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目標:
1、教學內容:
“認識比”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五單元的起始課,是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教材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認識比”這部分知識內容學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經驗。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有效學習。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2、經歷探究比與分數、除法關系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
3、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3、教學重難點:
1、理解比的意義。
2、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與除法以及分數的聯系與不同。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教學開時,以落實第1個目標,教材中學生非常熟悉的實物圖為例,引出比的概念。在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后,我引導學生認識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還可以用“比”的形式在講練結合中,引導學生學習讀寫,并通過自學,讓學生認識比的各部分的名稱。“試一試”的教學先讓學生說一說四個“比”的具體意義;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加深對比的意義的認識。接著利用教材里生活中行程問題為例,引導學生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啟發學生觀察分析已認識的比進而組織學生討論:“兩個數的比又表示什么?”這一問題,使學生認識上面的例子都是通過比來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對比的認識,從而正確描述比的意義及比值的概念,促使學生把比的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
2、學法
通過自學“試一試”后面一段話發現兩個數的比也可以寫成不同形式。但仍讀作比,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最后討論“比”的后項可以是0嗎”這一問題,插數學中的比與體育比賽中引用比寫法的區別。使學生對比的認識更加透徹。在上述過程中,用討論與交流的方式對比與除法和分數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對比,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系。
三說教學過程:
1、首先用例題直接導入,進入主題,學習比。
開門見山式的揭示課題,顯的簡潔明確導入,通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相關議論,引導學生產生了解比、認識比的心理需求,為本課的學習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研究氛圍。
2、出示例題。
例1教學首先抓住了兩個環節:首先通過已有知識與經驗使學生認識到用減法可以表示兩個數量的相差關系,用分數或除法可以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這樣可使教學建立在一個清晰的前提條件下。其次又重點引導學生認識比,使學生體會到比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的又一種數學方法。在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后,結合兩個比的前后項的“不同”巧妙幫助學生明確比是一個有序的概念,這樣的教學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顯得層次清晰,條理有序。
3、例2通過教學兩個不同類量的比,使學生進一步完善對比的認識。一方面過題中的填表,使學生初步體會到速度是路程與時間比較的結果,再通過用比表示這一關系重點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在描述比的意義時重點強調了比與除法的關系,在通過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互說,共同領悟中使學生對比的意義有一個本質的理解。
4、比值是互相聯系而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
學生初步認識比值后就對這兩個概念進行比較既有利于學生對兩個概念的的理解和掌握,又為后繼教學區分兩種容易混淆的題型“化簡比”和“求比值”奠定了基礎。
5、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比的后項不能為0這個問題。
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比的認識更加透徹,認知結構得以進一步完善。
6、課外鏈接部分。
精美的課件展示“黃金比”令人賞心悅目。這個過程既幫助學生加深了對比的意義的理解,又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數學思考能力。
四課后作業:
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很好的利用了書上的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