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城鎮(zhèn)轉移就業(yè),致使許多農村孩子遠離父母,這些孩子或其祖父母或其親戚朋友監(jiān)管,成了“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據不完全統(tǒng)計,歙縣留守兒童已突破萬名,因此,歙縣也被列為開展留守兒童社會干預試點縣,正積極探索完善留守兒童權利保護工作機制,建立有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參與的社會支持網絡。作為一名農村教師,我也積極參與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在實踐中我對留守兒童的所處環(huán)境、性格成因、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有初淺認知,現(xiàn)剖析如下:
一、留守兒童不良性格特征及成因:
1、養(yǎng)成大手大腳亂花錢的壞習慣,比吃、比穿、比用、比闊氣。打工的父母都覺得欠孩子的情,就在金錢上補償,而孩子也覺得該用。因此,吃零食成風,過生日請客,更有甚者,花錢請人抄作業(yè)、抄考卷。
2、讀書上進的觀念淡薄,認為“讀書無用”,應付式讀書,甚至厭學逃學。這些孩子們普遍認為,自己的父母也沒讀多少書,現(xiàn)在依然能夠走南闖北賺大錢,比有些讀書多的人掙錢多,混個初中畢業(yè),大不了和父母一樣闖天下去,照樣瀟灑。
3、自由散漫,時間觀念差,愛遲到、曠課、打臺球,甚至逃學,有的祖父母年邁體弱管不了孫子,有的祖父母溺愛孫子,沒有父母的嚴肅管教,這些孩子就自由放任,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了日不進校、夜不歸宿的“流浪漢”。
4、個性孤僻、倔強,不能融入集體之中,也不愿和別人交心。孩子的個性形成與父母的關系是很密切的,脫離了父母的誘導與培養(yǎng),孩子的個性必然走樣。有了心理障礙,得不到及時修整,個性的健康發(fā)展就受到嚴重影響。
5、情感脆弱,受不住批評,又喜歡講哥兒們義氣,交朋結友,形成意氣相投的小圈子,動輒做出違紀之事。這些孩子聽父母言“在外靠朋友”,因此也想多交朋友。幾個不明事理的孩子湊成一塊,頭腦一時發(fā)熱,干事就分不清對錯與輕重了。
二、留守兒童教育缺陷所在:
1、監(jiān)護人教育素質低
由于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都是爺爺奶奶輩,其文化素質偏低,教育觀念落后,在教育引導孩子方面往往有心無力,只能管好孩子的溫飽。同時,祖輩與兒童之間也更容易產生代溝,缺乏深度溝通,導致監(jiān)護功能弱化。
2、留守兒童心理壓力無處疏導
父母在外打工,給留守兒童的身心造成多大的影響。一方面,一方面,也會更擔心父母在外是否安全,是否會生活的健康,是否會被人欺騙,是否會發(fā)生什么意外。他們承受著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很多留守兒童都覺得自己很孤單、寂寞,其他任何人都無法代替自己的父母。祖輩由于年事已大,很多時候還需要留守兒童去照顧他們。留守兒童有了困難,有了挫折,無處可訴,無人可幫助。這都給留守兒童造成孤苦無助之感,由此而影響到學習,長期這樣下去,會給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造成很大的影響。
3、家庭與學校溝通不夠,教育對接存在不少問題
臨時監(jiān)護人的臨時身份,溝通意識淡薄,絕大多數(shù)不能主動與學校聯(lián)系,父母由于在外地打工,基本上不能與學校聯(lián)系;再加之農村社會教育資源匱乏,職能部門、社會組織等對農村家庭教育關注與投入嚴重不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往往各行其是,難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全面發(fā)展。
4、社會教育功能弱化
由于目前農村留守兒童關注、教育機構相對缺乏,留守兒童一處校門就處于教育的“真空地帶”。農村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近乎為 “零”,沒有教育、監(jiān)督的輿論氛圍,許多留守兒童在社會上學成一身“痞氣”,喪失道德判斷意識,染上許多惡習。
四、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對策
1、注重家庭教育
對于父母而言,應從長計量,外出務工賺錢固然非常重要,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忽視。如果孩子出了問題,掙再多的錢又有什么用呢?權衡利弊之后,父母要慎作選擇。其次,定期進行“溫馨對話”。即便是外出打工,也要經常同孩子聯(lián)系,再忙再累也不能成為借口,建議每周以電話、書信和互聯(lián)網同孩子聯(lián)系,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家庭的關愛和溫暖。假期,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把孩子接到身邊予以親情滲透、培養(yǎng)。再次,監(jiān)護人要盡可能擔起監(jiān)護職責,努力提升監(jiān)管藝術,多在心理上與留守兒童關懷。
2、做好學校教育
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主陣地,我校在留守兒童教育上有以下可取之處: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學校每學期校對在校留守兒童(包括學齡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深入細致調查,詳細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明確落實監(jiān)護人,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做到一人一冊。
(2)、建立聯(lián)系制度
