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永川區聚美小學 劉方利
摘要:低年級兒童的數學思維培養的主要形式是培養兒童的語言能力。兒童學習數學的障礙主要是缺乏規范的數學語言。利用多媒體教學能突破兒童的語言障礙,更好地培養兒童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 數學語言 兒童
數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形成數學方法與數學素養;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兒童數學語言培養是數學教育的核心所在。數學語言是文字語言和圖畫、符號、算式、圖形等的有機結合。數學的表現形式即用文字語言、圖畫符號表現數學背景和數學事實,又用專門的數學語言表達計算和推理。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思維不清,則語言不明,表達上也不貼切和含糊只能說明思維混亂。”因此,在學生的所有學科學習中數學是最難學好的學科。影響學生學好數學的障礙是什么呢?又有什么對策呢?影響農村低年級兒童學習數學的障礙是兒童的數學語言。
一、影響農村兒童低年級兒童學習數學的障礙分析
1.數學科本身的教學目標為兒童數學語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了兒童學習數學的第一道語言障礙。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重點突出過程與方法,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建立數學模型,并能解釋,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把數學過程表達清楚,便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低年級兒童在學前教育中認識了數,并會口算簡單的加減法,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知識,但又對數學事實,背景的描述缺乏規范的數學語言。在數學活動和解決問題中,經常是生活方言,課堂回答問題用語也不標準,經常答非所問。
2.教材。教師的規范語言又給學生設置了第二道語言障礙。
伯恩斯垣的社會語言代碼理論研究表明:人們日常使用的語言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代碼。有兩種文化代碼:一種是精致代碼,其主要特征是具有普遍性和關聯性,通常存在于上層社會;另一種是受制代碼,具有特殊性和孤立性,通常存在與下等社會中。農村兒童所處的家庭文化、社會文化背景都是在農村,相對而言是受制代碼,生活語言和方言的使用比較突出,而教材的編寫語言、教師的上課語言是受制代碼。(張春玲《從課程視角看農村學生問題》)所以農村兒童對教材的理解,對教師語言的理解就顯得很困難,對問題的理解和態度比較盲目,在課堂中才會經常表現出答非所問的現象。方言為農村兒童設置了第三道障礙。
3.農村方言對兒童學習數學語言產生負面的影響。
農村兒童生活在方言的環境中,與普通話有一定的差異,教學要求使用普通話,學生聽起來就困難一些,影響學生的理解 。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數學生活化比較容易,生活數學化比較困難。數學教學就是生活數學化的過程,兒童很難理解數學化的語言。在教學中發現:兒童不會解決數學教材上買東西的問題,但你給他錢,說買什么東西,買多少,讓他去賣買,一會就解決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生活語言與規范的數學語言的區別,在于普通性與標準性,兒童在家長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下,生活語言運用廣泛,使用頻率高,解決問題比較容易,相反規范的數學語言學生接觸較少運用較少,所以生活中經常不能理解數學語言表達的數學事實,不能解決。甚至有時學生心中知道了是什么,可也不能表達出來。所以語言表達能力決定了學習數學的能力。
二、突破農村低年級兒童語言障礙的對策
1、教師要用標準的數學語言,對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教師的語言和行動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數學語言力求用詞標準、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教師要多使用數學專業術語,為學生建構專業術語,象:同樣多與相等、合起來與一共、多與大等語言的不同表達,因為低年級兒童缺乏這些聯系。教師良好的語言示范,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為學生創造一個說普通話的環境,人人都說普通話,克服方言對學生學習數學的影響,讓學生堅持說普通話,提高普通話水平。
2、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的語言表達創設情境,規范學生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要創設情境使學習進入情境,認為創設情境是學習者實現有意義建構的前提。而多媒體技術正是創設情境的有效工具。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告訴我們:多媒體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具體又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低年級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必要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用規范的語言表達出數學事實的背景,解決數學問題,利用多媒體教學是相得益彰的。比如在教學除法的意義時提到“平均分”,剛接觸的低年級兒童不理解它的含義,如果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理解容易得多。學生以后也不會說成每次分得一樣多而說成平均分了。
語言的邏輯性,要求語言本聲要準確,不能含糊其辭;語言清晰,不能前言不搭后語,似是而非,摸棱兩可。正如心理學家加培林說:“沒有言語范疇的練習,物質活動根本不能在表象中反映出來,要離開物質的直接依據,首先要有言語依據。”低年級教材圖文并茂,形象直觀,但都是靜止的,有的圖片不能明確表示順序。加減混合的圖片,學生很難分清順序,不能正確理解要表達的數學事實和信息。把它制成課件,一部分一部分地出現,學生不僅很容易說出數學事實和信息,而且學會用時間順序來表達信息,充分理解“先”“后”“然后”等詞語的含義。再回到靜止的圖片,學生就會用比較規范的文字敘述圖片表達的數學信息和事實。例如解決問題中有這樣一道加減混合題的圖片,它的意思是:樹上有8只小鳥,飛走了5只又飛來了7只,現在一共有幾只?學生看圖是很難理解的,如果用課件展示,會把靜止的圖片轉化成生動的動畫:先出現一棵高大的樹上住著8只可愛的小鳥,然后又動畫飛走5只,最后又飛來7只到樹上。讓學生根據動畫一步一步說出圖意,學生理解和解決就容易多了,學生的數學語言也得到培養。
3、以課堂為平臺,持之以恒,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把文字語言與圖畫、符號、算式、圖形等數學專用語言有機結合起來。
從兒童進學校的第一天起,抓住每一節數學課的每一個環節,結合教學內容,對兒童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的說話訓練。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完整的說出圖畫表達的數學信息、背景、問題,說出操作過程、算理、算式的過程、分析過程。如:教學5-2,先讓學生擺一擺,然后說,先怎么樣,然后怎么樣,最后怎么樣,完整的說出擺的過程。教師再追問:5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堅持這樣的訓練,把圖畫語言、算式語言、符號語言與文字語言有機的結合起來,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培養了思維能力。
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處于極其重要地位,古人云:言為心聲,慧于心而秀于口。在教學中,創設環境,把握時機,適時為學生提供語言表達的機會,循訊善誘,持之以恒,導之以法,突破低年級兒童學習數學的語言障礙,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使對學生養成科學使用數學語言的良好習慣,提高數學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