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引導者、實施者,我們應該有意識、有目的、有方法的去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關鍵詞】學生、小組、合作意識、培養 。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分工協作、互相交流、綜合概括,從而獲得知識的教學形式。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學生了獨立思考,而且使學生之間的信息有了交流和競爭,同時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因此,學生不僅在知識上,而且在情感上以及互相學習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所以,加強學生間的小組合作,不僅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更重要的是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合作意識、鍛煉交流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圍,從而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個性獲得充分和諧地發展,各種能力和素質得到提高。合作學習并不是僅僅意味著安排學生按小組坐在一起共同去完成一個任務,它需要教師對小組活動過程各個方面,給予仔細的考慮和關注,更應該有意識、有目的、有方法的去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針對這些問題,我結合同行們的交流,嘗試從以下五個方面加強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
一、合理構建學習小組,激發集體榮譽感。
課堂教學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過程,也是多層次信息傳遞的過程,別具特色的小組學習活動已成為整個課堂活動的主體。合理的分組,能使小組成員之間產生積極的互促作用,避免小組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在課堂上每個學科的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科內容,學生的特點進行科學的分組。因此,合理的構建學習小組,既是學生進行合作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實現學生群體合作的基本手段。
為了激發各小組成員的集體榮譽感,可以打破“四人小組”的分組定式,例如,根據居住社區組合的“鄰里式”;根據共同興趣組合的“興趣式”;根據小伙伴關系組合的“自主式”;根據學生能力組合的“互助式”;根據同桌關系組合的“同桌式”,形式各異的組合方式,為合作開拓了更廣闊的天地。組員們也都為著共同的集體榮譽奮斗,他們懂得了自己要盡力為“組”爭光。
二、明確小組個人責任,發揮集體的力量。
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老師必須認真指導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依據自己的特長分工,并且明確職責,比如在成立“四人小組”時我提議設立學習組長、紀律組長、衛生組長。學習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討論;紀律組長就得管理好自己的小組在開展活動中的紀律,使活動能順利開展;小組成員的用眼衛生、讀寫姿勢、環境衛生等自然就是衛生組長關心的問題了。這樣的分工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當上領導者和被領導者,同時各種各樣的頭銜讓每個組員各司其職,充分體驗了在不同的崗位中發揮的作用。這點對于大多數的獨生子女來說非常重要,他們必須明白在小組中他們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組員們必須相互尊重、團結進取才能使自己小組的活動獲得成功。
當然,對于每個同學擔任的角色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定期輪換,使每個同學都能擔當不同的角色,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會合作。
三、精心把握合作機會,挖掘集體的潛力。
新課程提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觀,讓自己的教學方式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并且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同時,教師還要轉變學生觀,對自己的學生應充滿信心,相信他們的能力,在課堂內外合理地開展小組合作,為學生制造更多的交流機會。
面對學生對某一問題獨立思考與研究后的發現與困惑,設置合作活動,有利于學生相互交流、集思廣益,從而達到共同提高。在課堂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需要小組合作的問題,我會先讓學生認真思考,然后再讓合作伙伴組內討論,達到組內達成協議。合作伙伴之間意見不一致的再繼續討論。大家各抒己見,討論聲此起彼伏。教師則行間參與討論,適時因勢利導,讓學生盡情發表意見,但不直接說出最后結果。之后,教師讓不同意見的小組選代表上臺說結論與理由并操作演示給學生看。這樣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難題也能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完滿解決了。同學們在討論決定中既學會了知識,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合作意識,提高了合作學習的興趣,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了的機會。
四、創設和諧活動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組活動應營造一種氛圍,使每位學生不用擔心自己的意見被批評,而是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受歡迎的,小組中的成員不是批評別人的意見,而是傾聽、補充、完善所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觀點即使錯了,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才能真正明白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學生討論起來,才心無疑慮,才能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不同層次的學生才能各有發展。另外師生之間的學習交流也很重要。教師是學生的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要信任學生,也要讓學生相信教師。教師要展示自己的個性魅力,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學習方式及學習內容的呈現,及時組織學習方法及知識的交流。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方式,拓寬和豐富學生的教學知識,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培養思維和提高能力的內在動力。老師此時應多用一些語言去鼓動他們,如“有些小組已經有結論了,看看哪個小組能不能有更有創意的建議”“這個問題很難,老師要看看哪個小組能最短的時間找出解決方法”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為學生創設和諧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五、強化小組團體激勵,感受集體的溫暖。
1、對于小組成員的評價,要體現“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理念。作為教師只有正視學生的客觀差異,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才能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堅持給學生公平競爭的機會,一是對組內成員評價采取縱向比較,看與以前相比是否又有了進步。依據這一原則,每當學生在課堂表現、單項檢測、各項作業、單元過關等有進步時,都及時給予贊揚或發喜報;二是讓同類水平的學生展開競爭,使每一位學生通過自身努力都有取勝的可能,使每一位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由個人目標達成從而促進小組團體目標的達成。三是對于學困生要做到注重引導,及時讓學生關注他們的點滴進步,讓他們從小懂得幫助弱勢群體,懂得尊重別人的努力。教師應把握評價的時機,只要哪個學困生在活動中為小組爭光了,哪怕是只有點滴的進步我都給予小組鼓勵,而且充分肯定組員們對他的幫助。
2、對于小組的評價,要做到只有小組團體成功才能代表小組成員個人成功。(1)對課堂上小組探究的成果、精彩的匯報,以小組為單位每節課或每周由各個小組和教師一起進行評比;(2)對于作業的評價也以小組為單位,每周評比一次,把評定等級換算成量化積分;(3)考試只是一種傳統的評價方式,它的存在自有意義所在。客觀上我們不能摒棄它,但是主觀上我們可以充實其他評價的手段,更多地展示學生成長中的閃光點。我們應該樹立“只要學生能在合作中盡職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實現自我的價值,他就獲得成功”的評價觀。因此對于學生成績的評價會以小組成員的幾次綜合的平均成績為基數,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累計積分。這種突出小組團體評價,淡化了學生的個人意識、個人行為,易于學生把個人的成功融入到團體的競爭中去,團體成功激勵學生主動合作,從而獲得共同發展。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不僅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特別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現在這種學習方式被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每一個正在運用它和將要運用它的教師都應加強研究,努力探索,不斷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2、《新課程與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