更具有生活化,能使數學學習生動、形象、具體。
關鍵詞:生活情境 自主參與 合作探究 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思維。數學知識只有穿上生活的外衣,學生才會越發感興趣,越愿意去接受并主動探究。因此,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我們必須把數學課堂置于廣闊的生活實際之中,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促進學生喜歡數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下面本人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平時的做法。
一、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自主參與,提高學習興趣
1.聯系生活,創設導入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在平時的備課中就要善于結合課本,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刻和數學打交道。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創設了動物園小動物進行騎車比賽的情境:一只小猴騎得是圓形車輪的自行車,一只小狗騎得是正方形車輪的自行車,問學生:“它倆誰會獲勝?為什么呢?”學生們聽了都會不假思索的說:“小猴會贏,因為小猴騎的車子的輪子是圓形,滾得快,而小狗騎的車子的輪子是正方形,滾得慢而且會很顛簸。”接著問學生:“你們想不想知道圓形有哪些特征嗎?”通過這樣的情境引出,不但體現了數學的價值,還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新知的探究,較好的激發了學生興趣和積極性。
2.聯系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在于問題。提出有效的問題能夠誘發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靈活性。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聯系生活,用心研究并善于挖掘教材,讓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系,巧妙地把數學學習內容創設成一個個富有趣味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產生問題意識。例如:教學蘇教版“小數的基本性質”時,創設文具店買文具的場景:貨柜中陳列著橡皮單價1.50元、鉛筆單價1.5元,可以提問:“這兩樣文具誰貴誰便宜?”關于人民幣的知識學生早已認識并有所了解,所有學生都知道,1.50元和1.5元都是一元五角錢,所以它倆的價錢一樣。然后接著提問:“仔細觀察前后兩個小數,你從中發現它們有什么變化?”引導學生得出小數的基本性質,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小數的基本性質形象、直觀地呈現出來。再例如:教學“求小數的近似數”時,可創設這樣兩個動畫情景:①學生到安德利超市買餅干,電子秤上稱得的總價是18.85元,售貨員阿姨說:“請付18元9角”;②菜場買菜,電子稱上稱出的總價6.52元,賣菜阿姨說:“請付6元5角”。提問:“生活中為什么18.85元可付18元9角,6.52元可付6元5角?” “通過比較你發現在付錢時有什么不同?”進而得出取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像這樣通過創設常見的生活問題,使數學問題變得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3.聯系生活,創設參與情境。
小學生由于年齡偏小,思維水平仍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種抽象,學生對抽象的內容理解較為吃力。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盡可能的找到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使生活實際走進我們的數學課堂;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用已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時,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圓錐的體積可能和什么形體的體積有關?有的學生說:“和圓柱的體積有關”。然后給每桌學生提供一組圓柱、圓錐和一桶水,要求學生合作探究圓錐的體積和圓柱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參與與實驗會異口同聲的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13 ”。此時我沒有給與評價,而是要求前后位學生交換圓柱或圓錐,再來試一試,看看是不是有同樣的結論。學生們興趣盎然,通過實驗發現沒得到以上的結論,這時我提出疑問:“都是圓柱和圓錐在一起實驗,為什么有的圓錐體積是圓柱的13 而有的不是?”學生們的思維火花被點燃,同組學生主動拿起圓錐和圓柱進行對比,最后學生都能發現具有13 關系的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而其它圓錐和圓柱不具備這樣的關系,最后進一步向學生說明圓錐和圓柱只要是“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就是圓柱的13 ,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二、 運用生活原型,引導主動探究,提升學習水平
1.運用生活實物,數學探究具體化。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引路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去探究并獲取知識。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我充分發揮學生身邊物體的作用,如:文具盒,書本,橡皮,甚至是我們的學生等等,讓學生們拿在手中,抱在懷中,充分感受到這些物體的存在后,再來揭示“體積”的含義,接著借助學生所帶的水杯,礦泉水瓶等物體,讓學生感受它們都能裝得下一定量的水,在此基礎上向學生表述“容器所能容納液體的體積叫做容器的容積。”在學生們理解了體積(容積)的含義后,接著借助學生手中小正方體學具推導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首先讓學生取出3個棱長都是1厘米小正方體,擺成一排,拼成一個長方體,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體積各是多少;然后再用6個同樣的小正方體,一排擺3個,擺成2排1層,讓學生數一數,發現長方體的長是3厘米,寬是2厘米,高是1厘米,體積就是6立方厘米;再取出12個這樣的小正方體,一排擺3個,擺成2排2層,請學生仔細觀察長、寬、高和體積各是多少。最后要求學生觀察以上擺的三個長方體,小組合作發現每個長方體的體積都是其長、寬、高的乘積。學生對小正方形的擺弄,其實是老師有意讓學生參與到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探究新知的習慣,便于學生理解并掌握數學新知。
