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數學空間觀念培養的實踐與思考 (人教版)

發布時間:2016-7-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所謂空間觀念是“能夠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的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的幾何形狀,進行幾何形狀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空間觀念是兒童智力和創造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有著重要的價值。本文試圖從教材編排和課堂活動中反思小學數學空間觀念培養的現狀,并以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為指導,結合自己的實踐與探索,提出小學數學空間觀念培養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  空間觀念  培養   實踐   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1、           教材的編排中,例題對知識點的覆蓋面不全。

在這一實驗教材中很多應該掌握的知識點都放到了做一做或者是練習中,例如第六冊第四單元的24時計時法這一內容,例題3就是要求用24時計時法求經過時間,例題中只是要求學生掌握在一天也就是24小時之內的經過時間,但在練習中卻多處出現了求跨一天的經過時間,這一個內容對學生來說其實是一個難點,但教材只是編排在練習中出現,學生大都很茫然,為什么自己學例題的時候都掌握了,但到了練習時卻不會了呢?這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也令教師無所適從,這就不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

2、           多媒體(課件)使用不恰當,阻礙了學生空間思維的建立。

現在很多學校的教室都配備了電腦,教師也非常喜歡用課件上課,學生也很喜歡,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很多教師不注意使用的尺度,經常都是打出題目,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教師已經把解題的過程通過多媒體一步步展示出來了,久而久之,學生就習慣了不動腦筋就等著看課件的演示,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是有害而無利的。

3、           在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時沒有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和他們的接受能力。

新教材第六冊的第六單元的練習十九的前面剛剛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計算,但在練習中卻出現了在一個正方形中剪去一個長方形,求剩下部分的面積和周長,這種題目要用到轉化的思想,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當然沒問題,但對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同學來說這是不合適的。學生剛開始接觸面積的計算,就感到恐懼,我們的教學也會變得更難了。更談不上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了。

二、數學空間觀念培養的策略

1、根據實際重整教材內容,幫助建立空間觀念

準確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師在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之后,應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所教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重新組織教學材料,重新建構教學過程,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備好每一節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的內容或進度。例如在第六冊面積與周長的關系第三課時練習課,我在一個班上課后,發覺學生對于(下圖)這一題求剩下圖形的面積和周長掌握得不好,于是在第二個班上課時我把第二課時練習課中的第八題(如下圖)放到第三課時,上課開始先講解從長方形中剪掉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圖形的面積是多少,然后在這題中增加一個問題,就是讓學

求出面積后再求出他的周長,這樣,有了這題的鋪墊,再講授上面的題目學生就有了一個對比,比較容易接受,而且在講授上面的題目時我還讓學生用筆標出剩下的圖形是由哪幾條線段組成的,這樣學生就更容易找到他們的周長了。這樣教學就比按照教材的編排來上課效果好多了。

2、在實踐操作中形成數學空間觀念。

空間感知依賴于操作活動,這是由“空間與圖形”知識內容的特點決定的。可以說,小學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學生的經驗和活動基礎上的。就學習方法而言,他們對幾何圖形的認識是通過操作、實驗而獲得的,幾何推理也以操作為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操作活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引導學生通過視覺、觸覺等多種分析器官參與認知,這樣才能積累豐富的空間感知,為空間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打好基礎。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教師讓學生通過舉例、涂一涂、擺一擺、折一折、比一比等具體操作活動,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這兩種圖形的特征后,讓學生自學三角形和圓。這樣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經歷和體驗的過程,它有利于學生初步形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生活實際中培養數學空間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空間與圖形”內容的選擇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于挑戰性的。”而兒童最先感知的就是三維世界。我們的學生在小時候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他們具有較多的關于形狀感知方面的早期經驗,這些現實生活中豐富的原型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我們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更引發了學生對數學的熱愛,激勵學生主動探究知識。例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一課時,對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雖然不同程度的積累了一些辨別方向的經驗和策略,但這些經驗和策略往往是零散模糊的,于是在上課前我就布置學生觀察早上的太陽在學校的哪個方位升起?在上課時首先提問學生觀察的結果,然后讓學生用小手指一指,并且讓學生說出太陽升起的方向有什么物體,以此來確定東方在教室的哪一邊后閉上眼睛想一想前邊與后邊分別是什么方向,左邊與右邊又是什么方向?針對這一問題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經過獨立思考,多數學生辨認出了四個方向,這時我又讓四個同學進行演示,四位同學站成十字形,向東的同學身上帶“東”字,其他同學觀察,得到“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在學了基礎的知識后我就帶學生到操場上去應用提高,在操場上不單只讓學生指出四個方向,還讓學生以我為觀測點說一說在我的位置上我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并說一說判斷的依據,使學生感悟出雖然觀察的位置不同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沒有改變。接著我又讓學生以自己為觀測點認真觀察說一說校園四個方向上各有什么建筑物,為學生認識平面圖做準備。這樣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結合生活實際,以活動的形式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交流等多種形式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獲得感性認識、形成鮮明的印象,使學生在實際活動中理解方向,建立空間觀念。

4、在展示變化過程中體驗數學空間觀念。

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素材,強化學生的直接感知,對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是十分必要的。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他們對圖形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賴于直覺觀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按照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使學生獲得空間與圖形的鮮明表象,積累幾何圖形豐富的感性經驗。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網絡優勢,使無形變為有形,使有限變為無限。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學生對三角形的的穩定性很難理解,我們可以通過網絡搜集生活中大量有關運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如自行車的三角架,屋頂的三角模梁等等,學生的表象增加了,知識的理解才能有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過程,空間觀念的培養才能落到實處。

5、在已有基礎上發展數學空間觀念。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系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培養空間觀念要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索,逐步認識簡單圖形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系,初步認識一些特殊圖形的特征及性質,學會運用測量、計算、實際操作、圖形變換、代數化以及推理等手段,解釋和處理一些基本的空間與圖形問題,并在此過程中,通過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辨別方位、動手操作、想像、描述和表示、分析和推理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比如在教學平行線的時候,學生接觸過很多生活中的平行線,像黑板兩組對邊所在的直線等,只是他們不知道它的名稱,不清楚平行線的內涵。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平行線的幾何形體通過生活事物轉化成學生的形體表象。學生不僅容易接受,學習的效果也不錯。

空間圖形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的教學,無論對教師還是教學資源,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都是一個需要我們重新認識的課題,空間觀念從理念變成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現實,還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有利于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的內容、情景和教學方式也需要我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

2、汪永珍,《新形勢下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指導全書》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

3、張紅波、沈百軍、陳樹寶《小學數學教學論文撰寫與例舉》寧波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