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頁的例3,“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二的5~8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經歷走進生活、收集整理、交流表達等過程,讓學生了解有關
儲蓄的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結合百分率的知識,運用調查、觀察、討論、分析數量關系等方式,學習利息的計算方法,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思想來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策劃理財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服務于生活的價值,培養科學理財的意識。
教學目的:
教學重點:
利息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稅后利息的計算。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提問:你家中暫時用不到的錢怎么處理的?
你們知道為什么要把積余下來的錢存到銀行里嗎?(明確:人們把錢存入銀行或信用社,這叫做存款或者儲蓄。這樣不僅可以支援國家建設,也使得個人用錢更加安全和有計劃,還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關于儲蓄方面地知識你還了解多少?
根據學生交流地情況摘其要點板書:
利息 本金 利率
多媒體出示“告訴你”:存入銀行的錢叫做本金,取款時銀行除了還給本金外,另外付給的錢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按年計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計算的叫做月利率。
出示利率表。
問:你從這張利率表上能獲得哪些信息?
說說年利率2.52%的含義
師:你認為利息與什么有關?
怎樣求利息?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二、教學例3
1.出示例3。
讀題后明確,二年期的利率應該就是表格中對應的二年存期的利率,不是一年期的利率×2。
要求利息,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你會列式求利息嗎?
2.教學試一試
(1)亮亮實際能拿到這么多利息嗎?為什么?
教師再說明:這里求得的利息是稅前利息,也叫應得利息。但是根據國家稅法規定,從1999年11月開始,儲蓄所得的利息應繳納20%的利息稅,由儲蓄機構代扣。稅前利息中扣掉利息稅后余下的部分即是自己實際得到的利息,即稅后利息,也叫實得利息。購買國家債券、教育儲蓄不繳納利息稅。
這里的20%是什么?
你覺得應該怎樣計算稅后利息呢?可以先算什么?用計算器計算亮亮實得利息是多少元?(2)小結:一般我們從銀行取出來的都是稅后利息,所以在多數計算中最后要將利息稅減掉。
(3)引申:如果問題問亮亮到期一共可取出多少元?這里的“一共”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內容。(明確可取出多少元:本金+稅后利息)這個問題由你來解答。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
應得利息怎樣求?
實得利息怎樣求?
二者的區別是什么?
實得利息是應得利息的百分之幾?
2.做練習二的第5題。
提醒學生教育儲蓄不需繳納營業稅。
這里的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是什么意思?
3.理財--我能行
談話:你們對家中的存款情況了解多少?能說給大家聽聽嗎?當然該保密的就不要說了。
學生交流后出示下面題目(同時出示利率表)
(1)張明家有5000元計劃存入銀行三年,張明的媽媽想請我們班的同學幫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還是存定期一年,然后連本帶息再轉存合算呢?
(2)如果你有1000元,根據你家的實際情況,你打算怎樣投資?請你設計一個理財方案。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交流。通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同學們有意識地養成勤儉節約,計劃消費的習慣,并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發揮其價值。
五、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 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納稅和利息問題