2.借助生活實例,數學探究合作化。
數學知識是前人在生產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和揭示出的規律。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敢于捕捉、獲取經驗,這是進行創新活動的前提和起點。因此要把數學教學置于實際生活中,并用于實際生活,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才會樂此不疲。我們每位數學老師要給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創造解決實際問題的條件,就一定能讓學生親近數學,使學生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教學完長方體的體積后,遇到這樣一題:工人師傅用一個長40分米,寬20分米的長方形鐵板焊接成一個長方體無蓋鐵盒,怎樣焊接才能使這個鐵盒的容積最大?(鐵皮厚度忽略不計)請你們小組合作幫工人師傅設計一下。學生們4人一組,借助長方形紙片多數學生在長方形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為5分米的正方形,設計成(如下圖):
還有個別學生沿著寬邊剪下兩個長10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然后把它焊接在剩余長方形的兩個寬邊上,設計成(如下圖):
5分米
展示出學生的作品,然后讓學生算一算,比一比,發現誰會更大一些?學生們通過觀察和計算,毫不猶豫的說:“第二種”。在此基礎上提問:“有沒有可能使得到的長方體鐵盒的容積更大?”問題一出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從而得出:沿著長剪下兩個長方形,長都是20分米,寬都是10分米,然后把它們焊接在剩余長方形的兩個長邊上,設計成(如下圖):
通過這樣的探究操作,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探究的樂趣,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3.利用生活經驗,數學探究生活化。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抽象的,學生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經常會產生乏味枯燥的感覺,但實踐證明只要把數學置于生活實際中,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數學教學又是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要聯系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的組織,讓學生體會出數學的真正價值和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例如:教學“簡便計算”時,會出現這樣兩題:123-98 123-103 我可以給學生創設買東西的生活情境:媽媽到服裝店買衣服,每條褲子98元,每件上衣103元。媽媽身上帶有123元,買一條褲子后還剩下多少元?如果買一件上衣呢?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能夠說出付出100元,找回2元(不夠接著再付3元),再用剩下的23元加上找回的2元,就是25元(再從剩下的23元中拿出3元,就是20元)。通過這樣的模擬讓學生發現和理解算法,然后在此基礎上抽象出123-100+2(123-100-3)的算式。這樣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建立數學“湊整”簡算的思想,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提高了學生以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的能力。
三、 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探究樂趣,促進學生發展
1.在應用中認識生活實際。
當下數學教學往往還是停留在只重視解答書本上已經經過處理的數學問題,而忽略了數學問題的來源和作用,在學習中學生只是按照老師教給的方法,不求甚解只是進行簡單的機械模仿,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數學問題不會應用已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因此教師有必要讓學生在數學應用中、在生活實踐中使知識得以驗證、得以完善。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后,教師要求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是成對稱的。學生興趣盎然,有的說:“房子”、有的說:“汽車”、有的說:“蜻蜓”……很快學生就說出許多生活中呈對稱的物體。學生這種自覺參與,幫助自己更進一步強化了對對稱圖形的理解,并深深的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在應用中參與社會生活。
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發現,數學教育只有在參與到社會生活之后才能更好的被學生接受,光靠收效甚微的講解傳授,不但不能幫助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厭學情緒。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努力讓學生親身參與并加以應用。例如:教學“利息”時,我帶領班上學生到附近的銀行去參觀,要求說一說在參觀過程中發現了哪些數學知識?并讓學生自己搜集整理所接觸到的,在儲蓄中出現的有關數學問題,通過詢問銀行工作人員來理解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和怎樣計算利息等等,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像這樣讓學生養成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自己去發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感受自己發現的問題所富有的魅力,對于提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讓數學課堂聯系生活實際,一定能讓學生樂于學習,自主參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提升學習水平和探究能力,并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