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頁的例2、“試一試”、“練一練”及練習二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納稅和稅率,理解和掌握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初步 培養學生的納稅意識,繼續感知數學就在身邊,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
2、培養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稅率的意義以及求納稅額的方法
教學難點:
個人所得稅的教學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認識、了解納稅
納稅是根據國家稅法的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用于發展經濟、國防、科學、文化、衛生、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以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保衛國家安全。因此,任何集體和個人,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提問:你知道生活中到稅務部門納稅的事嗎?那么究竟什么是納稅,納稅額應該怎樣計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納稅的有關知識。板書:納稅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2.
出示例2:星光書店去年十二月份的營業額約為5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 6%繳納營業稅,這個書店去年十二月份應繳納營業稅約多少萬元?學生讀題。
提問:想一想,題里的營業額的6%繳納營業稅,實際上就是求什么?怎樣列式計算?你們會做嗎?試試看!
學生嘗試練習,集體訂正,教師板書算式。
強調:求應納稅額實際上就是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也就是把應該納稅部分的總收入乘以稅率百分之幾,就求出了應納稅額。
2、我們怎樣計算呢?
方法1:引導學生將百分數化成分數來計算。
方法2:引導學生將百分數化成小數來計算。
3、做“試一試”
提問:這道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買摩托車共付的錢。
學生板演與齊練同時進行,集體訂正。
4、學生在課本上完成練一練。
三、同步練習
1、練習二的第1題
指名學生讀題,讓學生說明算式里的每個數據的意思。
18萬和360萬分別表示什么? 那么這兒應繳納的營業稅應該怎樣求呢?
學生討論并練習。
四、拓展提高
練習二的第4題。
我國2005年10月公布的個人所得稅征收標準:個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稅。月收入超過1600元,超過部分按下面的標準征稅。
李明的媽媽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們各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在這道題中,李明的媽媽應納稅的收入是1800元嗎?為什么?全班展開討論李明媽媽的納稅的收入應為多少元?稅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應納稅額為多少?他的稅率又是多少呢?
介紹分段納稅,最后讓學生分別求出李明的爸爸媽媽各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交流
六、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 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納稅和利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