我校建立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父母及班主任與外出務工家長的聯(lián)系制度,實現(xiàn)學校、家庭教育互動。學校擬定致家長一封信,要求外出務工家長做到“四個一”,即每周給孩子打一個親情電話;每月給孩子寫一封信;每月與班主任聯(lián)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探親一次。班主任要做到“三個一”,即每月與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進行一次家校聯(lián)系,建立家校聯(lián)系卡或家訪記錄;每月和留守兒童的家長進行一次通話,每學期期末給留守兒童的家長寫一份家庭教育建議。通過聯(lián)系,了解家長對孩子對學校的要求,反映學生在校在家的情況,知道自己的子女(學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及時解決兒童和上輩的隔代問題,讓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發(fā)展,做學生的貼心人。平時多觀察、多關心、多引導,做學生的知心人。知道學生現(xiàn)在需要什么,老師要幫助他解決什么。
(3)、開展“結對子”幫扶
一是結合我!芭鄡(yōu)轉差工作”,將留守兒童作為主要培養(yǎng)對象。要求班主任負責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定期督促留守兒童加強與父母的溝通與聯(lián)系。班主任對留守兒童要做到“三知道”,即知道家長的工作地點、聯(lián)系電話和兒童的監(jiān)護人。同時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對一些突發(fā)情況,班主任要負責到底,直到孩子的監(jiān)護人或父母親到場為止。課任老師與留守學生“結對子”,加強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教育,負責留守兒童的學習輔導工作。班主任和課任老師根據班級實際和留守兒童的學習實際,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措施。通過“三知道”和“結對子”,教師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把學生的喜怒哀樂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經常與學生溝通情感,彌補留守孩子親情的缺失。
二是安排班干部、團員、優(yōu)秀學生以及留守兒童的鄰居與其“結對子”,在生活、學習上給予幫助;
三是要積極動員、鼓勵愛心人士與特困留守兒童 “結對子”,擔任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為留守兒童營建“愛心之家”。
(4)、加強培訓對監(jiān)護人和兒童的心理健康培訓
一方面學校借助家長學校這一載體,加強培訓對家長和監(jiān)護人的培訓。通過研究分析外出務工這一特殊現(xiàn)象對教育的影響,積極探索與留守兒童家長溝通的有效途徑,探索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管理、生活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家庭教育的工作模式和方法體系。通過開設專題講座,提高社會和家長對留守兒童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強化他們對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意識。
另一方面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學校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緩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壓力,讓他們得以健康成長。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壓力大的問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咨詢輔導站。班主任和孩子們的接觸最為密切,因此他們要注意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心理問題,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
(5)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別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學校文化氛圍,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幫助他們走出封閉的自我空間,改正不良習慣和行為。如借助每學年的“六一節(jié)”、“元旦借”、“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 ‘校園書屋杯’讀書、朗誦、演講等活動”等活動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營造健康氛圍。
3、增強社會教育力量
當?shù)卣、婦聯(lián)、村委會應與學校加強協(xié)調,通過板報、專欄、標語、發(fā)放材料等形式廣泛宣傳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目的、意義和作用,共同營造全社會都來關注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現(xiàn)在各地都在積極籌建“留守兒童活動中心”、“留守兒童之家”等機構,一大批退休干部、教師、社會熱心人事都積極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中來,社會教育功能正逐漸增強。
留守兒童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這一群體的健康成長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社會問題,研究和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是我們邁向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留守兒童教育管理課題研究工作意義重大,我們相信有全社會的關注和廣泛參與,一定能使打工族后代的教育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